明代官场常例钱初探.doc_第1页
明代官场常例钱初探.doc_第2页
明代官场常例钱初探.doc_第3页
明代官场常例钱初探.doc_第4页
明代官场常例钱初探.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代官场常例钱初探黄 阿 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 上海 200062)内容提要:明代官俸微薄,官员为获得制度外的收入,官场形成了许多不成文的规例,常例钱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常例钱遍布明代官场。本文对明代官场的常例钱情况作了较为详尽地探讨。常例钱的存在既有俸禄制度上的原因,同时也与其他因素有关。这种规例的存在致使官场贪贿公行,吏治败坏,恶化了明代官风。关键词: 明代 官场 常例钱一 明代官俸之薄是不争的事实,“自古官俸之薄,未有若此者”! 明史卷八十二食货志六,中华书局1999年(下同)。明代官俸之薄及其危害,时人议论颇多。永乐时双流知县孔友谅说:“禄以养廉,禄入过薄,则生事不给。国朝制俸之典,视前代为薄。今京官及方面官稍增俸禄,其余大小官自折钞外,月不过米二石,不足食数人,仰事俯育与道路往来,费安所取资?” 明史卷一百六十四孔友谅传。 天顺间李贤说:“俸禄所以养廉也,今在朝官员,皆实关俸米一石,以一身计之,其日用之资不过十日,况其父母妻子乎?臣以为欲其无贪,不可得也!” 【明】李贤达官支俸疏,明经世文编卷三十六,中华书局1997年。(下同)崇祯时韩一良说:“今言者俱咎守令不廉,然守令亦安德廉?俸薪几何,上司都取,过客有书仪,考满、朝觐之费,无虑数千金。此金非从天降,非从地出,而欲守令之廉,得乎?” 明史卷二百五十八韩一良传。 这些都表明明代国家规定的俸禄之薄,依靠正常俸禄收入官员很难过活。因此当明宣宗见到朝臣生活窘困之状时,不得不承认本朝俸薄,“难以养家糊口,清正廉洁者往往困于饥寒” 【清】龙文彬明会要卷四十三职官十五,中华书局1998年。 关于明代俸禄制度,自顾炎武至当代学者皆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与研究。他们对明代俸禄制度的演变过程、薄俸制成因、国家采取的补救措施和薄俸制带来的危害性,提出不少卓见,具有相当的启发性。 参见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二俸禄、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十二明官俸最薄条,当代学者关于明代俸禄制度研究的论著有黄惠贤、陈锋中国官俸制度史中明代官俸部分;论文有单学勇试论明代的薄俸制及危害,载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魏佐国试析明代品官薪俸制度,载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4卷第4期,张兆凯、陈长泉论明代俸禄制度演变的原因及其影响载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第19卷第3期,等等。明代俸禄微薄,制度上无法改变,官员只能从制度外觅金助俸,官场形成了许多不成文的规例。起初国家还会颁令禁止,但是规例一旦形成禁令亦如具文,居上者亦只能默许。明代官员通过官场惯例,获得了许多“合法”收入,常例钱就是其中一笔重要的收入。常例钱宋代官场已有,如蔡戡云:“臣窃见二广县尉,多是恩科出身。巡检亦有拣汰离军,使臣或老,或病,或顽钝无耻,或贪黩无厌。初为此类,志在苟得,但知减剋弓兵钱粮,诛求保正常例,或收接词讼,公受贿赂。” 【宋】蔡戡定斋集卷一御监十事札子,四库全书本。 显然蔡氏所说常例就是指常例钱。元季贪污风行,吏治腐败,官场出现了各种陋规例钱。叶子奇曾对元末官场各类例钱作了细致分类,并略作解释。他说:“元朝末年,官贪吏污,始因蒙古、色目人罔然不知廉耻之为何物。其问人讨钱,各有名目。所属始参曰拜见钱,无事白要曰撒花钱,逢节曰追节钱,生辰曰生日钱,管事而索曰常例钱,送迎曰人情钱,勾追曰赍发钱,论诉曰公事钱。觅得钱多曰得手,除得州美曰好地分,补得职近曰好窠窟,漫不知忠君爱民之为何事也?” 【明】叶子奇草木子卷四杂俎篇,中华书局1997年。 常例钱,通常简称常例。明代文献中涵义有二:一常例,意为通行惯例的做法。该涵义在明代文献中最为多见,如明史载赐谥,“亲王例用一字;郡王二字,文武大臣同。与否自上裁。若官品未高而侍从有劳,或以死勤事者,特赐谥,非常例。” 明史卷六十礼志十四,“赐谥”。又明史载:“明初设南北织染局,南京供应机房,各省直岁造供用,苏、杭织造,间行间止。自万历中,频数派造,岁至十五万匹,相沿日久,遂以为常。陕西织造绒袍,弘、正间偶行,嘉、隆时复遣,亦遂沿为常例。” 明史卷八十二食货志六,“织造”。 这些皆为常例一词之本意。二常例就是指常例钱。据叶子奇释义,就是各级衙门中管事官吏索要的一种例金。实际上,官吏索要与被动接受,乃一事正反二相,皆当视为常例钱。本文拟以此为讨论对象,藉以见出明代官场贪贿之弊状。二明太祖御国以“重典”,对贪官污吏判处忒重,有剥皮实草之说。太祖晚年,略改初期之极端做法,转而宽缓,元末官场的各类陋规复萌。至明中后期,官场贪污盛行不让前元。明代官场收受常例钱的情况无处不在,清初陈鼎评论明末官场时就援引了叶子奇的话 【清】陈鼎东林列传卷十五冯琦传,四库全书本。明代两京官员绝大多数收入偏低,生活艰苦,寻找其他途径的收入势在必然。常例钱是两京官员重要的额外收入来源,他们一般主动向下级官员或外官索取。嘉靖年间,孙懋弹奏仓场户部尚书某任职期间惟常例之取,其疏曰:“臣今访得大学士某某,伴食有年,贪得无耻,尽弃平生之学,甘同流俗之归,奸回不忠焉。用彼相提督仓场户部尚书某某,滥司国计。惟务私交,常例倍增,仓储日耗。” 【明】孙懋孙毅庵奏议卷下辨忠邪公举劾以逆明诏疏,四库全书本。 崇祯末雷縯祚疏奏督师陈志完时说:“臣外藩小吏,乙榜孤踪,不言不敢,尽言不敢,感陛下虚怀俯纳,故不避首辅延儒与举国媚附时局,略进一言。至中枢主计请饷,必馈常例。天下共知他乾没更无算。” 明史卷二百七十四雷縯祚传。当李自成的军队已经近犯宫阙,北京城情势危急,但是“守城军尚枵腹,司饷官犹索常例不时给” 【清】陈鼎东林列传卷九汪伟王家彦吴麟征孟兆祥 子章明 刘理顺合传。由此可见,明代京师官场收取常例钱情况之一斑。从内阁首辅到一般有司官员都有索受常例钱的行径,甚至置国家存亡于不顾而致力于索取常例钱。留都官场亦如京师,嘉靖时南京刑科给事中张永明在一份奏折中说道:“(南京)大小衙门,亦各有积年皂隶,盱睢桀骜,循习成风,以抑勒贱买为旧规,以需索打点为常例,虽禁之而不能止。” 【明】张永明张庄禧文集卷二议处铺行疏,四库全书本。 松江顾清亦言“应天故有常例钱数千缗,以给宴劳” 【明】顾清东江家藏集卷二十八明故南京刑部尚书致仕赠太子少保谥清简樊公行状,四库全书本。实际上,明代留都官场贪风盛行,污秽遍布 关于南京官场贪污风气盛行之论述,松江人何良俊四友斋丛说记载尤详。地方各级政府机构中,官吏索受常例钱风气尤烈。地方长官为民父母,直接与百姓过往,拥有广阔的谋利空间,尤其是负责具体事务的胥吏书办,更得以上下其手,渔利其间。地方事务中以钱粮、刑名二项为重。赋税是国家财政经济的基础,每年两次征收解运,基本上都由胥吏与衙役负责,此时便是他们索取常例钱的好时机。成化时陈愈通判岳州,到任之初看到地方县吏、衙役在赋税征收中索取常例,致使地方百姓民困,“椎剥肌髓”。 【明】林俊见素集卷十五承徳郎岳州府通判东皋陈君墓志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赋税征收中索取常例钱的现象,在赋税重地江南地区尤其突出。永乐时吴江史鉴上书知府孟浚时提到在税收征收中,不仅地方长官有“掊克”之弊,而且管粮官吏“岁有常例之馈,日有支用之供,不惟不能惜其疾痛,反助长以虐民” 【明】史鉴西村集卷五论郡政利弊书,四库全书本。王鏊论及吴中赋税犹言:“贪官又从而侵牟之公务,有急则取之私家,有需则取之往来,应借则取之。而又有常例之输,公堂之刻,火耗之刻,官之百需,多取于长。” 【明】王鏊震泽集卷三十六吴中赋税书与巡抚李司空,四库全书本。 这说明明代江南地方官吏在赋税征收中索取常例,不仅百姓困弊不堪,就是粮长也是倍受其害。地方刑名案件受理中,狱官狱卒索要常例钱更是司空见怪。比如嘉靖年间,杭州人朱士稚“以事系狱”,久而得释。朱氏向王猷定言道天下之狱未有惨于此者,他说:“始入,狱卒导罪人至狱司前索金。故事,罪人入见狱吏,无重轻皆输金,卒如之。又推罪人有赀为牢头者主进彦。而后掠其私,谓之常例钱。” 【明】王猷定浙江按察司狱记,黄宗羲明文海卷三百四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朱氏向王叙说道,“金多者,虽重罪处净室,或自构精舍以居”;否则将案犯置于一种名曰“套监”牢房,周围树上栅栏,故意在秽湿地面上“覆以腐草”,引导恶虫涌入案犯人体各孔窍。 同上。 地方案件受理中,狱官狱卒例向案犯索要常例钱,否则就想尽各种残酷的手段虐待案犯,使其生不若死。地方其他事务中亦普遍存在着需索常例钱的现象,如水利兴修、治安管理等。张国维巡抚江南,目睹地方官员漫不经心于水利事务,应付了事,“有不才者,坐索塘长之常例,鞭挞闾阎之穷民,上下相欺,搪塞了事” 【明】张国维吴中水利全书卷十四凌云翼请设水利台臣疏,四库全书本。,又说:“今则水利官于塘役,则常例是急。塘役于田户,则科敛需索为务。” 【明】张国维吴中水利全书卷二十二钱允治长洲县水利议。 这一点连皇帝都非常清楚,比如万历帝曾特别诏谕地方水利官员不得需索常例钱 【明】张国维吴中水利全书卷十二敕谕,“万历四年”。嘉靖时郑若曾巡抚江南,论及地方治安时提到地方官吏为收受常例钱,而纵容不法之徒置负责地方治安而设的弓兵无所厝用,他说:“按属巡司七十余处,大约弓兵共二千余名。岁编工食银二万余两,专为捕盗保障而设。何近年以來,官吏索受常例,纵容积棍多包,麋费工食。兵无实用,盗贼生发,若罔闻知。” 【明】郑若曾江南经略卷七上禁革事宜,四库全书本。 明代官场除行政机构外,军队卫所、漕政、盐政、监司等衙门机构收受常例钱情况亦是在在。军队中上至督帅、总兵,下至低级军官无不收受常例钱。嘉靖时吴郡苏献可说:“倭寇生发,大户有馈饷之烦,小民有调遣之役,实为民穷财尽。奈何城上管夫之官,索要常例。有银者,则老弱不计点缺不究。无银,则百般刁蹬,小民既劳其力,而又费其财,苦楚何似?” 同上,卷十二严城守。 谭纶一份奏折中说“一片石提调某,初至即索见面之钱,随事悉有常例之贿。号令不行,逃亡相继。” 【明】谭纶谭敏襄奏议卷六秋防举劾疏,四库全书本。 绝大数的卫所出现空虚无兵的情况 【明】苏浚议兵之目四,载粤西文载卷五十六,四库全书本。,纵是有兵也是“听其偷安”,一旦出现紧急情况则“声息之警不报” 【明】郑若曾郑开阳杂著卷二论烽堠之要,四库全书本。 魏学洢一份家书中说:“昔太祖自京师达于郡县之要害,皆立卫所,今大抵亡虑,皆空籍矣。最可忿者,自抚台以至哨长,无处不有常例钱。上之所费甚烦,下之所得甚苦。” 【明】魏学洢茅簷集卷八家书,四库全书本。魏氏关于明代地方军伍中收受常例钱的论述,精辟至极。由此可以想见,明代卫所系统军官收受常例钱之普遍情状。明代文献中对漕政之弊记载不绝于书 关于明代漕运之弊,参见顾起元客座赘语等明代笔记史料和陈子龙明经世文编中论及漕运之章奏。最近翻译过来黄仁宇先生博士论文明代的漕运一书,亦以一定篇幅论及漕政之弊。 周起元一份奏折首句就说:“漕弊亟宜湔除,莫过于陋规常例。递而下之,武弁吸军,而军吸民,递而上之,军奉武弁,武弁奉各衙门诸役使费,此其弊诚罄竹难书。” 【明】周起元周忠愍奏议卷上题为摘陈漕河吃紧要务以禆国计事疏,四库全书本。 万历时巡抚徐必达亦说:“起运之弊者,至于军先民后之故套皇店皇木及黄马水殿官座等船之挟诈,淮安、通州盘验之阻滞,索土宜,索常例,讲铺垫,讲耗增,攫金盗木之陋习,则漕臣难以施其禁。淮安、通州皆关隘之所,恐有夹带,向许盘验。但官不自验,委之下吏、巡拦之夫,明知其无夹带,必需索足愿,方放过关,此阻滞之所由病也。至于索土宜,索常例,讲铺垫,讲耗增,加二加三,闻各仓属于此门者有之,而非臣寺诸仓之弊。此四等之弊,皆漕运御史之所不及禁,臣寺之所不能知。” 【明】徐必达请革解紬白粮积弊疏,御选明臣奏议卷三十四,丛书集成初编本。 由此可见明代漕政中负责运输的兵弁、通关盘验的各级吏员,向解户大肆需索常例钱,而漕臣难以施其禁。根本原因在于“官不自验,委之下吏、巡拦之夫”,因而以属吏需索常例钱而往往导致“盘验阻滞”。盐政之弊可与漕政相埓。嘉靖间,户部尚书梁材曾说到淮盐各场官员攒取索取常例钱,极尽刁蹬留难之能事 【明】梁材题盐法议,黄训名臣经济录卷二十三,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年。,明末毕自严一份疏奏中亦提到盐场官员索取常例事,他说:“近日掣盐之弊,下官有托人居间而百计营求者,上官有私受竿牍而徇情委用者,常例之濡染不赀,当场之斤重弗问,秤掣祗循故事。夹带宁有底止,引盐之壅弊,亦坐此。” 【明】毕自严石隐园藏稿卷六覆议盐政疏,四库全书本。上有所求,下有所纳,各求所需。盐场官员需索常例,既是弥补官俸不足,亦是满足贪欲;商人纳常例既是不得已,亦是减少经营成本,以获取更大的商业利润。为了放关顺畅,携带隐匿私盐,奸商们往往主动行纳常例谋取暴利,因此造成“国课日亏,盐法日坏” 【明】冯从吾少墟集卷十八申饬放关行蒲台县,四库全书本。针对明代官场索受常例钱的风气,当时就有人指陈其弊。如范景文说:“六计首重以廉操履不清,他节莫赎,故非守严一介,何以剔厘百奸。不惟暮金暗投,大犯清议,即有常例交际,亦玷官箴。贤者自好,各爱其鼎,岂肯蹈陋辄以为名之玷也。” 【明】范景文文忠集卷四饬属疏,四库全书本。 拒收甚至革除常例钱的官员在明代官场中仅是一小部分人。如武进人陆恺奉使边方再三拒绝常例钱 【明】丘浚重编琼台稿卷二十三户部郎中致仕陸公墓志铭,四库全书本。;嘉靖时,安平崔良贵外调为卫辉通判,“主督賦,公益自奋约已奉公,旧所称常例,咸谢绝之。” 【明】余继登淡然轩集卷六明奉政大夫宁国府同知中里崔公墓志铭,四库全书本。 有些官员不仅拒收常例钱,还戒约僚属不得索受。凌藻泉为全椒令时戒约僚属“毋行落课常例也” 【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九十四南京刑部郎进朝列大夫藻泉凌君墓表,四库全书本。甚者有庞尚鹏 【明】郭棐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惺庵庞公(尚鹏)行状,黄宗羲明文海卷四百五十。、海瑞 【明】海瑞备忘集卷二申军门吴尧山便宜五事文;海瑞集上编,兴革条例,中华书局1961年。这样的官员毅然革去常例钱。但是这种行为皆属于个别行为,不足以移易官场陋规习气。正如张永明所说的“虽禁之而不能止” 【明】张永明张庄禧文集卷二议处铺行疏。,海瑞莅政兴国县虽曾革除常例钱,但也承认“而未尝无也” 【明】海瑞兴国八议。当这些官员离任时,一切又恢复到常态。三明人文集中一般记载官员索受常例之事实,而绝少记载收受常例的数目大小,就是载及亦是数目不一。数目的不同,大致与官员吏胥的等级有重要关系。以记载不详故,我们难以清楚各级官吏常例钱的具体数目。可贵的是,海瑞文集中提供了一份县级衙门官吏的常例清单,这使得我们可能窥见明代县级衙门官吏的常例收入情况。为大致了解明代知县常例收入情况,下面引录海瑞提供的这份知县常例清单:夏绢银一百六十两。太府如数,受否在人。夏样绢八匹。太府如数,受否在人。秋粮长银二十两。农桑样绢四匹。太府如数,受否在人。折色粮银四两。清军匠每里银一两。农桑绢银十两。审里甲丁田每里银一两。盐粮长银十两。直日里长初换天字下程一副外,白米一石或五斗,八十两皆然。审均徭每里银一两。造黄册每里银二两。经过盐每一百引银一钱,每年约有五万引。太府如数,受否在人。住卖盐每一百引银一两,每年约有七千余引。催甲每里银一两。样漆一百觔,太府如数,受否在人。俸米每石折银一两。柴薪马丁家火每一两收银二两。出外直日里长供应并店钱人情纱缎。起送农民罚纸二刀,纳银五钱。本府罚纸二刀,纳银八钱。吏拨缺罚纸四刀,纳银一两六钱。受否在人。收各项钱粮每一百两取五两。 【明】海瑞海瑞集上编兴革条例。这是海瑞嘉靖三十三至三十五年任浙江淳安知县时的知县常例清单,包括二十二小项。为了便于估算,有两点须作交代:一淳安县共有八十里;二知县属正七品,岁俸九十石。这份知县常例清单中有十九项是可以计算的,有三项无法计算结果。限于篇幅,省去计算过程。十九项中有十三项可直接计算出结果,六项须根据淳安县当时的市场物价和征收赋税额来统计。综算此十九小项大约白银2665两至2723两。余下无法计算的三项是:知县出外直日里长供应并店钱人情纱缎;起送农民罚纸二刀,纳银五钱;本府罚纸二刀,纳银八钱。吏拨缺罚纸四刀,纳银一两六钱。这三项极富有弹性,知县可以怀不同的目的来控制操作,因此难有具体计算结果。应该指出,以上数据是以海瑞任职后淳安县赋税数据计算的,这个结果会与海瑞任职前各项钱粮年收入有一定出入。但这不妨碍我们了解明代县级衙门知县常例收入的大致状况。通过对这份常例清单中的十九小项进行估算,可知知县每年的常例收入至少在二千六七百两以上。这份收入数目虽不是很大,但已是明代一个知县岁俸的一百多倍了,知县一般一任三年。也就说,像淳安县这么一个穷县的知县在任内仅凭常例一项就可获得白银大约八千两左右的额外收入。这笔收入还是一位奉公守法的知县的“合法”收入,尚未考虑其他人情往来。如知县刚上任之际会有一笔迎接银,知县离任之时会有一笔送别银。这两笔收入较大,每笔约二千两左右。若是一位贪墨知县额外收入就更大。当然,地方官常例所入并不能全部据为己有。他们必须从常例收入中割出一小部分去孝顺各级上司,海瑞云:“今人谓朝觐年为京官收租之年,故外官至期盛辇金帛以奉京官。上下相率而为利,旧例就三年里甲中科派一里一两,三八共二百四十两。中取七十二两馈本府,十二两馈府首领,六两馈府吏府上” 海瑞集上编兴革条例,“吏属”。 这就是说,地方官员在京察之年必须“盛辇金帛以奉京官”,而知县在参谒知府时,又必须赍金以贡。只有如此整个官场方能上下相安相利。四明代官风有三次大转变:第一次始于洪武末年,明人何瑭说:“(洪武末)渐启贪贿之习,积至正德年间,其弊极矣,官以赂升,罪以赂免,辇毂之下,贿赂公行,郡县之间,诛求无忌。” 【明】何瑭民财空虚之弊议,明经世文编卷一百四十四。 第二次发生于正德时期。张原关于此时期明代官场风气之转变,有一段极为精采的论述,他说:“臣窃见成化、弘治年间,人尚节义,士知廉耻,公道昭明,風俗淳美。天下有服在位之人率多清修恬守之士,间或一人取得不廉,自逾于小节,交与不检,自比于匪人,则群聚而咻之,斥名而非之,不欲与之并立于世。彼亦自知不为清议所与,而靦颜负愧不能自安。正徳以来,一坏于刘瑾,再坏于钱宁诸人,浸淫至于江彬用事。先朝之懿风,荡然扫尽。上下交征,大小相噬,不畏国法,不恤人言,节义气消,廉耻道丧。沿传十六七载,久矣。” 【明】张原玉坡奏议卷三清吏治疏,四库全书本。第三次大转变在万历中后期,官场贪风败坏之极终至无可收拾。冯琦言及万历皇帝五日之内,“搜取天下公私金银已百万,奸内生奸,例外成例” 【清】陈鼎东林列传卷十五冯琦传。皇帝的贪欲加剧了官场贪污之风进一步恶化,而当时已是“民间库藏虚空,闾阎凋敝”。万历帝晚年更是重用内官,如矿使、税使、监军之类,“出则惟钱是索” 同上。从常例钱这种规例可以看出,明代官风歪斜,吏治腐败不堪,积习难返,如同毒瘤侵蚀着有机体。官员主动需索常例钱无疑是索贿行为,若是下级官员怀有一定目的而馈送则是行贿行为,此二者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就本质而言皆属于贪污行为。明代官场常例钱的存在,既有制度上的原因,也有人贪欲本性方面的因素。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不正当的现象,但又有它存在合理的一面。首先从制度层面分析。明代一般官员依靠俸禄很难生活,发放方式又使俸禄的实际收入大为减少。明初官俸是支本色米石,稍后兼支折色,“四品以上三分本色,七分折色;五品以下四分本色,六分折色”。以后又进一步规定外官月支本色米二石,其余皆支折色。折色以钞为则,每米一石折钞十五贯或二十贯。大明宝钞从洪武八年通行后仅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维持了较稳定的价值,此后便不断贬值。至宣德时一贯仅值钱十文钱左右,更何况“京官折俸,四五年不得一支,外官通不得支” 【明】王琼双溪杂记 明万本灼艾续集本,张氏约园1936年本刻本。如此微薄的俸禄收入官员“无以养廉” 【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十四,中华书局1997年。,一些官员进京朝觐或京官外放,车旅资费往往都需要借贷备办,因此王琼评论说:“禄之制果能守哉?欲禁贪婪是以难也!” 【明】王琼双溪杂记。 朱元璋在制定俸禄制度时是考虑过官员的养廉问题。为了防止官员贪污伤廉,太祖时曾规定给新任官员一定数量的养廉银两。余继登典故纪闻卷一载:“太祖时除县官皆给道里费,知府五十两,知州三十五两,知县三十两,同知视知府五之三,著为令。盖谓初授官,不免假贷于人,或侵渔百姓,故欲其奉公,不得不先养其廉如此。”与此同时还规定官员不得索需钱财 【明】刘惟谦等大明律。但是这笔养廉银少得可怜,而且从余氏此段文字来看,这笔养廉银后来应该是没有了。因此明代俸禄制度本身无法保证官员正常开支。官员只能通过其他途径获得开支所需,与常例钱同性质的皂隶银就是这样被京官发明出来的。 【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八仁宣之治,中华书局1984年。明人陆容未仕前,曾不耻京官这种行为,“及仕京,乃知不可无也” 【明】陆容菽园杂记卷五,中华书局1999年。 对于下级官员而言向上司供纳常例钱亦是不得已的做法。明代外官考成三年一小考,九年一大考;京官六年一考,然后根据考满成绩决定升降。任内若有一二项任务未能完成,即有遭降黜的可能,每个官员都不希望如此。然而对于地方官员来说逋负等是普遍存在的,这些都会影响到官员的考成情况。最初还带有人情的色彩,后来地方官员不得不主动结交上司、京官,后来逐渐演变成一种官场惯例,因此每到考成之年地方官员公然贿赂请托在在。因此海瑞才说每到朝觐之年,便是京官收租之年 【明】海瑞海瑞集卷上,“户属”。即使京官亦往往不免,嘉靖年间,仓大使李添瑀,“官考满不称,贷千金贿内官郭聪,聪以手帖嘱吏部,”因而才得以升湖北参政。 【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十四。 明人在分析常例钱时指出常例钱亦源于京官。如孙承泽说:“今之部院诸臣有志者难行,无志者听令,是部院乃为内阁之府库矣。今之监司苞苴公行,称为常例,簠簋不饬,恬然成风,是监司又为部院之府库矣。抚字心劳指为拙政,善事上官率与荐名,是郡县又为监司之府库矣。” 【清】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二十三内阁一,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0年。 海瑞在分析胥吏何以营利苟且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