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与商鞅变法的比较研究.doc_第1页
王安石变法与商鞅变法的比较研究.doc_第2页
王安石变法与商鞅变法的比较研究.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王安石变法与商鞅变法的异同比较摘要: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两次大改革,尽管两者改革的时代背景,具体措施,对后世影响等方面有所区别,但二者相比较后所得出的结论仍对今天有重要意义,不管是二者的共同点,还是不同点。因此,本文对二者进行异同点的分析和比较,旨在得出新结论。作为中国历史上两大重要的政治改革,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在其所发生的社会环境中,都有着不同的背景,社会原因,影响。商鞅变法为秦国日后的强盛与统一奠定了基础,而王安石变法则为北宋取得了短期的稳定局面!所以,二者的比较,是非常有意义的!一 二者的相同点(一) 原因相同 商鞅变法的原因,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当时秦国内外危机的表现,从国内的角度来看,秦国国内贵族专横,井田制日趋崩溃,而令秦孝公更为在意的是“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的这种不自信的心理。由于秦国是在平王东迁后获得封地,才成为诸侯,并且,秦国地处西陲,民俗相对落后。因此,对于秦国和秦孝公而言,通过一种途径,使自己获得其他中原诸侯国的承认,是秦国进行变法的一个目的;而王安石变法,也是由于内外原因的综合作用,由于吸取唐亡教训和避免藩镇割据现象的出现,宋朝加强了中央对地方财政的管理,设三司和转运使等地方管理机构,削弱地方的实力,尽管有助于维护中央集权,但也造成了较为严重的阶级对立与阶级矛盾,同时,天灾人祸不断,土地兼并未能遏制,导致矛盾激化;在对外方面,宋朝的对辽战争出师不利,屡次失败,因此当时有识知识分子呼吁进行改革,以摆脱积贫积弱的局面。(二) 两次改革都涉及到了最关键的问题土地问题 商鞅变法的时代经济背景,是当时的土地制度已经由于受到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已经出现了变化,即由井田制逐步向土地私有制过渡,因此,商鞅在变法的措施中,便推行了“废井田,开阡陌”的措施,解决了土地问题,也就解决了政府的财政问题。王安石变法中,则选择了方田均税法,即每年固定时间由县令负责丈量土地,按照土地肥沃和贫瘠程度分成五等,登记在册。收税时按分类标准收税。此法针对豪强隐瞒田税,为政府增加田赋收入。同样,也有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三) 两次改革都体现了法家思想商鞅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商鞅少好刑名之学”,专研以法治国。对内强调“法治”,反对儒家学说,其代表作商君书中侧重记载了法家革新变法、重农重战、重刑少赏、排斥儒术等言论,主要反映了法家的政治思想。在法家的政治思想中,又有法,术,势三门不同的学派,而商鞅则是“法”的代表人物,强调法律与制度,主张制度变革,是法家的重要思想之一,商鞅主张:“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而王安石的理论中有很浓重的法家色彩,他重视刑与法,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为新法的顺利推行提供保障。由此可见,两次改革很好的体现和继承了法家的思想。(四) 两次改革的核心人物都具备了改革家应有的精神商鞅和王安石作为两位政治家,改革家,在其所推行的改革中,曾面对诸多反对派的阻挠。商鞅受到了来自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和以太子为首的反对派势力的反对,但由于商鞅改革决心坚定,加以秦孝公的支持和改革的措施顺应时代潮流,从而使新法能够顺利推行。而王安石“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改革精神,更是为后人所称颂,列宁评价王安石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足见评价之高。(五) 两次改革都是对社会的全方位的改革不管是商鞅变法,还是王安石变法,所涉及的领域包括了政治制度,军事,经济,文化,选举制度等方面,两次改革都是对社会所进行的一次全方位的改良运动。两次改革在一定时期内,也确实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二 二者的不同点(一) 二者的不同在于改革的背景不同,战国时期,由于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使用,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的田地变成私产出租,这样出现了地主和农民两个阶级。新兴地主阶级为废除旧贵族世卿世禄的特权,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各国国君大量招揽人才,各种思想盛行,延续了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局面,同时,各国积极进行变法,以维护新兴士大夫阶层的统治。因而,以楚国吴起变法,魏国的李悝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为代表的改革运动成为当时各国都采取的共同行动。而王安石改革的背景则是北宋王朝面对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局面。还要面对向辽,西夏进行的岁币赔偿,宋仁宗时,就有“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两陲,费累百万”。因此,王安石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为了解决财政危机。(二) 二者的不同在于侧重点和改革过程的不同 相比较而言,商鞅变法侧重在政治制度上的改革,通过对制度的变革,以满足新兴士大夫阶层的需要,而王安石变法的侧重点则在于财政上,因而,二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在改革过程上,商鞅变法采取了循序渐进的办法,且得到了人民的支持,使改革进行的较为彻底,最终使秦国出现了“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的局面,并且后来商鞅因车裂而死后新法仍然推行。为秦国日后统一奠定了基础但王安石变法缺乏渐进性,部分措施缺乏严密的部署。如“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力排众议,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2月下旬建立“制置三司例司”,3月即催问条例,急于实行。王安石早在仁宗在位时就上了“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他执政后,为适应皇上急功近利的要求,在短短的两三年内就迅速制定并推行了各项新法。这些新法有的曾经短时间在小范围内试行,有的根本就没有试行,这就难免有不切实际和不完善的地方。在实施过程中,又不能及时修改完善。即便是切实可行的法令,要使朝野认可,要在全国实行,也需要时间,需要先做舆论宣传工作,有时还需要等待时机成熟。不考虑人们的心理承受程度、不顾实际条件和实施效果,结果弄得朝野士绅目不暇接,手足无措,造成“天下汹汹”的混乱局面。连变法派自己也穷于应付,不胜忧虑。求治太急,结果只能是欲速不达。”在用人方面,错误的使用了如吕惠卿等贪官污吏,的导致在执行过程中,招致人民 反对,使改革措施并未达到应有的效果。因而,也就导致了改革并没有达到抑制土地兼并的目的。 (三),二者的不同在于后世评价的不同 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作为影响后世中国历史进程的两次大改革,那么,作为两次改革的核心人物及其措施,对他们的评价也是有所不同的,通过商鞅变法,建立了较完善的封建专制的行政机构,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司马迁认为:“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王安石曾评价商鞅:“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而司马光则认为:“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但尽管如此,对商鞅和商鞅变法的评价。仍以积极评价为主。但对于王安石,则评价不一,比如陈亮认为:青苗之政,唯恐富民之不困也,均输之法,唯恐商贾之不折也,罪无大小,动辄兴狱,而士大夫缄口畏事也,西北两边,指使内臣经画,而豪杰耻于为役也。”可见当时对于王安石变法的评价之低。结论:作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两大改革,两大改革一成一败的结局,对今天的启示仍有很多,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改革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协调好多方面的关系,更需要维护好人民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