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必修2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学案2.doc_第1页
岳麓版必修2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学案2.doc_第2页
岳麓版必修2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学案2.doc_第3页
岳麓版必修2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学案2.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课程标准学习本课内容后,你应能知道古代中国的主要土地制度。1理解掌握:了解中国古代主要的土地制度的演变,认识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不同特征。2综合运用:分析古代中国农业土地制度演变的具体情况和封建社会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探究以下问题1古代中国土地制度是如何演变的?2探究中国古代土地经营方式的变化。一、废井田,开阡陌1井田制的出现:商周时期,阶级分化严重,土地公有制遭到破坏。2井田制的内容(1)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由周王将全国土地分封给各级贵族。(2)井田制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3)“公田”实际上为贵族占有。(4)“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3井田制的实质:国王名义上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4瓦解过程(1)开始瓦解:春秋时期,井田制开始瓦解。(2)加速瓦解:春秋时期诸侯国的税制改革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代表性的改革有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这些改革实际上使土地私有制合法化。(3)最终瓦解: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正式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肯定了土地私有制。二、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1时间:战国时期,贵族掌握土地所有权的井田制已经崩溃,代之而起的是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2形式(1)君主私有土地:由宫廷有关部门掌握的那部分土地,其收入主要用于君主的私人开支。(2)自耕农私有土地:自耕农个人支配使用的小块土地。(3)地主私有土地:地主阶级获得土地有多种来源,其中最主要的途径是土地兼并。预习交流1商周时期的井田制,从本质上说也是一种土地私有,它与战国以来的土地私有有何区别?提示:商周时期的井田制下,土地名义上属于周王,但所有权实际上掌握在贵族手中。战国以来的土地私有则是土地所有权开始掌握在各级地主和劳动者手中。3均田制(1)时间:公元485年,北魏。(2)原因: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3)目的: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保护自耕农经济。(4)内容:按性别、年龄把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这些土地的主要部分只准使用,不准买卖。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税,并负担徭役和兵役。预习交流2均田制能否起到抑制兼并的作用?能否根本解决呢?提示:均田制下的主要土地只准使用,不准买卖,因此一定程度上能起到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但是均田制实行的前提是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并不触动占田的大地主利益;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兼并的继续,政府掌握的土地越来越少,均田制也无法实行,土地私有制继续发展。所以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5)宋初,实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使土地兼并非常激烈。(6)到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繁荣,通过土地买卖广占田土的现象日益普遍。三、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1概念: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式。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了租佃关系。2发展历程(1)产生:早在战国时代,租佃方式就已产生。到汉代,已比较普遍。(2)发展:宋代,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3)进一步发展: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出租土地变得更加有利可图。3影响: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削弱,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一、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材料一“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孟子滕文公上材料二“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田而履亩,十取一也”。材料三“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汉书食货志(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种土地制度?根据材料探究概括该制度的内容。提示:井田制。井田之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公田贵族占有,农民集体耕作,收获物缴纳给贵族;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农民必须先耕作公田再耕作私田。(2)材料二指的是什么事件?在两种土地制度转变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提示:鲁国初税亩。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过程。(3)材料三反映了怎样的制度变化?结合材料和所学探究这一变化产生的影响。提示:变化:井田制正式废除,土地私有制从法律上得以确立。影响:私有制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但是土地兼并影响了国家收入,导致农民失去土地、生活困难、社会动荡不安等。二、中国古代土地经营方式的变化材料一春耕,夏耘,秋获,冬藏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矣。西汉晁错论贵粟疏材料二北宋苏洵说:“耕者之田贵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己得其半,耕者得其半。”到了明清时期,多实行定额地租,佃农所交地租,多的占到收获物的80%。(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体现了什么形式的土地制度?据材料一探究分析劳动者“卖田宅、鬻子孙”的原因。提示:形式:自耕农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原因:天灾、苛政、高利贷盘剥。(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土地经营方式?明清时期,这种经营方式大规模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方式:租佃经营方式。原因:土地兼并严重;商品经济发展;农民地位的提高。1封建社会土地兼并的社会影响(1)引起社会动荡不安。土地兼并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引发农民起义,危及王朝的统治。(2)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的征发。土地兼并导致自耕农大量破产,使国家丧失收入来源。(3)土地兼并的膨胀导致地方豪强势力壮大,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加强。(4)导致租佃关系的出现并日趋普遍化。2封建租佃关系产生的原因(1)土地兼并造成了大量的大土地所有者和无地少地的农民,提供了租佃的基本条件。(2)农民的反抗斗争使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有利于租佃关系的产生。(3)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买卖的加剧,进一步导致了人口的流动。(4)生产力的发展是根本原因。1诗经中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语句,这反映出当时实行的主要土地制度是()。a均田制 b井田制c屯田制 d授田制解析:读懂诗句是解答此题的关键,“溥天之下,莫非王土”说明当时实行的是土地国有制,即井田制。答案:b2左传隐公八年(公元前715年)记载,郑国和鲁国不经周天子同意,擅自相互交换了枋田和许田。对此,周天子也只好默许。这说明()。a重农抑商政策确立b土地公有制形成c土地兼并现象严重d井田制遭到破坏解析:在分封制下,诸侯的封地,包括土地和人口,都是周王授予的,不得擅自更换。题目中两国擅自交换土地,反映了井田制遭到破坏。故选d项。答案:d3“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是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土地兼并 b重农抑商c闭关政策 d贫富分化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土地兼并的经济现象。土地兼并是古代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下无法克服的一种现象。答案:a4“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新全球史中提到的这一制度是()。a井田制 b均田制c地主土地私有制 d农民土地私有制解析:通过“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