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参考书目张隆溪:比较文学译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张隆溪、温儒敏:比较文学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钱锺书:管锥编(15),中华书局1984年版美韦斯坦因:比较文学和文学理论,刘象愚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乐黛云主编:中西比较文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冯崇义:罗素与中国:西方思想在中国的一次经历,三联书店1994年版乐黛云:比较文学原理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孟华主编:比较文学形象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美厄尔迈纳:比较诗学,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方汉文等:东西方比较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张隆溪:道与逻各斯,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谢天振:译介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引言:文学如果不是比较的,是什么?美国比较文学学者哈利 雷文(Harry Levin)曾经用一篇题为文学如果不是比较的,是什么?(What is Literature If Not Compartive)的文章,来说明当今世界文学研究与“比较”结下的不解之缘。其具体表现为 一、就一般的文学研究领域而言,当今几乎任何文学研究,都无法避开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及中国与其他民族文学的碰撞、交流、误读及比较等问题。 二、比较文学已经成为一门正规的重要学科,全国大多数大学已经开设了比较文学课。文学如果是比较的,比什么?怎么比? 第一章 比较文学概述第一节 比较文学的历史形成 一、比较文学名称的由来 1816年以来,欧洲出现了若干以“比较文学”为书名的作品选,即各民族文学作品的选本,例如(法)诺埃尔(Noel)和拉普拉斯(Laplace)18251830年把各国文学的选集称为“比较文学教程”,这应该是“比较文学”一词的最早出现,但该著作未涉及它的方法与理论; 使这一术语得以流行的,是被誉为“比较文学之父”的法国文学批评家、巴黎大学教授维尔曼(Villemain,17901870)。维尔曼于18271830年在巴黎大学开设“18世纪法国作家对外国文学和欧洲思想的影响”的比较文学讲座,他在讲授中世纪和18世纪法国文学课时,曾多次使用“比较文学”和“比较分析”等术语,并且出版了比较文学研究一书。 英国最早使用这一术语的是大批评家马修阿诺德,他在1848年从法语中引入这一术语,造出英文的Comparative Literature. 1886年后,“比较文学”作为专门术语而被普遍接受。 中国则是在“五四”前后中西文化碰撞的高潮中开始兴起比较文学的。1931年,傅东华首次从英文转译法国学者洛里哀的专著比较文学史,把这个学科介绍到中国,将comparative literature直译为“比较文学”。 二、比较文学作为学科诞生的历史必然性 (一)比较研究的方法在欧洲具有悠久的传统 (二)社会历史条件的成熟和思想意识的觉醒 (三)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其他学科的发展 (四)文学自身与文学研究发展的特点和有关的积累 三、比较文学形成的标志 从19世纪70年代以来,比较文学在欧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开始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走上历史舞台。标志为:(一)比较文学正式成为高等学校中一门常设的、具有明确的研究性质的课程;(二)比较文学专业性刊物的出版;(三)比较文学各类研究成果的推出。1871年,意大利的桑克蒂斯(Francesco Sanctis)在那不勒斯主持比较文学讲座,俄国的“比较文学之父”维谢洛夫斯基在彼得堡创办总体文学讲座,美国的查尔斯沙克福德(Charles Shackford)在康乃尔大学开设“总体文学与比较文学”讲座;1877年,德国学者科赫(Max Koch)创办第一份比较文学杂志;188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特(H.M.Posnett)出版第一部比较文学专著比较文学,标志比较文学学科的建立;1895年,法国第一部比较文学专著,同时也是第一篇比较文学学位论文卢梭与文学世界主义的起源由法国学者戴克斯特(J.Texte,1865-1900)完成。1897年,戴克斯特在里昂大学开设第一个比较文学常设讲座“文艺复兴以来日耳曼文学对法国文学的影响”; 1897-1904年,法国连续出版了贝兹(Betz)和巴尔登斯伯格(F.Baldensiperger)的比较文学目录,最后一版所收条目已达6000条之多;1900年,来自不同国家的欧美学者在巴黎举行国际性讨论会,大会把“各国文学的比较史”列入议题,还提出了建立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的呼吁。1954年,“国际比较文学协会”(ICLA)成立,1954年法国、1960年美国、1985年“中国比较文学协会”(CCLA)相继建立。 自此,比较文学蓬勃发展,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说:“比较文学在世界上已经成为一门显学”。第二节 有关比较文学学科定义的理解和认识 一、比较文学古怪的学科名称 首先,从字面上看,它把“比较”和“文学”两个词语联在一起,很容易被误认为运用了比较方法的文学研究就是比较文学。因而19世纪初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名称产生以后,就频频受到指责。 其次,就语言系统而言,“比较”一词在不同的语言中具有不同的语法形态:法语用的是过去分词(compare),英语用的是形容词(comparative),过去分词一般强调结果,形容词则强调性质,这种语法形态上的歧义也往往导致理解上的歧义。 再次,“文学”一词原本含义很广,既可包括文学创作,也可包括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等文学研究领域,因此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到底是什么,从学科名称看也是含混不清的。 另外,对西方学者来说,“比较”一词,在不同的语种和语境中会有不同的理解,最根本的是它不能反映这一学科的本质特征,所以这个名称本身就是不恰当的。 在汉语的语境中,这一情况继续了下去。1931年,傅东华首次从英文转译法国学者洛里哀的专著比较文学史,把这个学科介绍到中国时,也将comparative literature直译为“比较文学”。二、比较文学的定义卡雷的定义: 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国际间的精神关系,研究拜伦和普希金、歌德和卡莱尔、司各特和维尼之间的事实联系(rapports de fait),研究不同文学的作家之间的作品、灵感甚至生平方面的事实联系。(P7)基亚的定义: 比较文学就是国际文学的关系史。比较文学工作者站在语言或民族的边缘,注视着两种或多种文学之间在题材、思想、书籍或感情方面的彼此渗透。梵第根为两国之间文学作品的相互关系设计了一个“经过路线”,其起点是作家、著作、思想,即“放送者”,终点是另一国家的某一作家作品或某一页,某一思想或某一情感,即“接受者”,“经过路线往往是由一个媒介者勾通的:个人或集团,原文的翻译或模仿,即所谓传递者”。整个比较文学的目的在于刻划出“经过路线”,有时考虑路线本身,有时考虑路线是如何发生的。 雷马克定义: 比较文学是超越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和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P9)这一定义与法国学者的定义区别在于:首先,在研究对象上,将没有“事实联系”的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纳入比较文学之中,于是对作品内在美学价值的“平行研究”得以进入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同时,还将文学与人类文化的其他表现形式的比较也纳入比较文学之中,于是文学与其他知识领域之间的“跨学科研究”也得以进入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但是这一定义中关于比较文学“跨国界”的提法不够完善和准确。 日尔蒙斯基的定义: 历史比较文艺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国际联系与国际关系,研究世界各国文艺现象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文学事实相同一方面可能出于社会和各民族文化发展相同,另一方面则可能出与各民族之间的文化接触与文学接触;相应的区分为:文学过程的类型学的类似和“文学联系和影响”,通常两者相互作用,但不应将它们混为一谈。日尔蒙斯基像法国学者一样,把比较文学看作文学史的一个分支;但是他又把研究的范围从“研究国际联系与国际关系”,扩展到“研究世界各国文艺现象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在这一点上他与美国学者的观点相似。另外,他对各民族的文学现象中出现相同现象的原因,持有独到的见解提出了“类型学”这样一个新概念。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作为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以理解不同文化体系和不同学科间的同一性和差异性的辩证思维为主导,对那些跨越了民族、语言、文化体系和学科界限的文学现象进行比较研究,以寻求人类文学发生和发展的相似性和规律性。(P8)简单说,比较文学是比较思维与方法指导下的,对于世界文学差异性与同一性的研究。(P9)三、比较文学定义的内涵“比较”乃是处理两个或两个以上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基本方法,也是所有学科经常使用的研究方法。然而,比较文学所谓的“比较”,作为历史形成的学科的标志,不限于一般方法论的意义,而是关涉着具有双重维度的特定的研究对象;同时,“比较”的方法就比较文学这一学科而言,有着特殊的地位和意义;比较的真谛在于跨越和打通某种既定的界限。简言之,比较文学是属于文学研究的一门学科,是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它的根本特性在于它是一种跨界限的文学研究。 第三节 与比较文学定义和特征相关的几个概念 一、国别文学 国别文学是按国家这样的政治概念来区别的文学,虽不足以反映民族文学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不能准确在表述民族文学的特殊性,但国别文学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二、民族文学 民族文学是按民族来区分的文学,对两个或者多个他民族文学有更深的造诣,在外民族文学之间作纵横捭阖的比较研究,而且游刃有余的作出有价值的结论,这不仅是可能的,而且应该成为比较学者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但即便是这样的研究,也不可能离开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学的根基,所以说在任何情况下,比较文学都必须将民族文学作为自己的出发点。 三、世界文学“世界文学”的概念在西方早就非常流行,歌德以及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世界文学”的概念最为著名。“世界文学”也是比较文学研究中常见的一个术语,通常对它有三种理解。一是歌德的看法,他希望有一天各国文学将“合而为,成为一个伟大的综合体”,而每一个国家的文学都在这样一个全球性的大合唱中演唱自己的一个声部;第二个含义是指那些获得了世界声誉的作家和作品,他们在文学史上取得了经久不衰的地位和影响,大大的充实了世界文学的宝库;第三个含义是各国文学的总和,而不管这些文学是否具有世界地位和不朽性。 四、总体文学总体文学(La literature generale)原意是指文学的问题、原则、源流、运动等,是诗学或美学的总称,也就是对文学理论、文学基本原理的研究,只不过是从多国的文学现象中探讨总结出一般性规律。 第四节 比较文学的性质、特点和研究对象 一、比较文学的性质 首先,比较文学并非单纯指涉一种研究方法,它是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独立的现代学科。换言之,比较文学是一种本体论,而非方法论。 其次,比较文学是一门以人文关怀为宗旨,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为手段,通过世界文学的交流、对话、互补和共建来改善人类文化生态和人文环境,从而为建设人类多元文化而作出贡献的人文社会学科。 二、比较文学的特点 (一)开放性 开放性是比较文学的本质特点,这个特点是其国际性学术视野的学科核心所决定的。比较文学是一个巨大的、不断运动的开放性体系。它包含三层含义: 1.它不受时间、空间及作家作品地位高低及价值大小的限制;同民族文学相比,它有着更大的自由,而且特别重视往往被民族文学所排斥的当代作家; 2.它比传统文学研究有更宽泛的内容; 3.在研究的方法上,比较文学具有兼容并包的特点,它以比较分析法为主,兼及系统归纳、审美评论、历史考据、哲学反思、图表统计、社会调查、文本细读、传记互证等诸法,就是自然科学中的新方法也会很快引起重视。 (二)综合性 综合性是比较文学的重要特点,这一特点是由比较文学的综合素质所决定的。 “通才之学” (三)跨越性 跨越性是比较文学的基本特点,这一特点是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形成的,主要表现为研究范围的跨越性,即比较文学是一种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绿阳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代词人宋祁) 小星闹若沸(宋代诗人苏轼) 碧空里一簇星星啧啧喳喳象小鸡儿似的走动(19世纪意大利诗人巴斯古立)三、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越民族界限、跨越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属于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有三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实际存在于两个或多个民族的文学之中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其次,在两外或多个民族文学中有些文学现象虽然没有事实联系,但其相异和相同都具有某种可比性,因而就具有研究价值,这是为了研究其内在的价值联系;第三,是文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关系,包括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阐发的关系。这三个方面就是三种不同的文学关系,学术界习惯于将第一种关系称为“事实联系”,将第二种关系称为“价值关系”,将第三种关系称为“交叉关系”(文学同其它学科之间的关系)。 思考题 1.在比较文学诞生以前,欧洲历史上表现出了哪些比较的意识? 2.通过欧洲比较文学发展的历程,描述你对比较文学这门学科的性质和特点的理解。 3.请对“比较”和“文学”这两个概念进行分析,区分“比较文学”与“文学比较”。 4.怎样理解比较文学研究“四个跨越”的内在关联? 5.比较文学的“开放性”特征包含哪三层含义? 6.国别文学、民族文学、世界文学与总体文学的概念与比较文学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7.如何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世界文学”的概念?第二章 比较文学学科的历史发展第一节 世界比较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一、19世纪末到20世纪50年代:法国学派与比较文学的确立 19世纪末到20世纪50年代,以法国学派为中心,以影响研究为主要内容,跨出了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第一步。这一时期以法国学者维尔曼、梵第根、基亚等为代表。 二、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美国学派的崛起与平行研究 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第二阶段是以美国学者韦勒克、雷马克、韦斯坦因、奥尔德里奇等为代表的美国学派。1958年9月,国际比较文学协会在美国的教堂山举行第二届年会,韦勒克在会上做了题为比较文学的危机的发言,即所谓美国学派挑战性的宣言。 三、20世纪70年代:东方学派的成就与东西方文 学对话 比较文学学科进入其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各国比较文学研究空前活跃,其中中国比较文学的复兴被国际比较文学学界认为是最富有历史意义的事件。 中国学者以全新的眼光和姿态挑战法国和美国学派,强调应重新审视比较文学的目标、精神和使命,倡导在多元文化视野及其文化融合的基础上寻求比较文学的新起点,创建比较文学研究的新未来。 中国大陆以季羡林、钱钟书、李赋宁、杨周翰、贾植芳、施蛰存、朱维之、戈宝权、赵瑞蕻、林清秀等一批前辈学者领航开路,著书立说,开复兴中国比较文学风气之先,乐黛云、廖鸿钧、陈惇、卢康华,孙景尧、倪蕊琴、饶芃子、谢天振、曹顺庆、孟华、严绍璗、周发祥、钱林森、崔宝衡、张铁夫等一大批中青年学者紧步其后,为中国比较文学的复兴作出了贡献,使之走向了显学的坦途。 第二节 中国比较文学的历史 一、史前史(一)中国比较文学的渊源: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的西晋时期 自魏晋至唐宋,即中外文化开始大规模交流的时期内,比较文学中探讨不同文学间的渊源、影响、媒介乃至平等类比、互相阐发的各种类型的研究都有了萌生的痕迹,但又是零散的、微弱的、不易察觉的。 “格义”的方法简单地说,就是用庄、老、儒、道等典籍(中国学说)来解释和比附外来的佛教学说,这是比较文学中“阐发研究”的最初形态。仁者,不杀之禁也;义者,不盗之禁也;礼者,不邪之禁也;智者,不酒之禁也;信者,不妄之禁也。 (二)中国比较文学的进一步发展:鸦片战争至五四前夜 这一阶段的特点一是在翻译西学极为繁盛的情况下有关翻译理论的讨论继承了第一阶段的传统,有了较大的发展;二是在中学西学孰优孰劣的讨论热潮中,平行研究的文章增加了;三是比较文学研究的范围较前扩大,出现了王国维、梁启超等博古通今、融汇中西的学者,以及少数颇有见地的论文。 鲁迅(18811936)是中国比较文学萌芽时期的一个重要人物。他于1907年所写的摩罗诗力说是中国比较文学史上一篇重要的文章,对欧洲的几十位作家特别是对19世纪初欧洲各国的浪漫主义作家即所谓的“摩罗派”诗人进行了比较研究。 “摩罗诗力说”,译成汉语就是“论恶魔派诗歌的力量”。“摩罗”一词,是梵语音译。“摩罗”也有译作“魔罗”,或简化为“魔”。 “摩罗诗派”其实就是浪漫派,十九世纪初期盛行于欧洲,是以拜伦和雪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积极或革命的浪漫主义流派。鲁迅在文中主要介绍、评论了拜伦、雪莱、普希金、莱蒙托夫、密茨凯维支、斯洛伐斯基、克拉辛斯基和裴多菲八位浪漫派诗人,其中包括“摩罗诗人”、“复仇诗人”、“爱国诗人”、“异族压迫之下的时代的诗人”等,这些“无不刚健不挠,抱诚守真,不取媚于群,以随顺旧俗”的杰出的诗人们。 (三)中国比较文学趋向成熟 :从“五四”到1949年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1)从鸦片战争以后开始的中学西学孰优孰劣的讨论发展为一场关于东西文化的深入持久的论战;(2)文学研究队伍中百分之八、九十的学者都曾游学欧美或东洋;(3)比较研究的规模、内容和方法上都较前一阶段有了长足的进展,出现了许多以明确比较为题的论文和专著。 二、学科史大陆建立比较文学学科是在20世纪80年代,台湾比大陆早10年左右,香港比较文学开始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 1979年钱钟书管锥编前四册问世是中国比较文学复兴的标志; 1981年1月,北京大学正式成立比较文学研究会,季羡林任会长;出版了大量的论著和译著; 中国比较文学完全成熟的标志是1985年在深圳大学召开的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暨首届学术讨论会。与会近120位代表选举产生了以杨周翰为会长的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从此中国比较文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走上了科学发展的轨道。 思考题 1. “格义”方法的来源和含义是什么? 2.为什么说鲁迅的罗摩诗力说是中国比较文学史上一篇重要的文章? 3.史前史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第三阶段有哪些特点? 4.为什么说钱钟书管锥编前四册问世是中国比较文学复兴的标志? 第三章 比较文学的基本类型和研究方法第一节 影响研究历史实证研究方法 一、影响研究的含义 影响研究,就是在超越国族、语言、文化界限的基础上研究两种或两种以上文学之间基于事实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南朝)吴均续齐谐记 “许彦鹅笼” 阳羡:今江苏宜兴 许彦:中国书生释氏譬喻经云:昔梵志作术,吐出一壶,中有女子与屏,处作家室。梵志少息,女复作术,吐出一壶,中有男子,复与共卧。梵志觉,次第互吞之,拄丈而去。余以吴均尝览此事,讶其说以为至怪也。 (唐)段成式 酉阳杂俎 然此类思想,盖非中国所故有,段成式已谓出于天竺(即古代印度)当又为梵志吐壶相之渊源矣。魏晋以来,渐译释典,天竺故事亦流传世间,文人喜其颖异,于有意或无意中用之,遂蜕化为国有,如晋人荀氏作灵鬼志,亦记道人入笼子中事,尚云来自外国,至吴均记,乃为中国之书生。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影响研究中的“影响”这一概念,包容着一种特殊的含义,从广义上讲,凡域外文学的诸因素刺激了本土的文学,使其产生了并非基于固有传统上的各种新变化,均可称为“影响”,如借用、模仿、改编、翻版等。 受影响者的独创性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不会受到忽视,他们创作的作品仍然是他们自己的,影响研究只是想通过艺术创作去发现某些域外的渗透,以及某种有机的融会贯通。 二、影响的类型正影响、反影响、负影响、回返影响、超越影响、虚假影响、单向影响、双向影响、直接影响、间接影响等。三、影响的过程和范围 法国学者梵第根指出,在影响这个领域中,每一项研究都要走过“放送者传递者接受者”这样一条路线,并且都要沿着这条路线去追根溯源。 四、“流传学”(又称“誉舆学”) 从“放送者”的立场出发,研究一部作品、一位作家、一种文体、一个思潮、一种文学现象或一个民族的文学在国外的声誉、成就和影响,就被称为“流传学”。 流传学的范围包括:中国文学在国外(东亚、东南亚、欧洲、印度、俄罗斯、美国等 );外国文学(俄国、日本、欧洲、美国文学等 )在中国;外国文学在外国(歌德在英国、拜伦在俄罗斯、屠格涅夫在法国、“小人物”形象在俄国、“流浪汉小说”在英国、莎士比亚在德国、荒诞派戏剧在美国、推理小说在日本等 )。 五、渊源学 从“接受者”的立场出发,研究一部作品、一位作家、一种文体、一个思潮、一种文学现象或一个民族的文学在思想、艺术、主题、题材、人物、情节、风格等方面接受了哪些外国文学的影响,即影响的根源是什么,就被称为“渊源学”。根据梵第根的分类,渊源方式主要有五种:笔述渊源、口传渊源、印象渊源、直线式渊源和集体渊源 。通过渊源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一位作家的成长道路;了解一部作品的艺术创作过程;并且开辟出更为广阔的学术空间。 六、媒介学 在“放送者”和“接受者”之间,还需要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传递者”,研究这个负责传递影响的使者就是“媒介学” 。“媒介”一词源自希腊文,是“居间者”和“中介者”的意思,有了“传递者”“媒介”才能使接受者与放送者之间产生事实联系。这个“媒介者”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物。作为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一个专门题目,一般把媒介者分为个人(被影响国家的“接受者” 、输出影响国家的“放送者” 和身处第三国的热心者 )、环境(由文学团体、沙龙集会、国际会议等促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学交流环境,它使接受者和放送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得以实现 )和文字材料(将外国文学译介到本国的译本和评介文字 )三大类。经典个案回放:雷雨的希腊悲剧血统 1.原型血统 “原型”又翻译为“原始模型”或“民话雏形”,指自发地显现在神话、童话、民间故事、宗教冥想、艺术想象、幻想和精神失常状态中以及儿童思维和成年人梦中的一种原始意象。 在古希腊神话中,蕴藏着诸多有关命运、乱伦、复仇、报应等远古人类的“原始意象”,它们通过悲剧诗人的挖掘和整理被形象地显现出来,并且在后市的文学画廊中得到了强烈的回应。雷雨就是其中之一。 我喜欢艾斯吉勒斯他那雄伟、深厚的感情;从优立辟谛斯,我企图学习他那观察现实的本领以及他的写实主义的表现方法,我很喜欢他的美狄亚。这个剧有些人说是受易卜生的影响,但与其说是受近代人的影响,毋宁说受古代希腊悲剧的影响。 2.命运血统 古希腊悲剧绝大多数为命运悲剧,所表现的往往是人类在同命运抗争中不可避免的毁灭。这种悲剧命运的精神,不但极大地影响了正处成长阶段的青年曹禺,而且在雷雨中得到了鲜明的回应。 雷雨对我是个诱惑。与雷雨俱来的情绪酝成我对宇宙许多神秘的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我如原始的祖先们对那些不可理解的现象睁大了惊奇的眼睛。他们盲目地挣扎着,泥鳅似的在情感的火坑里打着昏迷的滚,用尽心力来拯救自己,而不知千万仞的深渊在眼前张着巨大的口.在雷雨里,宇宙正像一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怎样呼号也难逃脱这黑暗的坑。 3.结构血统 俄狄浦斯王既是命运悲剧的代表作,也是结构艺术的典范。雷雨继承了俄狄浦斯王 “追溯式”结构手法,并结合对古典主义“三一律”的创造性理解,将剧中所有人物的命运都集中在一天之内揭示出来。第二节 平行研究逻辑美学研究方法无论是在中外文学还是在各国文学之间,也无论是诗歌、小说、戏剧、散文,还是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或是文艺思潮、流派和运动之间,都还存在着众多的并无影响事实联系却又十分相似的情况。 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听得见的声音固然美,听不见的声音则加倍幽美。 济慈外国文学史上四大吝啬鬼: 夏洛克、阿巴贡、葛朗台、泼留希金 中国文学史上四大吝啬鬼: 李梅亭、严监生、卢至、监河侯一、平行研究的含义平行研究指的是研究那些并没有多少直接的事实联系,但是又具有某些“相似”、“相通”之处的两个民族(或几个民族)的文学现象,将其加以比较,并导出有价值的结论。(P65) 二、平行的模式雷马克在他著名的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中指出:巴尔扎克(法)与狄更斯(英)、托马斯曼(德)与纪德(法)等作家,不管他们之间是否有影响或有多大影响,都是卓然可比的。“卓然可比”准确地概括了平行研究这一方法能风行多年而不衰的原因。“卓然可比”的性质将平行研究分为“类比比较”和“对比比较”两大类,二者在实践中有明显的区别。 假如一个人能看出当前即显而易见的差别,譬如,能区别一支笔与一头骆驼,我们不会说这个人有什么了不起的聪明。同样,另一方面,一个人能比较两个近似的东西,如橡树与槐树,或寺院与教堂,而知其相似,我们也不能说他有很高的比较能力。我们所要求的,是要能看出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一)类比比较指从相同的文学现象入手进行分析,重在对“同”的 论证。 私小说: 郁达夫沉沦、田山花袋棉被、岛崎藤村新生等 “外省来的年轻人”: 红与黑于连、高老头拉斯蒂涅、幻灭吕西安、了不起的盖茨比盖茨比等 (二)对比比较指从相异的文学现象入手进行分析,重在对“异”的论证。 为争取幸福爱情而上演的生离死别的人生悲剧: 罗密欧与朱丽叶、牡丹亭 戏剧结构理论: 亚里斯多德、李渔 思考题1.什么是影响研究,影响研究的理论依据是什么?2.以一篇影响研究的论文为例,说明影响研究包括哪几个方面?3.举例说明影响研究中的流传学研究。4.举例说明影响研究中的渊源学研究。5.举例说明影响研究中的媒介学研究。6.平行研究在方法论和研究目的上有什么要求?7.平行研究分为哪两大类?二者在实践上有什么区别?8.试以一篇平行研究的论文为例,分析其得失成败的表现及原因。第四章 主题学研究主题学是19世纪德国民俗学者在研究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学者哈里列文在他的论文主题学与文学批评中,首先用由英文“theme”深化而来的“thematology”(主题学)一词取代了由德语引申而来的“stoffgeschich”(有题材史、主题史之意),从字义上统一了“主题学”的概念。 第一节 主题与主题学主题探求某一部作品或某一个人物典型所表现的思想,是在提炼题材的基础上,在塑造形象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内核,重点在于揭示研究对象的内涵;主题学研究的是不同民族的作家对同一主题、题材、情节和人物典型的不同处理,重点在于对研究对象外部手段和形式的关注。 个案研究:唐璜的主题和主题学研究主题研究:长诗反映了作者本人对外部环境由对抗到妥协的转变;通过唐璜的亲身经历与感受,表现了诗人对女性(诗中涉及从女皇到平民少女十几位女性)的爱、欲、妒、恨等思想认识。主题学研究:首先要关注的是如何找出这一传奇人物的原始出处,尽管其出处至今尚未彻底搞清;其次要确定这一人物的最初文学形式出自何人之手。 主题学是研究没有直接关系的不同国家或民族之间的作家就同一题材或主题进行创作的作品之间的关系,包括对作品的主题、母题、情境、意象、特征、惯用语等文学材料方面的研究。第二节 主题学研究的主题主题学要研究的主题除了“战争主题”、“英雄主题”、“人生如梦主题”以外,常见的还有:“爱情与义务冲突的主题”,如洪昇的长生殿、罗马诗人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印度的沙恭达罗、法国司汤达的伐尼娜法妮妮等; “不相识的父子相残的主题”,如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肖洛霍夫的胎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玛佐夫兄弟等; “大家族盛衰史的主题”,如紫式部的源氏物语、曹雪芹的红楼梦、左拉的卢贡马加尔家族、高尔基的阿尔达莫诺夫家的事业、托马斯曼的布登勃洛克一家、高尔斯华绥的福尔赛世家等; “生死恋主题”,如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英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波斯的蕾莉与马杰农、埃及的莱伊拉的痴情人等; “反咬一口的主题”,如希伯来圣经旧约创世纪、意大利薄伽丘的十日谈、水浒传等; “描写市民心态的主题”,如中国的金瓶梅、“三言二拍”,阿拉伯的一千零一夜,意大利的十日谈,英国的坎特伯雷故事集等。 第三节 主题学研究的分类 一、母题研究 1.“母题”的含义 (1)母题是我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所使用的最小的意义单元,如“生死”、“战争”、“嫉妒”、 “骄傲”、“季节”等等,但只有当这些最小的意义单元与主题构成了直接而密切的关联之时,它们才被称为母题;(2)母题是指“叙述句”的最小意义单位,如“蛇妖抢劫公主”就是一个母题,这种叙述句必然包括两个部分,即“行动者和谓语”,它不能再分解。 2.主题和母题的区别母题是对事件的最简归纳,主题则是一种价值判断;母题往往呈现出较多的客观性,而主题则是一种主观的判断;母题是一个基本叙述句,主题往往是一个复杂句式;主题是在母题的归纳之上进行的价值判断。一般来说,母题是一个常项,主题则是一个变量。 3.伊索寓言农夫与蛇母题是“农夫被蛇咬”,它只是对情节的最简单的概括,而不包含情感因素和价值判断。这个母题可以演绎出不同的主题,如“怜惜恶人应受报应”,或“即使恶人遭难也不应对他怜惜”、“恶人的本性并不因受到怜惜而改变”等等。它因视角和语境的不同而具有广泛的阐释余地,不同民族文学中对同样的母题甚至可以阐发出完全相反的主题。 二、主题研究作为主题学范畴里的主题研究,它关注的对象不是个别作品的主题,而是主题的相互取舍、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具体而言,是研究同一主题在文学国际关系史上的不断重复和演变,异域作家对同一主题的接受和处理。主题研究首先集中在能表现某些主题的人物形象上;主题研究的第二个方面与题材有关。 三、人物研究又称典型研究,或典型的人物形象研究。如“多余人”形象,不仅为俄国文学所独有,在其他民族的文学中同样存在,中国20世纪初的文学中就出现过一系列此类形象:鲁迅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茅盾幻灭中的章静,郁达夫沉沦中的沉沦者、秋柳中的于质夫等等,均属此类。 四、意象研究这里研究的意象是某种意境、某种形象的重复叠印。思考题1.什么是主题学?它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2.什么是主题和母题?二者的区别在哪里? 3.请阐述主题学中典型人物研究的类型。 第五章 形象学研究第一节 比较文学形象学的含义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的是“他者”的形象,即“对一部作品、一种文学中异国形象的研究” ;比较文学形象学“是异国的形象,是出自一个民族(社会、文化)的形象,最后,是由一个作家特殊感受所创造出的形象。”(法国当代比较文学学者莫哈)社会集体想象物(也称“社会总体想象物”)是指全社会对一个异国社会文化整体所作的阐释。 形象学的“形象”与一般文学研究中的“形象”的区别 形象学的形象只限于异族形象,而文艺理论所讨论的形象却可以是异国异族形象,更多的是集中在本民族文学中的自我形象或外国文学中刻画的本民族人物文学形象。文艺理论的形象通常局限于人物形象,他所在的社会、自然环境只作为刻画人物的手段研究。而形象学的形象可以是人物形象,还可以是器物、风俗、景物、甚至是观点、言词。一般文学形象往往被看成是作家个人艺术独创的结晶,对其研究注重的是它的独创性和逼真性,而形象学认为隐藏在异国异族形象背后的是创造者自我民族的形象,它对异国异族形象的塑造起决定作用,形象映照的是形象创造者的自我形象。 第二节 美国文学中的中国人和中国一、中国形象的“妖魔化” 布勒特哈特(Bret Harte 1836-1902) 诚恳的詹姆斯的老实话(1870,异教徒中国佬)异教徒李顽 杰克伦敦(Jack London,1876-1916) 中国佬(1909) 白与黄(1906)、黄手帕(1906)、空前的入侵(1910)、陈阿春(1910)、阿金的眼泪(1918) 套话是一个民族长期反复使用、用来描述异族形象的约定俗成的词组,比如中国人用“洋鬼子”指西方人。使用套话描述异族,其背后隐藏的是某种民族心理定势,它标志着对“他者”的凝固看法。 在比较文学的形象学研究中,我们不要求把异国形象看作是作者对原型的复制,而是着重将其放在“自我与他者、本土与异域”的互动关系中来研究。换言之,在主体与“他者”的关系中,比较文学更注重前者,力求借助异国形象来研究注视者一方的文化环境、民族心理态势和情感因素等。 二、正义的呼声 马克吐温(Mark Twain 1835-1910) 对一个孩子的可耻迫害 哥尔德斯密斯的朋友再度出洋 这孩子发现华人没有什么权利,必定能得到什么人的尊重,也没有什么悲伤,必定能得到谁的同情;当白人需要替罪羊时,无论是他的生命,还是他的自由,都不值分文;谁也不喜欢华人,谁也不同他们为友,只要能使他们受罪,就绝不能轻易饶过他们;无论谁,个人也好,社团也好,甚至州府阁下自己也好,都齐心合力,憎恨那些卑微的陌生人,侮辱他们,迫害他们。 洋人们在中国的国土上只是惹是生非,中国为什么不应摆脱他们?如果他们都滚回去了,对中国人来说,中国将是怎样一个幸福的地方啊!我们不许中国人到这儿来,那我们必须严正指出,我们还是放明白点,让中国人决定谁可以到那儿去。外国从来不需要华人,中国也从来不需要外国人,马克吐温笔下的中国形象已经不是早期美国人印象中那个懦弱、麻木、不知反抗的民族了,它机智、勇敢、刚毅,充满希望。 思考题1.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2.形象学的“形象”与一般文学研究中的“形象”有什么区别? 2.什么是“妖魔化”?中国形象的被妖魔化在19世纪的美国文学中有什么表现? 3.什么是“套话”?什么是“社会总体想象物”?请举例说明。 第六章 跨学科研究跨学科研究,是指研究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整合。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是以文学为一端,以其它学科(如各种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为一端,在对其相互关系的梳理中,一方面揭示在人类文化体系中不同知识形态的共通性;另一方面彰显文学之为文学的独特性,以把握文学的内在规律。 第一节 跨学科研究概述 一、跨学科研究的目的 跨学科研究的目的,归根结底是要回答一个问题,即文学是什么?在对文学“是什么”和“不是什么”的追问中,文学就有了大致的边界,甚至获得了一些本质的规定性。 二、跨学科研究的渊源 礼记乐记:“诗言其志,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亚里士多德:“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更受到严肃的对待,因为诗所描述的事带有普遍性,历史则叙述个别的事。” 莱辛在拉奥孔中详细地阐述了诗与画的界限: (1)选用对象不同,画呈现各部分在空间并列的静止物体,诗呈现各部分在时间上先后承续的流动动作; (2)模仿媒介不同,画用颜色和形体,诗用声音(语言)作为媒介; (3)接受感官不同,绘画凭视觉来接受,诗凭听觉来接受。 总之,绘画是模仿美的艺术,诗是模仿媚(动态美)的艺术。 三、跨学科研究的规限 首先,文学和文学以外的某个知识领域的比较,只有是系统性的时候,只有在把文学以外的领域作为确是独立连贯的学科来加以研究的时候,才能算是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 其次,在跨学科研究中,文学自始至终应该是被关注的焦点和中心。 第三、跨学科研究中的“文学”,应有两重内涵:文学作品和文学研究。 第二节 跨学科研究的内容一、文学与艺术:天然姻缘下的永恒伴侣 撑着油纸伞 独自 彷徨在悠长 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二、文学与社会科学:同一母体中的孪生兄弟 艺术的最高点与宗教相接近,艺术的精神,正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工程管理领域专业技能考核与题型分析及模拟题
- 2025年初级摄影技巧进阶教程与实战模拟题集
- 2025年京东物流仓储经理招聘考试预测题
- 抢救课件标题
- 2025年子宫收缩药项目建议书
- 2025年碳酸乙烯酯项目发展计划
- 2025年巷道式智能化孵化器项目合作计划书
- 动物伦理学题库及答案
- 扫地车安全培训技术交底课件
- 2025年文化行业专业考试题及答案
- 地下水污染的控制与修复课件
- 设备设施管理培训课件
- 医院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手册
- 维生素D与女性生殖健康的预防
- 个人会员入会申请表
-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1
- 万人计划青年人才答辩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课件
- 【课件】什么是美术作品+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中美术湘美版(2019)美术鉴赏
- 音乐节活动预算模版
- 离婚协议书下载电子版完整离婚协议书下载
- 《Photoshop图像处理》课件-第一讲 认识PS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