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保障对失地农民职业转型的影响修改.doc_第1页
就业保障对失地农民职业转型的影响修改.doc_第2页
就业保障对失地农民职业转型的影响修改.doc_第3页
就业保障对失地农民职业转型的影响修改.doc_第4页
就业保障对失地农民职业转型的影响修改.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职业培训因素对失地农民职业转型的影响研究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农民协会与乡村社会重组研究”(项目编号:12BZS058)阶段成果;本文研究受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2013-IB-017);本文研究受武汉理工大学自主创新研究基金项目“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失地农民社会支持网络对职业转型影响”(项目编号:126819009)资助。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employment security status of landless farmers on the occupation transformation Based on survey of 2227 farmers in four cities of Hubei Province 胡仕勇 杨莹莹 乔梦茹Hu Shiyong Yang Yingying Qiao Mengru内容提要失地农民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失地农民职业转型关系着大量失地农民的生计和城镇化进程。基于对湖北省四市2227名失地农民的调查数据,本文通过比较的方式,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了就业保障状况对失地农民职业转型的影响。结果表明,就业保障状况对失地农民职业转型产生显著影响,并且就业保障状况对失地农民职业转型的影响力高于经济保障的影响力。在就业保障的影响因素中,信息支持、技术帮扶、资金支持、职业培训的师资队伍、就业指导体系建设状况以及失地农民职业培训效果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而且呈现正向相关,其中失地农民职业培训效果、就业指导体系建设状况以及技术帮扶对失地农民职业影响力较大。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了更加重视失地农民的就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失地农民职业培训的效果、完善失地农民的就业指导体系以及提高失地农民的技术帮扶质量等对策。AbstractAs a special group of the inevitable process during urbanization in China, a large number of landless peasants occupation transformation link with the farmer livelihood and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Based on the survey data of 2227 landless peasants in four cities of Hubei Province, it uses binary Logistic model to analyze the effects of employment security status on the occupation transformation of farmers landless through the comparative wa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mployment security status put significant effect on farmers occupation transformation; the effects of employment security status are higher than that of economy security on occupation transformation. Within the system of the employment security, information support, technical assistance, financial support, occupation training teachers, status of employment guidance and occupation training effects can put through the significant level test, which presents positive correlation, and the occupation training effects, construction status of employment guidance system for farmers and technical assistance for landless peasant has stronger power in those factors. 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is, this paper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employment security system, raise peasants occupation training effects, and improve employment guidance system as well as the quality of technical assistance for the landless farmers.关键词:失地农民;就业保障;职业转型;影响Key words: Landless Farmer;Employment Security;Occupation Transformation;Influence城镇化是我国未来十年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在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职业转型成为一个重大社会热点问题。目前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了52%,并在过去五年中以平均每年提高1.3%的速度迅速增长。目前我国失地农民的规模约在5000万人左右,并以每年200万人的数量增长资料来源:/13/0318/04/8Q7L5FG700014AED.html。为解决失地农民长久的生计问题,失地农民的职业转型也越来越受关注。为防止失地农民变成“就业无岗、种田无地、保障无份”的三无人数,就要促进失地农民职业转型,完善失地农民的就业保障体系。一、文献回顾失地农民的职业转型,是国内外学者在社会保障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为厘清国内外学者的观点,本文将从经济保障因素、政府的扶持因素以及失地农民职业培训因素对失地农民职业转型的影响展开文献回顾。在既往的文献中,Marvin J.Painter(2005),Wen,GnanzhongJames(1995),Tito Boeri(1998),Xiong S.(2011),高君(2008),郭淼(2013)等学者们通过定性研究的方法,探讨了经济保障因素对失地农民职业转型的重要影响。Marvin J.Painter(2005)通过阐述1996年萨斯喀彻温小麦池(SWP)的事例,表明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实施状况对失地农民进行职业转型的重要影响;Wen,GnanzhongJames(1995)通过分析现代中国土地所有权制度和储蓄以及投资机制,认为征地补偿制度的完善对失地农民更好地进行职业转型产生重大影响;Tito Boeri(1998)认为,就业保障制度能有效改善失地农民的职业转型处境,强调了失地农民基本生活制度的完善对其职业转型产生重要作用;高君(2008)、郭淼(2013)认为,指出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对失地农民职业转存在重要影响;B. N. Floyd(1982),Fellman J(2001),Isabel Shutes and Carlos Chiatti(2012)费淑静(2006),周志雄(2007),胡加荣(2007)等学者,强调了政府的扶持因素对失地农民职业转型的重要影响。B. N. Floyd(1982)以热带雨林的农民为例,指出政府的资金支持对失地农民职业转型的重要影响;Fellman J(2001)认为,税收和福利政策等每一个政策产生转化收入分配,并能达到的再分配效应和转移政策,表明政府的资金支持对失地农民职业转型产生重要影响;Isabel Shutes and Carlos Chiatti(2012)通过对不同制度背景下失地农民的职业转型展开分析,指出政府的资金和信息支持对失地农民职业转型产生重要影响;费淑静(2006)通过分析当前失地农民就业现状、问题,指出政府扶持小企业、新兴企业发展等资金、实物帮扶对失地农民职业转型有重要影响;周志雄(2007),胡加荣(2007)指出政府的信息支持和实物帮扶等对失地农民职业转型的重要作用。Todaro, Michael P.(1969),C. P. Chandrasekhar(1993),Tito Boeri(1998),张治学(2006),费淑静(2006),刘晓、周明星(2006),喻明明、吴志伦(2010),刘波、陈夏芬(2011)强调了职业培训因素对失地农民职业转型的影响。Todaro, Michael P.(1969)通过分析欠发达国家的劳动力迁移模型和城市失业,指出就业指导体系建设和职业培训对失地农民职业转型的重大影响;C. P. Chandrasekhar(1993)基于全国抽样调查组织从就业的五年一次的调查的证据,指出失地农民职业培训对失地农民职业转型的重要影响;Tito Boeri(1998)认为,欧洲劳动力市场与严格的就业保障制度并存,再就业培训制度能在短期内有效改善失地农民的职业转型;张治学(2006)认为,就业乃民生之本,是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强调就业指导以及职业培训是失地农民顺利完成职业转变的关键所在;费淑静(2006)通过调查数据分析,说明当前失地农民就业现状、问题,并提出了要加强劳动者的培训、加强失地农民教育投资对失地农民职业转型有重要影响;刘晓、周明星(2006)针对国外农民职业转型的经验研究以及我国失地农民的就业现状提出了展望,并重点阐述了职业培训对失地农民职业转型的重要影响;喻明明、吴志伦(2010)通过分析失地农民的就业现状,探讨了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对失地农民职业转型的重要影响;刘波、陈夏芬(2011)通过分析失地农民的就业状况,强调了失地农民的职业培训和教育投资对失地农民职业转型产生的重要性。学者们既往的研究为本文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研究基础,但同时需要指出的是既往研究主要以定性为主,较缺乏经济保障因素、政府扶持因素与职业培训因素对失地农民职业转型影响的定量比较研究,也缺乏职业培训中各要素对失地农民职业转型的具体定量分析,较难为政策建议提供清晰的参考。为此本文利用湖北省四市2227名失地农民的调查数据,定量分析了经济保障因素、政府扶持因素对失地农民职业转型影响,并通过二值Logistic多元统计数学模型比较了失地农民保障体系中经济保障、就业保障对失地农民职业转型的影响力,验证了相关假设,同时提出了促进失地职业转型的就业保障建议。二、数据来源与样本基本特征根据抽样便利性与可操作性原则,在2012年5月至2013年4月期间,调查地点具体定在湖北省内武汉、襄阳、荆门以及恩施4市,开展了对失地农民职业转型状况的调查。为保证样本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调查采取了简单随机抽样和多段抽样结合的抽样方式。首先在湖北省四市内,按照简单随机抽样的方式,对每个县进行编号,然后通过抽签的形式获取样本县的代码。然后,在被抽中的样本县中,再次通过简单随机抽样的方式获取样本镇的代码,再依次获取村的代码。最后在样本村中,根据抽样的便利性和经济性原则,在样本村集中居住区寻找样本,开展结构式访谈。调查员采取结构式访谈的形式,按照问卷内容,收集相关资料,针对失地农民发放了2300份问卷。课题组通过对15%回收问卷的回访,了解调查的质量。课题组剔除了缺乏关键信息的问卷以及废卷,最后共回收有效问卷2227份,有效率为96.83%。样本的基本特征如表1所示。从性别结构来看,男女性别比分别为58.8%和41.2%;从年龄结构上看,适龄劳动群体(3555岁)占总体样本的82.8%,占样本总体的绝大多数;从受教育程度看,初中以下教育背景占样本总体的60.4%。在婚姻状况的分布中,已婚占样本总体的96.5%;从家庭年收入上看,家庭年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失地农民样本占样本总体的63.3%。总体上看,失地农民样本主要体现出适龄劳动群体、低教育水平、有家庭负担以及低收入特点等,与既往文献中失地农民样本结构较一致,也比较符合在农村中观察的结果,因此样本数据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表1 调查样本的基本特征(n=2227)类型选项人数比例(%)类型选项人数比例(%)性别男1309 58.8婚姻状况已婚214996.5女91841.2年龄35岁以下2079.3其他483.53555岁184482.855岁以上1767.9家庭年收入1000元以下1185.3受教育程度小学以下29413.210005000元49022.0初中105147.2500010000元80236.0高中82837.21000020000元77534.8大学及以上542.420000元以上421.9三、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一)模型构建本文的被解释变量为失地农民职业转型,包括“失地农民职业转型好”与“失地农民职业转型差”两种情况,为二分类选择变量,因此,本文拟建立二元Logistic模型。其模型形式为: Pi = F (Zi) = F (+) = 式(1) 式(1)中,Pi 为失地农民职业转型的概率,为常数项,j表示第j个影响失地农民职业转型的自变量,m为自变量的个数,j是自变量回归系数。失地农民有较好的职业转型的概率与失地农民职业转型较差的概率的比值为事件发生比,对其进行对数变换,得到Logistic 回归模型的线性表达式为: Ln ( ) =+ 式(2)(二)变量说明根据相关文献的研究假说和研究成果,本文的因变量为失地农民职业转型状况,用“好”与“差”来进行测量。失地农民职业转型状况与调查对象本人对新职业的满意度、家人对新职业的满意度以及新职业适应的困难程度等进行了信度检验,检验结果分别为0.863、0.827以及0.894,这反映失地农民职业转型状况测量具有较好的信度。本文将影响失地农民职业转型的保障因素分为经济保障以及就业保障,就业保障包含政府支持失地职业转型状况以及职业培训与就业指导状况,相关变量的含义、赋值及描述性统计分析见表2。第1组是失地农民的经济保障,主要包括征地补偿制度和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借鉴Xiong S.(2011)、刘波、 陈夏芬(2006)和周志雄(2007)等人的研究成果,本文认为,征地补偿标准越低,征地补偿费与出让价格比相差越悬殊,失地农民越不能较好的进行职业转型;征地补偿款分配越混乱,征地力度偏高, 而补偿水平过低,失地农民越不能较好的进行职业转型;如果对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安排的更好,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没有后顾之忧,则失地农民进行职业转型就更顺利。第2组是反映政府扶持对促进失地职业转型状况的变量,包括信息支持、资金支持、技术帮扶和实物帮助。借鉴白二龙(2012)和林立(2012)的研究成果,本文认为,政府给予失地农民的职业转型支持和帮助越大,失地农民的就业保障越完善,其职业转型状况就越好;相反,政府对失地农民的就业支持力度越小,失地农民的就业途径和方式越少,其职业转型就越不能较好的实现。第3组是反映失地农民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状况的变量,主要包括失地农民受职业教育状况、职业教育培训的师资队伍、职业教育培训的经费和就业指导体系建设情况。一般而言,失地农民受职业教育越多,职业教育培训的师资队伍越好、培训经费越合理到位,也就越有利于进行职业转型。而且,就业指导体系越完善,失地农民接受更好的就业指导,其就业保障越充分,也更加有利于失地农民的职业转型。反之,失地农民就不能较好地进行职业转型。表2 解释变量的含义与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变量名称变量代码变量含义及赋值平均值标准差失地农民经济保障因素征地补偿状况X1“您对失地农民征地补偿状况的满意程度”;很满意=5,比较满意=4,一般=3,不太满意=2,很不满意=11.0471.324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实施状况X2“您对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实施的满意程度”;很满意=5,比较满意=4,一般=3,不太满意=2,很不满意=11.8560.921政府扶持促进失地农民职业转型状况信息支持X3“您获得政府的信息支持状况如何?”;很好=5,较好=4,一般=3,较差=2,很差=11.9351.132资金支持X4“您获得政府的资金支持状况如何?”;很好=5,较好=4,一般=3,较差=2,很差=11.8341.342实物帮助X6“您获得政府的实物帮助状况如何?”;很好=5,较好=4,一般=3,较差=2,很差=11.2371.943失地农民职业培训和指导状况职业教育培训的师资队伍X7“您认为职业培训的师资队伍质量怎么样?”:很好=5,较好=4,一般=3,较差=2,很差=11.8771.114职业教育培训经费的投入状况X8“您认为职业教育培训投入经费对职业教育的满足状况是?”;满足=1,不满足=01.0322.013就业指导体系建设情况X9“您对当前失地农民就业指导体系建设满意程度如何?”;很满意=5,比较满意=4,一般=3,不太满意=2,很不满意=11.9451.432失地农民职业培训效果X10“您接受的职业培训效果如何?”;很好=5,比较好=4,一般=3,较差=2,很差=11.8111.653失地农民职业转型状况y“您职业转型的状况如何?”;好=1,差=00.2370.500(三)研究假说 本文的因变量是失地农民的职业转型情况,自变量为失地农民经济保障因素、政府扶持失地职业转型状况以及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状况等3组变量。政府土地征用补偿与基本生活保障状况为经济保障,而政府支持失地职业转型状况以及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状况为就业保障。本文的假说是就业保障状况比经济保障因素对失地农民职业转型影响力更大。这个假设可以转化为如下的三个假说: H1:就业保障状况对失地农民职业转型产生显著影响; H2:经济保障因素对失地农民职业转型产生显著影响; H3:就业保障状况对失地农民职业转型的影响力高于经济保障因素的影响力;四、研究发现(一)失地农民职业转型描述性分析从表3可以得出,失地农民职业转型总体状况并不好,认为“好”的样本占样本总体的23.7%,认为“差”的样本占样本总体的76.3%,这说明我国在失地农民职业转型上还存在着很艰巨的任务,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城镇化进程。表3 失地农民职业转型频数分布好差比例(%)23.776.3(二)失地农民职业转型解释性分析本文利用STATA12.0 软件,运用最大似然估计的向后逐步回归法估计就业保障对失地农民职业转型影响的二元Logistic模型。在模型回归过程中,首先将可能影响失地农民职业转型的经济保障因素引入模型,得到模型结果;其次将可能影响失地农民职业转型的就业保障状况引入模型,得到模型;接着将本文设定的全部自变量(包括经济保障与就业保障状况)共同引入模型,得到模型;最后根据估计系数的显著性水平检验结果,剔除掉未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的解释变量,再重新拟合回归方程,得到模型。各Logistic模型均以失地农民职业转型差为参照组。1、研究假设验证。通过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反映出失地农民的经济保障因素对失地农民的职业转型产生了显著影响,即本文的研究假设H2成立,但是通过模型的伪判决系数(0.105)影响较弱。通过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反映出失地农民的就业保障状况对失地农民的职业转型产生了显著影响,即本文的研究假设H1成立,并且模型的伪判决系数(0.345)较模型伪判决系数(0.105)大,说明模型拟合优度更好。通过模型与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反映出失地农民的经济保障因素中部分变量以及就业保障中的部分变量对失地农民的职业转型产生了显著影响,同时在就业保障中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变量的发生比均高于经济保障中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变量的发生比,说明就业保障状况对失地农民职业转型的影响力要高于经济保障因素的影响,即论文的假设H3成立。2、经济保障因素对失地农民职业转型的影响。在经济保障因素中,征地补偿的满意度没有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而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实施状况通过了显著性水平检验。(1)征地补偿的满意度。征地补偿的满意度没有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这与陈夏芬(2006)和周志雄(2007)等人的研究成果不一致。从交互分析结果以及表3所反映的负向取值(-0.123),即大体上征地补偿满意度越高,反而职业转型不顺利。对这一结果的可能解释是,失地农民在征地过程中,取得了土地带来的高额收益,无需工作,因此对职业转型也呈现出无所谓的态度。课题组在湖北武汉城郊做调查的时候,也遇到一些这样的案例。一部分失地农民通过国家或者集体征收土地,获得高额的土地补偿,同时定期分红,他们完全没有必要再继续工作,就可以过上安逸的生活。由此本文推断,失地农民土地补偿收益的差异,导致了既往研究结论未能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2)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实施状况。表三中模型、显示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实施状况与职业转型呈现正向显著相关,但是发生比较低,基本都在0.1左右。3、就业保障状况对失地农民职业转型的影响。在就业保障状况中,信息支持、技术帮扶、资金支持、职业培训的师资队伍、就业指导体系建设状况以及失地农民职业培训效果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而且呈现正向相关。表三中模型、显示失地农民职业培训效果、就业指导体系建设状况以及技术帮扶对失地农民职业转型发生比值最大。(1)失地农民职业培训效果对职业转型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失地农民职业培训在模型、中通过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且系数为正。这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失地农民职业培训效果越高,其职业转型效果就越好。根据两者之间的交互分析数据,在职业转型好的样本中,职业培训效果感到满意(包括“很满意”和“较满意”)的样本占84.2%,而职业转型差的样本中,职业培训效果感到满意(包括“很满意”和“较满意”)的样本仅占33.7%,两者相差50.5%。(2)就业指导体系建设状况对职业转型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就业指导体系建设状况在模型、中通过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且系数为正。这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就业指导体系建设状况越好,其职业转型效果就越好。根据两者之间的交互分析数据,在职业转型好的样本中,就业指导体系建设状况感到满意(包括“很满意”和“较满意”)的样本占76.3%,而职业转型差的样本中,就业指导体系建设状况感到满意(包括“很满意”和“较满意”)的样本仅占38.4%,两者相差37.9%。(3)技术帮扶对职业转型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技术帮扶满意度在模型、中通过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且系数为正。这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技术帮扶效果越好,其职业转型效果就越好。根据两者之间的交互分析数据,在职业转型好的样本中,技术帮扶效果感到满意(包括“很满意”和“较满意”)的样本占69.4%,而职业转型差的样本中,技术帮扶效果感到满意(包括“很满意”和“较满意”)的样本仅占36.7%,两者相差32.7%。 (下接11页)10表4 失地农民职业转型影响因素的Logistic模型估计结果变量模型模型模型模型估计系数估计系数估计系数估计系数常数项6.328*(-0.092)12.354*(-0.132)18.774*(-0.235)21.453*(-0.258)失地农民经济保障因素征地补偿状况-0.123(-0.88)-0.237(-0.865)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实施状况0.126*(-1.18)0.124*(-1.117)0.116*(-0.113)政府扶持失地农民职业转型状况信息支持0.815*(-1.534)0.925*(-1.357)1.125*(-1.853)资金支持2.688*(-7.709)2.824*(-7.932)2.943*(-8.193)技术帮扶4.632*(-9.48)5.332*(-8.987)5.647*(-9.156)实物帮助1.247(-0.223)1.134(-0.218)失地农民职业培训和指导状况职业教育培训的师资队伍3.421*(-1.972)3.821*(-2.323)4.531*(-2.774)职业教育培训经费的投入状况0.947(-0.127)1.351(-0.119)就业指导体系建设情况5.134*(-12.238)6.245*(-12.296)6.357*(-12.128)失地农民职业培训效果6.692*(-14.48)7.712*(-15.862)7.945*(-15.155)模型的拟合优度-2倍对数似然=29.142伪判决系数=0.105Sig.=0.042-2倍对数似然=58.956伪判决系数=0.345Sig.=0.023-2倍对数似然=96.432伪判决系数=0.389Sig.=0.018-2倍对数 似然值=134.237伪判决系数=0.457Sig.=0.012注:*、*、*分别表示显著性水平小于0.05、0.01和0.001五、主要结论和政策启示基于对湖北四市2227名失地农民的调查数据,本文通过比较的方式,运用二元Logistic 模型分析了就业保障状况对失地农民职业转型的影响。结果表明,就业保障状况对失地农民职业转型产生显著影响,并且就业保障状况对失地农民职业转型的影响力高于经济保障因素的影响力。在就业保障状况中,信息支持、技术帮扶、资金支持、职业培训的师资队伍、就业指导体系建设状况以及失地农民职业培训效果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而且呈现正向相关,其中失地农民职业培训效果、就业指导体系建设状况以及技术帮扶对失地农民职业影响力较大。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政府在完善失地农民职业转型就业保障制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更加重视失地农民的就业保障体系建设。本文通过对比的方式得出了就业保障状况对失地农民职业转型的影响力高于经济保障因素的影响力,这说明失地农民职业转型过程中,就业保障发挥的作用更大,更有利于失地农民适应新职业,得到稳定的收入,实现自力更生。第二,提高失地农民职业培训的效果。失地农民职业培训效果是模型中影响力最大的因子。提高失地农民职业培训效果,需强化培训需求以及培训绩效的评估,加强培训过程管理,提高培训师资与经费投入,注重培训内容的本土化以及适用性。第三,完善失地农民的就业指导体系。结合印度以及非洲国家的相关经验与研究结论,失地农民的就业指导一定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强调就业指导过程,需和失地农民本地的就业状况与经济发展相适应,而因人制宜强调在就业指导过程中,需和失地农民自身的年龄、文化水平、社会资源、技术水平等相适应。在失地农民的就业指导过程中,强化本地吸收,注重林牧副渔等农村副业以及农村服务业对劳动力吸收能力。第四,提高失地农民的技术帮扶质量。失地农民更好地进行职业转型一个很大的瓶颈就是技术问题,建立以技校、职校、培训中心等机构作为失地农民的培训基地,并促进失地农民积极主动参与到技术培训,进一步发挥技术帮扶的主渠道作用;此外,加大对劳动密集型生产企业等第二、三产业的扶持力度,适度发展劳动密集型或农业绿色技术型企业,采用政策、经济等杠杆鼓励当地农村企业招募失地农民进行实践培训,提高失地农民的技术储备及其适用能力。参考文献:1 Julian Morgan.Employment security and the demand for labour in Europe. Applied Economics.2001.Vol.33 (14).pp.1763-1774.2 Quamrul Alam,Marian Robinson, John Pacher.Public-Sector Reform.Employment Securityand Quality of Decision Making in the Australian Taxation Offic.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2006.vol.29(9).pp.743-758.3 Isabel Shutes.Migrant labour and the marketisation of care for older people: The employment of migrant care workers by families and service providers.Royal Society Journal. Journal of European Social Policy.2012.Vol.22 (4). pp.392-405.4 Tito Boeri.Enforcement of employment security regulations. on-the-job search and unemployment duration.Elsevier Journal.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8. Vol.43 (1). pp.65-89.5 Marvin J.Painter.Saskatchewan Wheat Pools Transformation from Coop to Public Corporation: The FarmersReaction.Wiley Journal. Canad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Revue canadienne dagroeconomie.2005.Vol.45(2). pp.165-174.6 Alain Gagnon, Marc Tremblay , Hlne Vzina , Jamie A. Seabrook.Once were farmers: Occupation, social mobility, and mortality during industrialization in Saguenay-Lac-Saint-Jean, Quebec 18401971.Elsevier Journal. Explorations in Economic History.2011.Vol.48 (3). pp.429-440.7 B. N. Floyd.The rain forest and the farmer.GeoJournal.1982.Vol.6(5). 8 C.P.Chandrasekhar. Agrarian change and occupational diversification:Non-agricul- ture employment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West Bengal. Journal of Peasant Studies.1993.20(2).9 Humphry, R.Model of Processes Transforming Occupations: Exploring Societal and Social Influences.Journal of occupational science.2005.12(1).10 Xiong S. Land requisition compensation and resettlement issues and related policy analysis researchC/Compute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CCRD), 2011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EEE, 2011, 4: 152-155. 11 Todaro, Michael P. A Model of Labor Migration and Urban Unemployment in Less Development Countries . The American Economist, 1969, 59:138-148 .12 Craig,Ben,Batina,Raymond. The effects of social security in a life cycle family labor supply simulation model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1991, 46(2): 199-226. 13 Fan, C. Cindy. The state, the migrant labor regime, and maiden workers in ChinaJ. Political Geography, 2004, 23(3): 283-305. 14 Fellman J. Mathematical properties of classes of income redistributive policiesJ.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001, 17(1): 179-192. 15FengWang,XuejinZu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