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3 专题一 3宋明理学 作业.doc_第1页
人民版必修3 专题一 3宋明理学 作业.doc_第2页
人民版必修3 专题一 3宋明理学 作业.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后训练1少林寺钟楼前唐开元碑碑阴刻有“混元三教九流图赞”,赞语略曰:“佛教见性,道教保命,儒教明伦,纲常是正。农流务本,墨流备世,名流责实,法流辅制各有所施,要在圆融,一以贯之”此图从正面看,长者秃顶、须髯,是佛祖类人物,代表释家。若稍换角度,遮住画像右面,则左面就是头挽高髻的老子侧面像,代表道教(家);遮住左面,右面则是头戴儒巾的孔子侧面像,代表儒教(家)。画面是释迦牟尼、孔子、老子三圣合体像。此图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体现了古代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b此三人不是同一时代的人,不可能同时出现c儒、释、道三家的主张各不相同,冲突激烈d反映了儒家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2“朱熹在重新肯定儒家的基本学说时,也同时带给了儒家学说新的转变它使儒学有了整体和谐的发展,赋予了儒学一个新的面貌。”这里的“儒学一个新的面貌”主要是指()。a从佛教与道教中汲取了有益的内容b糅合了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c更多地汲取了佛学中禅宗的思想d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新命题3“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这是中国对联艺术中非常典型的双关联。其上联的“朱子高于孔子”的本义是人的眼珠子在位置上比鼻孔高,其喻意的最佳解释是()。a朱熹对儒家学说的贡献比孔子大b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c朱熹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d与孔子相比朱熹的学说更科学4东坡志林是苏东坡随手写下来的文字,他曾记载:“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这说明在北宋时期就出现了“尊刘贬曹”的现象,那么这种现象可能是受下列哪种思想的影响()。a“天人感应” b仁爱c理学 d“经世致用”5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过程中,下列人物中宣扬“心外无物”的思想家是()。6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a“心外无物” b“天地为万物之本”c“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7“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传习录)材料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途径是()。a知德合一 b格物致知c致良知 d穷理格物8以下各项中,属于明朝大儒王阳明提出的思想主张的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天者,理也”c“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d“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王守仁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山中开花的树问:“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有何相关?”王守仁回答:“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起明白过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守仁曾经多次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地方叛乱,由此他认识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材料二朱熹说:“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材料三程颐说:“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请回答:(1)材料一中王守仁对“花”与“人心”关系的解释,反映了他怎样的哲学观点?他的思想核心是什么?(2)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有何相同之处?(3)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些可取和不可取的地方?(只要各答出两条即可)你认为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答案1a解析:材料盛赞三种学说不同的功能,将三种学说的代表人物合刻在一起,体现出吸收各家所长的主张,这是三教合一思潮的具体体现。2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c、d三项分别是董仲舒的新儒学、王阳明的心学、黄宗羲思想的内容。故符合题意的是a项。3b解析:对联体现了朱子与孔子的关系,结合朱熹在儒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所以选b项。4c解析:“尊刘贬曹”是人们拥护皇室正统的表现,这与理学家所宣扬的“三纲五常”思想是一致的,故c项正确。5d解析:王阳明的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人天生具有良知,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即“心外无物”。6a解析:王安石认为先天的心理能力是从物质产生的,这种物质就是形体,形体是“有生之本”。这种从“人是一个感觉体”出发的人性论,是唯物主义的命题。而心外无物则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命题。故答案为a项。7c解析:由材料中“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可知,材料认为心是本源,强调内心的反省,不需要外求。8d解析:“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第一句讲“知”,第二句讲“行”,合起来即“知行合一”。联系起来看,“知行合一”的目的是“致良知”,显然这是王阳明的观点。9(1)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思想核心:“致良知”。(2)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承认“理”的存在,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两者的思想实质上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3)可取的一面: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家庭、国家的和谐。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宋明理学强调身体力行,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