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美灾难新闻报道的框架理论分析 研究生姓名 陈婷 研究生学号 120131417 研究生专业 英语语言文学 所在院系 外国语学院 类别: A.博士 B.硕士 C.进修生 日期: 2014 年 9月 20 日中文摘要自人类社会诞生以来灾难就如影随形,关注灾难、规避灾难是人类本能使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信息社会的到来,人类更加关注灾难及其相关信息。纵观中外新闻发展史,从泰坦尼克号撞船到9.11事件再到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汉川大地震,灾难新闻报道一直是媒介新闻活动的重点。作为社会环境监测器的大众媒介,做好灾难新闻报道是不可推卸的责任。然而,面对同一灾难事件,不同媒介为我们呈现出的图景却不尽相同,甚至存在较大差异。而这种差异背后折射出的是不同新闻框架对新闻图景的形塑力量。为了进一步明晰这种隐藏在新闻报道之后的新闻框架的作用机理,本文以中美两国体对汉川地震的报道为个案进行研究,并分别选取两国具有代表性的报刊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从框架理论透视新闻框架在中美灾难新闻报道中的具体作用机制。通过以上分析,本文试图在解读差异的同时为我国媒介取长补短、提升灾难报道水平,增强对外传播能力提供借鉴。关键词:灾难报道 新闻框架 主题设置 结构方式 话语表达AbstractDisasters accompany human beings since the birth of human society. It is the instinct of human beings to concern and avoid disasters. We concern disasters much more than befor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and the coming of information-society. In the Chinese and foreign press history, from the collision of the Titanic to the “9.11 Incident” and Wenchuan earthquake, disaster report is a critical part in media activities. As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it is mass medias duty to report disasters. To face the same disaster, different media show us different pictures, which reflect the shaping power of news framework to the appearance of news. In order to reveal the function of news framework, the paper chooses Wenchuan earthquake report from Peoples Daily and The New York Times as case to study. The study takes comparison analysis as tools to research news framework to show the mechanism of news framework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disaster report.This article tries to interpret the difference, at the same time, provide models for our press to enhance the level of disaster coverage, and enhance the external communication capacity.Key words: Disaster report; News framework; subject set up; Structural way; Rhetoric1引言人类自诞生以来就一直伴随着各种灾难成长、水灾、沙尘暴等自然性灾难,还是战争、空难、矿难、交通事故等社会性灾难,灾难事件出现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由于灾难事件的突发性、不可预知性、强大的毁灭性和破坏性,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破坏灾难事件本身的特点及其所带来的影响使其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很容易激起受众的新闻欲望,自然也成为新闻媒体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随着人类交往的日益频繁和传媒科技的迅速发展,麦克卢汉所预言的“地球村”己成为现实特别是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地的灾难与人们的关联度越来越紧密,人们对于灾难的信息需求也愈加强烈此时新闻媒体的灾难报道不仅能够帮助人们及时了解灾难引起的环境变化,而且能够为人们的行动和决策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同时,灾难报道行为本身对于树立国家的形象和提升本国媒体的影响力都具有明显的效应所以如何做好重大灾难事件的报道是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敢小觑的问题。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级的大地震,这是中国自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来遇到的最大的一次地震灾害地震威力之大,波及大半个中国,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这场人类空前的浩劫引起全世界的高度关注,各国报纸、广播、电视网站等媒体均迅速做出反应,在重要版面、主要时段进行了连续大量的报。纵观各国媒体的报道,笔者发现,面对同一灾难事件,不同媒介为我们呈现出的地震灾难图景并不相同,甚至有着较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不同新闻框架对新闻图景的形塑力量。因此,本文就试图运用新闻框架理论作为理论工具,选取中国主流党报人民日报和美国精英报纸纽约时报作为代表,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透视中美灾难新闻报道差异的表现,并进一步分析和阐释导致这种差异的新闻框架产生的动因。这些对于我国媒体从比较中吸取有益营养、不断总结报道经验,提升灾难新闻的报道水平,进而增强我国传媒的对外传播能力,提升国际形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 样本选择本次研究选择了中美两国具有代表性的主流媒体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从新闻权威性和影响力来看,纽约时报创刊于1851年,是一份名副其实的百年老报,世界三大主流报纸之一该报以报道国内、国际重大新闻为主,在美国社会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誉为“最有权威、最受尊重的报纸”它的读者多属于美国上层社会人士,该报一直保持着庄重格调,关注新闻质量,日发行量为一百多万份,同时该报的国际报道内容十分详尽,影响力大,对美国其他主流报纸的新闻决策具有引导作用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及时、准确而有深度地报道国内外重大事件,己成为其特色之一,同时它也是最具权威性、发行量最大的综合性日报,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十大主要报刊之一。两报在国内外都拥有大量的受众,分别代表了两国最具权威!最有公信力的媒体,因此本研究将两报选定为两国媒体的代表。二、时段界定本文分别选取两报从2008年5月13日到2008年6月12日一个月中有关汉川地震灾难的报道为分析对象选取这段时间,主要是因为地震作为突发性的重大灾难事件成为这一阶段两报在内的各大媒体共同关注的最重要议题,在6月12日以后,随着报道“灾难核心事件”的过去,纽约时报对中国地震报道进行了淡化处理,发生了话题转移,从而削弱了两报对灾难事件报道的可比性。三、理论依据框架的概念源自人类学家贝特森,由高夫曼引入文化社会学后来再被转引到大众传播研究领域,成为定性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观点。高夫曼在其框架分析中指出,所谓框架,指的是人们用来阐释外在客观世界的心理基模,所有我们对于现实生活经验的归纳、结构与阐释都依赖于一定的框架,框架能使我们确定理解、归纳、指称事件和信息。因此,框架的定义可被浓缩为是个人或组织(包括新闻媒体)对社会事件的主观解释和思考结构。另一位重要的框架研究学者加姆森在高夫曼的基础上对框架做了进一步的诠释,认为框架不仅是筛选手段,更是积极的意义生产过程,在他看来,框架的定义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指“界限”(boundary,如摄像机的镜头)之意,可引申为对社会事件的规范,人们藉此观察客观事实,凡纳入框架的实景,都成为人们认知世界中的部分;另一类则指人们用以诠释社会现象的“架构”(building frame),以此来显示与其它社会意义的连结,是一种观察事物的世界观。本文的研究框架理论力图通过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对汉川地震报道的新闻文本的结构比较分析,揭示出不同媒介间新闻差异背后的深层原因。2设置主题凸显意义在新闻框架理论中,框架的高层结构往往是对某一事件主题的界定,即高夫曼所称谓之“这是一件什么事。新闻媒体通过对社会事件主题的界定来赋予一定的意义,并经由选择、强调、排除、细密化等凸显事件某一方面的意义,进而提供解释的框架这种媒介赋予的意义经常以一些特定的形式出现,如标题!导言或直接引句,我们通过对这些文本形式的分析,就能够看出媒体所持的立场和观点。在此次地震灾难报道中,中美媒体的主题设置也有着各自明确而具体的诉求指向。一、 两报地震灾难报道概况面对一场突如其来的重大灾难事件,两国媒体都给予了迅速、及时、全方位的报道。由于灾难发生在中国,人民日报作为中国最具权威性的综合性日报,自然承担起对此次灾难新闻报道的重任,并且对灾难发生发展的过程给予了密集跟踪式的报道,在本文研究时段里人民日报共发表消息、通讯、评论、图片新闻等各类报道共1578篇,各种文体相互配合,形成了全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舆论氛围。纽约时报作为一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报,对国际性的重大灾难也是极具报道力度,在短短一个月内,发表涉及中国地震的消息、通讯、评论、图片新闻等各类报道共58篇,形成了对灾难事件的新闻“聚焦”。二、主题构建下不同的意义世界任何新闻都有框架,媒体固有认知影响媒体对事实的框选。从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主题设置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中西方新闻媒体的固有认知框架和价值判断对两国媒体灾难报道的实践具有一定的框限作用,在此基础上,两报形成了各自主题建构的侧重点,并进一步实现着媒体的“传播性意图”即为客观的新闻事实赋予主观色彩浓厚的意义。(一) 中国政府形象:负责高效与刻板印象政府形象是政府或国家藉由媒介系统的有意识建构,而在本国和他国公众意识中所形成的主观印象,在社会系统中,大众传媒对政府形象的塑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突发性灾难事件爆发时期,同样也是政府形象遭遇危机时期,此时,大众媒介可以通过对灾难事件的聚焦,达到建构政府形象和引导公众认知的目的。然而,由于不同媒体所代表的国家利益、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的差异,他们对灾难事实的选择框架不同,由此呈现于媒介中的政府形象也就存在一定的差异。从中美两国媒体对汉川地震的报道中,可以发现,人民日报非常重视灾难事件中中国政府的反应和行动,从灾难发生到救灾进行再到灾民安置、灾后重建整个灾难发展过程中,中国政府的反应及行动始终占据了该报报道的主体地位,成为灾难报道的核心议题。并且每个阶段都有各自强调和突出的重点,在灾难刚刚发生时期,首先报道中国政府的迅速行动和全面部署:例如,5月13日的报道全面部署当前抗震救灾工作,政府将抗震救灾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温家宝抵达四川指挥抗震救灾,体现政府对灾情的高度重视与迅速行动。在救灾进行时期,凸显政府对人民生命价值的尊重和竭尽全力的生命救援:如:5月15日报道人民生命高于一切、全力以赴争分夺秒连续作战,不惜一切抢救人民生命财产、抗震救灾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等。当救援过后,灾情稳定时期,人民日报将报道的主题转换至灾难的善后报道对遇难者的“沉痛哀悼”上来,进一步强化中国政府对人民生命价值的尊重和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如:5月20日报道深切哀悼四川汉川大地震遇难同胞,国家为罹难同胞降半旗,领导人同全国各族人民一起为遇难的生命进行默哀;又如社论悲痛中凝聚不屈的力量:“因为每一个公民都是国家的主人,失去任何一个生命,都是国家的损失,都是民族的哀伤。尊重生命,铭记苦难,将使一个国家在挫折中奋起,会让一个民族在磨难中前行。”这种生命至上的价值观念,很好地诠释了中国政府的执政理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在灾民安置及灾后重建时期,人民日报又积极报道中国政府对灾区和灾民的各项政策支持,如党和政府一定会帮助受灾群众重建家园、四川灾区困难群众补助金救济粮发放等,突出政府的责任意识。此外,人民日报还借助国际舆论的“他者描述“来间接建构中国政府的形象。例如,通过选择外国领导人、新闻媒体、救援人员对中国政府行动的积极评价和赞誉来塑造高效负责的中国政府形象,如中国政府抗震救灾反应迅速、外国媒体高度赞扬中国抗震救灾、海外媒体称赞中国在抗震救灾中彰显民族精神等。总之,人民日报通过政府反应行动、国际评价主题的建构和观点的阐释不断强化政府的责任意识、行动能力、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进而达到了宣传政策、引导舆论、稳定民心的目的。汉川大地震是对中国应对灾难事件能力的考验,也是对中国传媒如何通过灾难报道履行其提供信息的社会职能的考验。中国政府的快速反应和救灾表现,对信息的公开,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改变着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看法。作为西方主流意识形态代表的纽约时报在此次汉川地震报道中,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在“非典”、“3.14事件”、“奥运火炬传递”中惯有的以负面、批评为主的报道基调,从宏观上肯定了中国政府和军队在救灾中的表现这些正面的“肯定”主要集中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认同中国政府对灾情所做的快捷反应;赞同救灾先救人“以人为本”的新施政理念;感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别于西方国家制度的令人难以置信的动员能力及整合能力;对灾情激发出中国民众(包括全球华人)如此强烈的爱国情怀感到震撼;对灾情披露及救灾报道新闻处理从未有过的透明,在赞扬的同时有点儿难以相信这些肯定的声音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部分纠正西方舆论原有的妖魔化报道,对于改善中国的政府形象起到一定的作用。然而,在宏观肯定之后仍然渗透着代表西方意识形态的报道,其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仍然存在。美国著名政论家李普曼在其舆论学一书中指出:“所谓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特定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感情。”刻板印象具有作为指导整个群体乃至于群体成员的信息加工预期的功能。对他事物的刻板印象是沉淀于各国文化中的一部分,大众传媒对塑造和维持民众对他者的刻板印象有着巨大的作用。在美国人的传统印象中,中国是“权威主义”,缺乏”民主”、“自由”,没有“人权”。在此次灾难报道中,纽约时报同样激活了这种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对中国政府进行片面解读与建构。如:5月14日纽约时报在社论中国的救援,无保留的中,将中国政府反应迅速的动因阐释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显然意识到他们的救灾工作将会被国内外密切关注。中国在探索一种更加灵活、有效的专制统治的道路上,正历经一个决定性的时刻。”这种观点表明中国政府仍然是一种“权威主义”,政府的救灾努力被阐释为国际压力所为,是在探索一种更加权威、有效的专制主义。同样是这篇社论中,纽约时报将中国的开放和民主诠释为“中国的网络仍然是经过严格检查的,这种轻浮的开放与负责并不意味着中国在向西方式的民主迈进。”在这里,中国的民主被完全否定,他们认为中国的公开报道与西方的民主自由相差甚远。又如:5月16日新行动的开始,中国邀请外援一文,将中国政府邀请台湾及日本外援参与救灾的理性决策解释为:“对中国和台湾的选择性邀请,表明中国将灾难救援视为一种增进邻邦关系和缓和中国国际形象的战略工具。”认为中国选择了透明和实用主义。此外,纽约时报还通过反思问责主题的设置,批评中国地方政府的读职与腐败等问题。所有这些都说明,美国虽然看到了这次中国的进步,但是无法改变其长期形成的对中国的偏见,刻板印象仍然存在。(二)价值观念:集体精神与个体抗争面对巨大的地震灾难,人民日报通过对灾难新闻的聚焦履行着媒体灾难信息传播的社会职能,同时也通过对灾难报道主题的设置与重点的强调积极构建着强势“舆论场”,传播着媒介的核心意义。具体分析人民日报的主题分布与强调重点,我们可以看出:在对灾区民众的报道中,重点突出了灾区民众在逆境中选择坚强、灾难中生长力量的勇气和信心。如震不垮的广元人四川重灾区广元市人民在当地党组织的有力组织下以震不垮的决心和信心全力投身抗震救灾、灾难中孩子们选择坚强灾区孩子们在灾难中磨砺出异乎寻常的坚强意志,他们选择坚强,美丽地生活下去。在对生命救援的报道中,更是全力突出救援官兵克服巨大困难、顽强奋战、百折不挠的救灾精神,如与死神夺路、架起救援生命的水上通道、面对生命的呼唤、居民携手,抢通命脉等。而援助主题八方支援、共克时艰、一切为了灾区、全力支援灾区等则进一步体现了全民一心、共克时艰的民族情谊。同时这一时期的评论悲痛中凝聚不屈的力量、挺起不屈的脊梁、灾难磨砺民族魂更加旗帜鲜明、凝聚民心。所有这些主题都被提升到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民族精神层面,可以说营造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而关于主流舆论的作用我们可以从民众对媒体抗震救灾报道的评价中看出。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关于媒体抗震救灾报道重要意义的调查结果显示:“98.8%的受访者认为报道集中展现政府、部队、社会各界及民间齐心协力、共同贩灾的场面。98.4%的受访者认为媒体报道有效提高中华民族的自信心。98.72%的受访者认为媒体报道有效提高社会凝聚力。96.23%的受访者认为媒体新闻报道有效引导舆论。”显然,媒体通过议题建构与意义阐释,很好地达到了引导舆论、凝聚民心的作用。除此之外,随着灾情的发展,在灾后重建时期,媒体加大了对抗震救灾中“感人事迹”和“英雄人物”的报道比重,如挺进汉川记录战斗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的武警某师;将军率先开辟生命通道将军身先士卒,带领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药学人员药物配置技能提高培训
- 异常体温的评估与护理试讲
- 传染科流感疫苗接种流程指南
- 冬季老年人健康方面讲座
- 初中三年级上学期第三十一课冬季长跑训练备课教案
- 初中二年级下学期第四十七课技能测试 - 篮球 - 足球选测备课教案
- 放射科放射治疗副作用处理流程
- 初中二年级上学期第三课短跑入门(起跑)备课教案
- 全科医学科慢性病患者长期护理方案
- 眼科白内障手术术后眼部护理指导
- 2025江苏徐州云龙区基层社区工作者招聘25人考试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教师跟岗培训总结汇报
- 2025年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金属非金属矿山(中级)安全生产专业实务试题附答案
- 个人生涯发展报告课件
- DZ∕T 0148-2014 水文水井地质钻探规程(正式版)
- 第一章 社会学的创立和发展
- 常见肿瘤急症诊断与处理
- 人音一年级音乐上册动物说话
- 2022广东惠州市博罗县自然资源局补充公开招聘土地监察巡查协管员18人模拟检测试卷【共500题含答案解析】
- GB∕T 17466.1-2019 家用和类似用途固定式电气装置的电器附件安装盒和外壳 第1部分:通用要求
- 打印机报价单模板(1)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