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谈.doc_第1页
构建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谈.doc_第2页
构建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谈.doc_第3页
构建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谈.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构建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谈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它主要包括教师讲解,学生问答,师生双边互动的教学活动。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教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学生服务。良好的课堂管理、学生的主动参与是教师有效教学的需要。一、精创情境 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只有儿童自己“发现”东西才会被儿童积极同化,从而产生深刻地理解。教学中,倘若教师不把某一知识的重点直接告诉学生,教师只指导学生自行去发现的方法,则不但会使学习方式更加灵活,而且理解最深,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联系。教学时,有的放矢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例如:教学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时,创设了“孙悟空摘桃子”情境(课件演示):有一天孙大圣来到花果山,看到满山遍野都是仙桃,他想:这么多的仙桃,一定要带回去给猴子猴孙们尝尝,于是大圣手一挥,所有的桃子都进入大圣的手心里了。师:现在,树上有多少个桃子?(0)师:这时,有2只小猴子玩累了,来摘桃吃,你们说说平均每只小猴能分到几个桃子?(0)你是怎样做出来的?并列出算式。(02=0)师:又来了两只小猴子,这些猴子能分到多少个桃子呢?(0)(04=0)师:要是再来一只呢?(0)(05=0)刚刚是4只,那要是再来4只呢?(0)(08=0)师:你还能说出类似的算式吗? 同桌互说一个。生:0100=0 07=0 这时学生不由自主地发出“答案都是0”的惊叹!此时,引导学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生:啊我知道,看到这些算式,我发现了:0除以任何数都得0。我并没有满足于此,暗示学生看了这个结论,还能提出其他疑问吗?师:你真了不起,其他小朋友看到这个结论你有补充吗?如果除数是0呢?师:一个除法算式往往可以用动作表演。比如05,把0个东西分给5个人,每个人分得0个。可是50呢?生:没办法操作,它无法用一个动作表示。师:当0是除数的时候,也就是把被除数平均分成0份,但实际上没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就算被除数不分份,至少也是一份,所以,让0作除数没有意义。 另外,反过来看,如果0是除数,那么它与商相乘,就是被除数,不论商是什么,被除数总得0,这样被除数不能确定,所以,0不能作除数。 那么你们对刚才“0除以任何数都得0。”这个结论你有补充吗?生:应该说,0除以任何不是0数都得0。在这里,教师不是向学生奉送真理,而是为学生创造了思维空间,促进学生发现意识的发展,使学生在情境中学会发现真理的方法。二、大胆放手 促使学生主动探究教师要彻底打破旧的教学观,大胆放手为学生创造做的机会,对学生探究过程要敢放,放给他们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只有学生亲自探究了,才能培养他们的能力,学会学习方法,体验成功的乐趣。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教师准备几种不同的长方形,每组选择一种进行探究。一种:一个长3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 二种: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 三种:一个长7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想办法求出各自图形的面积。生1:我们小组是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铺满整个长方形,数出面积单位的个数。生2:我们小组是只铺一行一列就知道一共要几行几列,就是要铺几小正方形了,就可以求出面积;生3:我们发现每排小正方形的个数正好是长边所含厘米数,小正方形的排数正好是宽边所含厘米数,长方形的面积正好是所有小正方形的面积之和,从而得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生4:我们直接用尺子量出长和宽再相乘就是它的面积了。教学中,让学生自主选择研究的内容,自己想办法,选工具,选择探究的方法,教师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设法把学生引入跃跃欲试、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境界,使学生在寻求知识时积极思维,主动探究,大胆放手让学生动手动脑去探索,自己得出结论。三、精心设疑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疑,制造悬念,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1、巧设疑问,让学生动脑筋解决问题亚里士多德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学生的思维活跃于疑问的交叉点。“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使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设置“疑问”,能激起学生急于填补,消除“疑问”,并使之完美、完善的欲望。如:一位老师在“整千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的教学中,先出示84,请同学用小棒在桌上摆一摆、分一分,然后用数学语言把分的过程说一说。大家一致认为: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2。接着又出示804,这时,有同学在座位上轻轻嘀咕:“我没那么多的小棒,不好分。”老师只是微笑地看着他,既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很快有同学满脸兴奋地叫起来:“老师,我有办法,把一根小棒当作十,不就行了吗?”“这个主意不错,大家不妨试试!”同学们纷纷尝试。接着又出示8004,80004,这回全班同学都说“有办法”“把一根小棒当作100,8个百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2个百,就是200。”“把一根小棒当作1000,8个千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2个千,就是2000。”学生“找结论”的思维之弦绷得很紧了,而且找到的结论理解、记忆得也会更深刻。2、巧设悬念,让学生多角度研究问题教学中,改变过去按课本或老师提示,依葫芦画瓢的做法,教师要准确把握新知识的生长点,巧妙设置悬念,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指向困惑之处。以促进学生动脑筋想办法,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发展思维能力。(1)引进新知的悬念设置,以揭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拨动学生探险求新知识的心弦。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生机盎然的学习境界。教学“圆柱体积公式”,先让学生进行以下训练:、正方形的底面积是9平方厘米,棱长3厘米,体积是(); 长方体的底面积 10平方厘米,高5厘米,体积是() V正方体=aaa V长方体=abc (aa)a表示()() (ab)c 表示()()正方体、长方体的表示:(体积公式都可以写成:V=()(),接着,教师设置悬念:“计算正方体、长方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高”今天我们来研究圆柱体的体积能不能也用这个公式计算?”这样,在旧知的复习中孕育了新知悬念,既引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又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了桥梁。 (2)运用新知时设置悬念,教学 “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一位教师在讲完新课后,出了这样一道题让学生思考:“ABC的一个内角是30截去这个角,剩下的图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为什么?”有的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因为180截去了30,所以剩下的图形的内角和是150。这个学生的回答立即遭到一些学生的反对。同学们展开了积极的思考。有个学生回答:因为截去一个角,这个图形多出了一个角。因此,新图形的内角和一定大于180。受到这个学生的启发,另一个学生很有把握地说:新的图形的内角和是360,理由是只要在新的图形中添一条线,就成了两个三角形。这时另一个学生发表新意见:新的图形内角和不一定是360,因为截去一个角,新的图形也可以仍然是一个三角形,所以它的内角和仍然是180。对典型的问题进行有目的、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