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服饰与妆饰文化研究课程结课论文胡妆考试论外来文化对唐代女子妆饰的影响 班级:2015级艺术设计学班 姓名:黄秋菊 学号:20155000741摘要: 唐代的经济由于经贞观和开元两个阶段,经济得到极大的发展。唐代的文学艺术也空前繁荣,唐诗、书法、洞窟艺术、工艺美术、以及服饰文化都在华夏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合域外文化的影响而推陈出新。唐朝疆域广大,政令统一,物质丰富,和西北突厥、回纥,西南吐蕃、南诏,东北渤海诸少数民族,都有密切的来往,所以在文化出现异彩纷呈的景象。唐朝由于国家强大,对于外来文化采取开放的政策,由于强大的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的作用,使外来的异族文化一经大唐便被唐朝文化吸收,这是唐朝服饰和妆容出现雍容大度、百美竟呈的缘由。本文将简单阐述外来文化对于唐代女子的发式、面妆、头饰、面饰产生的影响,以及简单分析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唐代女子对于妆饰审美趣味的变化。关键词: 唐代 外来文化 女性妆饰 影响一、 唐代妆饰胡风弥漫背景及原因李世民曾说,祖先渗着一半匈奴人的“狼性”,其实鲜卑人就是匈奴人进化而来。唐朝统治者是胡汉混血人无疑的。也正是这一背景,唐朝统治者并不排斥胡风,而且很大程度的保留了“西北”的胡风。因此,不仅胡服盛行,胡妆的盛行也是自然而然的事。这种开放的思想使得帝国兼容并包,呈现出盛世局面。据史书记载,长安有大量胡人,不仅西市聚集了一批西域胡姬,就连朝堂上也站着带着外国口音的将军。唐攻灭东突厥后,安置突厥贵族万家在长安,吐谷浑、高昌、龟兹、疏勒等国家元首与贵族在亡国后都入长安居住,并且担任了政府官职。东北的高丽、契丹、靺鞨,西南的南诏,西北的吐蕃,都有使节、客商常住长安,并有军人在大唐军中服役。波斯萨珊王朝灭亡后,国王卑路斯携带大量贵族到了长安。除此之外,印度、新罗学问僧在长安传播佛教,高丽艺人在长安表演歌舞,西域商人在长安做生意,日本留学生在长安学习,一度多达20多万。胡人大量涌入,必然引发文化竞争与交流。在京师长安,老少吃胡食、喝胡酒,男女穿胡服、戴胡帽,教坊奏胡乐、跳胡舞,朝廷打马球、玩双陆,胡化与汉流交织,流行和古典对峙,正如中唐诗人元稹写的那样:“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火凤声沈多咽绝,春莺啭罢长萧索。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从诗中可以明显的看出胡风对于唐代女性的影响。在唐朝前期,由于统治者接受隋末农民起义的教训,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超越了隋文帝开皇年间的繁荣景象。这一时期,女性的妆饰风格尽管有了富丽的倾向,但总体来说是一种秀丽健康的美。流行的红妆并不浓艳,眉式崇尚浓阔,发式则呈现简洁的高耸的发髻,发髻中也少有珠翠、发梳等装饰。这时候的妆饰风格总体给人一种自信的感觉。从唐朝盛期开始起,女性的艺术形象的丰满之态兴起,经安史之乱后,唐代的经济文化发生了急剧的逆转,妆饰渐渐失去初唐盛唐时期的风采,胡风在上层贵族服装中渐渐弱化。但是唐朝女性的妆饰风格不仅没比盛唐时期衰落,反而更加富丽堂皇、雍容华贵。 二、女为胡妇学胡妆面妆唐代女性社会与文化生活呈现出一种空前绝后的开放态势。唐中期,西域文化大规模的传入,在开元天宝年间,妇女们或女效男装,穿圆领袍,头裹幞头。或学胡服,多穿翻领窄袖袍,头戴胡帽。在化妆领域,也出现颇具异域风情的胡风妆饰。胡妆的盛行的是唐代妆饰风格的一大特点,在唐朝诗人白居易的时世妆的诗中所描述的妆饰便是一种典型的胡妆。唐朝妇女面部化妆。当时的上妆顺序大概分为几个步骤,先是敷铅粉,涂胭脂,然后画眉毛、贴花钿;再接下来就是比较额外的修饰,如点面靥、描斜红等,最后依着画出的唇形涂唇脂。铅粉古称粉锡或者铅华,是我国古老的化妆品。胭脂,汉以前的胭脂主要产于河西走廊的焉支山,主要原料为红蓝花,汉武帝击败匈奴后,红蓝花便在内地大量种植。唐代妇女用青黑色的颜料将眉毛画浓,叫做黛眉,描成细而长的叫蛾眉,粗而宽的叫广眉。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时世妆中这样写道:“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尽似含悲啼。圆鬟无鬓椎髻样,斜红不晕赭面妆.椎髻赭面非华风”。 彭定求,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时世妆”是入时或时髦的装饰打扮,相当于今日之“流行时尚”。是当时人们极为时兴的一种普遍妆饰,也反映出华丽高贵的唐妆正在向世俗的民间生活靠近了。然而白居易对此习尚却是忧心忡忡,他说:“元和妆梳君记取,髻堆面赭非华风”,长安城内的胡化之风遍及朝野,作为深受儒学熏染的正统文人,不无感慨,于是写诗以讽喻。这首诗描写的妆容是一套完整的胡妆,由发型、唇色、眉式、面妆等等构成。时世妆中的乌膏,乌膏是妇女用以涂唇的化妆品,这种乌膏涂染唇部的称为“嘿唇”。通过白居易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女性这样妆扮:两腮不施红粉,只以黑色的膏涂在唇上,两眉画作“八字形”,头梳圆环椎髻,有悲啼之状。黑色的嘴唇,有似于现在酷男靓女们玩的哥特式妆容。这种妆束尤为当时的贵族妇女所喜尚,直至五代。这样的妆扮居然能从长安城,流传全国各地,风行一时,它非常怪诞、另类,成为那个年代的流行时尚,成为那个时代女性的妆容特色。其实这种怪异的唇妆与当时社会渐趋衰败有关系,但由于这种妆术毫无美感可言,给人一种怪异的感觉,所以很快便不流行了。这里的赭面是指褐粉涂面,赭面是吐蕃风,是典型的胡妆。“赭面”来自于吐蕃,白居易诗中在结尾句中指明这种妆束是胡俗风貌而非华夏传统。但是关于什么是“赭面”人们至今没有在文字记载中得到准确答案,敦煌写本将吐蕃称之为“赤面国”可以猜测,赭面应该属于赤面的范围,类似于今天的土红色,有学者认为使用材料可能是一种叫赭石的矿石,由此得知,赭应该是土黄色、红色或是暗棕色。 关于时世妆中的眉妆。其实白居易的诗中有描述:“风流夸堕髻,时世斗啼眉”。啼眉妆,又称啼妆。即“双眉画作八字低”状似悲啼,让人怜惜。这时的八字眉和汉代的已有很大的不同,不仅更为广阔,而且相对弯曲。在唐代的簪花仕女图中就有这种眉妆。在八字啼眉的基础上,不用红粉妆,却用赭涂面,乌膏注唇,圆鬟高髻。衣裙宽大,用料轻薄华丽,“时世宽妆束”。尽管时髦,但这种丧气的妆扮和宽大的衣裙还是为士大夫所鄙夷,甚至被视为亡国忧恤相。元稹叙诗寄乐天书 :“近世妇女晕淡眉目,绾约头发,衣服修广之度及匹配色泽,尤剧怪艳。”新唐书五行志:“元和末,妇人为圆鬟椎髻,不设鬓饰,不施朱粉,惟以乌膏注唇,状似悲啼者。圆鬟者,上不自树也;悲啼者,忧恤象也。” 宋 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五行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这种妆容是经西域以至长安。“堆髻”、“赭面”虽非中原传统的装扮,但一流行就长达数十年,可见当时妇女对这种妆容的钟爱程度。时世妆可以看出唐代女性妆容浓妆重抹、娇艳夺目的特点,这无不体现了唐代女性勇敢追求、自信的特点,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唐代整个时代的精神风貌。3、 受胡风影响下的眉妆演变技术的发展对化妆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当时人们已经开始用烟墨画眉,而在此之前画眉全靠天然的黛。制作化妆品的工匠们用松煤等原料混合加工做出墨丸,不但可以用来写字画画,还可以用来画眉。在唐代以前,眉妆大多以细为美,从长沙出土的帛画女子长眉到元嘉中“细而曲折的愁眉”,再到顾恺之女史箴图中的蛾眉,纤细始终是眉妆发展的主流。到了隋代,细而长的眉妆更是广为流行。初唐的女子一开始也秉前代遗风,画长眉。例如莫高窟的第57窟南壁壁画菩萨以及328窟的南侧彩塑菩萨都是初唐的作品,长眉是其共同的特征。然而初唐的女子并非一味的照搬前人的蛾眉,而是将新时代气息融入到眉妆之中,从下面几种眉妆中的流行风尚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她们对于眉妆式样的别出心裁。1、柳叶眉。如它的名字一样,状似柳叶,眉形两头尖细,中间较宽。与以往的长眉相比略粗,但还是属于细眉。这种娟秀端庄的眉形深受女性喜爱,成为妇女日常基本眉妆之一,经久不衰。2、却月眉,又称月棱眉、月眉。比柳叶眉略宽,更弯曲、眉如新月。随着却月眉在初唐的流行,唐代眉妆的时代特征粗阔已露端倪。3、阔眉,又名广眉,是较自然眉更为粗阔浓重的一种眉妆的统称。在永泰公主墓前室壁画上的侍女就紧跟这股风潮,画着阔眉。从上面几种眉形可以看出,初唐女性既画细眉又画阔眉,且阔眉越来越成为女性所追求的时尚眉妆,亦为整个社会所接受。阔眉迅速的取代相持已久的细眉很大的原因应该和李唐王朝的统治者的血统有关,唐代有着鲜卑族血统,是属于胡人,而非汉族。胡人粗犷豪迈的性格渗透在他们的而气质当中,影响到他们的审美以阔大为美,而统治者的审美很容易被全社会认同。随着经济的发展,唐代的经济富足,富足的国家为了表现他们的强盛,所以女子不再以清瘦为美,而是追求健康丰腴。眉妆也一样开始崇尚浓阔,这一方面也是时代风貌的一种体现。白居易有诗上阳白发人所写:“青黛点眉眉细长.天宝末年时世妆。安史之乱是唐代社会转折点,它打破了唐王朝的繁荣盛世。人们的心理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也产生了极大的扭转,在眉妆上,细长的眉形取代了阔眉,成为流行的时尚。综上所述,唐代是一个眉妆极其繁盛的时期,唐代的眉妆在随着社会背景,人们的审美心理和妇女地位的变化变换着不同的花样。四、胡风发髻发髻是古代妇女常用的一种发式。所谓发髻,就是挽束头发,将其盘结于头顶。由于挽束方式不同,产生的效果也各异。发髻的出现,最早可以追述到西周,战国以后日益普及。自此以后,中国妇女的发型便一直以梳髻为主,直到上世纪初,因为受到新的生活方式的影响,才纷纷剪去发髻,改作短发。在服饰文化书籍中 ,描述唐代女子发式的种类很多 ,有惊鹄髻、抛家髻、愁来髻、双环望仙髻、闹扫妆髻、回鹘髻、灵蛇髻、反绾髻、云鬓、云环等 ,如再加上唐诗中只闻名不见形的发髻更是数不胜数。唐代玄宗一朝,胡风极盛。帝妃身体力行效仿胡人女子发髻,有时候也在外来发髻基础上进行创新。有回鹘髻、乌蛮髻、圆鬟椎髻、抛家髻、扁形髻、回鹘椎髻、双环望仙髻。在新唐书.常山王传中写道:“又使户奴数十百人习音声,学胡人椎髻”以及天宝年间诗人独孤及送王判官赴福州序诗中也有相关记述:“椎髻殊俗,覆车畏途”,所以圆鬟椎髻、抛家髻、胡人椎髻、椎髻等都是典型的胡妆发式。下面主要说明几种典型的胡妆发式,即双鬟椎髻、回鹘髻、乌蛮髻,抛家髻。在东汉时期的汉族妇女中,曾流行过椎髻的习俗,当时还有其他更繁复的发式与椎髻并存,但是普通妇女的日常家居,则以椎髻为主。椎髻中的椎是一种用木料制成的棰子,其上有把,是古人一种捶击工具。将发髻称为椎髻是因为这种发髻的造型与木椎十分相似的缘故。早在战国时期,西南地区的妇女已经有梳这种发髻的习惯,秦汉时期更为流行,并传至中原。但是白居易时世妆的中椎髻其实有别与这种传统的椎髻样式,这是一种圆环椎髻,是从西域传来的。在唐书.五行志中记载:元和中,妇女为圆环椎髻,不设鬓施,不施朱粉,惟以乌膏注唇,状似悲啼者。这是椎髻又加圆环的样式,也还有椎髻而加双垂环的,是少女的发型。也有把椎状髻前倾在额前的,如唐代李宪墓的一幅壁画上,一位女子就梳着椎形髻,以红帛带系结,也有挽于脑后的,随意变化。秦汉时期妇女的椎髻多垂于背后,至唐已挽于头上,谓之曰圆鬟椎髻。唐代女性喜欢吸收外来文化妆饰自己的发髻。除了前述的双鬟椎髻,还有回鹘髻,吸收的是回鹘女子的发髻式样。按照新五代史.回鹘传说:“妇人总发为髻,高五六寸,以红绢裹之,即嫁,则加毡帽”在敦煌榆林窟五代壁画中有“回鹘国盛天公主曹夫人”画像,画像中的妇女头戴桃形金冠,冠下露出红绢。在她身后的一位侍女未带头冠,露出红绢系束的回鹘髻来。“高而尖的乌蛮髻,是唐代女性吸收南方少数民族女子发式创造的,即古代羌人梳的椎髻之类,后来传入中原,经过改造而成乌蛮髻。在苗俗纪闻说:“妇人髻高一尺,膏以脂,光可鉴人,婀娜及额,累叠而锐,倘所谓乌蛮耶”。太平广记记载了唐代英姿飒爽的女侠红线“梳乌蛮髻,贯金凤钗”大概是乌蛮髻高而尖,比较利落,符合红线作为女侠的性格。红线再插上一支金凤钗,却又别有一种女孩子的韵味。唐代妇女在在其椎髻的基础上做了一番改造,梳时将发掠向头顶,在头顶挽成一髻后朝前额搭下。它与椎髻的不同之处在在于前者将发挽于头顶,后者将发垂在头后。唐代的乌蛮髻常常与蝉鬓相配合。” 周汛、高春明,中国历代妇女妆饰,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年。抛家髻:唐后期流行于中原地区,据新唐书五行志载:“唐末京都妇人梳发,以两鬓抱面, 状如椎髻,时谓之抛家髻”梳法是“将发束髻于顶后 抛向一侧 ,再将耳旁的鬓发处理成薄薄的一层 ,紧贴双颊。”西安鲜于庭诲墓出土的妇女三彩陶俑就是典型。这种发髻的特点是以两髻靠面,头顶再加一椎髻,三个或一个高耸起来的朶子,向一端倾斜呈抛状。多为盛唐和中晚唐贵族妇女所饰。在唐代周昉挥扇侍女图中绘有一位对镜梳妆的贵妇就梳有这种发髻。五、外来文化在唐代女性面饰上的体现花钿从汉代开始流行在脸上的花钿面饰,它的这种妆饰前身应该和绘面形式有关。早在汉代,北方的少数民族开始有绘面的习惯,但是在匈奴,纹面却是一种刑罚,并非是一种妆容。在新唐书.南蛮传中就有提到“绣面蛮,生一月则以针刺面,青黛涂之,如绣状”,从中可看出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纹面的习俗。花钿又称“花子” ,为古时女子面部加放装饰的化妆法。花钿施于眉心,木兰辞中记载:“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中的“花黄”,就是花钿之一种,还有称为“金钿”。花黄又称“鹅黄、额黄、约黄、蕊黄”,花钿的颜色与额黄相比要丰富的多,额黄只能用黄色,而花钿则有很多种,其中以红色、金黄色、墨色和绿色为多。花钿的色彩大部分是由制作花钿的原材料有关,制作材料包括:金箔、黑光纸、鱼鳃骨等等。如金箔片做成的花钿为金色,金光闪闪。以黑光纸剪成的花钿则为黑色、以鱼鳃骨雕刻而成的花钿则为白色。也有女子将花钿根据图案的内容染上不同的颜色,更是色彩斑斓。还有一种就是翠钿,从诗词文献中看,它应该是用翠鸟的羽毛制成,整个钿饰呈翠绿色或是湖蓝色。这样的花钿,不仅质地轻盈妙曼,在阳光的照耀下还会闪耀出别样的光彩,是深受女子喜爱的一种花钿。花钿的形状多种多样,简单的圆点形,状如印度女子的吉祥痣。有梅花形,具体的形象在西安出土的唐代的陶俑上有反映。还有许多描绘成复杂的花钿,如菱形、蝶形、蝉形、燕形、三叶形、寿桃习惯、牛角形等等。这些花钿贴在额头上,十分绚丽精致,衬托着女子十分雍容华贵。露珠形的花钿是一种带有外来文化色彩的花钿式样,在吐鲁番阿斯塔纳墓中出土的绢画胡服美人图中就有这种花钿,图中舞姬面颊丰腴,额中绘有一红色露珠形的花钿,水珠尖端向下,中间部分颜色浓重,渐渐向四周晕散,形态简洁大方,凸显了画中女子的神态端庄。在唐代张萱的捣练图中也有露珠形花钿的影子,画中那个正在熨练的妇女低头俯视手中的熨具,一枚淡青色的水珠形的花钿跃然额头之上,水珠尖端朝上,并没有太多的修饰,却与那个妇女发髻间的钗花形状和神态融为一体,十分融洽。这些形象都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形象的审美标准及外来文化对花钿的影响。吐鲁番出土的舞乐图中女子前额绘画着经过高度概括的鸟形花钿,造型大气别具西域风情,图案中曲线飘逸,如鸟羽般轻舞,和画面右上方的飞鸟相互呼应。出土于阿斯塔那张雄夫妇墓木身锦衣裙仕女俑眉心绘有鱼鳞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急诊抢救操作演练评估答案及解析
- 公益类影视广告基本方案
- 走进秋天户外课件
- 超载超限培训
- 2025年3D打印技术的快速原型制造效率提升
- 2025年3D打印技术的定制化生产
- 建设银行2025临夏回族自治州数据分析师笔试题及答案
- 邮储银行2025鞍山市小语种岗笔试题及答案
- 交通银行2025石嘴山市秋招笔试热点题型专练及答案
- 工商银行2025金华市秋招群面案例总结模板
- (9月10日)师者如光虽微致远-2025年教师节主题班会课件-2025-2026学年高中主题班会课件
- 2025秋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表
- 校方责任险课件
- 拟经营的食品种类、存放地点
- 家乡小吃课件
- 集团公司落实子企业董事会职权工作方案
- JJG(建材) 107-1999 透气法比表面积仪检定规程-(高清现行)
- 血栓弹力图-PPT课件
- 十八项核心制度完整版
- 青年集合住宅案例分析ppt课件
- 2019版外研社高中英语必修一单词默写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