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物候(教师版)[1][1].doc_第1页](http://file1.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2/2020-3/8/bc63740a-8ec5-4688-a961-1186c6011365/bc63740a-8ec5-4688-a961-1186c60113651.gif)
![气象物候(教师版)[1][1].doc_第2页](http://file1.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2/2020-3/8/bc63740a-8ec5-4688-a961-1186c6011365/bc63740a-8ec5-4688-a961-1186c60113652.gif)
![气象物候(教师版)[1][1].doc_第3页](http://file1.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2/2020-3/8/bc63740a-8ec5-4688-a961-1186c6011365/bc63740a-8ec5-4688-a961-1186c60113653.gif)
![气象物候(教师版)[1][1].doc_第4页](http://file1.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2/2020-3/8/bc63740a-8ec5-4688-a961-1186c6011365/bc63740a-8ec5-4688-a961-1186c60113654.gif)
![气象物候(教师版)[1][1].doc_第5页](http://file1.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2/2020-3/8/bc63740a-8ec5-4688-a961-1186c6011365/bc63740a-8ec5-4688-a961-1186c60113655.gif)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通市第一初级中学语文学案 编号: 主备:陈永涛 审核:吴政峰 时间:20110825 专题 气象物候【学习目标】1、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学会经过细心观察与认真思考,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发现规律,初步具备辨疑析难的意识,培养基本的科学意识,注意从日常事物中找寻学习内容。2、了解气候物象的基本知识,学习前人不懈探索自然规律的精神,学习劳动者积累的各种经验。3、学习本专题的说明形式,体会说明语言的特点;提高语文的综合实践能力,能考虑用专题的形式整合自己某方面的知识。4、借助所提供的各种学习材料,积极思考,发现并研讨问题。【学习重点】了解气象物候方面的相关知识以及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学习难点】提高语文的综合实践能力 第一课时【学习过程】(一)课前自学:1.给加点字注音鱼鳞 朦胧 一霎间 峰峦 绸幕 崩塌2. 初读课文,理清结构,并思考本文是采用什么结构形式来组织全篇的?第一部分(第1段),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从云的形状上可以看出天气的变化。 第二部分(第26段),具体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这是全文的核心部分。 第三部分(第7段),总结全文,说明看云识天气的重要意义和局限性。 组织结构形式是:总分总3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云就像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4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请你在仔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完成下列表格云 名云的形态变化高 度厚 度天气征兆卷 云像羽毛、像绫纱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最高最薄象征晴朗卷积云像鳞波 是成群成行的卷云很高很薄无雨雪积 云像棉花团 上午出现 傍晚消散两千米左右较薄阳光温和高积云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扁球状 排列匀称两千米左右较薄天晴云 名变化过程形 状位 置天气征兆卷层云卷云聚集 向前推进像白绸幕蒙住天空高晴转阴高层云卷云越变越厚像毛玻璃遮着太阳低将下雨雪雨层云高层云变得更厚暗灰色云块密布天空更低雨雪连绵积雨云积云迅速形成高大云山乌云密布天空更低雷雨冰雹云的光彩简表光 名产生和分布情况色 彩天气征兆晕产生在高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里红外紫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华产生在高层云边缘部分里紫外红华环由小变大,转晴;由大变小,转阴雨虹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彩色圆弧东虹轰隆西虹雨霞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云层变红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二)展示交流:学生把各自课前的自学成果在小组内进行展示交流。(三)合作探究:1为了说明如何看云识天气,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结合文中具体语句来说明? 2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形象。请以课文第二部分为例,看看作者是如何做到的。 (1)运用贴切的比喻: “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形象地说明了卷云的轻盈和洁白。 “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比喻卷积云的形态特征; “像棉花团似的白云”比喻积云的形态特征; 写卷云聚集成卷层云时用“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作比喻。 (2)运用拟人的手法: 写卷层云变成高层云时,用“这时的卷层云得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 写高层云变成雨层云时,用“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 (3)用描写的语句: “阳光透过云层依然很清晰”,写出了“卷云”的“薄”; 用“向上凸起”、“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等词语写由积云到积雨云;“云底变黑”、“云峰模糊”、“云山崩溃”、“乌云弥漫”描绘“积雨云”的发展变化。四:拓展反馈1、从看云识天气到卫星测天气,说明人类己进入了现代科技观测天气的时代。你认为高科技条件下还有没有必要凭人们的经验来观察天气?【答】这种凭经验测天气的方法是有价值的。虽然随着时代的进步,测天气的科学技术手段越来越发达,设备越来越先进,对于诸如航空航天等人类活动而言,需要这种尽可能精确的天气预测。但是运用高新技术测天气,成本很高,同时需要相应的专业知识和先进的设备。“看云识天气”依据的是相对可靠的经验,这种方法简明易学,对诸如农事或出行等对天气的要求,不失为一中有效的手段。卫星测天气体现的是高科技的进步,而看云识天气是一种生活的基本常识,两种方法的服务作用不同,所以并不矛盾。五:课后作业 课外收集有关农谚,说说它揭示了怎样的生活规律第二课时【学习过程】(一)课前自学:1.给加点字注音融化 翩然 簌簌 销声匿迹 孕育 农谚草长莺飞 草木萌发 连翘2. 自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第13段),从四季的自然变化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第45段),介绍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这是文章重要的说明内容。 第四部分(第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3阅读第一部分,试给“物候学”下一个定义。物候学是研究生物的周期性现象与气候的关系的一门学问。4为了介绍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都运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举例说明。列数字、举例子。(例句略)5、决定物候现象来临有哪四个因素,其语言标志是哪些词语。“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四个因素。“首先”、“第二”、“第三”、“此外”。6、研究物候学具有怎样的意义。“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其次是“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虫害。(二)展示交流:学生把各自课前的自学成果在小组内进行展示交流。(三)合作探究:朗读并翻译四首古诗,然后运用所学到的物候知识来解决下列问题1你从李白的“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细柳,春色未曾看”诗句中了解到怎样的物候现象,并分析形成这种物候现象的原因。明确:时逢盛夏,可是“天山”之上却依然白雪皑皑,只有寒冷,没有烂漫的鲜花,这是由于高下的差异。“天山”海拔甚高,气温自然偏低。2、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有人认为“黄河”应为黄沙) 明确:两种说法的角度不同。从物候学的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是事实,从地理学角度分析,“黄河远上白云间”则不可能,凉州城与黄河相去甚远。有可能是“河”与“沙”传写错误。但是从文学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没有“黄河远上白云间”那样显得有美感,文学是可以发挥想像的。 3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一首描写我国季风气候的诗篇。诗中的“春风”当指夏季风。请你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谈谈为什么“春风不度玉门关”。明确:甘肃玉门关一带,深居大陆内部,四周又有高山阻挡,来自海洋的温润气流,很少能到达这里,因此,境内大部分地区属于荒漠。4华罗庚教授在教学和研究中一向倡导质疑精神,他经常告诫学生“要多动手,多动脑筋。凡事问个为什么”。他说:“学习前人的经验,并不是说要拘泥前人的经验,我们可以也应当怀疑与批评前人的结果。但怀疑与批评必须从事实出发。”他针对唐朝诗人卢纶的塞下曲中“月黑雁高飞”一句,提出质疑。想一想他的理由是什么?明确:北方大雪时,不可能有大雁,因为大雁早已南迁。5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在清代学者中引起了争论。关于“春江水暧鸭先知”一句,有一种意见说,水中的生物都知道冷暖,为什么一定要说“鸭先知”呢?鸭无论冬夏都在水中,又怎能知道鸭“先知”冷暖? 明确:查资料,没有关于鸭对温度敏感的记载。我们只能说苏轼看到了画中有鸭,故有此说,如果画上是鹅,他也许会说:“春江水暖鹅先知”。鸭是水陆两栖,在作者看来,它体会冷暖比水中鱼敏感。也许有人认为,鸭有御寒的本能,对水温变化又十分敏感,所以只要春回水暖,鸭自然就“先知”了。6古人、今人对“正是河豚欲上时”中的“上”字产生了争议,有人解释为“上市”;有人认为“溯流而上”,结合你所知道的知识谈谈你更倾向于哪种理解?桃花在春天开放,萎蒿、芦苇和河豚都是江南春天的美味,一般读本都把“河豚欲上”解释为“河豚上市”。 明确: 宋代烹饪以萎蒿、芦苇和河豚同煮,因此苏轼看到萎蒿、芦芽就想到了河豚。鸭在惠崇画中,而河豚在苏轼意中。“水暖”“先知”是设身处地的体会,“河豚欲上”是即景生情的联想,这里的“河豚欲上”指的是捕捞河豚的时候到了。 宜解为“春江发水,河豚向上游”。河豚产卵时溯江而上,所以捕捞河豚自然从下游开始。从地图上可以看到江阴、常州和南京的地理位置不同,吃河豚的时间有先有后是正常的。四:拓展反馈1 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全诗短短四句,写出了平原与山地气候的差异。请你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谈谈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答:在大气的对流层内,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每上升100米气温就下降0.65摄氏度,海拔1500米的山顶,气温比山藨要低近10摄氏度,因此,山上的花要比山下的迟开。2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己亥杂诗)说明其中的物候的规律是什么?答:揭示了土壤中营养物质的积累过程,蕴涵生物循环规律。3在学习“气象物候”专题的小组活动过程中,小明发现,在古诗文中有许多关于“雁”和“燕”的诗句,并且摘录了下来。请你帮小明解读出“雁”和“燕”在古诗文中各自的文化内涵。塞下秋来风景异,衡了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韦应物闻雁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葛天民迎燕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答: “雁”,秋天来临,北雁南飞,寄托诗人对故乡的思念;表明季节是秋天。 “燕”是春的使者,表明季节是春天 或:“莺歌燕舞”一贯认为是春的景象,因为莺是春天的歌手,燕是春天的信使,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五:课后作业了解和掌握二十四节气名称和意义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v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立”是即将开始的意思; 夏至、冬至: 古称“日北至”“日南至”,表示盛夏和寒冬已到了;v 春分、秋分: “分”是平分的意思,表示这两天昼夜相等,正好处在夏至和冬至中间; 雨水: 降雨开始,雨量增多;v 惊蛰: 开始打雷,动物冬眠结束; 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园林行业:新质生产力的指向
- 2025年耳鼻喉疾病诊断治疗实践考核答案及解析
- 安全生产包含讲解
- 2025年神经外科手术技巧实践考试卷答案及解析
- 2025年核医学技术应用实验操作考核答案及解析
- 2025年病理生理学病理生理指标异常解读综合考试答案及解析
- 2025年生殖医学试管婴儿辅助生殖知识模拟考试答案及解析
- 和谐医护关系价值
- 技术是新质生产力的支点
- 新质生产力50强上市公司
-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个人额借款合同4篇
- 4人合股合同协议书范本
- 【2025年】铁路机车车辆驾驶员资格考试模拟试卷(410题)及参考答案
- 第2课《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课件+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 GB/T 22080-2025网络安全技术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要求
- 2025年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考试模拟试卷及答案(共五套)
- 楼梯 栏杆 栏板(一)22J403-1
- 山地旅馆案例分析
- 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术后护理课件
- 普通逻辑ppt课件(完整版)
-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