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母亲》教学设计和反思.doc_第1页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和反思.doc_第2页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和反思.doc_第3页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和反思.doc_第4页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和反思.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和反思 【设计理念】语文是一门感性的课程,所以语文的学习就应该关注文本中的语言,透过文中关键的词句,体会作者真情的流淌。语文的课堂应成为学生感悟文字魅力的场所,语文的教学过程也应是师生情感滋养的过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 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词语能运用。2揣摩重点语句,感受季羡林爷爷的思母与思国之情。二、过程与方法1. 利用字理识记会意字“频”,并理解其意思,进而理解句子的意思,掌握借助重点词语理解句子意思的方法。2. 借助课外资料以及反复引读的方法,创设情境,在音乐的渲染下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在读中感悟母亲对季老的爱,进而体会季老对母亲的爱。3. 抓住文章中的关键句子,进行默读、朗读等训练,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引读、轮读等方法,唤起学生对父母的尊重,2.利用音频、课外补白材料,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季羡林的资料。老师:教学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出示作者画像,简介作者生平,导入新课。1.同学们,认识他是谁吗?对了,他就是北京大学里被人称为“国宝”的季羡林爷爷。2.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季羡林的资料。3同学们,从你们收集到的资料中,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季羡林爷爷头上的光环,然而,他的内心深处却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愫,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他的内心深处了解他。(板书课题:怀念母亲)4.齐读课题,质疑。过渡:看得出来,同学们都想更进一步了解季羡林老爷爷。下面,请同学们带着心中的疑问读读课文。二、初步读文,感知课文内容。1.出示阅读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画出令你感动的语句、词语并作批注。)(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3)母亲去世多年后,还常常出现在季爷爷的梦中;留学德国,故国母亲的一草一木也会浮上心头。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就是)2. 集体交流,解疑。三、细读品味,积累语言。1.品思母之情,体会作者愧疚之心。(1)出示第二自然段,学生自由读,想想从中能体会到什么?(2)根据学生的汇报,重点出示以下几句,。出示句子一: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理解“寝不安席”的意思。 师:是啊,最亲最爱的母亲的离去,让作者内心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谁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如此痛苦不堪?(因为作者六岁就离开了母亲,而且平时也很少回家,没有很好地帮助母亲分担生活的压力,所以感到很内疚。母亲临终之前都没能看到自己日夜想念的儿子一眼,心里一定也很痛苦。)师:母亲是带着遗憾、带着不舍,离开这个世界,也离开了自己的孩子。一想起这些,作者真是心如刀绞。请你读读这句话。师:在这悲痛的日子里,在作者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的时候,他的脑海里会回想起什么?(会想起自己曾经依偎在母亲身边的情景。母亲为了这个贫困的家日夜操劳的情景。)(出示资料:这是一个穷得不能再穷的家庭了。因此,幼年时我大部分时间是和母亲形影不离。母亲走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母亲到地里摘绿豆荚,我便跟到地里,在母亲身后跑来跑去,不停地问这问那。捉到一只蚱蜢,我一定要拿给母亲看一看。棒子上长了乌霉,我一定要问母亲这是为什么。母亲总是一边摘着豆荚一边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师:这是存留在作者脑海中关于母亲最深刻的记忆了,因此当母亲突然去世,作者内心深处又怎能接受?让我们再一起读这句话。过渡:作者食不下咽,寝不安席,仅仅是因为母亲的逝世吗?当然不是,请读读这句话 出示句子二: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联系上下文理解:“我的愿望”(随母亲于地下)“终天之恨”。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什么?(无法尽孝,心存自责、愧疚之情。)(3)利用音乐渲染,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品读第二自然段。教师引读“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世上还有比这更让人痛苦与遗憾的事吗?让我们一起永远也无法实现愿望的遗憾来读读这部分。男生接读“我痛哭了几年,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师引读“我曾暗暗下定了决心,立下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永远远地走了。女生齐读“我痛哭了几年,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师再引读当我赶回家中,看到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全班齐读“我痛哭了几年,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2.小结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我听出了季羡林爷爷对母亲的深切的怀念。同时,季羡林爷爷对母亲的那份真挚的感情更让我们感动。同学们,感动之余,你们内心有什么想法呢?(让学生说说自己以后怎样对待自己的父母亲)师:是啊,母爱就是这样伟大。无论身在何方,我们永远也忘不了自己的母亲。对母亲的怀念是人世间最真切最质朴的情感。在一千多年前,有一位花甲诗人,写下了也许是他一生中最美的诗篇游子吟。(出示游子吟,师生随着音乐深情吟诵。)三、作业1.抄写文中描写对母亲魂牵梦萦的句子。2.有感情地读课文。第二课时一、谈话引入新课。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体会到了季羡林老爷爷对母亲的那份思念之情。然而,远在异国他乡的季爷爷怀念的仅仅是自己的生母吗?还有谁(祖国母亲)二、品思国之情,体会作者爱国之心。1学生自由朗读季老的其余几篇日记,想一想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2.学生交流后,师相机出示句子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指名读。利用字理识记会意字“频”,并理解“频来入梦”。相机指导写“频”字。)过渡:祖国母亲为什么也会一次又一次走进作者的梦中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的日记。(自由读课文中的三则日记) 3出示日记内容。全班齐读11月16日的日记,男生齐读11月20日的日记,女生齐读11月28日的日记。4.完成想象说话练习:因为季老想到 ,所以觉得有点凄凉。因为季老想到 ,仿佛觉得 ,所以觉得这凄凉是甜蜜的。师:正因为作者对有着祖国母亲刻骨铭心的思念,所以祖国母亲才会“频来入梦”。而且这份思念时常萦绕在作者的心头挥之不去,请同学们与老师一起再深情地朗读他的日记,再一次走进老人浓浓的思念生接读:11月16日日记 师: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他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的一切生接读:11月20日日记师: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轻轻地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生接读:11月28日日记师:读着这些语段,我们的眼前仿佛会出现一个年轻人,在深夜里辗转反侧,声声叹息,难以入眠。在这一个个无眠的夜里,他想起了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师:同学们也许不知道,当时的祖国贫穷落后,并遭到列强的凌辱,很多青年都怀抱着富国强国的梦想留学海外。季羡林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学习的虽然是文学,是语言学,但是他心中的爱国之情比谁都要强烈。因为在他的身上,流淌的是中华民族的血液;在他的心里,祖国是永远的家。带着这样的爱国主义情怀,让我们再次读读课文。过渡:为了更好的表达对两位母亲的敬意与爱慕,作者除了引用日记外,还引用了他的散文寻梦的开篇、结尾,让我们来读读这两段文字,用心去体会、感悟。三.品读寻梦的开头和结尾。(分男女生读) 这样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在你的想象中,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结合搜集的资料谈)四、体会文章写法1.通读全文,说说这篇文章的写法与其他的文章有些什么不同。 (如 摘录日记,摘录文章来表达思想感情等。)2.浏览课文开篇、结尾,具体说说文章是怎样首尾照应的。3.小结:像这样首尾照应就能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五、总结拓展1.师:1945年,持续了6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闭幕,归心似箭的季羡林老爷爷头也没回,登上了回国的吉普,并写下了一首诗(课件,音乐)留学德国已十霜,归心日夜旧邦。无端越境入瑞士,客树回望成故乡。2.仿照11月18日的日记写一则日记。3.推荐课外读物。愿意进一步了解季羡林先生的同学,可以读读季羡林画传、重返哥廷根、季羡林论人生。 生身母亲板书设计:怀念母亲 频来入梦祖国母亲教学反思:怀念母亲这篇课文,是季羡林先生以回忆的形式,表达了自己思母与爱国之意。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充分表达了对两位母亲的怀念,字里行间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实感,让人思潮澎湃,情绪跌宕起伏。本节课,首先,我抓住文中的主线“母亲频来入梦”来展开教学,围绕课文中关键的词句,引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使学生体会句子的意思,慢慢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的思母和思国情怀。通过我的课,学生不仅情感上受到熏陶,在写作技巧方面也得到启示,例如,写作时可以通过摘录日记和其它文章的内容来表达思想感情;文章首尾呼应更能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其次,在作业中布置了仿写,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奠定了基础。最后,体现了读中感悟、以读促情的课程设计理念。我着重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