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 第15课戊戌变法 第四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 第四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 一 历史背景1 中华民族危机的加深 1 表现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 中国被日本打败 被迫签订了 该条约以其割地之广 赔款之巨 丧权之多 成为自 南京条约 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2 影响 战争的失败和民族的危亡激发了人们的民族意识 成为当时最高亢的呼声 马关条约 救亡图存 2 维新思潮兴起 1 早期维新思想 产生 19世纪60年代以后 伴随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和中国 的产生 在一些知识分子中产生了早期的维新思想 主张 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兴办学校 建立 的政治制度 评价 早期维新思想 试图在 方面做更深入的变革 但它们还很零散 没能形成系统的理论 民族资本主义 君主立宪 体制 2 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原因 甲午战后 时局危急 维新思潮进一步发展 提出了旗帜鲜明的变法口号 明确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 代表人物及主张 康有为的思想影响最大 新学伪经考 和 孔子改制考 是其 的思想利器 奠定了变法的思想基础 梁启超的思想核心是 倡民权 谭嗣同呼吁 冲决网罗 严复致力于创办报刊 翻译西书 他翻译的 天演论 宣扬 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 的社会进化论观点 政治制度 托古改制 特别提醒 中华民族危机的加深是戊戌变法运动的直接原因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是早期维新思想产生 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及戊戌变法运动的根本原因 二 过程1 开端 公车上书 1 概况 1895年春 马关条约 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 康有为 梁启超联合在北京会试的举人1300多人 联名上书 要求 由于保守派官员的阻挠 致使 未能递交到光绪帝手中 拒签和约 公车上书 2 影响 以康有为为首的士人通过向统治者请愿的方式 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激情和参政愿望 冲破了几百年来士人不得干政的禁令 显示了知识分子的群体力量 公车上书 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标志着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走向 2 发展 1 表现 维新团体的建立 1895年 由文廷式出面在北京正式组织强学会 宣讲 中国自强之学 1895年 康有为在张之洞的资助下 创办了上海强学会 政治实践 维新报刊的创办 1896年 康有为创办 强学报 1896年 时务报 在上海创刊 时务报 创刊后 由 任主笔 使其成为宣扬维新思想的重要阵地 上书皇帝 提出施政纲领 1897年 康有为三次上书光绪帝 请求变法 1898年 呈递 提出具体的变法措施 2 影响 维新派通过开学会 办报刊的方式 宣扬维新变法 使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政治 议论时政 集会结社蔚然成风 维新变法的新局面逐渐形成 3 高潮 百日新政 1 开端 1898年6月11日 光绪帝颁布 诏书 宣布变法 梁启超 应诏统筹全局折 明定国是 2 重大举措 从6月11日到9月21日 在康有为 梁启超等人的提议下 光绪帝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的变法诏书 3 历史影响 百日新政激起了不少普通绅民 下官小吏的参政热情 新政的许多内容切中时弊 得到了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的支持 4 失败 戊戌政变 1 原因 新旧势力的冲突日益尖锐 由于废除八股取士 读书人对变法掀起了一片反对声浪 事件使新旧势力的矛盾冲突趋向白热化 慈禧加快政变步伐 从新政之初 慈禧就做好了随时镇压的准备 随着变法的深入 慈禧加快了政变的步伐 2 概况 1898年9月21日 慈禧发动政变 囚禁光绪帝 诛杀 王照上书 戊戌六君子 新政内容除设立 和中小学堂得以保留外 其余全部被废除 特别提醒 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三 维新变法的性质 意义1 性质 是一次 性质的改良运动 具有进步意义 2 政治 是一场 的爱国政治运动 具有爱国性 3 思想 是中国近代第一次 运动 具有启蒙性 4 经济 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5 文化 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 推动了近代文化 传媒 和教育事业 新式学堂 的发展 6 习俗 摒弃陈规陋俗 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 引领时代新观念 京师大学堂 资产阶级 救亡图存 思想解放 史料一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 这两者的结合使学习和参考外国的任何改革都变得更加困难 雷颐史料二变法者由于缺乏对改革制约条件和困难客观冷静地认识和分析 未能形成成熟的改革心理 缺少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实际的活动能力 没有采取灵活多变的变法战略 萧功秦 史料三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 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 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马洪林史料四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变法 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国情不同 只是从形式上学习 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 要义 成败得失 戊戌维新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探究问题 1 据史料一 二 三 指出三位历史学家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不同视角 2 据史料一 二 三并结合所学知识 任选一例结合史实说明上述某个观点 3 据史料四分析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明治维新成功的真正 要义 主要是什么 提示 1 史料一 传统文化的影响 史料二 变法者的心智和变法策略 或者变法者主观方面的局限性 史料三 整体的社会环境 2 史料一 守旧势力强烈抵制和反对新政措施 史料二 百日之内颁布大量改革上谕 或光绪帝大幅度调整礼部官员 遭到激烈反击 史料三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薄弱 任意回答一例史实即可 3 原因 中国在向西方学习时没有科学地把握中国国情 只是照搬日本经验 根本原因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 真正 要义 推翻旧的幕府统治 建立新的天皇政权 大刀阔斧地推行切实可行的变法措施 核心归纳一 戊戌变法运动的历史条件1 客观原因 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导致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中国人民民族意识觉醒 2 经济基础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 阶级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4 思想基础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动员和维新派同顽固势力论战 5 政治基础 无实权的光绪皇帝支持变法 6 人员基础 一批兼有学生和士大夫双重身份的人才 形成一个知识分子群体 7 组织基础 强学会 保国会等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团体 8 推动因素 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二 戊戌变法运动的特点1 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 下至经济基础 上至上层建筑 政治 军事 思想文化 体现了除旧布新的新气象 但未涉及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 即变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 2 从推行范围来看 仅限于社会上层 没有深入到广大民众中 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 3 从推行者来看 由没有实权的皇帝来推行 显示出维新力量的薄弱 4 从性质上看 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5 从目的上看 变法图强 救亡图存 6 从作用上看 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7 从过程来看 变法措施过于急躁 分不清轻重缓急 三 戊戌变法运动失败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热力站电力系统设计方案
- 高纯辛醇生产线项目技术方案
- 郑州中考素描考试题目及答案
- 原画城堡建筑塑造方案设计
- 离婚后财产分割及子女教育费用调整补充协议
- 离婚协议书:房产分割及租金收益分配协议
- 劳动合同与聘用合同在劳动关系中的法律地位研究
- 公路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方案
- 离婚时共同人寿保险权益分割与责任转移协议
- 离婚财产分割及补偿协议书范本
- 直肠癌围手术期的护理
- ecn变更管理制度
- 化学治疗管理讲课件
- 数字化陶瓷设计技术-洞察阐释
- 《上海市幼儿园办园质量评价指南(试行)》
- 《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系列讲座课件-土地利用与建设规范》
- GB/T 45451.1-2025包装塑料桶第1部分:公称容量为113.6 L至220 L的可拆盖(开口)桶
- 大件运输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文本
- 项目人员考核管理制度
- 生病学生上学协议书
- 社区用房使用协议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