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正式上册教案.doc_第1页
五年级正式上册教案.doc_第2页
五年级正式上册教案.doc_第3页
五年级正式上册教案.doc_第4页
五年级正式上册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安市新城区明诚小学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总目标本册共由五个单元组成:白天和黑夜、光与色彩、电和磁、呼吸和血液循环、解释与建立模型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二、基本措施: 1、运用新课程理念,做到“用教材”,而非“教教材”。2、认真钻研教材、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运用多种评价手段,以激励学生的探究兴趣。 3. 鼓励学生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包括制定步骤、选择方法和设想安全措施 。4.注意搜集第一手资料,教会学生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等方法。 5. 组织好探究后期的研讨,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注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6、充分运用教具、挂图、音像教材进行直观教学,尤其要组织好每一个观察认识活动,让学生去亲身经历、体验每一个活动。7、发挥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有着广泛而又密切联系的特点。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尤其重视解决那些与学生关系密切的实际问题,从中让学生体会学习科学的价值。第一单元 白天和黑夜单元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知道太阳每天在天空中运动的模式。2、认识一天中温度和影子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有关。3、能利用太阳辨认方向。4、知道月球基本情况,知道月球每天、每月的运动模式。5、从各种媒体上了解更多的有关月球的知识。科学知识:1、了解哥白尼“日心说”的贡献。2、知道昼夜变化与地球的自转有关。3、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4、了解昼夜变化对人及动植物行为的影响。5、知道太阳每天在天空中运动的模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体验到平常事物的变化中包含着科学的规律。2、 有意识地关注身边的科学。3、 意识到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4、 能够坚持做长期观察。5、 体会到昼夜交替对生物的奇妙影响,并以一定的方式赞美,如美文等。课时分配序号课 题课 时11太阳和影子122太阳钟133昼夜的交替1244看月亮1255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1总课时57课 题:第1课、太阳和影子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通过辨认影子了解物体和影子的关系。2、能够通过玩影子游戏感受阳光和影子的关系。知识与技能:1、认识到影子的方向和长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2、知道这种变化是太阳(视)运动造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到平常事物的变化中包含着科学的规律。2、有意识地关注身边的科学。教学重点:认识太阳的视运动规律教学难点:连续一天的观测和记录教学方法:观察、讨论、实验探究教学准备:教师:标杆、粉笔学生:卡纸、铅笔等记录材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师生互动一、导入新课1、猜谜语:你走它也走,你停它也停,白天跟着你,晚上离开你。(影子)2、你知道影子和什么有关吗?3、今天我们来研究这些问题。(板书课题)4、室外活动:在有阳光的地方放上标杆画上它的影子,进入教室。二、自主学习1、这是谁的影子?(1)小组讨论:你认为这是谁的影子?(2)汇报。(3)在活动记录卡上画出树和电杆的影子。2、认识影子是怎么形成的(1)小组交流:影子是怎么形成的?(2)汇报。(3)小结:物体挡住光形成影子。3、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1)室外活动:再次画出标杆的影子。(2)观察:你发现影子变化有什么规律吗?(3)小组交流。汇报。(4)小结: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和方向在发生变化。三、巩固应用1、影子是怎么形成的。2、影子的变化规律是什么。3、课后继续研究影子,你还能发现什么?课后作业观察太阳早、中、晚的高度与影子的关系。板书设计1、太 阳和影 子东 西 南 北 高 短、热 低 长、冷课 题:2、太阳钟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设计、制作太阳钟,并用它计时。2、尝试做一个沙漏。知识与技能:1、知道太阳钟的计时原理。2、认识多种多样的古代计时工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2、体会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教学重点:了解各种不同形状、不同国家、不同制作方法的日晷的制作原理。教学难点:根据当地的纬度制作太阳钟。教学方法:交流讨论、自主探究教学准备:有关日晷和其他计时工具的图片或音像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师生互动一、导入新课、有经验的老农会根据天上的太阳来判断时间,这是怎么回事呢?2、太阳的确可以当作一个钟来计算时间。今天我们来学习太阳钟。(板书课题)二、学习新课1、认识太阳钟及各种各样的计时器(1)太阳钟又叫日晷,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2)认识地平日晷、赤道日晷。(3)认识各种各样的古代计时器。2、看手掌日晷(1)到阳光下看手掌日晷,注意要面向正南方。(2)学生室外活动,看手掌日晷,方法按照书上的样子。3、做太阳钟(1)你在不同时间里画过物体的影子吗?你发现了什么?(2)我们来做在个太阳钟。(3)学生室外活动,画不同时间里物体的影子,在每条影子旁标上时间。三、总结应用1、小结课文。2、课后利用星期六时间,按照这种方法做一个整点时间的太阳钟。课后作业制作一个整点时间的太阳钟。板书设计2、太阳钟日冕课 题:3、昼夜交替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用地球仪、手电筒模拟昼夜的形成。2、能够根据地球自转大致推算出某地的时间。知识与技能:1、知道昼夜变化是地球自转的结果。2、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的主要内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到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不断进步的。2、对学生进行科学发展史的教育。教学重点:探究昼夜变化的成因。教学难点:根据已知条件推算某地的时间。教学方法:实验探究、交流讨论教学准备:地球仪、手电筒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师生互动一、导入新课。1、(图片出示昼夜情景)谈话:你知道这是一种什么现象吗?(板书课题)2、提问:昼夜变化有什么规律呢?对此,你有什么问题?3、学生交流。二、介绍人类对昼夜现象成因的探索。1、提问:你认为昼夜现象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2、学生讨论并交流。3、讲述:人类很早就对昼夜的形成进行了探索,并形成了许多观点。4、介绍对昼夜现象的探索。5、交流各自的发现。三、模拟昼夜的成因。1、讲述:昼夜到底是什么原因形成的?我们可以通过模拟实验来进一步认识。2、介绍模拟实验的方法。3、学生实验。4、比较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和太阳绕地球所需时间的长短。5、思考并交流:通过以上实验能够说明昼夜形成到底是什么原因?6、小结:太阳不可能用24小时绕地球转一周,说明地球上的昼夜交替不会是太阳围绕地球转动的结果,而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则要短很多,因此昼夜交替只能是地球自转的结果。7、讲述:哥白尼是世界上第一位对“太阳绕地球转”的看法产生怀疑的,并最早提出“地球围绕太阳转”这仪正确结论的人。8、演示:当“太阳”照射“地球”时,地球上被太阳照亮的那一部分是一天中的什么时候?黑暗部分又市一天中的什么时候?9、学生交流讨论。10、在地球仪上插一个标志。自西向东转动。观察并思考:当标志从明亮部分转到黑暗部分的交界处时,这是一天的什么时候?标志进入黑暗部分是什么时候?标志从黑暗部分转到明亮部分的交界处时是什么时候?标志正对太阳是一天中的什么时候/11、在地球仪上找到中国位置,观察:当中国是白天中午时,哪些国家是黑夜。12、交流并总结昼夜成因。四、拓展活动。讨论:今年奥运会开幕式是北京时间20点,那么,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观众应该分别在什么时候收看实况直播?课后作业阅读P8资料,写出你的想法。板书设计3、昼夜交替地球自转:自西向东课 题:4、看月亮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2、连续一个月观察月亮,给月亮记日记。3、观察一天中的月亮移动,并且给月亮的移动作记录。知识与技能:1、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2、知道月亮在天空的运行模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够坚持做长期观察。2、能够克服恐惧感。3、能够实事求是地观察。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记录总结月相变化的规律。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连续观察一个月以上的月相变化。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观察交流教学准备:月相仪、月相观察记录本,月相观察纸若干张。课时安排:1-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师生互动一、导入新课1、前一个月我们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观察月球的,你的观察怎样?2、今天我们来学习整理下我们的观察记录。二、学习新课1、画出你记忆中月亮的形状。(1)你看过月亮吗?你还记得它是什么样子的吗?(2)画出你记忆中月亮的形状。(3)月球明亮部分的形象叫月相。2、观察模拟的月相变化。(1)装实验装置,分小组实验。(2)观察模拟的月相变化。(3)小组交流、描述实验现象。3、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1)把我们的观察记录资料整理一下,你发现了什么?(2)分享交流我们的记录,比一比谁记的最好、最准确。(3)小结:月相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也在发生变化,包括同一天中和一个月中月球的位置变化两种情况。4、阅读:月球相对于太阳的位置变化,形成不同的月相。三、总结应用(1)小结课文。(2)课后继续观察月球的运动,你还能发现什么?课后作业把新发现的月球运动规律记录下来,与同学交流。板书设计4、看月亮新月 娥眉月 上弦月 凸月 满月 残月 下弦月 娥眉月 新月课 题:5、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提出并识别昼夜对郁金香、合欢树等的影响以及时差对人的影响,并设法这些问题可能的答案和解决方法;2、能用图表记录昼夜交替对动植物的影响,如用图表记录蒲公英的变化;3、能设计一些调查活动,回答和解决哪些动物适合昼间活动,哪些动物适合夜间活动;4、会描述生物每天在行为或特征方面的变化,如夜行性动物的行为、某种植物和花的变化。知识与技能1、知道有的动物适合昼间生活,如蜜蜂、蜻蜓等;2、知道有的动物适合夜间生活,如蝙蝠、猫头鹰等;3、建立事物之间存在普遍的联系的初步认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昼夜交替对生物的奇妙影响,并以一定的方式赞美,如美文等。教学重点:知道昼夜的交替变化会对动植物产生影响。教学难点:调查夜间小动物的活动。教学方法:启发、观察、交流教学准备:有关昼夜对动植物产生影响的图片或影像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师生互动一、激趣导入。1、生活中有些现象很奇特,比如:我们到了晚上想睡觉,早上没人叫却也会按时醒来,夜来香傍晚时花朵才会绽放,发出阵阵香气,这一切都与什么有关呢?到底是什么在影响动物和植物的生活呢?2、学生发表各自意见。3、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二、探究昼夜对植物的影响。1、观察郁金香、合欢树、酢桨树、牵牛花、夜来香等植物在一天中不同时段的图片(媒体出示)。思考:这些植物在一天中在什么变化?是什么在影响着它们发生变化?2、学生讨论并交流。3、从这些植物的变化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吗?4、学生讨论并交流。5、小结:每种植物的生活习性都是受着节律的支配,这种节律有时按24小时变化着,和钟的周期一样。这种影响植物的节律我们也称作生物钟。6、正因为昼夜对植物的影响,有位科学家就利用不同植物开花时间的不同做了一个花钟。(多媒体展示有关花钟的详细内容)7、我们能不能利用昼夜对植物的影响规律来改造植物,比如,让郁金香在晚上也能开花。8、学生讨论并交流。三、探究昼夜对动物的影响。1、既然昼夜对植物有影响,那么对动物也有影响吗?能不能举例说明。2、学生交流各自解释。3、多媒体展示:獾、蜻蜓、壁虎、猫头鹰、刺猬、狐狸,这些动物哪些在昼间活动?哪些在夜间活动?4、学生交流各自见解。5、我们可以通过什么途径了解答案?6、学生讨论、交流各自的研究方法。7、师生共同确定研究方法并进行调查访问。8、交流调查访问结果。四、拓展探究。1、蜗牛、蚂蚁等动物哪些是在白天活动,哪些是在夜间活动。2、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研究?3、学生讨论并交流研究方法。4、写出研究方案。课后作业选择一种夜间活动的动物,查资料了解它为什么喜欢在夜间活动,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板书设计5、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白 天 活 动夜 晚 活 动第二单元 光与色彩单元目标:科学探究:1、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2、在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需要探究者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3、道探究过程与探究结论应该允许别人的质疑,结论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4、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科学知识:1、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2、平面镜或放大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3、日光可以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2、科学,尊敬科学家,喜欢看科技书籍和影视作品。3、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4、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5、对待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6、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7、试用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关心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课时分配序号课 题课 时11光的行进1222照镜子1233研究透镜144七色光1总课时46课 题:1光怎样行进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根据常见的光传播现象对光怎样行进作出合理的假设;2、能够想办法证明自己的假设;3、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知识与技能1、知道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会区分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2、知道光是沿着直线行进的;3、会制作简易的小孔成像仪。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研究光怎样行进的过程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2、体会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3、通过制作小孔成像仪,形成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认识光的直线传播规律。教学难点:画图解释小孔成像的原理。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观察讨论、交流教学准备:课时安排: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师生互动一、朗读科学小诗,渲染学习气氛1谈话:同学们,让我们先来朗读黑板上的这首小诗:是谁,为花儿披上斑斓的舞衣?是谁,把山林点染得青葱翠绿?是谁,将七彩虹桥架上蓝天?是谁,让我们的世界如此缤纷绚丽?2猜一猜:是谁,让我们的世界如此缤纷绚丽?3谈话:每当我们朗读这些科学小诗的时候,大家就想接着写下去,做一回小诗人。下面就让我们接着写下去,每小组选出你们认为写得最好的,一会儿全班交流。4小结:今天就让我们进入色彩斑斓的光的世界吧!二、认识光源1、教师出示各种光源的图像资料。2、提问:这些画面漂亮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3、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4、谈话:我们把这些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5、提问:你还能说出哪些光源呢?6、判断:月亮、镜子是不是光源?7、讨论:你们能按照一定的方法给这些光源分类吗?8、学生交流:是怎么分类的?9、谈话:我们也能把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那么哪些是自然光源,哪些是人造光源呢?10、谈话:对于光你有什么想研究的问题吗?11、揭题:你知道,光是怎样行进的吗?三、探究光是怎样行进的1谈话:请大家根据自己的经验猜测一下,光可能是怎样行进的。2学生交流,说自己猜测的理由。3教师出示各种光直线行进现象的图像。4谈话:这些光现象的图像对你有什么启发吗?5谈话:刚才大家对光是怎样行进的进行了猜测,你的猜测对吗?怎样证明?6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7讨论:如果要使手电筒的光穿过所有纸板中间的孔照到墙上,该怎么办?8学生小组活动。9学生小组交流:你们是怎么做的?发现了什么?实验说明了什么?10讨论:假如光会转弯,可能会出现哪些奇怪的现象?四、引导学生了解“小孔成像”1教师演示“小孔成像”实验,在屏幕上投射出蜡烛火焰的倒像。2提问:你有什么发现?3学生回答。4谈话: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的学者墨子就曾发现了这个有趣的现象光线从窗户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这个现象被称为“小孔成像”。五、总结全课,学习制作小孔成像仪1谈话:原来光线通过小孔还能成像,让我们也来试一试做个小孔成像仪,好吗?2教师介绍小孔成像仪的制作方法、步骤。(课本P16)3学生制作小孔成像仪,并玩一玩,试一试怎样在屏幕上呈现一个的清晰的像。4学生交流本课的学习体会、感想。课后作业互相玩自制的小孔成像,交流本课的学习体会、感想。板书设计1、 光的行进自然光光源 沿直线行进人造光小孔成像课 题:照镜子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从照镜子的游戏中知道镜子的作用;2、能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研究过程和发现,并进行交流;3、能联系生活说说能照出影像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4、能在游戏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5、能描述探究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知识与技能1、了解镜子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2、认识各种各样的镜子并了解镜子的用途;3、能动手制作简易的万花筒或潜望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愿意合作与交流,分享合作游戏的快乐;体会探究的乐趣;2、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和科学知识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提高生活的质量。教学重点:了解镜子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了解小孔成像。教学难点:能动手制作简易的万花筒或潜望镜。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讨论交流教学准备:镜子、不锈钢勺子。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师生互动一、导入新课1谈话(出示镜子):这是什么?你用它做过游戏吗?怎么做的?二、师生共同游戏,了解镜子的作用1、谈话:我们一起再来玩照镜子的游戏,好吗?2、游戏一:(玩一面镜子)照镜子。3、提问:通过照镜子,你在镜子中还看到了什么?仔细看一看,比一比,谁的发现多?4、游戏二:(玩两面镜子)改变两面镜子的角度,观察镜中物体的变化。5、谈话:说说有什么新发现。6、游戏三:(玩多面镜子)日光接力打靶游戏。(注意:选几组学生上去,一位学生站在阳光下,另一位站在阴影里,让学生想办法怎样使阴影里的同学也有阳光射到桌肚里,比一比哪一组最快想出办法,最后全班分组玩这个游戏。)三、动手制作万花筒和潜望镜1、教师出示万花筒和潜望镜,问学生想不想制作。2、教师介绍制作万花筒和潜望镜的方法和步骤。3、学生选择一种最想做的进行制作,并玩一玩。4、小组活动:用语言或图画解释用潜望镜看到物体的原理。四、玩凹面镜和凸面镜1、教师讲述:镜面弯曲,就是凹面镜或者凸面镜。2、小组活动:玩凹面镜和凸面镜,你们有什么发现?并把你们的发现记在记录纸上。玩凹面镜和凸面镜记录表玩凹面镜 玩凸面镜我们发现了: 我们发现了:3、学生汇报研究结果。4、谈话:生活中哪些地方看到过这样的镜子?哪些地方用到了这样的镜子?课后作业找出身边能照出影像的物体板书设计2、照镜子平面镜 凹面镜 凸面镜课 题:3、研究透镜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学会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2、尝试制作望远镜。知识与技能1、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2、了解凸透镜的应用;3、初步了解望远镜的构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为我们带来许多方便;2、乐于用所学的知识改善生活;3、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教学重点: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教学难点: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为我们带来许多方便;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讨论交流、观察法。教学准备:烧杯、笔、放大镜、凹透镜。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师生互动一、玩水游戏,激趣导入1谈话:同学们,喜欢玩水吗?我们来玩几种新的关于水的游戏,好吗?2讲解玩水游戏方法(实物投影):用滴管滴一滴水在画报纸的一个字上,透过水滴看字有什么变化?透过盛水的玻璃杯看画报纸上的字有什么变化?把装水的玻璃透明碟放在有字的画报纸上,观察纸上的字有什么变化?3学生进行玩水游戏。4学生交流在游戏过程中的发现及问题。5提问:在生活中,你还见过类似的现象吗?二、亲密接触,认识凸透镜1谈话:大家都见过放大镜吗?你知道它是什么样的吗?2学生描述自己所知道的放大镜。3学生观察各种凸透镜片:用看、摸等多种方法。4学生汇报观察结果。5认识凸透镜:这样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叫放大镜。三、亲手实践,认识凸透镜的作用1提问:你们知道凸透镜有什么作用吗?2学生讨论、汇报。3学生分组实验:凸透镜成像实验。4学生汇报交流实验结果:凸透镜既可形成放大的像,又可形成缩小的像。5提问:现在,你知道凸透镜有哪些作用?6讨论:凸透镜为什么会有这样神奇的作用呢?7小结:光线射入凸透镜时,方向发生了偏折。四、联系生活,认识凸透镜的用途1谈话:小小凸透镜真神奇,那在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用到它呢?2学生讨论交流。3出示图象资料:凸透镜的应用。4出示照相机实物,重点介绍凸透镜成像作用在照相机中的应用。五、制作望远镜,拓展延伸1谈话:刚才,我们观察研究了凸透镜,认识了它的外形特点和作用,那大家再来看看这个透镜(出示凹透镜),比较一下,它与凸透镜有什么不同?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2学生观察、比较。3学生汇报、起名。4学生活动:透镜组合看事物。5汇报、交流活动结果。6结合望远镜实物,小组讨论、制作一架望远镜。课后作业玩自制的望远镜。板书设计3、研究透镜凸透镜凹透镜镜片特点是否聚光是否放大成像特点课 题:4、七色光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学会做日光的色散与合成实验;2、尝试做在单色光下观察物体颜色的实验;3、能够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知识与技能1、知道光是有颜色的,了解阳光的色散现象;2、初步了解光与色彩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光学世界的无限奥妙,欣赏大自然的缤纷色彩。教学重点:学会做日光的色散与合成实验教学难点:能够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教学方法:实验探究、交流讨论、观察法。教学准备:三棱镜、红、蓝、绿塑料袋、手电筒。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师生互动一、制造彩虹,激趣导入1出示图像资料:夏天雷雨过后,天空出现了一条七色的彩虹。2谈话:请学生谈谈彩虹是怎样形成的?它有哪几种颜色组成?3讨论:你们想不想自己制造彩虹?4带领孩子们制造彩虹。二、分解阳光,研究色散的原理2讲述关于牛顿发现七色光的故事。3组内交换意见并动手实验:利用三棱镜利用平面镜和水利用光盘4提问:刚才研究的时候有没有碰到什么要注意的问题呀?如果有的可以提出来大家一起交流。三、混合色光,研究逆色散原理1出示图像资料:牛顿把七色光合成白光2讨论:怎样证明日光是由七色光组成的?3游戏:玩七色陀螺4解释现象。5提问:那我们能不能想出更多的方法来证明日光是由七色光组成的?四、初步了解光与色彩的关系(一)色彩的形成(出示录像资料:缤纷绚丽的自然界)1谈话:自然界中缤纷绚丽的色彩又是怎样形成的?2学生组内讨论并请他们上来交流。3教师演示:为什么该物体呈现红色?把红、橙、黄、绿、蓝、靛、紫、黑、白这几种颜色的纸分别放在七色光下,孩子们将看到当七色光投到红纸上,光谱中只剩下了红光,而其他色光不见了。4学生实验:绿色物体、黑色物体和白色物体。5学生交流心得体会。(二)“透过彩色玻璃纸看物体”游戏1玩“透过彩色玻璃纸看物体”游戏。2玩戴各色太阳镜游戏。3学生解释原理。五、课内总结,课外延伸1教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末端分别贴有红、绿、蓝三色玻璃纸的长纸筒。2教师演示:实验时先混合其中两种色光,然后再把三种色光混合起来。3讲述:红、绿、蓝就是光的三原色。4课后延伸:继续探究光的三原色和色彩的三原色是不是一回事。(学生刚刚知道七色光能合成白光,当他们看到红、绿、蓝三种色光也能合成白光时,他们感到特别惊奇,课后探究的欲望再次被点燃。)课后作业利用喷壶自制彩虹。板书设计七色光赤、橙、黄、绿、蓝、靛、紫第二单元 电和磁单元目标:科学探究:1、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2、在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需要探究者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3、道探究过程与探究结论应该允许别人的质疑,结论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4、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科学知识:1、了解电是生活和工作中常用的能量来源,了解安全用电常识。2、知道常用电器的工作需要一个完整的回路;知道开关的功能;能用一些基本元件连接一个简单电路。3、知道有的材料容易导电,有的材料不容易导电。4、知道磁铁有方向特性,磁铁有两极,磁铁间同极相斥,异极相吸。5、知道电能产生磁,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大小的因素,了解电磁铁的应用。6、知道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会用指南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想知道,爱提问。2、在学习与解决问题中尊重证据。3、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4、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课时分配序号课 题课 时11简单电路1222导体和绝缘体133探究暗盒的秘密1244. 研究磁铁155电磁铁12总课时58课 题:1、简单电路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制作一个简易手电筒,使手电筒亮起来;2、通过具体操作认识基本电路的组成,并会画出简单电路图。知识与技能认识常见的电路符号,并能画出简单电路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探究手电筒亮起来的秘密,并体会合作与交流的乐趣。教学重点:学习连接一个简单电路。教学难点:画简单电路图。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讲解、交流等。教学准备:简单电路实验盒。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师生互动一、使小灯泡亮起来,并画连接图1.教师出示一个手电筒,问:谁能让手电筒亮起来,说一说手电筒是怎样亮起来的?2.教师给学生一些实验物品,要求学生设计实验使灯泡亮起来。3.学生参照自己组装的电路,把灯泡与电池、导线连接的情况画下来。4.讲解:同学们所画的图,一般叫做实物图,画起来有些麻烦,人们为了工作更加方便、快捷,常常用一些符号来表示实物,这样的简易图叫做电路图。请你参照P30的图,认识电路符号:电池、灯泡、导线、开关。5.学生用电路符号画出上面的电路连接情况。学生活动、教师巡视二、制作一个简易手电筒1.手电筒为什么可以根据人们的需要亮灭呢?你认为手电筒内部可能有什么样的构造?它们之间怎样组合才能使小灯泡亮起来?2.讨论交流3.利用手中的材料和用具自制一个手电筒。认真观察组成手电筒使小灯泡发光需要哪些材料,画出简易安装图。4.小组讨论汇报一个完整的闭合电路一般由电池、灯泡、开关、导线四部分组成。三、设计带开关电路图,连接电路1.给你一节电池、一个开关、一个灯泡、几根导线,能连成什么样的电路?以小组为单位,先把电路图设计出来,然后在按照电路图连接电路。2.小组讨论、交流、设计。3.按照电路图组装电路。4.向全班同学汇报,并说明电路特点。四、拓展研究:认识不同的电路1.参阅书P32的图,比较按不同方式连接起来的电路有什么不同?2.小组讨论交流。3.用电路符号画出两种电路的电路图。4.改变两种电路的一些情况,比如,摘下一个灯泡等,观察、比较各种电路的不同反应,并做好记录。课后作业制作红绿灯。板书设计简单电路电池、导线、灯泡课 题:2、导体和绝缘体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对物体的导电性进行预测,并说明依据;2、能自主设计方案对物体的导电性进行检验,并记录研究情况。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有的是容易导电,有的是不容易导电的;2、知道导体和绝缘体在生活中的应用;3、知道与物体导电性相关的安全用电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探究过程,在研究中尊重事实、实事求是,愿意交流与合作;2、体验到物体导电性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3、体会到科学学习可以改善生活质量,并愿意改进安全用电方面的不足。教学重点:认识常见导体和绝缘体。教学难点:认识水、人也是导体。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讨论交流。教学准备:简单电路实验盒、各种物品。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师生互动一、对问题进行预测,交流验证做法1教师提出问题:我们周围的物体都导电吗?2学生发表见解,并说明依据。3讲述:刚才,同学们对物体是否导电进行了预测,并说明了其导电的依据,但我们根据生活经验预测的结果还需要经过实验的检验。接下来,我们要进行验证。怎样验证物体是否导电?4学生分组交流。5交流验证做法,全班达成一致。二、设计验证实验方案,分组进行验证1讲述:每个小组要利用电路材料设计一个“物体导电检验器”,同时要设计一张实验记录单,记录你们的验证过程。记录单的形式不限,但记录单上至少可以让别人看出:你们组设计的“物体导电检测器”的电路图、对物体能否导电的预测、检验结果、最终结论等。2学生分组设计方案,教师参与学生活动,适当指点。3全班交流、评价验证方案,选取最佳方案。4修改完善各自的方案。5选取电路元件和检验材料,结合方案验证物体能否导电,并做好记录。6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引导学生反思预测和验证的结果。三、交流验证结果学生汇报对物体导电性的验证结果。(汇报内容:容易导电的材料有哪些?不容易导电的材料有哪些?验证过程中有什么新发现或新想法或问题)2学生反思和交流:为什么检验结果和预测结果有不同?其中可能的原因是什么?3学生分组操作:逐渐增加电池的节数,再检测不导电的物体浓盐水。4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人体导电试验”(先用学生制作的检测器检测人体是否导电,然后,教师提供验电球,让学生再检测人体的导电性)。5学生谈试验后的想法。6讲述:物体导不导电不是绝对的,是有条件的;导体和绝缘体概念。四、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应用及安全使用1学生讨论: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导体和绝缘体?它们有什么用?2学生观察与辨认:废旧电路板及元件、电料和工具上的导体和绝缘体。3学生就如何安全使用电器、电料和工具进行交流。(对学生树立安全使用电器的观念很重要。)课后作业生活中,湿木头是容易导电的物体,但在我们的检测中却不容易导电,请你(最好和你的家长合作)研究:湿木头在什么情况下才容易导电,将研究报告上交给科学老师。(提示:使用简单材料,不要用220v市电进行实验)板书设计导体和绝缘体容易导电 不容易导电金属 橡胶水 塑料人体 布料课 题:3、探测暗盒里的电路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利用检测器检测暗箱中的电路;2、能够根据在检测中观察到的现象对暗箱做假设性的解释;3、能对检测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与反思;4、能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检测结果。知识与技能1、知道解暗箱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2、知道不同的电路连接可以产生不同的现象;3、知道解暗箱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尊重证据,实事求是;2、愿意去探究暗箱中的秘密;3、体会到合作与交流的重要价值。教学重点:根据现象推测暗盒里的电路连接情况。教学难点:有顺序地进行测试和记录,不遗漏。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讨论交流。 教学准备:自制暗盒、简单电路实验盒。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师生互动一、提出问题,创设研究情境上课时教师直接向学生提出问题:我们已经能够设计和连接简单的电路,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种电路,是我们看不到的电路,看看我们大家有没有信心和能力想办法去解决。二、利用检测器检验暗箱的电路1提问:看不到的电路我们怎样研究呢?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他们的一些意见和想法。3教师提供暗箱让学生研究,引导学生可以借助一种装置来检测,通过在暗箱外部观察到的现象判断暗箱内电路的连接。4教师讲解:这种用导线连接的一节电池和一个小灯泡的装置就是检测器。5让学生通过研讨,确定检测器的组成。6学生设计验证的方案,教师指导学生在验证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和事项。关键是在检测中的验证记录,最终学生要根据验证记录来判断暗箱的电路。7学生用检测器检验暗箱电路活动。三、活动记录的整理与交流汇报1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和记录进行整理,画出暗箱中的电路图示。2小组间进行交流,引导说出本组验证的想法和依据。3教师引导学生说出他们是怎样检验的、在检验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和困难、是怎样解决的、是根据什么现象来判断暗箱内的电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等。四、打开暗箱验证自己的判断1学生打开暗箱验证自己的判断。2学生找出判断正确与否的原因所在。3学生说出自己的探究体会和验证后的反思。4教师布置在今后探究中的注意事项和操作要求。课后作业自制各种暗盒继续研究。板书设计探测暗盒里的电路AB BA AC CA 亮灭课 题:4、研究磁铁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设计实验探究出磁铁的性质;2、能利用各种方法测出两块磁铁磁力的大小;3、能够对磁铁在生活中的用途作相关的解释。知识与技能1、知道磁铁的一些基本性质;2、知道磁铁磁力大小的一些测量方法;3、知道指南针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磁现象有浓厚的兴趣;2、意识到磁现象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好处;3、乐于探究、善于发现。教学重点:认识磁铁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自制水浮式指南针。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讲解、交流等。教学准备:磁铁性质实验盒。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师生互动一、导入1谈话: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玩具,你们想看吗?(想)2教师演示:唐老鸭磁性玩具。3提问:唐老鸭为什么会翩翩起舞呢?(有吸铁石吸着)二、探究活动1认识各种形状的磁铁。(1)讲述:吸铁石在科学上称作磁铁,这一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磁铁(板书课题),你们在平时看到过哪些形状的磁铁?(2)学生汇报:环形磁铁(3)提问:还有哪些形状的磁铁?(4)教师出示:条形磁铁、蹄形磁铁、菱形磁铁(指南针),学生辨认。2探究磁铁的基本性质。(1)谈话: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几种形状的磁铁,你们知道磁铁有哪些性质呢?(2)学生汇报:磁铁会吸铁。(3)谈话:磁铁还有哪些性质?你们想研究吗?(想)老师为每一个小组提供了一些回形针和装了一些水的烧杯,你们想怎样研究?(小组内交流)(4)学生分小组探究,做好记录。(记录在书后“活动记录”上)(5)汇报: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隔着物体能吸铁。(记录在“活动记录”上)(6)教师出示:指南针。(向学生介绍指南针就是一块小磁铁,它总是一端指南,一端指北。指南的一端成为南极,用“S”表示,指北的一端成为北极,用“N”表示。指南针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战国时被称为司南。磁铁和指南针都有一样的性质。)(7)提问:那么磁铁是否也可以指南北方向呢?我们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好呢?(学生思考、议论)(8)讲述:悬浮法和悬挂法。下面我们悬挂法来验证一下。(9)学生小组内探究。(用细线把条形磁铁悬挂起来)(10)汇报:磁铁可以指南北方向。(记录在“活动记录”上)(11)再问:磁铁还有哪些性质呢?(学生汇报)三、了解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1、谈话:磁铁有了这么多的性质,它在生活中有哪些用途?2、学生小组内交流。3、学生汇报:磁悬浮列车、门吸、冰箱门、磁性铅笔盒。四、拓展活动。1、我们来猜一猜这块条形磁铁和这块环形磁铁的磁力谁大谁小?(学生猜测)2、点拨:要想知道这两块磁铁的磁力大小,用什么方法可以测量出来?3、学生小组内交流。4、汇报:比吸回形针的数量;比吸铁的距离远近。5、每一个小组自选一种方法进行实验。6、汇报交流。课后作业寻找生活中磁铁的应用,与同学交流。板书设计研究磁铁吸铁南极 北极同性相吸,异性相斥。课 题:5、电磁铁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根据所给的材料制作一个电磁铁;能够做电磁铁的磁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能够对电磁铁的两极变化进行探究。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电磁铁;知道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池的电量、导线缠绕的圈数有关;知道电磁铁的两极是可变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主动地研究电磁铁,体会探究的乐趣;乐于合作与交流。教学重点:认识电磁铁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探究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和磁极变化的因素。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讲解、交流讨论。教学准备:导线、电池、大头针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师生互动一、制作电磁铁(出示一包大头针与牙签的混合物)1教师提问:怎样快速的分开它们?学生可能提出用磁铁把大头针吸上来。2教师给予肯定后,说:我还有一种办法。演示(像魔术师一样):先用铁钉去吸,不行;再用导线去吸,也不行;把导线按照一个方向缠绕在铁钉上又去吸,还是不行;最后,把电池接通到导线的两端,终于吸上了大头针。教师介绍这个装置叫电磁铁。3学生尝试制作并验证电磁铁吸铁。4教师提示:如果切断电流,会怎样?学生猜想并验证。5小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