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大桥滩小学任课教师:谭志刚 第一单元教案 教学内容分数乘法所需课时8课时教学目标1 结合具体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2 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3 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乘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材分析为了促进学生更好的探索和理解分数运算的意义,教材安排了大量的折一折、涂一涂等活动,把图形语言作为理解的基础。实际上,本套教材非常重视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结合,三者相辅相成,从多种角度为学生理解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可能。其中,图形语言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可以通过直观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为文字语言或符号语言提供了直观表象,还可以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灵感,同时它也往往成为创造的源泉。 根据课程标准和整套教材的整体编写思路,本单元仍然没有将分数应用题单列,而是将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分数乘法运算学习的自然组成部分。本单元内容的引入与展开,从分数乘法的意义、分数乘法的应用都力求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学情分析1.在探索和理解分数运算的意义和计算时,要结合教科书上“折一折”、“涂一涂”等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操作活动,注意帮助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2.学习中,学生往往会忽略分数乘法的意义,只注重计算的方法和结果。因此,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要让学生结合分数乘法的意义去理解题,才能正确解决问题。教学策略1.结合操作活动和图形语言,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及计算方法。2.将应用与计算紧密结合,体会分数乘法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学内容(课题)分数乘法(一)教科书第24页 教学目标和要求1.结合具体情境, ,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2.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3.能正确运用“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进行计算。教学重点1.结合具体情境, ,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2.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教学难点能正确运用“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进行计算。教学时数2课时教 学 过 程备注栏一、探索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1.出示情境:剪一个这样的图案要用一张彩纸的1/5,剪3个这样的图案需要多少张彩纸?2.请大家想办法解决问题,先自己想一想,没有思路的同学可以同桌交流,也可以看一看书上是怎么解决的。3.组织全班交流。师生一起来分享交流过程。对学生提出的想法,师可以这样提问:你列的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义呢?对这个算法,你是怎么理解的,别的同学还有什么问题吗?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把加法的板书和乘法的板书有机的结合起来。并让学生理解求几个相同分数的和用乘法计算。4.练一练:教科书第2页“涂一涂,算一算”。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路。讨论: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整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吗?小结:分数与整数想乘,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的乘积作分子,分母不变。练习:教科书“试一试”第1、2题。5.探讨“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出示 65/9。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学生可能出现两种计算方法,如果没有方法二,教师可指导学生看书得到。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两种算法,得出“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比较简便。练习:(1)教科书“练一练”第1题。(2)计算:二、巩固练习1.教科书第4页“练一练”第2、3、4、题。学生先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在集体讲评。2.教科书第4页“练一练”第5题。让学生把计算结果写在课本上,再仔细观察,看看发现了什么?3.教科书第4页“数学故事”。先让学生说说,你从每幅图中得到了哪些信息?如何解决图中提出的问题。教学内容分数乘法(三)教科书第79页教学目标和要求1 合具体情境, ,探索并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2 探索并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3 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与分数相乘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1 具体情境, ,探索并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2 探索并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教学难点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教学准备1.每人准备一条约10厘米长的纸条;2.每人准备5张长方形的纸。教学时数2课时教 学 过 程备注栏一、探索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1、先让学生读一读教科书第7页的一段话。再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一张纸条,按照例题所述剪一剪。剪好后,师问:怎样列式求“剩下的部分占这张纸条的几分之几?”并根据剪的结果写出得数。1/21/2=1/4 1/41/2=1/8引导学生理解,求剩下的部分占这张纸条的几分之几就是求1/2的1/2是多少,与上节课学习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意义相同,所以用乘法计算。折一折,涂一涂 3/41/4-=?讨论:(1)请你说一说,红色部分占斜线部分的几分之几?占整张纸的几分之几?(2)你能按照上面的方法先涂出1/4,再涂出1/4的3/4吗?做一做:按照上面的方法折一折,想一想,并算出结果。2/31/5 5/61/3说一说:你能总结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吗?小结:分数与分数相乘,分子与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与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想一想:此法与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方法有矛盾吗?试一试:1/4 2/3 3/52/9 7/85/14强调:能约分的要先约分。二、课堂练习1、计算练习。教科书第8页“练一练”第2题。学生计算后观察:分数相乘的积一定小于每一个乘数吗?2、解决问题。(1)教科书第8-9页“练一练”第3、4、5、6、7题。学生完成后,说说解题思路。(2)教科书第9页数学故事 “唐僧分瓜”。教学内容练习一教科书第10-12页教学目标和要求1.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2.较熟练地进行分数乘法的计算;3.能正确解决简单的分数乘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教学难点熟练地进行分数乘法的计算。教学时数2课时教 学 过 程备注栏一、计算练习1.教科书第10页第3题。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集体讲评。2.教科书第11页第11题。先让学生根据分数的意义进行判断,再计算确认。二、基本练习1.教科书第10页第1、2、4、5、6、7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并说说解题思路,集体讲评。2.教科书第11页第8题。如果有时间,可以把剩下用品的现价全部算出来。3.教科书第12页第12、13、14题。同桌互相讨论完成,集体讲评。三、拓展练习教科书第11页第9题。每人提三个问题后尝试解决。同桌交流。有异议提出来让全班评议。四、尝试练习教科书第12页“你知道吗?”。鼓励学生回家查找资料,把问题求出来。比一比,谁完成得最快。第二单元教案教学内容长方体(一)所需课时2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2.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3.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乘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材分析为了促进学生更好的探索和理解分数运算的意义,教材安排了大量的折一折、涂一涂等活动,把图形语言作为理解的基础。实际上,本套教材非常重视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结合,三者相辅相成,从多种角度为学生理解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可能。其中,图形语言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可以通过直观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为文字语言或符号语言提供了直观表象,还可以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灵感,同时它也往往成为创造的源泉。根据课程标准和整套教材的整体编写思路,本单元仍然没有将分数应用题单列,而是将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分数乘法运算学习的自然组成部分。本单元内容的引入与展开,从分数乘法的意义、分数乘法的应用都力求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学情分析1.在探索立体图形的特点时,要结合“折一折”、“涂一涂”等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操作活动,注意帮助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2.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要让学生结合实物的特点理解题意,才能正确解决问题。教学策略1.结合操作活动和图形语言,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及计算方法。2.将应用与计算紧密结合,体会分数乘法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学内容长方体的认识教科书第1315页教学目标和要求1.通过观察、分类、操作、讨论等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了解长方体、正方体各部分名称。2.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过程,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问题。3.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重点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过程,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教学难点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过程,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教学准备准备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教学时数1课时教 学 过 程备注栏一、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1.说一说。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13页的情境图,辨认一下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同桌讨论,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讲评。师:再说说,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2.认一认。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13页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几何形体,认识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顶点、面和棱。学生自学后,指名回答。二、探讨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师:现在我们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各有哪些特点。我们可以从点、面、棱三个角度进行研究。下面拿出你们带来的纸盒,以4人小组为单位开展研究,可以先分工研究,再共同讨论。(学生开展研究,教师同时参与多个小组的研究和讨论。)约8分钟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师:下面请各小组的代表来说说你们发现了哪些特点?是怎样发现的?按面、棱、顶点进行交流。师:刚才大家通过研究发现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很多特点,下面我们一起整理一下,把刚才研究的结果填入14页的表格中。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整理、比较、交流,共同完成表格。指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三、练一练教科书第15页第2、3、4题。教学内容展开与折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教科书第1617页教学目标和要求1.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2.在想象、操作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教学难点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准备1.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各一个。2.把附页1中的图形剪下来。教学时数1课时教 学 过 程备注栏一、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1、通过剪盒子,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带来的正方体纸盒,沿着棱剪开,看看你能得到什么样的展开图。学生在剪、拆盒子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剪的方法进行适当的指导。由于剪法不同,展开图的形状也是不同的。学生剪好后,教师展示不同形状的展开图。师:请同学们再将一个长方体盒子沿棱剪开,看看又能得到怎样的展开图。2、体会展开图与长方体、正方体的联系。教科书第16页“做一做”第1、2题引导学生理解题目要求,利用附页1中的图形进行操作,独立地想一想哪些图形符合题目的要求,再组织学生交流。二、练一练1、教科书第17页“练一练”第1题。先让学生看展开图进行思考,并把结果写下来,然后再利用附页中的图试一试。2、教科书第17页“练一练”第2题。先让学生按展开图说说哪两个面是相对的面,再联系长方体说说展开图中的各个长方形对应的是长方体中的哪个面。教学内容长方体的表面积教科书第1819页 教学目标和要求1.在操作、观察活动中,探索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2.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3.结合具体情境,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重点在操作、观察活动中,探索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教学难点探索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教学时数 2课时教 学 过 程备注栏一、探索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1.长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18页的长方体纸盒和它的展开图,完成下面两项活动。(1)长方体的6个面分别对应于展开图的哪个部分?分别将它们涂上相应的颜色。(2)展开图的各条边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在展开图的方框中填上适当的数。(3)估一估,做这样的一个纸盒至少需要用多少纸板?再算一算。学生交流,小结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对于学生出现的不同的方法,教师都给予肯定,关键是让学生说清解题的基本思路,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各种方法之间的联系。)提示:在计算实物的表面积时,要根据实际选用不同的方法灵活计算。(要弄清物体的表面积是指哪些面的面积之和。)2.正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学生尝试探讨:教科书第18页“试一试”。学生交流,小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二、课堂练习1.教科书第19页“练一练”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2.教科书第19页“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先说商标纸的面积纸哪些面的面积之和,再计算。3.教科书第19页“练一练”第3题。先让学生结合实际想一想,一个电视机布罩要做几个面,再让学生尝试计算。4.教科书第19页“练一练”第4题。(先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再交流。)5.教科书第19页“练一练”第5题。(如果学生列综合算式有困难,允许分步计算。)6.教科书第19页“练一练”第6题。(让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内容露在外面的面教科书第2021页教学目标和要求1.在操作、观察、分析等活动中,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有关求物体表面积的问题,发展空间观念。2.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激发主动探索的欲望。教学重点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有关求物体表面积的问题。教学难点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有关求物体表面积的问题。教学准备每桌准备4个大小相同的正方体纸盒。教学时数 1课时 教 学 过 程备注栏一、综合运用1.观察右图并计算。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右图,有几个面露在外面,并求出露在外面的面积是多少?2.观察左图并计算。师:请同学们继续认真观察左图,用书本当墙角,拿出带来的盒子搭一搭,看看有几个面露在外面,你是怎样找出来的?并求出露在外面的面积是多少?师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一是看每个纸箱露在外面的面,再计算全部纸箱露在外面的面,其中,里面的纸箱没有一个面露在外面;二是分别从正面、侧面、上面三个不同的角度观察,看每个角度能看到几个面,在计算一共有几个面露在外面。3.4人小组合作,将4个盒子换一种方法放在墙角处,露出外面的面积是否有变化?搭好后进行交流。二、找规律:有多少个面露在外面?1.教科书第21页第(1)(2)(3)题。师引导学生发现堆放的正方体个数与露出外面的面数的变化规律。再小结:第(1)题:每增加1个小正方体,露在外面的面就增加3个面。第(2)题:每增加1个小正方体,露在外面的面就增加4个面。第(3)题:每增加1个小正方体,露在外面的面就增加5个面。2.练习:如果按上述三种方法摆放16个小正方体,那么,露在外面的面的面积各是多少?教学内容练习二教科书第2223页 教学目标和要求1.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较熟练地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2.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较熟练地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教学准备1.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长方体盒子和3个正方体的盒子;2.每个学生准备3种不同长度的小棒若干根和橡皮泥。教学时数 2课时教 学 过 程备注栏1、教科书第22页第1题。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带来的盒子,按要求同桌同学互相说一说,再量一量,最后计算出他的表面积。2、教科书第22页第2、3题。先让学生说说需要计算几个面的面积。3、教科书第22页第4题。先让学生动手操作,看看有几种堆法?那么,露在外面的面积有没有变化。4、教科书第22页第5题。让学生理解2个正方体重叠在一起,露在外面的面与原来的2个正方体相比减少了2个,所以是不相等的。5、教科书第23页第6题。6、教科书第23页第7题。指导学生运用长方体棱长的特点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7、教科书第24页第8题。让学生借助操作等手段帮助思考。8、教科书第23页“实践活动”。鼓励学生搭出各种不同形状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并与自己所想象的形状进行比较。第三单元教案教学内容分数乘法所需课时8课时教学目标1.在涂一涂、算一算等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小2.探索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3.能够运用分数除以整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教材分析第一,计算内容编排成两段: 一是计算法则,二是乘除两步计算。两段之间穿插解决实际问题,留出了巩固法则、形成计算能力的时空。这是考虑到从理解法则到掌握法则需要一段过程,教学应遵循这个规律。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应用计算知识,能起巩固知识、熟练技能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才能比较轻松地进行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第二,计算法则的教学编排细致,从分数除以整数到整数除以分数,再到分数除以分数,最后才形成包摄性强的法则。分数除法是转化成分数乘法计算的,转化的方法是乘除数的倒数,例1至例4都教学这样的转化。前两道例题在操作中开展形象思维,体会转化是合理的;后两道例题通过猜想与验证,理解转化是必然的。这样的编排循序渐进,使法则的教学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建构;不仅是形成知识技能,还是发展数学思考、培养解决问题策略的载体。第三,单独编排例题教学应用题。本单元教学分数除法应用题,是在分数乘法概念的基础上列方程解答的。它与分数乘法应用题,在数量关系上有一致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有许多可以比较、需要区分的内容。由于解法比较特殊以及教学内容比较多,单独编排有利于教学。学情分析1.在探索和理解分数运算的意义和计算时,要结合动手操作,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操作活动,注意帮助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2.学习中,学生往往会忽略分数乘法的意义,只注重计算的方法和结果。因此,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要让学生结合分数乘法的意义去理解题,才能正确解决问题。教学策略1.结合操作活动和图形语言,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及计算方法。2.将应用与计算紧密结合,体会分数乘法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学内容倒数教科书第24页教学目标和要求1.在计算、比较、观察,发现倒数的特征并理解倒数的意义。2.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教学重点会求一个数的倒数。教学难点理解“倒数”是不能孤立存在的。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备注栏一、导入新课师:请同学们结合语文的学习,猜几个字,中国的汉字结构优美,有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如果把“杏”上下颠倒,变成什么字了?(呆)把“吴”字颠倒呢?(吞)。那数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特性呢?师:事实上,一个数也可以倒过来变成另一个数,比如3/4倒过来变成了4/3,1/7倒过来变成7/1。师:你能根据它的特性给它起个名字吗?(倒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倒数。(板书课题:倒数)师:请同学们打开教材第24页,在书上完成“算一算”,并认真观察思考,看你有什么发现。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引导学生总结几组算式的共同特点(乘积都是1),以及算式左边的两个乘数的关系(分子和分母互相颠倒),从而引出倒数的概念。师:你怎样描述上面算式中两个乘数的关系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乘积是1 乘积是12/3*3/2=1 2*1/2=18/11*11/8=1 1/10*10=17/9*9/7=1 7*1/7=16/5*5/6=1 1/5*5=1分子和分母颠倒 分子和分母颠倒师: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你能说出黑板上谁和谁互为倒数吗?还能举出其他例子来吗?(学生举例,教师板书:2/3和3/2互为倒数。)师:你们是怎么理解“互为”这两个字的?能否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学生举例,如互为朋友是指互相是朋友。)二试一试主要是让学生理解整数可以看作是分母为1的分数,1的倒数还是1。三、想一想教师借助分数中分母不能为0,说明0没有倒数。四、练一练学生独立完成 P24 。教学内容分数除法一(分数除以整数)教科书第2526页教学目标和要求1, 在涂一涂、算一算等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2, 探索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3, 能够运用分数除以整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备注栏一、涂一涂,算一算1.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2.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1)第1题让学生可以先用画图、分数的意义等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然后根据除法的意义列出算式4/72。在画图、理解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生得出4/72=2/7。因此,学生可能会得到“分母不变,被除数的分子除以除数得到商的分子”。(2)鼓励学生探索第2题,联系分数乘法的意义,说明把4/7平均分3份,也就是求4/7的1/3,从而理解其基本算理。让学生在第1题的基础上来引导学生发现此时被除数的分子不能被除数整除,从而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的一般方法,即用分数乘以除数的倒数。二、填一填,想一想1 变换探索的角度,呈现三组算式,让学生实际运用,再次验证一个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和算理。22 师导学生根据前面的三个活动,总结算法。3,3 让学生先列举出分数除法算式,并利用手中的学具具体地分一分,涂一涂,借助图形语言进行理解。三、试一试练习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沟通起分数除法与分数乘法的联系。四、练一练第26页第2,3题,让学生独立解决。教学内容分数除法二(整数除以分数)教科书第2728页教学目标和要求1 借助实际操作和图形语言,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意义和基本算理。2 掌握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教学重点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备注栏一、创设一个“分一分”的活动。1.出示:第27页的情境图。从整数除以整数到整数除以分数,借助除法的意义和图形语言,体会“除以一个数”与“乘这个数的倒数”之间的关系。2.创设自主的探索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与思考,发现知识的 内在联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的机会,更主要的是教会学生一种学习的方法。(即分数除法的意义可联系整数除法的意义进行学习)二、画一画。1.让学生画图个观察,分析图中反映的数量关系2.学生体会分数除法的意义和算法。三、填一填,想一想。让学生观察、比较、从而发现问题中蕴藏的规律。(进一步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四、试一试。学生巩固对除法计算的理解,重点引导学生先约分再乘,这样算比较简便。五、练一练。1.第28页第2题,利用分数除法解方程,既应用了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又为今后用方程解决问题进行铺垫。2.第28页第3题,利用分数除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给学生交流的空间。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说解题的思路。3.第28页第4题,让学生计算、观察、引导动用自己的语言交流:当除数分小于、等于、大于1的时,商与被除数有怎样的关系?教学内容分数除法三(分数除法应用题)教科书第2930页教学目标和要求1.能用方程解决简单的有关的实际问题,初步体会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模型。2.在解方程中,巩固分除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重点用方程解决简单的有关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用方程解决简单的有关的实际问题。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备注栏一出示教科书第29页的情境图。1, 让学生大胆提出问题。2,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3, 学生交流后,教师鼓励学生要方程解决此类问题。4教师对算术方法要也重点讲解。理解并“标准量”(单位1)和“比较量”的含义。二试一试。1第29页第1题。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引导学生讲清楚问题的思路。此题是让学生根据几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第(1)小题,学生可以列方程解决,也可以用分数除法解决。不管选用哪种策略解决问题,教师都应该肯定。对于直接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我们要多鼓励。2 第29页第2题。学生独立做题,教师集体讲评。三练一练。1第30页第1题。让学生上黑板板演,然后教师集体讲评。2第30页第2题。先向学生讲清“八折”的含义。即现价是原价的8/10。解决问题可以利用方程解也可以用算术的方法来解,算法不做基本要求。3第30页第3题。学生独立晚上,让学生汇报其做法和思路。并找出标准量和比较量。4第4题。结合鸡、鸭、鹅孵化的长短,为学生创设运用分数乘法解决问题的机会,引导学生学会寻找有用的数学信息教学内容整理和复习(一)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学生对“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和“长方体(一)”的整理与复习,教师进行讲评,巩固,深化这连单元的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地将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和反思。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地将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和反思。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备注栏一、你学到了什么?与同学进行交流。1 第一单元的内容。2 学生先小组交流,然后师生共同讨论知识整理的过程。3 分数乘法的意义,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解决简单的分数乘法应用题。4 第二单元的内容。5 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6 第三单元的内容。除法的意义,除法的计算方法,倒数的含义,用方程解决问题,算术方法解决除法问题。二、解决问题1 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集体对答案,表扬做全对的同学。2 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3 第3题,学生先独立完成,要向学生讲清怎样才知道10包纸巾的长、宽、高,师生共同讨论。4 第4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引导学生通过画图来理解题意。5 第5题,首先鼓励学生看懂图意,然后分析图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决问题:2/9=140。6 第6题。鼓励学生理解题意,然后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在此基础上独立解决问题。7 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集体讲评。8 第8题。小组交流,然后师生共同完成。9 第9题。以统计表的形式出现复习分数乘法,但是很容易解决。先让学生独立解决,然后说一说题意的策略。三、总结通过这两单元的整理与复习,你学到了什么?教学内容数学与生活(粉刷墙壁)教科书第3637页教学目标和要求1 综合应用图形的面积、计算等知识解决生活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2 发展实际调查、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备注栏一、要粉刷教室的墙壁,我们需要调查哪些数据。(一)测量计算。1小组合作一。(1)教室前后黑板共多少块?分别测量每块黑板的刹那感和宽。(2)教室左右两面墙共有多少个窗户,多少个门?分别测量每个窗户的长和宽,每个门的长和宽。2小组合作二。(1)左右两面墙(除去窗户和门)的面积分别为( )平方米和( )平方米。(2)如果想粉刷除去地面以外的五面墙,那么需要粉刷的墙壁面积总和约为( )平方米。(二)购买材料。某种涂料分大桶和小桶两种规格包装。大桶:容升6升,57.00元/桶。小桶:容升4升,40.00元/桶。(1)根据经验,第一遍粉刷时,每平方米约用涂料0.5升,此时粉刷教室共需涂料约( )升。(2)粉刷墙壁时,一般需要刷两遍。按照工人师傅的估计,刷第二遍时需要涂料约升( )。(3)刷两遍共用涂料约( )升,买( )打通和( )小桶最省钱,总费用约( )元。二、练一练。1第1题。启发学生思考,工人师傅在用涂料粉刷墙壁时,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以帮助学生理解实际粉刷时会出现的“损耗”的原因。2引导学生发现打通包装的涂料便宜,因此尽量买打通的,但不同时也要根据需要的量,不要浪费太多。因此可以利用列表的形式出现不同方案的价钱,并选出最省钱的方案。教学内容折叠教科书第3840页教学目标和要求1 经历折叠和展开的过程,体会立体图形和它的平面展开图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2 能正确判断平面展开图所对应的简单立体图形。教学重点判断平面展开图所对应的简单立体图形教学难点判断平面展开图所对应的简单立体图形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备注栏一、想一想。出示教科书第38页的图形,并让学生准备这样的图形。按虚线折叠成一个封闭的立体图形,它的形状像什么?(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合作,教师引导学生先想象这个平面展开图折叠以后像什么。)二、画一画。动手操作,将附页3图1剪下,按虚线折叠后,形状是一座小房子。三、做一做。通过折叠后的小房子来确定天窗和门的位置,然后在平面图上画出来(天窗可以在平面图中上数第二个或第三个长方形内,门可以在第一个或第四个长方形内,也可以在两边的五边形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这个问题进行拓展,首先将附页3图1中的各个图形标上号码,长方形从上到下依次为1,2,3,4,5,左边的五边形为6号图形,右边的为7号图形。然后,提出挑战性的问题:(1)与图形6相对的 声纳个图形?(2)和图形1相对的是哪个图形?借助想象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四、练一练。1 第39页第1题。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作出最初的判断,然后通过动手操作,讨论并交流,得出结论。2 第39页第2题。进一步让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和它的平面展开图之间的对应关系,有多余信息。学生独立完成本题,教师允许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解决问题。第四单元教案课题 体积单位 课时 1 学习目标1、认识体积、容积单位(米3,分米3,厘米3、升、毫升)2、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米3,分米3,厘米3、升、毫升的实际意义,发展空间观念。学习重点认识体积、容积单位。感受体积、容积实际意义。 过 程 与 方 法 教师活动1、 认一认1、 学习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画出1厘米长线段和1厘米2的正方形积单位。2、 认识体积单位出示1 cm2和1dm2的模型。问:怎样的正方体是1cm3?1dm3?3、体积单位还有哪些呢?厘米3、分米3、米3。2、 做一做1、 用橡皮泥或其他物品切出体积是1cm3的正方体若干个。2、 再用1dm3的画龙点睛方体若个拼出2cm3、5cm3、10cm3三、说一说四、试一试1、介绍容积单位,容器内盛放液体的量一般用升(L)毫升(ml)作单位。2、1分米3的正方体,可以容纳1升的液体。1升=1分米3、1L=1dm35、 量一量1、用滴管测量1毫升的水大约有几滴。2、1小水大约有多少毫升?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后,认出1cm是长度单位。1cm2是面积单位。学生观察两个正方体,小的是校长为1cm的是1cm3的正方体,大的校长是1dm的是1dm3的正方体。组织学生开展操作活动。学生动手切出若干个1cm3的正方体,拼一拼、说一说。学生先在小组内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学生打开书。观察容器是分别装有多少容积的液体。说一说:“哪种物体的体积,容积大约是1升?”学生可以动手实验。板书设计 1cm (长度单位) 1cm2(面积单位) 1 cm3(体积单位)课题 长方体的体积 课时 1学 习 目 标 1、结合具体情况和实践活动,操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2、在观察、操作、操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学 习 重 点 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过 程 与 方 法 教 师 活 动 1、 导入: 1、出示长方体 提问:长方形的面积和长和宽有关,长方体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 二、做一做 1、用相同的小正方体摆出4个不同的长方体,记录它们的长、宽、高并完成图表。2、说一说: 学生反馈自己的数据,教师带领导学生逐一对数据进行分析 三、说一说 1、引导学生分板数据。 2、得出长方体体积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V = a bh 四、算一算 1、 测量自己的铅笔盒,找出长、宽、高 2、计算铅盒的体积 学 生 活 动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发现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 2、 学生进行思考。 1学生体会“长、宽相高的时候,越高体积会怎样?” 2体会“长、高相等时候,越宽,体积会怎样?” 3体会“宽、高相等的时候,越长,体积会有什么变化?” 引导学生观察数据,观察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3、集体进行反馈,说一说 自己的计算方法。 板书设计 长方体体积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V = abh 底面积 高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 = s h课题 体积单位的换算 课时 1学 习 目 标 1、结合实践活动,认识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2、在观察,操作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学 习 重 点 会进行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过 程 与 方 法 教师活动一、导入1、出示1dm3的盒子,提问:这个盒子可以放多少个体积为1cm3的正方体?2、摆一摆引导学生摆设小正方体。学生通过摆设,得出:1分米3=1000厘米3 1升=1000毫升2、 试一试1、引导学生完成试一试第1题提问:你是怎样得出来的?让学生通过填一填。三、比一比了解长度、面积、体积单位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三、练一练1、学生练习2、反馈学生活动学生进行猜测,并说一说自己的猜测理由。1排摆10个每层可以摆多少排?算一算,每层可以摆多少个?(1010=100个)1分米=(10)厘米盒子里可以摆几层?算一算,1dm3的盒子里可装多少个1cm3的小正方体?101010=1000根据1米=10分米计算1m3=U dm3学生计算:101010=1000分米3得出:1米3=1000分米3学生分析长度、面积、体积之间的关系。1、学生先填一填。2、让学生说说思考的方法和过程。板书设计体积单位的换算。课题长方体体积课时1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得出长方体的长、宽、高成正方体的棱长,再应用公式计算。2、通过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自学应用意识。学习重点应用体积计算公式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过程与方法教师活动复习导入1、 提问: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正方体的体积公式。2、 应用公式计算:(1) 一个长方体,长20厘米,宽12厘米,高5厘米。(2) 一个正方体,棱长是6分米。(3) 一个长方体,底面积60cm2,高7cm.(4) 一个长方体,底面是边长为2分米的正方形,高5分米。操作练习1、我说你答。教师说,学生进行拼搭引导学生进行拼搭,反馈、展示。2、 练一练(1) 练一练;(2) 练一练a、指导学生用图示表示;b、通过画图;c、在此基础上学生独立完成。(3)练一练8 a、引导学生运用公式计算b、集体反馈学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个别回答学生利用所学公式,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练习。学生独立完成,集体反馈。1、用体积是1cm3的小正方体搭长方体。2、摆出体积是12cm3的长方体。3、一排5个,4排,3层体积,是多少?1、学生理解题意。2、分析题意。a、分析题意,要先求出这个纸箱的体积和每个牙膏盒的体积,再用纸箱的体积除以每个牙膏盒的体积。b、学生独立计算c、集体反馈学生发现,由于长方体的高是3cm,所以正方体的棱长为3cm。板书设计长方体体积课题练习四体积和容积课时1学习目标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进一步体会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在观察中操作活动中,发展动手能力和空间观念。学习重点熟练掌握体积计算方法。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意义。过程与方法教师活动一、揭示课题、板书课题二、进行练习1、求图形的体积请学生看书上的图然后回答:如何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2、用体积单位的进率单位换算知识未判断。3、填上适当的体积单位一块橡皮约10一本词典约900一个文具盒约0.35一个用品约0.6。4、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说一说表面积和体积的不同计算方法。5、让学生理解两个图形所占的空间就是两个图形的体积;三、布置作业让学生独立在课堂本上完成第2、6、8、9、10题。学生活动学生看书:观察第1题的两个长方体和1个正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指否回答否,再让学生计算学生先找一找,再让学生交流思考的方法。根据自己的判断填上适当的单位。学生先说一说计算方法,然后进行计算。集体订正学生仔细观察图,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然后进行全班交流。可以结合实物,指一指。第一个图形:431=12cm;第二个图形的体积的策略可以多样化,可以移下面两个侧面,从而转化为一个长方体。板书设计练习四体积和容积1256=360(cm)3表面积:666=216(cm)2 999=729(cm)2 22108=1760(cm)2体积:666=216(cm)3课题有趣的测量课时1学习目标1、结合具体活动情况,经历测量石块体积的实验过程,操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2、在实践与操索过程中,偿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验问题。学习重点操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偿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教师活动1、 创设情况,引入新知1、 出示石块问:如何测量石块的体积?极书课题。2、 以小组为单位,先制定测量方案,再实实实际测量,能直接用公式吗?不能怎么办?二、进行实验1、将石块放入盛有水的长方体容器里,测量出容器的底面长、宽和水面高分别是多少?2、放入石块前水高约18cm,放入石块后水面高30cm。石块的体积是多少?板书:201012=2400(cm3)=2.4(dm3)3、将石块放入盛满水的容器里。三、试一试1、在一个长方体容嚣里,测量一个苹果的体积。2、测量一粒黄正折体体积学生活动学生观察石块想一想,如何测量石块的体积。学生动手测量水面高、底面长、宽分别是多少?(老师测量的让学生量出来)学生口算出水面升高了12cm.生:底面积乘高是石块的体积。并且列式计算学生可以做实验,也可以由老师做,学生观察,并说如何测量出石块的体积的第二种方法。学生根据题中的二倍用“底面积高”的方法计算。放入石块前,容嚣里的水是满的,放入石堠后,溢出的水在水槽中,倒入量桶里,有多少亳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公司财务管理流程
- 慢性病患者康复计划
- 家具印刷管理细则
- 心理咨询服务制度实施方案制定计划
- 2025重庆市永川区教育委员会招聘公益性岗位人员1人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如何引导初高中学生建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
- 实施仪表工业绿色生产方案
- 园艺养护技巧:花草长寿不难
- 2025兴业银行总行国际业务部交易银行部招聘考试含答案
- 2025下半年北京密云区事业单位招聘62人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西语国家概况
- 成人学士学位英语1000个高频必考词汇汇总
- GB/T 5271.29-2006信息技术词汇第29部分:人工智能语音识别与合成
- 全屋定制家居橱柜衣柜整装安装服务规范
- GB/T 28248-2012印制板用硬质合金钻头
- 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作业指导书
-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指标体系小学音乐
- 茶叶生产加工常用表格
- 妊娠合并HIV(医学PPT课件)
- Minitab(高级)
- 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