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明朝廷杖制度.doc_第1页
浅析明朝廷杖制度.doc_第2页
浅析明朝廷杖制度.doc_第3页
浅析明朝廷杖制度.doc_第4页
浅析明朝廷杖制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析明朝廷杖制度摘要廷杖是为了强化和巩固明朝封建社会集权,而创立的制度与措施。它是从一开始的刑法随着王朝的发展而演变成制度,与前代王朝“杖”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是延续又是创新。廷杖贯穿于明王朝始终,对于施杖有其极其严格的要求,同时被杖者的性命就在于皇帝的一念之间。对廷杖的畏惧如虎到趋之如骛,这反映了廷杖对王朝和官员士林的恶劣影响,明王朝是封建社会的顶峰,人治的典型,廷杖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离不开皇权的掌握,皇帝素质的高低在廷杖的作用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廷杖的发展与明王朝的兴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关键词:明朝;酷刑;廷杖AbstractIn order to strengthen and consolidate the centralized feudal society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tingzhang, a kind of system and measure, comes into be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ing dynasty, it evloves from a criminal law to the system, not only having inextricably relationship with rod in previous dynasty, but also being the continuation and innovation of it. The system of TingZhang is carried out throughout the Ming dynasty and greater demands are needed in terms of it. At this time, whether or not the man rodded survives depends on the whims of the emperor. TingZhang, from horror to nothing, has a negative effect on ming dynasty and its officials. Ming dynasty is the peak of the feudal society, and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TingZhang system have something to do with imperial power and the emperors quality. Therefore, the development of TingZhang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Ming dynasty.Key Words: Ming Dynasty;cruel torture;Tingzhang目 录摘要IABSTRACTII一、绪论 2一、廷杖制度产生的背景2(一)前朝廷杖的历史溯源2(二)明代廷杖制度产生的思想来源3(三)明代廷杖制度产生的现实来源4二、廷杖制度的基本信息及发展6(一)廷杖的基本要求6(二)廷杖制度的确立7(三)廷杖制度的发展和消亡7三、廷杖制度的影响8(一)对朱家王朝的影响8(二)对官员士林的影响9结语10参考文献12一、绪论研究明史多半离不开关于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这一内容,明朝可以说是中国历代王朝最具特点的王朝,研究其统治手段必有廷杖制度这一明朝特色制度。关于明代廷杖制度,前辈学者已有不少研究成果。吴晗先生在朱元璋传分析朱元璋实行廷杖分析说 :“平定天下以后,唯恐廷臣对他不忠诚便,用廷杖来威吓镇压 ,折辱士气,剥丧廉耻,使当时的士大夫在血肉淋漓之中,一个个俯首帖耳,如犬马牛羊 。”吴晗:朱元璋传,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208页。孟森先生在明史讲义之中也提到廷杖制度的让人毛骨悚然,“帝又以坚僻怙过,拒谏立威,廷杖之事,习为故常,小小舛误一申饬可了之事,亦用杖刑,摧辱言官,其忤意被杖者可想”。孟森:明史讲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240页。丁易的明代特务政治指出廷杖是特务政治的重要手段,以加强专制统治。国外的明史研究论著中国剑桥明代时中也提到廷杖在强化皇权的重要手段。还有以制度本身为研究方向的,如徐春燕明代廷杖探析;也有从廷杖制度执行机构的角度来研究的,如陈晓辉明朝特别警察制度厂卫的研究;还有从皇权思想角度研究的,如李洪文明太祖重典治吏的措施探究,等等。文将以明代廷杖制度入手,联系历代专权统治手段,探究其对王朝、君臣的影响,为大家更深入的了解明朝的光明与黑暗提供绵薄之力。一、廷杖制度产生的背景(一)前朝廷杖的历史溯源“廷杖”,顾名思义就是封建帝王在朝廷上杖打 汉代以前,墨、劓、宫、刖、杀合称五刑,没有杖刑。汉文帝刘恒废肉刑,改劓刑为笞刑,行笞刑时用的刑具是箠(由竹子制成,长5 尺,行刑时抽打臀部)。至隋代才把笞、杖、徒、流、死列为五刑,对笞、杖的数目、刑具的样式都作了规定。元代定天下之刑为笞、杖、徒、流、绞五等,杖刑从671 07 下,分为5 个等级。元世祖意欲减刑,如“合杖一百十,止杖一百七”,解释是“天饶他一下,地饶他一下,我饶他一下”。参考叶子奇:草木子卷三下,中华书局1959年版,64 页。大臣。如哪位大臣胆敢“逆鳞”犯上,冲撞皇帝,蔑视皇家尊严,往往就要受到这种责罚。关于这种“廷杖”制度的起源,历来说法不一。历史学家丁易在明代特务政治一文中称其“始于元代,元代中书省长官也有在殿廷被杖的记载”。丁易:明代特务政治,中外出版社1950年版,353页。明代朱国桢的涌幢小品 廷杖则言:“廷杖始于唐玄宗时。”朱国桢:涌幢小品廷杖,中华书局1959年版,268页。还有说法,三国志裴潜传中的尚书郎韩宣,所受刑罚即是廷杖之责。陈寿:三国志卷二十三裴潜传,中华书局1997年版,476页。南朝宋时, 尚书殿中郎陆澄因犯过失多次坐罪,“累计一日应受千杖” 顾炎武:日知录集释全校本卷二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1454页。, 但“郎官旧有坐杖, 有名无实”同上注。,并未真正受打。至隋, 始有真正廷杖之事发生。资治通鉴隋纪载, 文帝杨坚“每于殿廷捶人, 一日之中或至数四”。司马光:资治通鉴隋纪卷一百七十七高祖文皇帝上之上,中华书局2007年版,572 页。楚州行参军李君才因上言“忤旨”,于是“上大怒, 命杖之, 而殿内无杖, 遂以马鞭捶杀之, 自是殿内复置杖”。同上注, 573 页。唐武则天时,裴炎从子伷先触怒武后,“命曳士, 杖之朝堂”。欧阳修:新唐书卷三十四裴炎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435页。可见隋唐之际, 确实已有廷杖之刑了。而明史刑法志三列举“刑法有创自明,不衷古制者”张廷玉:明史卷九五刑法三,中华书局1974年版,2319页。,首先列举的就是廷杖。明代以前廷杖制度或已有之,但之所以未引起编写明史的学者注意,想来可能是与其应用不广、惩罚程度不重有关。开始的廷杖不过是古代君王用以警戒臣下的一种形式,充其量是象征性的责打。涌幢小品有记:“成化以前,凡廷杖者不去衣,用厚棉底衣,重毡叠帕,示辱而已。”朱国桢:涌幢小品廷杖,中华书局1959年版,293页。被杖之人穿上厚棉衣裤,再垫上毡子,想来不会太疼。这种杖责的目的也无非是为了维护皇帝的绝对权威,其中告诫的成分要多于惩罚,不会给受杖人造成太大的人身伤害,因此似乎算不得真正意义上的“刑法”。明代才真正将廷杖“与国运相始终”沈家本撰,邓经元、骈宇骞点校:历代刑法志刑法分考十四,中华书局2006年版,374页。(二)明代廷杖制度产生的思想来源“以重刑驭臣下”是朱元璋的治国理念之一,这一理念在现实中的运用表现有三:一是廷杖,二是诏狱,三是大诰和大明律的制定。重刑思想在我国奴隶社会初期就已出现, 其始作俑者为先秦法家流派。“重刑主义在哲学上的依据是 性恶论; 在刑法作用的理论上则是坚持恐吓主义。”高绍先:中国刑法史精要,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91页。朱元璋及其后继者们深受“乱世用重典”的影响, 把重刑主义推向极至。明代刑事司法中充斥着令人骇然的酷刑。“胡惟庸、蓝玉两狱, 株连死者且四万。”张廷玉:明史卷九五刑法三,中华书局1974年版,2319页。两案涉及人员之多、量刑之重, 令人瞠目。明初朱元璋大兴文字狱, 由于朱元璋出身贫贱, 幼年曾入皇觉寺为僧, 后投靠红巾军, 因而对“光”“ 秃”“ 贼”“ 盗”等及其同音字, 都在禁忌之列, 不少人因犯忌讳而被治罪。明成祖朱棣还制造出“诛灭十族”“ 瓜蔓抄”等残酷案例。在方孝儒“拒不草诏”一案中,朱棣不仅将方氏九族诛尽, 而且将其友朋、学生作为“一族” 也都杀掉, 史称“ 诛灭十族”。朱棣还把建文帝的亲信大臣齐泰等五十多人的姓名张榜于朝堂, 指为奸臣, 大加诛杀。凡与榜上列名者沾亲带故之人, 如同藤蔓牵连一般, 统统扯入罪网, 遭杀戮者达数万人之众, 史称“瓜蔓抄”。重刑主义下的刑罚已经完全丧失了儒家说倡导的“仁政”精神。朱元璋之所以“以重刑驭臣下”,在于他要改变元朝政令松弛的弊政。明史刑法志载,朱元璋“惩元纵弛之后,刑用重典”,张廷玉:明史卷九三刑法一,中华书局1974年版,2279页。并称“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同上注, 2283页。赵翼亦称“帝初即位,惩元政弛纵,用法太严,奉行者重足而立。”赵翼:廿二史札记 卷三十三 明史重惩贪吏,中华书局1984年版,699页。毋庸置疑,朱元璋“重典驭下”的政策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官吏们在严刑峻法的威慑下,能够有所畏惧和顾及,明初吏治相对清明。时人称“郡县之官虽居穷山绝塞之地,去京师万余里,皆悚心震胆,如神明临其庭,不敢少肆。或有毫发出法度悖礼仪,朝按而暮罪之”。方孝儒:逊志斋集卷十四送祝彦芳致士还家序,宁波出版社2000年版,534页。这种吏治清明的状况甚至影响到正德时期。廿二史札记卷33明初吏治载:“循吏传序云,洪武以来,吏治澄清百余年,当英宗、武宗之际,内外多故,而民心无土崩之虞,由吏鲜贪残故也。”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十三 明史明初吏治,中华书局1984年版,693页。廷杖即是重刑思想下的产物,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廷杖制度有了理论基础表现出了符合重刑思想的残酷性,量刑重,涉及广,震慑的效果前所未有,是以皆悚心震胆。可以说有重刑思想而有廷杖的惩罚之重,同时廷杖的严重后果无不表现出重刑的思想。 (三)明代廷杖制度产生的现实来源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后,原本应该是一切权力集中于皇帝,之下是六部分理具体事务,内阁作为皇帝的顾问及文书机构,宦官行服侍皇帝及嫔妃的生活起居之责。然而实际上内阁与宦官利用其特殊条件,不断发展壮大,逐渐处于了辅政地位,且二者既联合又对抗,以争宰相之权。内阁掌有了“票拟”之权,其重要意义是可想而知的。这就使它对皇帝权力的限制,超过了过去的宰相。所谓票拟,便是代皇帝草拟各种文书,大量是关于六部、百司各类政务奏请文书的批答。它可以是先与皇帝共同讨论,作出决定后再草拟成文字,更多的是内阁先拟好批答文字,连同原奏请文书一起送皇帝审批。由于票拟要比以往各朝辅佐君主处理政务的制度更加细致、周到,特别是过去(如唐宋)草拟下行诏令和审核上行奏章的机构,有中书,有门下,有翰林院,比较分散,明代全都归权于内阁,这就给大多数皇帝单纯倚靠内阁票拟,自己可以不怎么关心政事,提供了极大方便。其结果便是:表面上宰相废去,皇帝直接指挥六部、百司政务;实际上多半依靠“票拟”定夺,皇帝的意志和权力受到内阁诸臣极大的左右限制。由于票拟是下达皇帝诏令的正常途径,所以明代内阁限制皇帝滥下手诏、中旨的斗争,更加制度化。当时一般的做法是:各类文书全归口于内阁票拟,疑难者由皇帝召阁臣一起商议决定;但必要时皇帝也可在其中主动提出自己关于政事和用人的意见,通过手诏、中旨(或宦官传口谕)下内阁票拟。对于这类手诏等,内阁可以奉行,也可以拒绝,全都合法。和内阁相配合,还有六科给事中也在制度上直接起着限制皇权的作用。明初设六科(吏、户、礼、兵、刑、工)给事中,成为独立机构(清改隶都察院)。其重要权力之一就是:皇帝所下中旨,内阁未反对,草成敕诏;或内阁票拟,合皇帝心意,批准执行,都得再发至给事中处详审。如以为有害整个统治利益,同样可以封还诏书。由此可见给事中的权利也不小。通过以上便可看到,在明代,表面上废去宰相,君主独断专行更加厉害,实际上发展的结果是,君主行使权力时在制度上受到的限制比过去更大,想要独断专行的困难更多了。同时明代士大夫阶层在明初二祖统治时期,一直受到君主的压制,文士理想中的君臣关系根本不可能出现但渴望实际操纵国家政权的文士一直没有放弃这个愿望。到了洪熙(明仁宗)、宣德(明宣宗)以后,内阁政治地位与作用进一步提高,朱元璋永废丞相的规定事实上被完全破坏了,明代文官集团再一次登上帝国的政治舞台。而古代,知识掌握在士大夫手上,读书人控制着舆论的导向,加上普通百姓对都市人的尊重,使得明朝士大夫拥有者极大的影响力,这股势力即使是皇帝,也有所顾忌。誓死捍卫程朱理学欲辅佐明君开创治世的文官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和权利欲,就同皇权展开的冲突与斗争。而在这些冲突中,那些惹怒了皇帝但却没有触动刑律的官员,对他们的惩罚,廷杖便应运而生,成为直接操控于皇帝手中的特权,用来专门对付忤逆“圣意”的臣子的最便捷的手段,以显示其权威和不可犯上。二、明朝廷杖制度的基本信息及发展(一)执行“廷杖”的基本要求廷杖虽是一种法外用刑,但是其执行时还是有一定程序的。行刑的前一日,由皇帝发出驾贴,载明应责打大臣名单和责打数目,经刑部给事中签押登记。行刑时,由侍卫和太监将受刑者绑缚午门外,宦官高坐中央监刑,宦官厂卫分站左右,庭下是手执木棍的行刑狱吏。监刑宦官向受刑者宣读皇帝的诏书后,行刑狱吏则立即冲上来,将其扑倒在地,用麻布把受刑者从肩膀以下绑住,只露出臀部和腿部,接受廷杖。廷杖是由受过专门训练的锦衣卫执行,行刑过程中受刑者往往难以忍受廷杖的极度痛苦而哀号声声,痛哭流涕,即使是知书达理、自命清高的士大夫也往往不能免俗。受刑者受了惊天动地的几棍之后往往皮开肉绽,鲜血淋漓。五棍之后即换人执行,以保证廷杖的实施效果。几十棍之后,受刑者的臀部和腿部就成了一堆烂肉,血肉模糊,场面血腥残暴,惨不忍睹。受刑者接受廷杖以后,轻者不死,即使日后痊愈也是终身残废,重者立毙杖下。沈家本对这方面也有详细的记载:“故事:凡杖者,以绳缚两腕,囚服,逮赴午门外。每人一门,门扉随阖,至杖所,列校百人衣襞衣,执木棍林立。司礼监宣驾帖讫,坐午门西墀下左,锦衣卫使坐右,其下绯而趋走者数十人。须臾,缚囚定,左右厉声喝,喝阁棍,则一人持棍出,阁于囚股上,喝打,则行杖,杖之三,则喝令著实打,或伺上意不测,日用心打,则囚无生理矣。五杖而易一人,喝如前,每喝,环列者群喝之,喊声动地,闻者股 瞟。凡杖,以布承囚,四人舁之,杖毕,举布掷诸地,儿绝者外恒八九。沈家本撰,邓经元、骈宇骞点校:历代刑法志 刑法分考十四,中华书局2006年版,375页。明代厂卫负责施行廷杖的校卒在训练时,先用皮革绑扎成两个人形,一个里面放上砖头,一个里面包上纸,然后再给它们穿上衣服,让校卒对它们行杖。放砖头的人形是用来练习“外轻内重”手法的,用杖打装砖块的假人,看上去下手很轻,但打开皮革察看,里面的砖块要全部粉碎;包纸的假人是用练习“外重内轻”手法的,来打包纸的假人时,看上去下手很重,但连纸也没有打破,只有练到这种程度,才算一个合格的打手。“诸恶少年习杖时,先缚草为二人,一置砖于中,一纸裹其外,俱以衣覆之。杖置砖者视之若轻,徐解而观,则砖都裂;杖纸裹者视之极重,而纸无分,能如是则入选”。同上注, 376页。杖责轻重取决于察言观色获得的信息。“司礼监、锦衣卫上分坐左右,列校行杖之轻重,匪独察二人之语言辨其颜色也。黠者每视其足,足如箕则囚可生;尖一敛,则囚无生理矣”。同上注, 377页。通过这几个方面我们可以知道,执行廷杖并不是简单的打板子,执行官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达到能控制伤情的程度这个基本要求方才合格。另外监视官,无一不是人精,体上意察民情,如此基本条件才可任命执行。(二)明朝廷杖制度的确立洪武八年(1375),。洪武八年刑部侍郎茹太素“陈实务累万言”,“文词太多”且“言多忤触”,被“杖于朝”。张廷玉等:明史卷一三九茹太素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3987页。史书记载:“廷杖之刑,亦自太祖始矣。”张廷玉等:明史卷九五刑法三,中华书局1974年版,2329页。 朱元璋为什么杖责茹太素?有人说是因为茹的文章太空洞, 读了六千字还没有听到具体意见, 浪费了朱元璋的时间。吴晗:朱元璋传,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11页。其真实的原因是茹太素:“ 陈时务累万言。太祖令中书郎王敏诵而听之。中言才能之士, 数年来幸存者百无一二, 今所任率迂腐俗吏。言多柞触。帝怒, 召太素面洁, 杖于朝。次夕, 复于宫中令人诵之, 得其可行者四事, 慨然曰:为君难,为臣不易。联所以求直言, 欲其切于情事。文词太多, 便至荧听。太素所陈,五百余言可尽耳。因令中朽定奏对式, 稗陈得失无繁文。”张廷玉等:明史卷一三九茹太素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3987页。朱元璋想听到臣下的直谏, 当他听到批评意见时又感到刺耳, 一怒之下动了刑, 冷静一想, 觉得太过份, 又来安慰直谏者。此后永嘉侯朱亮祖多行不法,皇帝“怒而鞭之”宋濂:高皇帝御制文集,转引自 徐春燕:明代廷杖探析,辽宁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工部尚书薛祥也受株连杖死。明史列传第二十六只说他“坐累杖死,天下哀之”,张廷玉等:明史卷一百三十八薛祥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3973页。 竟未说他因何罪而被杖毙。薛祥曾任京畿都漕运使,史书赞他“分管治淮,浚河筑堤,徭役均平,民无怨言”,同上注。“治淮八年,民相劝为善。及考满还京,皆焚香,祝其再来,或肖像祀之。”同上注。他在工部尚书任上,敢于冒死谏言,保护工匠,从朱元璋的屠刀下救出了不少人。看来,他恐怕也是因不值一提的小事触犯龙颜而被朱元璋下令杖杀的。薛祥被打死后,有大臣上书说“大臣当诛不宜加辱”,同上注。也即大臣即使犯了死罪该杀,也不应施以廷杖,对其进行侮辱。但朱元璋依然故我,朝堂之上,仍有大臣不断挨揍。但严格说来,洪武朝受廷杖者仅茹太素一人而已。永乐时期廷杖废止不行。仁宗、宣宗二朝短短的十一年间只施行过一次。(三)廷杖制度的发展和消亡英宗即位以后,就恢复了廷杖并加以发展, 明朝规模最大的两次廷杖分别发生在正德十四年(1519)、嘉靖三年(1524)。正德十四年二月,“又谕礼部日:威武大将军太师镇国公朱寿,往两畿(北京、南京)、山东,祀神祈福”。夏燮:明通鉴卷四十八武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1786页。朝臣得此消息纷纷谏止,兵部郎中黄巩、翰林院修撰舒芬纷纷上疏阻止武宗的这一南巡计划(实则是游玩)。不料武宗大怒,传旨将所有进谏之人施以廷杖惩罚,结果黄巩、舒芬等146人被廷杖,其中被杖死的竟有11人。嘉靖三年,嘉靖皇帝因“大礼仪”事件又掀起了一次大规模的廷杖刑罚。嘉靖即位后,君臣在称其父兴献王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还是称“皇考恭穆献皇帝”这一问题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分歧。朝臣们多数坚持认为必须加“本生”,但嘉靖帝却坚决要去掉。为了使皇帝改变自己的主意,于是尚书金献民、翰林院学士丰熙等220多人一起跪哭左顺门。嘉靖皇帝恼羞成怒,下令将丰熙等五品以下的官员134人施以廷杖处罚,其中被杖死的官员竟多达l7人。“议礼反对派跪哭左顺门的悲壮之举,被嘉靖皇帝一顿大棒打得烟消云散。皇权是唯一胜利者。”胡凡:嘉靖传,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84页。后来嘉靖皇帝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廷杖成了经常之事。史称“中年刑法益峻,虽大臣不免笞辱”。“四十余年间,杖杀朝士,倍蓰于前代。”同上注, 154页。万历五年(1577),因吴中行、赵用贤、艾穆、沈思孝、邹元标等反对张居正夺情起复而遭廷杖。后又有卢洪春、孟养浩、王德完等被廷杖,多者至100人。而后的几位皇帝,泰昌皇帝在位仅1个月,未用廷杖之外。天启年间被廷杖的有万燥、林汝翥、吴裕中、李承恩。崇祯年间廷杖犯颜直谏的姜琛、熊开元、黄道周,是大明朝最后的一次廷杖。明朝已亡,福王在南京成立了小朝廷。祁彪佳奏革诏狱、缉事、廷杖三弊政,仍不为采用,可以说,廷杖情节已深入朱家人的内心,知其弊而不改其弊。廷杖与明朝如影随形近300 年,从太祖开始,一直持续到南明时期还时有发生,严格说来,大明16 帝,除却惠帝、成祖、仁宗、宣宗、孝宗、光宗外,均有廷杖大臣的记录,由此看来,明朝帝王确实对廷杖已成嗜痂之癖。三、廷杖制度的影响明朝廷杖制度实行的时间之长,殃及的人数之多,产生的影响之恶劣,在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上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只要翻开有关明朝的正野史、明人笔记、甚至是明人的通俗小说和戏剧,廷杖制度所带来的白色恐怖就象郁结不散的阴魂会在字里行间隐隐跳现。(一)对朱家王朝的影响廷杖制度之惨无人道,使得明史编写者们也觉得难以下笔,熙朝新语卷六所提有关明朝典章制度七事中有“志刑法者,前史第陈律令格式而已,明则必兼厂卫、诏狱、廷杖,宜何以书?”清徐锡龄、钱泳:熙朝新语卷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35页。廷杖制度对明朝士风的巨大危害,连明史的作者也为之感叹“公卿之辱,前此未有!”张廷玉等:明史卷九五 志七十一刑法三,中华书局1974年版,2330页。明末的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一文中,终于对这个野蛮的制度作出了沉痛而深刻的反思,认为这是导致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晚清的启蒙思想家严复在他的著作中发出如此感慨:“更使孟氏(孟德斯鸠)来游,及于明代,睹当时之廷杖,与家属发配象奴诸无道,将其说更何如?呜呼!中国黄人,其亭法用刑之无人理,而得罪于天久矣!虽从此而蒙甚酷之罚,亦其所也。况夫犹沿用之,而未革耶?噫!使天道而犹有可信者存此种固不宜兴,吾请为同胞垂涕而道之。”严复:严复集,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153页。廷杖以皇权为后盾,而廷杖的施行又进一步强化了皇权,象征着皇权的极度膨胀,也表现了极权的无奈。廷杖成了皇权集中的一种很好的方式。皇帝通过廷杖的方式,用无数朝臣的鲜血和生命铺就了皇权高度集中的道路。在一次次的较量中,皇帝的廷杖战胜了那些为大明社稷忠心耿耿的士大夫。有明一代为宦官专权极为严重的一个时期。明朝中后期的历史到处充斥着宦官的身影,很多权宦如汪直、刘瑾、魏忠贤等人为了清除异己通过矫诏、栽赃诬陷等各种手段获取对朝臣进行廷杖的机会,可怜的朝臣们成了宦官阉人刀下的鱼肉。像执行廷杖就是完全由司礼监太监执行,称为“监杖”。宦官的权力是皇权的外衍,但这一外衍的权力却使太监们狐假虎威。他们利用执行廷杖之权滥发淫威由此,廷杖这一凌驾与国家正常法律体系之外的刑罚和特务衙门便一道成了宦官清除与自己作对的朝臣一个极为有利的武器,为宦官专权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而宦官专权又加剧了明朝政局的黑暗与动乱。明朝的廷杖是皇帝于法外施加于朝臣的肉体惩罚,它的依据是皇帝临时性的圣旨。因此,廷杖作为一种制度化了的刑罚方式是没有法律依据的,从本质上来讲这是皇权对国家司法制度的无赖干扰和恶意破坏,是皇权对法权的压制与扭曲,是皇权对依律定罪和依律行埘的法治精神的挑战与亵渎。廷杖也破坏了封建的礼制。因为中国传统礼制在君臣关系方面的要求是“君臣有义”,而明朝皇帝却对臣下滥施廷杖这一侮辱性的刑罚,充分暴露了他们的寡恩薄义,这是皇权对礼制赤裸裸的暴力侵犯。(二)对官员士林的影响廷杖对朝臣来说,不仅是一种肉刑,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刑罚,人格上的侮辱。古人有云:刑不上大夫。可是在明朝,由于专制统治的加强,明统治者对朝臣的刑罚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廷杖制度与士大夫骨气的对抗中,再次印证了儒家文化的顽强生命力。明代官员(尤其是要职)多来自科举,读书人由考选进入仕途,固然改变了汉代以来士族门阀把持朝政的局面,扩大了统治基础,其弊病也不容忽视。赵宋以来,为了维护君主专制政体的需要,科考范围非常狭隘,迨至明代更是只从四书、经义中选择,成化以后,经义渐渐流为八股,形式呆板,内容空洞。于是“士子专读时义,一题必有坊刻”,“举天下惟十八房之读,读之三年、五年,而一幸登第,无知如童子”,甚至出现了“士子登名朝列,有不知史册名目、朝代先后、字体偏旁者”的现象,顾炎武曾发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坑”的感叹,因此“学问空疏,遂为明代士人与官僚之通病”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668-669页。孟森说廷杖是皇帝“与臣下争意气,不与臣下争是非”孟森:明史讲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82页。,一语道破明君臣争执的焦点不是什么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只是意气之争。许多官员空有满腹经纶而缺乏匡国济世之才,拘泥纠结于教条礼法,不能审时度势。明人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曾论及廷杖“此皆关系朝家纲常,有功名教者,虽见辱殿廷,而朝绅视之,有若登仙。”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十八廷杖,中华书局2004年版,475页。 可以算作是对明代廷杖下官员心态的精辟描述。从皇帝廷杖大臣以示羞辱,到大臣们争先恐后地拜杖阙下,明万历年间“五贤”之一的赵用贤,因多次上书反对张居正夺情,不守父丧,而被万历皇帝施以廷杖。 明史载:“用贤体素肥,肉溃落如掌,其妻腊而藏之。”张廷玉等:明史卷二百二十九,中华书局1974年版,6004页。也就是说,赵用贤让他老婆把那块被打烂的、如巴掌大小的肉像腌腊肉一样悬挂、风干,做成了一件勋章或纪念品一样的东西收而藏之。是不是把它挂在客厅当成镇宅之宝,尚不得知,但既然“腊而藏之”肯定是具有纪念意义的。中国知识分子那种名垂青史的虚荣感,甘愿冒天威以坚持道德名教、纲常伦理自任,受刑惩而得大名节。被施以廷杖的朝臣多数都是向朝廷谏疏的忠直之士,他们想的是替君父排忧解愁。可他们的正直言论及行动没有得到皇帝的褒奖,反而遭受廷杖。面对皇帝一次次狠毒的廷杖后 他们逐渐学会了规避朝政中皇帝敏感的问题,或是选择缄默无语,或是选择媚上以取宠,投帝所好。正像胡凡所写的那样:“嘉靖帝滥施廷杖,许多忠臣义士死于杖下,这对明代的士风和政治风气发生了重大的影响,柔媚谄谀之风日炽,正直敢言之士日稀,明代社会开始走向下坡路。”胡凡:嘉靖传,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154页。君视臣如奴仆,君臣之义日趋淡薄,加重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离心倾向。后世在讨论谁应该为亡国负责人的时候,多把责任归咎于明朝多位皇帝的残暴昏庸,荒淫无道,宠幸宦官,阉党当道,但是封建社会中可不是只有皇帝和太监,有百姓,有官员,其中作为封建社会的中坚力量士大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