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1、春朱自清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习有条理地描写事物。过程与方法:学会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征描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在景物描写中抒发感情。教学重难点1、赏析本文优美的语言。2、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征进行细致地描写。3、借景抒情的写作特点。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春回大地,万物苏醒,东风荡漾,春光明媚,绿满天下,百花争艳。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迁客骚人为春天留下了美丽的诗篇。下面,谁来背背描写春天的诗句?(学生背)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唐孟浩然春晓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唐杜甫春夜喜雨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唐杜甫绝句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描写春天的散文春,看看作者朱自清是如何描写春天的。(板书课题、作者)二、简介作家作品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收在朱自清文集里。三、整体感悟1、听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1)分别找出盼春、绘春、赞春的部分?(2)文中具体描绘了哪几幅春景图?(3)中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什么感受?2、正音(出示投影)水涨(zhng) (sn )散在草丛里 酝酿(yn ning ) 应和(yng h) (bo)薄烟黄晕(yn) (hng)烘托 蓑(so) 抖擞(su) 朗润(rn)3、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准语音四、研读与赏析分析第一部分:盼春(第1段)提问: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和动词?突出了什么感情?这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作者写出了对春天的渴望,更兼以反复、拟人的修辞手法和几个动词“盼、来、近”的运用,生动表达出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这段在文中起到总领全篇,开启下文的作用。分析第二部分:绘春(第2-7段)提问:春天盼来了,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作者用什么顺序写春天苏醒?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和形容词?明确:先用拟人手法总写“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张开了眼”,再用排比手法分写“山(朗润)水(涨)太阳(红) ”,写出了这些景物的变化。五、小结本文的结构严谨,写景很有条理。作者先总写春天,继而分几个方面细描细绘,最后又总写,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六、布置作业1、背诵前两段。2、思考绘春部分一共描绘了几幅春景图。 第二课时一、 分析第二部分:绘春(第2-7段)作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几幅不同的春景图,请分别划出来。(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春草图:提问:作者从哪几方面描绘春草?用了哪些词和修辞手法?除了写草,还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明确:写了春草的生命力钻;质感嫩、软;色彩绿;覆盖面满。除了写草,还写了人的行动:坐、躺、滚、踢、跑、捉,从侧面衬托春草的勃发和春草带给人们的欢乐。 春花图:提问:作者从哪些方面描绘春花?抓住了什么特点?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采用了什么描写顺序?明确:从态、色、味几方面写出了一幅花争春的图景。运用拟人、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春花竟相开放,愈开愈多,花色多样浓艳,又由花联想到果,用花下的蜜蜂、蝴蝶来衬托春花等修辞手法,把春花写活了。除了写树上的花,还写了遍地野花,“像眼睛、像星星 ”,采用了从上到下的描写顺序。 春风图:提问:作者娴熟地用了触觉、嗅觉、听觉,把春风写得有感有情,请分别说说是怎样描绘的?明确:触觉: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轻柔、温暖、充满了爱抚。嗅觉:新翻的泥土气息、草味、花香,由轻风融在一起听觉:鸟声:清脆、宛转;笛声:嘹亮。 春雨图:提问:作者抓住了春雨的什么特点来写?按什么顺序描绘出一幅诱人的春雨图?明确:作者抓住春雨的形、状、景来写。形: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状:斜织、薄烟;景:树叶儿绿、小草儿青、灯、人、房屋。 迎春图:提问:作者描绘迎春图,从那儿写起,落在什么地方?明确:作者由“风筝”自然而然的引出孩子,由此扩展到“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都欢天喜地出来迎接春天,感受春意,奏给人带来了希望。此段与盼春相呼应,由盼而迎,表达了人们盼春、爱春的心情。人迎春:城乡,老小,舒活抖擞,一年之计在于春。二、分析第三部分:赞春(第810段)提问:作者赞春,运用了哪几个比喻,各突出了春天的什么特点?明确:突出“新”:突出生长,让人振奋,给人希望。突出“美”:给人以美的感受,让人充满活力。突出“力”:春天使人健壮,给人以奋进的力量。三、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板书设计:(一)盼春 盼、来、近(总领全文,开启下文)总括轮廓 一切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水(涨)太阳(红) 春草图 钻 嫩 绿 满 草 坐 躺 滚 踢 跑 促人 态:赶趟儿 春花图 色:像火、像霞、像雪 味:甜 (二)绘春 触:抚摸 泥土气息春风图 味:草味 花香 声:鸟声: 清脆,宛转 笛声:嘹亮形: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春雨图 状:斜织、薄烟 景:树叶儿绿、小草儿青、灯、人、房屋 迎春图 城乡,老小,舒活抖擞,一年之计在于春 “新”(三)赞春 三个比喻句 “力” “美”四、拓展阅读泰山日出徐志摩我们在泰山顶上看出太阳。在航过海的人,看太阳从地平线下爬上来,本不是奇事;而且我个人是曾饱饮过江海与印度洋无比的日彩的。但在高山顶上看日出,尤其在泰山顶上,我们无厌的好奇心,当然盼望一种特异的境界,与平原与海上不同的。果然,我们初起时,天还暗沉沉的,西方是一片的铁青,东方些微有些白意,宇宙只是如用旧词形容一体莽莽苍苍的。但这是我一面感觉劲烈的晓寒,一面睡眼不曾十分醒豁时约略的印象。等到留心回览时,我不由得大声的狂叫因为眼前只是一个见所未见的境界。原来昨夜整夜整夜暴风的工程,却砌成一座普遍的云海。除了日观峰与我们所在的玉皇顶以外,东西南北只是平铺着弥漫的云气。在朝旭未露前,宛似无量数厚毳长绒的绵羊,交颈接背的眠着,卷耳与弯角都依稀辨认得出。那时候在这茫茫的云海中,我独自站在雾霭溟蒙的小岛上,发生了奇异的幻想我躯体无限的长大,脚下的山峦比例我的身量,只是一块拳石,这巨人披着散发,长发在风里像一面黑色的大旗,飒飒的在飘荡。这巨人竖立在大地的顶尖上,仰面向着东方,平拓着一双长臂,在盼望,在迎接,在催促,在默默的叫唤;在崇拜,在祈祷,在流泪在流久慕未见而将见悲喜交互的热泪这泪不是空流的,这默祷不是不生显应的。巨人的手,指向着东方东方有的,在展露的,是什么?东方有的是瑰丽荣华的色彩,东方有的是伟大普照的光明出现了,到了,在这里了玫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大量的染工,在层累的云底工作,无数蜿蜒的鱼龙,爬进了苍白色的云堆。一方的异彩,揭去了满天的睡意,唤醒了四隅的明霞光明的神驹,在热烈地驰骋。云海也活了;眠熟了兽形的涛澜,又回复了伟大的呼啸,昂头摇尾的向着我们朝露染青馒形的小岛冲洗,激起了四岸的水沫浪花,震荡着这生命的浮礁,似在报告光明与欢欣之临在再看东方海句力士已经扫荡了他的阻碍,雀屏似的金霞,从无垠的肩上产生,展开在大地的边沿。起起用力,用力,纯焰的圆颅,一探再探的跃出了地平,翻登了云霄,临照在天空歌唱呀,赞美呀,这是东方之复活,这是光明的胜利散发祷祝的巨人,他的身影横亘在无边的云海上,已经渐渐地消翳在普遍的欢欣里;现在他雄浑的颂美的歌声,也已在霞彩变幻中,普彻了四方八隅听呀,这普彻的欢声;看呀,这普照的光明!探究建议1、请在文中用曲线画出描写日出过程的词句。2、文中用“玫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是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来形容什么?你认为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3、体会文中抒情主人发出的欢呼“出现了;到了,在这里了”几句含义一样吗?4、文中作者把抒情的主人“我”幻想成什么?结合画线句可看出作者目的并非夸大自我,而是让人们联想到什么?五、小结本文在艺术上具有鲜明的特色。1、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多角度写景;2、思路清晰,组织严密;3、寓情于景,情景交融;4、语言精练,朴实清新。六、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2、练习二、三。2、济南的冬天老舍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 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学重难点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2、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第一课时一、导人新课春天是昂扬向上的,她不仅带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还带来希望和力量。冬天带给我们的则是刺骨的寒冷,满目萧索和生活上的不便但冬天也有雪后的美景、无限的生机和令人向往的温暖。今天,我们就来追随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足迹,去感受“济南的冬天”。(板书课题,济南两字写大,突出一下)二、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要求: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a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b济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写了哪三幅山景图,写水是从什么角度写的?c第1小节与第2、4、5小节之间有什么关系?d文中渗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么样的感情?e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四人小组讨论)明确(bcd略)a济南的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天气“温晴”;济南天是慈善的,有美丽的山景;冬天水不结冰,水是绿色的。面环山,像在“小摇篮里”,冬e不可以。因为“济南的冬天”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一特定地域的冬天;“冬天的济南”目的在于赞美“冬天”这个特定时令的济南。三、课堂小结 文章先与北平、伦敦、热带作对比,突出济南天气“温晴”的总特点;然后具体描绘济南的冬天特有的景致,写山景写了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的远山,又绘水色,处处渗透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四、研读赏析1、研读第25小节: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四人小组讨论)a文中写了三幅山景图,还写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点?(抓关键词概括)b三幅山景图之间有什么关系?c四幅景物图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四人小组讨论后明确)明确a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城外的远山一淡雅。水色绿。b第一幅图是总写,第二、三幅图是具体写。c略第二课时一、重点研读:第3小节和第5小节。1、第3小节和第5小节写景顺序有什么不同之处?2、第3小节和第5小节在抒发感情和修辞运用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3、找出你认为写得美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想想为什么写得好?(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明确1、写山景:自上而下的顺序,山上、山尖、山坡、山腰写水色:自下而上的顺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2、都是对冬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都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3、比喻、拟人句。(美句赏析,着重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过渡)济南的冬天,在老舍的笔下如此娇媚动人,是因为运用了大量比喻、拟人的修辞。文中还有哪些比喻、拟人句用得好,找出来,说说好在哪儿?讨论明确a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b全在天底下晒着太阳,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巴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答案参考教参第104页)二、体验反思提问为什么济南的冬天的景色会如此动人?明确a细致观察b抓住特征c安排顺序(角度)d运用修辞e情景交融三、拓展延伸1、比较春和济南的冬天在写法上的异同。明确:都能抓住特征;安排顺序(角度);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采用情景交融的写法,色彩绚丽。春还从多种感官角度来描写。2、假如你是一位导游,冬季带领游客来济南,追随老舍的足迹,请你设计一下导游词。(此题是让学生用第一人称的方式,以“济南的冬天”一文为参照,介绍冬季的美景、设计行程。)应先介绍济南的历史、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以及与其有联系的几位名人(李清照、辛弃疾等)。游览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介绍冬景。四、布置作业1、写作练习:写故乡的冬天,抓住景物的特征。2、比较阅读:读郁达夫故都的秋。(比较在感情、写法、语言等方面的异同)3.海燕郑振铎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弄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揣摩某些词语的使用;进一步学 习状物描写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文中小燕子形象的意义,领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乡愁”的内蕴。2、感受本文的语言美,学习它多种表现手法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第一课时一、导入 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迫害进步人士。郑振铎被迫远走欧洲,于5月21日只身乘船前往法国巴黎。航行途中,作者放眼海天,发现了几只在海面上勇敢地斜掠翻飞的海燕,勾起绵绵不绝的思乡之情,于是写成这篇咏物抒怀的散文。二、题解 可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后所附的关于海燕的说明文字,了解相关知识。有条件的还可以展示一些图片或音像资料,以增加学生对海燕的感性认识。 本文实际上并非仅仅写了海燕,为什么要以“海燕”为题?这个问题可先行提出,但不必急于作答,留待学生基本掌握了文章的内容和主题后进行探讨。三、初步阅读课文,了解基本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并借助工具书,弄清文中生字和新词的音、形、义。 (本文写于20世纪20年代,遣词用语与当代有一些差别,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理解障碍,在学生质疑后,应作必要的讲解。) 2、请两名学生分别朗读课文前后两部分,其他同学边听边在书上勾画描写小燕子外形和动作的词句。 3、根据课文内容填写“思考与练习一”的表格,通过比较初步了解故乡的小燕子和海上的小燕子的异同。 外形活动背景飞翔憩息 故乡的小燕子乌黑的羽毛隽妙无比的斜飞闲散憩息于纤细的电线上 剪刀似的尾巴春景 隽逸地在湖面 劲俊轻快的翅膀横掠 海上的小燕子乌黑的小水禽绝美的海天隽逸从容地在展开双翼落在海面,随 海面斜掠波漂浮 从表中可以看出,故乡的小燕子和海上的小燕子有许多相似点,外形俊美,飞行的姿态隽逸,尽管它们活动的具体环境不同,一个是在作者故乡的田园湖面,一个是在辽阔无垠的海天之间,但都处在美丽的背景之上,这种相似引发了作者无限的遐思。 4、研究文章的结构特点,理清文章思路。 通过填写以上表格,还可以帮助学生迅速把握本文的结构特点。 全文共14段,前后两部分结构大体匀称,都是写景状物在先,然后归结到抒发“轻烟似的乡愁”。由此可见,是“乡愁”这种感情把故乡的小燕子和海上的小燕子联系在一起,“乡愁”正是本文的感情线索。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第1段和第8段。 2、抄写词语: 清颸伶俐旷亮隽逸粼粼荡漾憩息匾额融融泄泄忧戚嘉宾运命蹇劣 第二课时一、研读课文第一部分(第17段) 1、指名背诵课文第1段。 2、找出段中能够概括景物特点的语言: “隽妙无比的春景的图画”。 3、根据课文的描写,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幅“春景图”包含了哪些内容。 作者描写了春风、春雨、春柳、春花、春草等各种春天特有的景物,并用“吹拂”“洒落”“舒眼”“奔聚”等动词写出了春天到来、万物充满生机的过程。 4、在这烂漫无比的春天的背景上飞翔或憩息的小燕子,是一种怎样的形象? 有光滑漂亮的羽毛,伶俐可爱,飞行的姿态俊秀飘逸,憩息于电线上时成为一幅有趣的图画,为春光平添许多生趣。小燕子和故乡的人们之间形成了一种融融泄泄的亲密关系,小燕子的来去会引发故乡人们或忧戚、或舒怀的感情。人们喜爱小燕子,愿意让小燕子在自己家中安巢,人们甚至把自己的命运与小燕子是否光顾联系起来。小燕子已经成为故乡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5、作者把小燕子写得如此活泼可爱,除了因为对小燕子怀着一种发自内心的喜爱之外,还有其他感情上的因素吗? 作者此时离开故乡、离开祖国有几千里之遥,托身于浮宅之上,奔驰于万顷海涛之间,“不料却见着我们的小燕子”。作者明知眼前所见到的海燕绝不是故乡的小燕子,却仍然称之为“我们的小燕子”。可见,作者心中割舍不断的是对故乡、对祖国的思念,他怀想故乡的小燕子,实际上是在抒发自己对故乡生活的无限眷恋之情。 6、这部分文字生动优美,具有浓郁的抒情意味,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进行朗读。教师应对朗读的语速、语调、节奏、轻重音处理等技巧方面的问题作必要点拨,指导学生读出自己体味到的文章情感。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第814段) 在教师引导讨论第一部分的基础上,第二部分让学生自主学习研究。 可要求学生围绕下列问题进行讨论: 1、文中如何描写海燕活动的背景? 2、海上的小燕子是怎样的形象? 3、作者明明在写海燕,为什么还要问“它们果是我们故乡的小燕子么”? 4、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写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应让学生充分发言,教师也可参与讨论,对学生分析思考不到位之处加以点拨或补充。但切忌喧宾夺主,越俎代庖。) 关于上面的讨论题,可从以下方面认识: 1、作者用具有浓郁抒情意味的笔触勾勒出海上的小燕子活动的背景:海天一色,都是皎洁无比的蔚蓝;海波平稳,令人联想到春晨的西湖;微风吹起绝细绝细的波纹,在阳光照晒下显得温秀可喜;蔚蓝的天空中漂浮着几片薄纱似的轻云,如穿着蓝色夏衣的女郎颈间围着一段绝细绝轻的白纱巾。画面色彩明丽,作者两次发出赞叹:“我没有见过那么美的海!”“我没有见过那么美的天空!”在这皎洁无比的海天之间,人也被净化了,“一点杂念也没有”,深深地沉醉于美景之中了。这段景物描写层次感极强,先写海,再写天,然后用“绝美”二字表达出对海天的整体感受。 2、小燕子在浩莽的大海上隽逸地从容地斜掠,或展开双翼,落在海面上,随着海波浮憩,作者担心小小的燕子会觉得倦,会遇到暴风疾雨,小燕子却是又安闲,又舒适。作者因此感叹这小小的海燕是海上英雄。 3、作者明知眼前的海燕绝不是故乡的小燕子,但因为思乡心切,便把对故乡小燕子的热爱之情全部倾注在海燕身上,一再问自己:“它们果是我们故乡的小燕子么?”其实是作者希望以此来寄托自己的情思,抚慰自己孤寂的心灵。 4、相同点:都有“绝美”的活动背景,都从动态和静态两方面描写小燕子的飞行和憩息,都从小燕子引出了“轻烟似的乡愁”。 不同点:写故乡的小燕子是写记忆和想象中的景象,还通过燕子安巢来表现故乡人对燕子的喜爱,作者笔下故乡的燕子是春天的使者,欢乐的使者。写海上的小燕子则是写眼前所见的景象,作者怀着对故乡小燕子的深厚感情关注眼前的海燕,担心它是不是会飞倦,是不是会遇着暴风雨,甚至关心绝小绝小的海鱼是不是海燕的粮食。作者着力描写海燕在浩莽的大海上的从容、安闲和舒适,刻画了一个海上英雄的形象。三、齐读课文第二部分 要求学生根据前面的朗读指导,努力做到声情并茂。四、布置作业 完成“思考与练习二”。板书设计 隽妙的春景故乡的小燕子春天的使者 如轻烟似的乡愁 绝美的海天海上的小燕子海上英雄4.白鹅丰子恺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准确描摹的方法。过程与方法:了解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笔下的白鹅的鲜明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欣赏本文生动而风趣的语言,感受作者的生活情趣。教学重难点1、把握白鹅的鲜明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准确描摹的方法。第一课时一、导入可让学生回忆曾经读过的以“鹅”为题材的诗文来导入 新课。如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讨论:这首诗突出了鹅的什么特点?这首诗写鹅,抓住了鹅的外形特征和动作,语言简洁,色彩鲜明,画面感强。但毕竟是儿童之作,而且全诗总共才18字,不可能包含更丰富的内容。丰子恺先生的散文白鹅,内涵要丰富得多,语言也很有特色,生动幽默,而且富有童趣,值得一读。(也可让学生描述自己曾经见过的鹅,或展示相关图片、音像资料,由此引入课文)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白鹅写于1946年夏天。抗战期间,丰子恺内迁重庆,住在郊外一座荒村里。当时正值战时,生活条件艰苦,而人们内心更是焦虑苦闷。丰子恺在读书、作画之余,在院子里种豆、种菜、养鸽。养鹅,这成了作者排遣苦闷的一种寄托。三、范读课文四、讨论课文1一4段内容1作者笔下的鹅有什么鲜明特点?傲慢(高傲、最傲人、架子十足)。注意对这些词语的意义加以比较:傲慢: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高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极其骄傲。傲人:骄傲自大,瞧不起人。架子十足:非常自高自大的样子。提示:这几个词词义相近,用以形容白鹅,既突出强调了白鹅的鲜明个性,又避免了单调,富有变化。(要引导学生联系具体的语境来分析,如:“好一个高傲的动物”中的“高傲”就是作者在看到这只雪白的大鸟伸长脖颈左顾右盼的姿态时情不自禁发出的赞叹。)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白鹅的傲慢?结合文中的描写作具体来分析。 头、叫声、步态、吃相。头高,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似有一种傲视群雄的气概。叫声,音调严肃郑重,有似厉声呵斥。步态,步调从容,大模大样,显得气宇轩昂。吃饭,食料并不奢侈,但吃法三眼一板,丝毫不苟。3为了突出白鹅傲慢的特点,作者怎样称呼鹅?(“鹅老爷”)“老爷”一词原是旧时代对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的一种尊称。 作者用以称呼白鹅,可见白鹅在他家中拥有特殊“地位”。享受特殊待遇。于是,白鹅也就有理由表现得“架子十足”。4“傲慢”一词常被用以形容人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来形容白鹅?作者对白鹅怀着一种怎样的感情?用形容人的词语来描绘鹅,把鹅写得富有灵性。长长的脖子和 “轧轧”的叫声是鹅的生理特点,而从容不迫的步态和三眼一板的吃相反映了鹅的生活习性,是动物的本能,这些都与性格无关。但作者却将其说成是“傲慢”性格的表现,显然把鹅当成了自己生活中的一个朋友,读来非常富有亲切感。其次,“傲慢”本为贬义词,但作者在描绘鹅的种种傲慢姿态和表现时,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却是一种欣赏的态度,反映了作者内心对于这只鹅的喜爱之情。五、学生自由朗读课文14段。要求绘声绘色,通过朗读来领略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六、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2抄写并解释下列词语:冥顽 叫嚣 引吭 局促 奢侈 窥伺盛撰 岑寂 左顾右盼 三眼一板 蹑手蹑脚3完成“思考与练习三”。第二课时一、研究课文14段的写法1学生自由朗读14段。2为突出鹅的特点,作者将鹅和其他动物比较着写,结合文中内容作具体分析。第1段中作者抓住动物头部的形状来概括各种动物的性格,从而证明鹅的头高正是其性格“高超”的表示。第2段中作者将鹅与鸭、与狗比较着写。鹅与鸭的叫声大体相似,但鹅的厉声喝斥有别于鸭的小心翼翼,显得庄重而大气;接着,作者又将叫声同样严厉的鹅与狗比较,不难看出狗的势利和鹅的一视同仁。第3段通过步态写鹅的傲慢,仍将鹅与鸭比较,一个步调急促,有局促不安之相;一个步调从容,大模大样,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最能反映鹅的傲慢性格的,是当人走近时鹅的态度。鸡和鸭惧怕人,当人走近时一定让步逃走。鹅却傲然地站着。通过与其他动物的比较,可以看出白鹅鲜明的个性。3作者之所以能对白鹅作如此生动传神的描写,是因为他对白鹅观察得非常仔细。描写鹅吃饭的第4段文字,最具代表性,试作分析。作者细致地描写了鹅的食料。进食的程序以及吃饭时的动作神态,特别是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鹅与偷食的狗之间的争斗,令人忍俊不禁。4第4段中作者用哪些词语来形容鹅吃饭时所表现出的傲慢?三眼一板 丝毫不苟(一点都不马虎) 从容不迫踏着方步 昂首大叫 架子十足二、讨论课文第5段的内容1作者用浅显质朴的文字,轻松幽默的笔调,勾勒了白鹅既可笑更可爱的形象,表达了对白鹅的喜爱与怀念。自由朗读第5节,然后说说作者及其家人喜爱白鹅还有什么原因。白鹅对作者一家人物质上和精神上都有贡献。在作者看来,精神上的贡献尤为重要,“因为我们这屋子实在太简陋,环境实在太荒凉,生活实在太岑寂了。赖有这一只鹅,点缀庭院,增加生气,慰我寂寥。”2谈谈你对文章结尾的两句话的理解。在当时的战争环境下,人们的生活条件艰苦,而更难以忍受的是精神上的痛苦。由于战争,作者不得不居住在郊外荒村的简陋小屋里,与外界绝少往来,于是感觉到一种“岑寂”的苦闷。作者在文章中说:“这些日子的岑寂的滋味,至今回想还觉得可怕。”是这只颇有个性的白鹅打破了寂寞,使荒凉的死气沉沉的环境有了生气,使作者苦闷的心灵得到一丝安慰,所以作者对这样一位能够“慰我寂寥”的朋友怀着一份感激和留恋之情。3这节文字主要写白鹅的贡献,但其间仍不乏表现白鹅傲慢性格的文字,找出来欣赏一下。“它分娩毕,就起身,大踏步走进屋里去,大声叫开饭。”“望望那鹅,它正吃饱了饭,昂胸凸肚地,在院子里跨方步, 看野景,似乎更加神气了。”三、按照“思考与练习四”的要求进行口头作文四、布置作业将课堂发言的内容整理成一篇记叙童年趣事的小作文。板书设计头颈:性格高超叫声:厉声呵斥特点傲慢步态:从容不迫吃相:三班一眼喜爱与怀念物质贡献 精神慰我寂寥5、 空城计罗贯中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阅读课文,懂得诸葛亮为什么摆空城计,及成功的原因,体会诸葛亮在危急时刻善于分 析、知己知彼、机智过人。 过程与方法:交流诸葛亮的其他妙计,介绍相关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小说的艺术成就,领略我国古代先贤们的超人智慧,激发学生民族 自豪感。教学重难点1、通过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小说阅读方法。 2、加深学生对“智慧”内涵的理解。 3、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一、 导入通过学习我们已经知晓了空城计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在三十六计中,空城计并非上策,那么平生谨慎的诸葛亮为什么要摆空城计呢? 板书 为何摆? 二、 学习为什么摆空城计的原因。 1、 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分析诸葛亮摆空城计的原因。 2、阅读课文,分析诸葛亮摆空城计的原因。 小组同学一起找一找写诸葛亮摆空城计原因的句子,用简洁的词概括这些原因,再读一读相关句子。 3、 个别读题,学生自习。 4、 交流反馈。板书 兵力少 无大将 力量悬殊 时间紧 魏兵杀来 难以撤退 5、 指导朗读。 6、 小结:这样看来,诸葛亮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摆的空城计。 7、 板书 不得已 三、 引读,过渡。 诸葛亮心思细密地 布计,并亲自上阵,等着司马懿前来一决高下。当司马懿率大军来到城门外时,看到(学生读有关句子),他怎么做(学生读有关句子) 四、 阅读课文,分析空城计成功的原因。 过渡:这样看来,空城计成功了!板书 成功 1、 这一战虽不动一兵一卒,但司马懿和诸葛亮之间的心理战却异常激烈。司马懿在历史上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身经百战,和诸葛孔明一样是个谋略过人的军事家,为什么他会中计,诸葛亮高在何处?再让我们回到课文,读读课文三、四小节,找找空城计成功的原因。 2、阅读课文,分析空城计成功的原因。 读一读课文三、四小节,找一找空城计成功的原因,跟小组同学交流一下你的看法。 3、 学生自学。 4、 交流反馈。板书 知己知彼 五、 评价诸葛亮。 学完了课文,你能用一句话来评价一下诸葛亮吗? 六、 拓展课文。 关于诸葛亮还有许多传奇的故事,你还知道哪些有关他的故事?你能说出几个故事的名字吗?(三顾茅庐、挥泪斩马谡、草船借箭、七擒孟获) 板书设计 为何摆? 兵力少 无大将 力量悬殊 时间紧 魏兵杀来 难以撤退 成功原因 知己知彼 6、美猴王吴承恩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我国古代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熟识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名著。分析 小说的艺术形象,能抓住语言、动作描写来分析美猴王的性格特点。过程和方法: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复述、讲故事来体验和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把握美猴 王这一艺术形象,并锻炼各方面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石猴身上追求自由、自信、勇敢的思想和品格。教学重难点了解我国古代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熟识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名著。分析小说的艺术形象,能抓住语言、动作描写来分析美猴王的性格特点。第一课时一、导入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伴随了无数人的成长,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里面有形形色色的人物,而孙悟空更是家喻户晓的人物,是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象。而他被称为“美猴王”,那么到底他“美”在哪里呢?让我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来寻找答案吧!二、了解文学常识,积累字词1、简介西游记和作者吴承恩。2、新词积累三、自学课文,理清情节1、自读课文,划分情节2、本文写了石猴发现水帘洞,带领众猴进洞居住,而被拥戴为王的故事。小说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请概括:开端(第1段):石猴出世。(略写)发展(第23段):石猴的山间生活和发现水帘洞。(详写)第一层(第2段):写石猴的山间生活。第二层(第3段):写众猴玩耍,发现了瀑布。高潮、结局(第4段):石猴探得水帘洞,带领众猴进洞居住,而被拥戴为王。(详写)第一层(从“好猴”到“也省得受老天之气”),写石猴发现水帘洞并安全返回。第二层(从“众猴听得”到结尾),写石猴带领众猴进洞居住,被拥戴为王。四、复述故事 引导学生结合多媒体图画复述课文故事。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二”。板书设计:14、 美猴王吴承恩情节发展顺序:开端:石猴出世发展:山间生活、发现水帘洞高潮、结局:石猴探洞,拥立为王第二课时一、复习旧知1、上节课,我们开始学习了美猴王这篇课文,知道这篇文章选自哪部名著?2、这篇课文讲了关于猴王的哪四件事?明确:石猴出世、山间生活、石猴探洞、拥立为王。二、激趣创境导入1、听歌曲猴哥、学生可以应和。2、这首歌赞颂的是谁?三、人物形象分析猴、人、神三位一体1、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孙悟空本是石猴,因发现水帘洞,改善了“猴群”的住房条件,各了第一个名分叫“美猴王”,谁知道他得的第二第三个名分是什么?(孙悟空、齐天大圣)2、“孙悟空” 和“齐天大圣”这名字怎么来的?孙悟空是菩提祖师起的;“齐天大圣”是他大闹天空时自封的。中国人对名字是格外重视的:素有名如其人的说法。从名字看,“美猴王”它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一只饶有本事的猴子。)3、从孙悟空看呢?(孙指儿童,加悟空法名,可见是一修行的人。)人自然比猿猴厉害,“孙悟空”自然比“美猴王”风光;但最风光、也是最让“石猴”最自豪是什么?(大闹天空、得了“齐天大圣”的荣誉称号。)4、大闹天空那可是跟神仙交战的事,这已不是人所能为的了,他达到了神仙级别。可见,妇孺皆知老少咸宜的孙猴子原是:猴、人、神三位一体的艺术形象。5、回到文本,在课文中找出能体现石猴是猴、人、神三位一体的句子和词语。明确:(1)石猴出世。“傲来国”、“花果山”、“顶上”是交代地点。“东胜神洲”、“仙石”、“仙胞”、“石卵”、“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写石猴是天地生成。石猴出生表现了他“神”的特点。(2)山间生活。石猴一出生“却会行走跳跃”,寻找食物,表现他“神”的特点。石猴和其他猴类一样,活泼好动,“行走跳跃”、“食”、“饮”、“采”、“觅”;和山间其他孽类友好相处,和它们“为伴”、“为群”、“夜宿”、“朝游”。这些动作都是他猴性十足的表现。(3)自荐探泉。众猴避暑玩耍时发现了瀑布飞泉,好奇心促使它们寻找源头,但又不敢进去。于是许下诺言:“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即拜他为王。”连呼三声后,石猴“跳”出来,应声“高”叫:“我进去!我进去!”这说明他胆大超群,不同一般。则已带有“人”的特点。(4)发现水帘洞。“你看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瞑”、“蹲”、“纵”、“跳”四个动作显示出石猴的勇敢灵巧、本领高强。“忽睁眼抬头观看再看看罢多时左右观看。只见正当中有一石碣,碣上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这四“看”表现了石猴胆大心细,善于观察。能够识字,这是人的特点;无师自通,则又具有“神”的特点了。石猴“瞑目蹲身,跳出水外,打了两个呵欠道:大造化!大造化!”“石猴道:没水,没水”这些动作和连续重复的语言都显示了猴性。“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这一提议表现了石猴聪明过人、见识超群的特点和热爱自由的思想,表现了“人”的特点。这一部分写石猴入瀑,发现水帘洞,他向众猴描述了洞中的情景,提出进洞居住的建议。作者通过对石猴动作、语言的描写,表现了石猴的勇敢灵巧、本领高强、胆大心细、善于观察、聪明过人、见识超群,集“猴”、“神”、“人”的特点于一身。(5)被拥为王。众猴进洞时和进洞后的种种表现都是紧扣猴子的特性写的,把顽劣的猴性写得神态毕肖。石猴竟能引用名言,这也是既具有人又具有神的特点。称王后,石猴正名为“美猴王”,众猴礼拜,俨然一个独立的“猴类社会”,这些事都带有明显的人类社会属性,同时也表现了石猴的聪明能干,很有组织能力,显示了“人”的特点。四、品析“美猴王”的美1、课文主要表现他什么形象?注意“美”不是指容貌,而是说他的奇特性或个性化的意思。阅读课文,找找他“美”在哪些方面?明确:(1)美在出身神奇名山仙石,天真地秀,日精月华,化而为猴,却五官具备,四肢俱全。神奇的出身为美猴王神奇的本领做铺垫。(2)美在行动活泼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猿鹤为伴,麋鹿为群,夜宿石崖,朝游峰洞。自然风光很美,石猴的行动活泼自在。(3)美在行动勇敢三次“瞑目蹲身”跳进跳出,动作敏捷,胆量超群。(4)美在语言形象“我进去!我进去!”“大造化!大造化!”“没水,没水”,在这重复的语言中,猴性尽显,急躁好胜的神态如在眼前。(5)美在语言个性“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这一句话和前文“避暑”一词遥遥照应,显示着对自由的追求。 (6)美在语言磊落“我如今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乐,何不拜我为王?”当仁不让,光明磊落。2、联系全文来看,美猴王有着怎样的性格特征?聪明灵巧,本领超群,有胆有识,深孚众望。五、拓展延伸说说你喜欢孙悟空的原因。六、总结同学们,我们学习了美猴王,不仅了解了神话的特点,认识了“美猴王”美在哪里,对这一形象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大家发挥了想象力,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像美猴王那样积极主动,增强自我表现欲,把自己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到新的水平。七、布置作业 将你喜欢孙悟空的原因写在周记本中。板书设计: 出生美 美猴王 动作美(猴、人、神三位一体 ) 语言美 7、最后一课都德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使学生了解小说的三要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学会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 行动、神态、心理、细节描写,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分析环境描写,并掌握其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难点 小弗朗士的心理变化历程及心理描写的作用。第一课时一、导语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都德先生的一篇小说,最后一课,说到小说,同学们有没有人能对小说下个定义啊? 明确概念: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人物形象刻画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小说三要素(提问): 人物(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 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二、背景: 普法战争:1870年7月普法战争爆发,但战争爆发不到两个月,法军就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三、文章初步阅读学生带着问题对文章进行快速阅读,同时思考三个个问题。 1、 文章主要出现了哪些人物?2、 谁是小说中的主人公?3、 根据文章内容,划分文章层次。 明确:1、文章主要出现了哪些人物?(小弗朗士,韩麦尔先生,郝叟老头、铁匠华西特) 2、谁是小说中的主人公?(韩麦尔先生) 学生回答:1:主人公是小弗朗士,因为这篇文章中,他的描写笔墨是最多的。 2:主人公是韩麦尔先生,因为在文章的导读中,作者一直在描述他的爱国热情。 判断方法:主人公是最能反映文章主题的人物,不一定是文章中笔墨最多的人物。 最后一课的主题是什么啊?提问:(爱国主义);最能反映、凸显爱国主义这一主题的是韩麦尔先生,所以本文的主人公应该是韩麦尔先生。 提问:韩麦尔先生是小说的主人公,可是作者为什么花费了那么多的笔墨描写小弗朗士呢?(小弗朗士在文章中的作用)。总结:小弗朗士只是小说中的一个线索式的人物,通过他来连缀全文。全篇以小弗朗士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它贯穿了全文的故事情节,深化了小说的主题。3、根据文章内容,划分文章层次。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序幕(16):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上学路上 开端(710):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发展(1123):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课上 高潮和结局(2428):韩麦尔先生宣布放学时的情景。第二课时一、文章详细解读 1、学生齐读,注意描写小弗朗士心理的句子。 (1)分析第一阶段(1-6段)上学路上(幼稚,贪玩,怕提问) 提问:“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确:迟到会受到韩麦尔先生的批评。 是怕老师检查功课,自己完成得很不好。 “况且”,是连词,进一步说明情况。这两个原因,促使小弗郎士想逃学。体现了小弗朗士的心理:怕提问,贪玩,幼稚 提问:小弗朗士认为于普鲁士兵的操练比学习有趣,体现了他什么形象?明确:进一步刻画小弗朗士天真、幼稚、无知、贪玩、是非不清的形象。 提问:“又出了什么事啦?”这句话在本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明确:设置悬念,为下文“最后一课”做了铺垫。 小结:这一段写上学途中的情景,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告诉我们小弗郎士有幼稚、贪玩的一面,他没有学好功课,但还能重视纪律,管住自己,急忙赶到学校。(2) 分析第二阶段(7-10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智能家居系统配备下的二手房交易物业服务合同范本
- 2025年度油气田采矿权出让合同范本
- 2025年度爆破拆除工程安全生产责任及事故赔偿合同
- 2025年免疫治疗对自身免疫性多发性硬化症治疗的应用进展报告
- 2025房产代持及不动产交易保障服务合同
- 2025版聘用外籍IT专家合同范本
- 2025年度绿色建筑推广房屋代销合作协议
- 2025年拆墙工程智能化管理系统租赁合同
- 2025年度国有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升级改造合同
- 2025年度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提升协议
- 2025年通信专业技术-通信专业技术(中级)-中级通信专业技术(交换技术实务)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
- 2025至2030中国PC薄膜行业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
- 深海沟生物地理格局-洞察及研究
- 《丙型肝炎防治指南》
- 2025年湖北省工程专业中级职务水平能力测试(电子信息)经典试题及答案
- 个人挂靠劳务公司协议书
- 医院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
- 重晶石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施工现场民工工资保障措施
- 2025-2026(一)秋季第一学期德育活动安排表
- 工会户外驿站管理办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