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必修2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作业.doc_第1页
岳麓版必修2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作业.doc_第2页
岳麓版必修2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作业.doc_第3页
岳麓版必修2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作业.doc_第4页
岳麓版必修2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作业.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编者选题表知识点题号易中赫鲁晓夫改革12、3勃列日涅夫改革45戈尔巴乔夫改革6、7综合8一、选择题1.(2017辽宁沈阳期末)赫鲁晓夫回忆称,当时苏联领导和他自己在走向“解冻”的同时,又担心“解冻”引起洪水泛滥,局面难以控制,“因此我们似乎曾经阻止过解冻”。这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a.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b.反对公开地否定斯大林模式c.明显存在着犹豫和徘徊d.阻碍了苏联社会制度的变迁解析:c材料表明,赫鲁晓夫的“解冻”式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以及个人崇拜现象,但同时又引起了赫鲁晓夫的担忧,“似乎曾经阻止过解冻”说明其又维护斯大林模式,故c项正确。2.(2017河北邯郸月考)赫鲁晓夫在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因地制宜地建立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主要有:承包到队的综合机械化生产队;承包着组的机械化小组;承包到家的农机手家庭承包。这一措施()a.改变了原有经济结构b.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c.废除了斯大林模式d.为中国的农村改革提供借鉴模式解析:b斯大林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题干只涉及农业措施,故a项错误;建立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扩大了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故c项错误;中国的农村改革是从群众自发到中央肯定与推动,故d项错误。3.一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来看,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充分的理解和尊敬。”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a.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b.打破了单一的公有制形式c.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d.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原有观念的束缚解析:d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反映的是一些史学家对赫鲁晓夫改革积极方面的认可,故d项符合题意。a、c两项与史实不符,b项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4.(2017江西南昌期末)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在生产方面,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计划。在完成计划任务外,可以接受计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可以用自己的材料和废料生产计划以外的产品。”这一措施()a.打破了传统经济体制的旧格局b.改变了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问题c.力图调动企业的主动性、创造性d.国家与企业经济关系得到根本调整解析:c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对赫鲁晓夫的政策做了一些调整,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材料描述的现象就体现勃列日涅夫试图通过这些措施调动企业的主动性、创造性,故选c项。5.据统计,苏联“十五”(19761980年)计划期间农业平均产值比“七五”(19611965年)计划期间增长50%。这表明()a.勃列日涅夫对农业也给予一定重视b.当时经济改革的重点是发展农业c.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取得一定成就d.“加速发展战略”取得了实质性突破解析:a19761980年正值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其改革的重点是在工业方面,但农业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表明他对农业也给予一定重视,a项正确,b项错误。c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加速发展战略”是戈尔巴乔夫提出的,且没有取得突破,d项错误。6.戈尔巴乔夫执政以来,粮食产量一直在2亿吨左右徘徊,19841986年,农产品平均产量增长速度为2.6%,而19871989年下降为1.5%。19861989年,进口粮食1.37亿吨,年均进口量为3 430万吨。材料表明()a.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重点是在重工业b.戈尔巴乔夫农业改革未达预期c.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延续d.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越来越突出解析:b依据材料不能推断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重点是在重工业,故a项错误;戈尔巴乔夫农业改革并没有带来粮食产量的大幅增加,因此未达预期,b项正确;戈尔巴乔夫改革彻底冲破了斯大林模式,不是其延续,也不能反映出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越来越突出,c、d两项错误。7.韩西林教授曾撰文写道:“到戈氏上台时,这种高度集中统一的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对整个经济的制约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打破这种体制的要求已非常强烈,而这种体制也确实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这可以印证戈尔巴乔夫改革()a.适应时代需要,获得成功b.使苏联经济得到迅速发展c.冲击了苏联的所有制结构d.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模式解析:c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造成苏联解体,以失败而告终,故a项错误;戈尔巴乔夫改革使苏联经济不断滑坡,故b项错误;材料中“高度集中统一的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指的是斯大林模式,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全面否定,冲击了苏联的所有制结构,故c项正确;戈尔巴乔夫改革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8.(2017山东青岛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赫鲁晓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各地都来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结果很多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成玉米歉收,其他粮食作物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材料二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生产效率和经营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较大的提高。材料三1985年,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认为苏联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提出了“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并开始进行经济改革。19861988年,苏联经济不但没有加速发展,相反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仅为2.8%,低于19801985年的3.2%,戈尔巴乔夫认为,现行政治体制是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1)从三则材料看出,苏联三位领导人当时改革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2)从三则材料看出,他们各自的经济改革有哪些缺点?共同的不足是什么?(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哪些?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信息得出改革的侧重点是农业;从材料二信息得出改革的侧重点是与军事有关的重工业;从材料三“苏联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得出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侧重点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第(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等信息得出改革存在目标不切实际的缺点;从材料二“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等信息得出改革的缺点主要是与美国争夺霸权,进行军备竞赛,导致经济停滞不前;从材料三信息得出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效,经济增长率下降,后转向政治领域。第二小问实际要求回答三者改革失败的实质,即没有真正解决因斯大林体制的僵化而导致的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和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的问题。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内外因素分析。答案:(1)赫鲁晓夫:农业;勃列日涅夫:重工业;戈尔巴乔夫: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2)各自缺点:赫鲁晓夫提出的目标不切实际,不顾自然条件的差异推广种植玉米,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勃列日涅夫与美国争夺霸权,进行军备竞赛,导致经济停滞不前,人民不满情绪高涨。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没有实现“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经济增长率下降。共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