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土地资源变化(修定).doc_第1页
北京市土地资源变化(修定).doc_第2页
北京市土地资源变化(修定).doc_第3页
北京市土地资源变化(修定).doc_第4页
北京市土地资源变化(修定).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市土地资源变化与持续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赵同科,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研究所摘要:本文总结了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北京市农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北京市可持续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随着北京市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北京城市用地的增加,北京市耕地资源持续下降;随着北京市农业结构和功能的调整,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发挥农业多功能性,成为北京促进城乡融合和北京市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北京地处华北平原向西北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西部和北部系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四周与河北省、天津市相邻。东西宽160公里、南北长170公里左右,全市总土地面积16422.78平方公里(折合2463.42万亩)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0.17。全市辖16区和2个县。北京地貌类型多样,可分为山地和平原两种类型;山地面积占62,分布于西北部,平原面积占38,集中分布于中部和东南部。随着北京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增加及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区面积逐渐扩大,土地资源利用强度增加,大量耕地转为各类建设用地,导致耕地资源急剧下降,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土地资源作为生态环境系统有机组成部分,开发利用不仅会带来巨大的物质利益,也会对生态环境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二元化城乡发展模式成为北京市经济持续发展的不利因素,随着北京市耕地面积的下降,发展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兼顾的都市型现代农业成为推动北京市经济持续发展,建设“宜居城市”的主要推动力。本文对北京市建国以来土地资源变化情况、北京市农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北京都市型生态农业发展的影响作了总结,为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提供借鉴。1.北京市土地资源变化特征1.1. 北京市土地资源的变化解放后,全市土地面积经过了五次调整:1949年第一次划入长辛店、丰台、门头沟、南苑等地区,土地面积增至1255km2,增加人口21.5万;1952年第二次划入宛平县全县和房山良乡部分地区,土地面积增至3216km2,增加人口 13.1 万;1956年第三次划入昌平全县和通县所属七个乡,土地面积增至4822km2;1958年3月第四次划入通县、顺义、大兴、房山、良乡五个县和通洲市,10月划入怀柔、密云、延庆和平谷四个县,土地面积增至16807.08km2,增加人口217.9万人;1961年第五次划入首钢所属铅铁矿,当年增加人口0.9万人。至此,北京市土地资源量呈稳定状态1。北京是一个经济发达,人多地少的特大型国际大都市,土地需求量大,经济的快速增长及规模的扩大、人口的增加及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政策法规的变革以及卫星城的建设等因素促进了北京市土地利用的巨大变化,即人居活动占用耕地面积日益扩大,生态和用于农业生产耕地面积日益减少,环境污染加剧,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1953年以来,北京城市用地呈“摊大饼”蔓延式的空间扩张。城市建成区面积从1949年的90km2左右扩展到1978年的340km2,到目前的1000多km22。1984年以后,北京市辖区土地利用呈现两个较大的变化时期,1984-l996年,北京进入了第一次大规模快速的扩张阶段;2001-2007年间,受北京城市建设规划、2008年奥运会场馆建设的影响,北京城市进入了有史以来最快的扩张阶段,是重大事件与人口、社会经济等因素共同驱动的结果3。主要表现在两个时期城镇用地急剧扩张导致平原区耕地面积持续下降,非城镇用地间结构变化明显的基本特征;同时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区域差异明显,农村居民点不断转化为城镇用地,远郊区土地利用/ 覆盖变化强度在二十世纪90年代已经超过近郊区,而且该区高密度城镇用地的重心也向西北方向发生了一定程度的移动,显示出同期北京城镇用地向西北方向扩展的趋势4。林地、草地和水域在1984-1996年间迅速增加,但在1996-2001年间因转化为城镇用地和农村居民点而急剧减少5。表现出城镇用地通过大量占用耕地扩展,近郊区和远郊区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强度发生了逆转,九十年代初期到二年,由于我国出台了最为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这一时段城市空间扩张有所放缓3。1.2. 北京市土地资源利用特征城乡结合部是城市建设用地、乡村建设用地和乡村农业用地三位一体的复合区,因此土地利用类型既受城市区位条件和乡村建设规划的制约,又在一定程度上保留着原有的农村土地利用格,地利用类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明显高于城市建成区和乡村地区,主要表现为:工业企业用地和农业用地并存,现代化楼房和农村住宅并存,设施农业用地和绿化用地并存,畜牧养殖用地和交通道路用地并存。城乡结合部既有城市用地,又有农业用地,而且农业用地不断被城市化3。北京市新的城镇用地通常位于边缘近郊区,占用的耕地多分布在城市边缘的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4个区,通州、大兴、昌平和顺义等近郊平原区,以及其他远郊区(县)的县城和城镇周围。这些区域的耕地具备灌溉条件、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力高,属于优质高产耕地。自然景观中,林地面积增加,破碎度减小,斑块边界趋于平滑;草地面积减少,趋于破碎。在人文景观中,城镇、农村居民点斑块增大,趋于紧凑,有利于用地节约。农田受到城镇农村居民点扩展及退耕还林政策的双重影响,面积大量减少,破碎度增加。欧阳志云等6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近郊区土地覆盖与景观斑块的总数为70959个,其中耕地景观类型的斑块最多达20376个,斑块密度最高为711946个,反映了北京城市发展导致农田景观破碎化,农田在城市发展中被分离、分割和转化的特征。北京市快速发展导致耕地、牧草地面积的大幅减少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的显著增加,持续减少的耕地和持续增加的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土地利用动态均较为显著,无序的城市化趋势使得分散的大片城乡建筑区连接、合并及向周边扩展,导致人居生存生态环境质量的下降。2. 北京市农业资源现状2.1. 北京市耕地资源的变化1958年以后,北京市人口呈持续增加的趋势,特别是九十年代末期,北京市人口大幅增加,从1999年的1200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1700万人,增幅达41.67%(图1)。人口的增加导致城市用地面积的增加,耕地面积的下降。1960年以后,北京市耕地面积呈持续缓慢减少的趋势,随着北京市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耕地面积呈大幅下降,1997年以后,耕地面积呈现大幅下降的变化趋势,2008年下降到23.17万hm2,与1996年相比,耕地面积减少了16.73万hm2,下降幅度达到41.93%(图2)。在北京市近郊区县,人均耕地由1992年的0.0107 hm2 下降到2000 年的0.0104 hm2 再到2002 年的0.0103hm2,耕地流失形势严峻。图1 1958-2008北京市人口数量变化6581695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18001958196519741981198919962003年份人口(万人)图2 1949-2008年北京市耕地面积变化0.010.020.030.040.050.060.070.0194919541959196419691975198119861992199820032008年份万公顷为确保北京市耕地资源的稳定,2008年10月16日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通知中明确2010年北京耕地保有量为339万亩、2020年为322万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达到280万亩。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中确定了北京市九大片基本农田保护区:延庆平原片、昌平东部片、顺义西北片、顺义东部片、平谷西南片、通州东部片、通州西南片、大兴南部片、房山东南片(图2)。2.2. 北京市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土地利用的变化,耕地面积的减少,北京农业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发生了全局性变化,农业功能由原来的“保供型”逐步转变为“市场型、效益型、生态型”。农业种植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1978年以后,大田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持续下降,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呈大幅下降的趋势,由1999年的614.6万亩下降到2004年的231.75万亩,五年间下降382.85万亩,近年粮食播种面积又有所增加,2007年上升到296.25万亩;蔬菜、瓜果等重点产业迅速发展,蔬菜种植和果园面积呈持续上升的趋势,分别由1978年的84.5万亩、13.5万亩增加到2004年的150.11万亩和122.00万亩,分别增加65.61万亩和108.50万亩(图3)。饲草、花卉、苗木、良种等新兴产业初具规模。从生产功能上看,北京市的耕地只能为北京市居民提供部分粮食,主要为北京市居民提供蔬菜瓜果等农副产品。2007年,北京市粮食产量102.1万吨,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0.20,粮食自给率只有12。北京农业仍然承担着大宗农产品适度供给和鲜活农产品稳定供应的义务7。 随着北京市经济的快速增长,第三产业的大力发展,第一产业占在北京市三产中的比重持续下降(图4),2007年农业产值占全市GDP的1.13%。但农业产值持续增长(图4),由1978年的20多亿增长到2007年270多亿元。尽管北京市农业发展的自然空间不足,但北京的“农业少数不等于小数”8,依靠农业质量和多功能开发扩展农业生态服务价值及农业美学价值和社会价值等,使农业“隐性价值显性化”。发展都市型现代生态农业是提升北京农业水平的重要途径,生态农业是城市经济系统和食品供应系统和城市生态环境与景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农业(Eco-agriculture)是指建立和维持一个生态上自我维持、低输入且经济上有生命力的小型农业生态系统, 这种小型农业生态系统能达到最大的生产, 而又不引起大的或长时间在伦理学及道德上不能被接受的环境改变9。图4 1978-2003年北京市各产业所占比重2.3. 北京市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2.3.1.(水、土地)资源日益紧张土地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近年来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飞速发展,北京郊区土地资源日趋减少。在耕地数量减少的同时,优等耕地在总耕地中的比例缩小,耕地总体质量在下降。无序发展和占用破坏了农村、农田的整体景观,成为制约都市现代农业的限制因素。耕地资源的减少意味着耕地利用强度的增加,由此导致的农产品品质下降和环境质量问题也成为都市现代农业发展速度的制约因素。虽然北京在“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耕地保护基本方针指导下,开展了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前提,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出发点的土地复垦工作,北京市可供农业开发利用的后备土地资源不足,约1.53万公顷,仅占全市总面积的4%,且质量不高,开发利用受到一定限制。北京在平均每年可利用的水资源为47.6亿立方,目前北京水资源储量为18.27亿立方米,外地入境水资源19.15亿立方米,合计北京水资源总量为年37.42亿立方米,人均仅为约300m3年,仅占全国平均值的13.8。由于工业和人口的发展,自70年代以来就出现了市区地下水持续超采地下水位连年下降的现象。随着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和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农业用水将更趋紧张,水源不足将成为土地资源开发的重大制约因素。水污染严重,由于人多地少,生态型都市农业的集约化程度远高于其它农区。当前化肥、农药的过量施用及畜禽养殖业排污对水质的影响已成为突出的环境问题。北京市水污染范围由1981年的72km2 扩展到2000年的169km2。北京市水质性缺水和资源性缺水的双重压力无疑成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重要限制因素。2.3.2 土壤质量与北京市现代农业发展目标不相适应Warkentin10认为土壤功能是评价土壤质量的基础,Doran等11将土壤的主要功能概括为3 个方面:一是生产力,即土壤提高生物生产力的能力;二是环境质量,即土壤降低环境污染物和病菌损害的能力;三是动植物健康,即土壤质量影响动植物和人类健康的能力。土壤肥力尤其是有机质水平有待提升,以满足“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需求。依据耕地肥力长期定位监测和近几年测土配方施肥数据,部分地区施肥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重化肥轻有机肥,致使全市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不高其中:大兴、密云和顺义分别有92%、75.9% 和74.5%的土壤有机质低于1.5%;二是部分地区氮磷超量,钾肥不足,如部分平谷大桃氮肥施用过量,品质下降;三是重施氮磷钾大量元素轻施中微量元素,导致土壤养分的失衡,土壤生产能力的下降。土壤环境质量存在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大量农业生产资料不合理的投入,大量有机、无机污染物进入土壤,当进入污染物数量超过自身净化能力时,就会导致土壤的污染,快速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发展,使得土壤污染日益严重。土壤中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蓄积不仅直接影响陆地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生存等,而且可能破坏远离污染源的生态系统,且还可能通过饮水、呼吸、饮食、皮肤吸收等途径引起人体暴露,带来健康风险。上世纪八十年代北京市东南郊由于污灌导致耕地土壤重金属的污染,北京市某些郊区县由于长期大量使用重金属含量较高有机肥引起耕地土壤重金属含量的超标,附加值较高农产品生产中不合理农药的使用导致土壤农药的残留,农膜大量使用在耕地中的残留等现象。已有资料表明,北京地区土壤污染面积有120万亩,耕地中重金属(铅、铬、汞等)含量明显增加12。与1985年全市耕地环境背景值相比,农田土壤中存在着汞、镉、铅、砷、铬的富集现象,重金属污染和潜在污染面积约占2%,主要呈散点集中分布在通州、房山、大兴、海淀和朝阳等区县。2.3.3. 土地利用不合理,水土流失严重为了避免城市“摊大饼”式扩张所产生的顽疾,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历来强调多中心、功能集团的发展模式。1958年提出“分散组团式”的城市建设方针,1992年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一个中心,十个集团”的城市总体布局原则。但受中心城区急剧膨胀的影响,中心与边缘区之间的绿化隔离区不断被蚕食。北京城市的发展违背了“分散集团式布局”的发展目标。北京市土地利用规划没有很好地得到执行,全市规划新增建设用地60没有实施,其中实际新增建设用地仅30符合规划,其余则因规划调整或超出规划范围实施。北京市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呈现出城镇用地通过占用近郊的耕地和其它用地而迅速扩展、非城镇用地之间结构转化明显、城镇化过程显著的基本特征。土地占用过程中虽然实现了“占补平衡”,但补充耕地的质量难以达到被占用耕地的质量,其生产能力更达不到占用耕地的生产能力,致使数字上耕地面积不减,但耕地存量隐性减少,质量不高。不合理的山林开垦和远郊区县大面积坡耕地的开发利用,导致了大面积的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下降。北京市占土地面积62%的山区中,坡度大于25的山坡面积占山区总面积的46%,25cm以下的薄层表土山区占山区总面积的64%。2007年北京市土壤侵蚀面积为3524km2,占土地面积的21.47%。尽管北京市每年都投入大量的绿化资金和人力、物力,造林面积也一直持续上升,但由于多年来重造轻管,重数量轻质量,重政绩轻业绩,重形象轻内容,导致造林成活率低,森林效益难以发挥,生态环境依然恶化13。 2.3.4. 农业基础现状不利于北京市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农田水利灌排设施需要更新改造。在现有农田水利设施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修建,老化现象较重,部分地区存在着机井老化、渠道破损、农电线路不配套等现象;近年来,城市应急水源的启动,致使部分地区地下水位下降较快,造成部分机井出水不足,农田灌溉不充分;农业经营上的分散性,致使原来的一些大型灌溉设施不配套。农田生态景观破碎,影响农田生态景观服务价值的开发。部分地区农田防护林和田间道路还存在一些残网、断带,需要进一步修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农田存在三种垃圾(生活、建筑、农业垃圾)倾倒现象,农田景观破碎化现象较为普遍,一定程度上造成视觉污染,不能满足市民休闲、观光对田园优美景观要求。以上农业及农田基础条件现状无疑都影响着北京市(耕地)土地资源的持续高效利用开发。2.4. 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措施2.4.1. 科学合理布局,统一规划将三道绿色生态屏障绿化规划和北京都市型农业规划相结合,确保“分散集团式”城市布局,防止城市“摊大饼”式向外蔓延。严格执行2008年10月16日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通知中明确的2010年北京耕地保有量为339万亩、2020年为322万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达到280万亩的目标以及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中确定的北京市九大片基本农田保护区的目标。确保土地资源合理有序的利用和耕地资源质量和数量,促进农田景观优化。2.4.2. 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第二次普查结果表明,全市总土壤面积2067.44万亩,全市耕地面积638.7万亩(占北京市总土地面积的25.9%)。全市土壤资源共划分为七个土类,十九个亚类,六十九个土属,一百九十八个土种。山地草甸土:总面积为5.26平方公里,约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0.038;分布在海拔1800-1900米以上的中山顶部;肥力较高,土层中厚,草本植被茂密,适于放牧。山地棕壤:总面积为1303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壤面积的9.45;分布在中山800-1800米之间;土层较厚,多为30-60厘米,呈微酸性反应,孔隙状况好,腐殖质厚,肥力较高,宜于林木生长。褐土:总面积为8911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壤的64.65;分布的海拔约30-800米;根据碳酸钙淋溶程度可分为山地淋溶褐土、山地粗骨褐土、普通褐土、碳酸盐褐土、褐土性土及潮褐土等亚类,以山地淋溶褐土为主。潮土:总面积1918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壤的13.82,多分布在冲积平原、山区河谷平原、一级阶地或冲积扇扇缘地区;主要在本市的东南部,是北京平原土壤面积最大的一个土类。沼泽土:面积很小,仅有2.14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0.013,主要在洼地积水地区零星分布;表土呈微碱性,有机质含量多为1.2-2.3。水稻土:面积为52.47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壤面积的0.38,在潮土、盐潮土、湿潮土或者沼泽土地区种植水稻条件下形成的。风砂土:由冲积、风积两种作用形成,主要分布在永定河、潮白河两岸;有机质多在0.2-0.6,肥力水平很低,仅能生长耐旱耐沙植被。根据不同土壤类型物理化学生物学特性和肥力特征,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宜林则林、宜农则农,发挥土壤潜力,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制定合理的农业发展规划,促进北京市持续性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2.4.3. 培肥地力,改善土壤质量北京市通过大力推广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工程及实施“四免”(免费测土、免费配方、免费发卡、免费培训)、“两补”(配方肥补贴、有机肥补贴)的农业扶持政策,北京市耕地土壤肥力持续上升,从1980年到2000年,有机质含量表现为由低向高逐级累积的规律,有机质含量一级和二级的土地面积从无增加到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8.0和14.3,含量三级的土地面积从23.0增加到37.1,五级土地面积减少幅度最大为50.414。但北京市土壤肥力质量与北京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继续开展以提质减量为中心的农田培肥工程,加强有机肥的施用、秸秆的高效快速还田,完善耕地质量监测管理体系,提升技术物化服务水平,消除土壤障碍因素,提升土壤质量,提高土壤生产能力,促进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 2.4.4. 加强污染的治理与防治,改善土壤环境质量土壤功能是评价土壤质量的基础,Doran等11将土壤的主要功能概括为3个方面:一是生产力,即土壤提高生物生产力的能力;二是环境质量,即土壤降低环境污染物和病菌损害的能力;三是动植物健康,即土壤质量影响动植物和人类健康的能力。土壤环境质量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土壤自身性状对其持续利用以及对其他环境要素,特别是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生存、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性15。陈同斌等16北京市菜地土壤和蔬菜铅含量及其健康风险评估开展“北京市土壤和蔬菜重金属污染与风险评价,为北京市土壤污染现状评价和风险管理、区域环境质量改善、土地利用规划、农业和城市发展等提供重要科学依据,进一步开展北京市土壤环境质量的评价和(重金属和有机)污染土壤的生态风险评估。制定源头控制预防措施,防止耕地土壤的污染或环境质量的退化;加强农业生产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对土壤污染的威胁;采用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植物修复、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治理重金属或有机污染土壤,改善土壤环境质量,提升北京市农业生产水平,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2.5. 适应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土地资源利用北京都市型农业发展经历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和再认识的过程,多功能的都市型现代农业格局正在形成:优良种业、鲜活产品配送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业观光、生态经济产业、农业信息产业和农业科技服务业构成了北京现代农业的基本框架,形成了朝海丰昌现代农业展示孵化区、大通房顺品牌农业加工配送区、平密怀延生态农业出口加工区、房门昌延人文景观农业旅游观光区、平密怀自然景观农业休闲体验区的五大有比较优势的功能区域17(/DecRef/TraitAgri/DSNY/200602/7639.html)。设施农业是北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主要形态。通过汇集土地、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等要素,北京已形成了以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和劳动力密集为主要特征的集约高效性产业。从1996年到2006年,以蔬菜、花卉、瓜果类、水果等为主体的设施农业得到大力发展。现代化智能温室、日光温室、设施大棚为主的设施产业群(带)面积发展到1.78万公顷,实现收入21.1亿元。其中:蔬菜占地面积1.12万公顷,播种面积达到130万亩,产量达40亿公斤,占市场供应量的40%,实现收入14.1亿元;花卉占地面积533.3公顷,实现收入2.4亿元;瓜果类占地面积5267公顷,实现收入3.5亿元;水果占地面积333.3公顷,实现收入0.6亿元18。2007年,全市设施农业面积又增加了2.3万亩,全市设施农业形成了“两区” 分布的格局;2008年新发展设施面积2400公顷,初步呈现了“两区两带多群落”的新格局。北京市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设施农业发展的意见,规划了“两区两带多群落”的发展布局,规划2008-2012年北京市每年新建设施农业面积2700公顷,2012年北京市设施农业面积达到2.33万公顷。北京设施农业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进展,但与欧美等发达国家水平相比,北京设施农业的整体发展水平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生产过程中存在土壤翻耕、播种、栽植、灌溉、施肥、治虫、及采后处理加工技术等机械化作业水平落后,温、光、水、肥、气等自动化监控水平低,管理水平手段粗放,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不高。虽然以设施农业为主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生产能力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相比有很大的提高,受以上不利因素的影响,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不高,仍处于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初级阶段19,20,都市型现代农业多功能性发展呈不均衡发展态势,生态和服务功能水平较低。北京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随着人口膨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土地资源的不合理配置,耕地数量减少、农业集约化水平的提高,都市型农业发展面临比一般农区农业更严峻的土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问题。特别是在设施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生产资料(化肥、农药、农业用水)的大量不合理投入和大型养殖场废弃物的排放已给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由此导致的土壤盐渍化、硝酸盐累积、土传病虫害发生、养分失衡如微量元素缺乏、植物自毒物质积累等因素的土壤质量障碍现象在北京市都市型农业发展中仍较为普遍。郭淑敏等21对顺义区都市型农业土地利用生态服务价值研究结果表明,19931998年土地利用生态服务价值减少了125万元,19982002年土地利用生态服务价值增加了1147万元。以上结果说明顺义区土地利用结构正向着生态、经济良性循环方向发展,但与全国生态服务价值与GDP比值1.25相比,还具有很大差距。因此,在都市型现代农业土地利用过程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提升北京都市型农业土地利用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服务价值是十分必要的。3.展望发展资源节约型、生态友好型都市型现代农业成为北京市经济持续发展和建设“宜居城市”的重要保证。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把发展现代农业、培养新型农民、带领群众致富、维护农村稳定贯穿农村基层党组织活动始终”。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城市经济、社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的生机和活力所在是城乡融合的重要途径22。北京要建设“宜居城市”,北京市的生产、生态、生活和社会发展决定了北京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强烈需求。当前北京已具备了发展包括生态休闲农业在内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基本条件。随着北京市经济的发展,北京市的城乡差距越来越大,从1993年到2003年北京市城乡居民收入比例由1.51:1 已经扩大到2.14:1。城乡居民收入差额由2000年的5663元扩大到2004年的8466元,到2005年扩大到98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7860元。一些贫困村和户都集中远郊区县,如延庆县、密云县等,造成了一个“环京津贫困带”。“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首都的现代化”,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是不可持续的23。因此,北京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成为城乡统筹发展、开发农业生态服务功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和提高农民总体素质、改善景观和构建北京“宜居城市”的重要保证。加强土地资源的管理,是都市型现代农业健康发展的前提作为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随着城市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发展,城市居民点、工矿及都市型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无疑都需要占用农业用地,特别是用于农业生产的耕地,增大了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协调资源节约、生态友好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压力。因此,利用现代信息技术(3S技术),提高土地资源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严格执行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年)和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实现2010年北京耕地保有量339万亩、2020年322万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达到280万亩的目标,是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加强耕地质量培育,提升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土壤肥力和环境质量成为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首先,加强北京市土壤肥力较低土壤质量的培育和存在环境质量问题土壤修复是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其次,针对北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开展带有全局性、基础性、关键性的动植物育种技术、病虫害防治、节水节能农业、改土培肥、健康养殖配套技术和水土保持、植被绿化覆盖等涉及农业增产增效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等重大关键技术攻关,是提升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水平重要保证。参考文献:1北京统计局.奋进的北京:北京市四十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资料M.中国统计出版社,1989.2赵烨,杨燕敏,刘锋,等. 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预警系统的构建.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20(1):23-263匡文慧,邵全琴,刘纪远,等.1932年以来北京主城区土地利用空间扩张特征与机制分析.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09,11(4):427-435.4何春阳,史培军,陈晋,等.北京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地理研究,2001,20(6):679-687.5庄大方,邓祥征,战金艳,等.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地理研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