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第六册《词两首》教学设计.doc_第1页
湘教版第六册《词两首》教学设计.doc_第2页
湘教版第六册《词两首》教学设计.doc_第3页
湘教版第六册《词两首》教学设计.doc_第4页
湘教版第六册《词两首》教学设计.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湘教版第六册词两首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白居易的忆江南和张志和的渔歌子是我国古代的两首名词,描绘了江南秀丽的山水色,表达了诗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乐趣。忆江南选取了“日出江花红胜火”和“春来江水绿如蓝”两个典型景色,借助比喻,渲染了江南春天的绚丽景色,以反问句“能不忆江南”结尾,真切有力地表达了诗人对江南的眷恋之情。渔歌子前两句写自然美景,后两句写景中之人,而渔夫本身又是风景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物与景物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春景图”。设计理念在教学中,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词意境。教学目标1、会写“谙”、“塞”2个生字;理解多音字“塞”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默写忆江南3、理解两首词的意思,陶冶情趣;能对两首词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默写忆江南教学难点:理解两首词的意思,陶冶情趣;能对两首词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课前收集词的资料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新课1、以前同学们学过很多古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词。(板书:词两首)2、同学们知道什么是词吗?3、读读这两首词,想想词和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讨论词和诗的区别。(先由学生根据自己查阅的资料在全班交流,教师作适当补充)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配上乐曲就可以唱,词有不同的词牌,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每首词的句子不一定是偶数,有一定的韵律;而诗的字数是非常整齐的,如五言诗就是句句都只有5个字,七言诗句句只有7个字。诗格律严谨,既要求对仗,又要求押韵。(稍作说明,不必过细,让学生有大体的印象即可)4、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一首词忆江南(板书课题)5、简介作者。(以师生谈话的形式介绍作者)白居易:(772846),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幼年时因战乱避难江南,比较接近劳动人民,了解他们的痛苦生活,他的诗歌反映现实生活,语言通俗易懂。二、初读诗词,整体感知1、听课件朗读,生轻声跟读。2、学习生字。生字卡片出示“谙”。谙:左右结构,应读“n”,不要误读成“yn”。3、师指导学生朗读词,要求:读正确、流利。4、理解字词含义,逐步感悟各句的意思。江南好:美好。 旧曾:以前、过去。 谙:熟悉。 江花:江边的花。胜:胜过、强过。 忆:想念、想起。 蓝:草名,兰草,叶子可以提炼蓝色染料。5、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词句的意思。(1)、播放多媒体课件:江南美景。(2)、结合刚才看到的美景,在小组内讨论每一句词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说这首词的意思。(3)、小组代表发言,全班互相补充,交流。(4)、教师小结。词句大意:江南真好!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曾经是多么熟悉。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大地,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由于红日映照,所以红花更红,像火一样,春回大地,春天的江水如兰草一样碧绿、清澈。怎么能不回忆起江南呢?6、思考:读了全词,说说江南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江南好,江南如诗如画,江南人杰地灵,江南如人间仙境)三、细读,理解词意默读全词,边读边思考:1、江南好,好在何处?(景美)2、词中写了哪些景物?用“ ”把它画出来。(太阳、花、水、春天)3、作者分别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进行描写?(色彩)四、精读、品悟感情 1、“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1)把词中的“胜”换成“似”、“像”好吗?(2)、江边的花为什么会红胜火?江水为什么会绿如蓝? 2、如果你身临其境,你会怎么说?会怎么做?(赞叹)小结:是啊!诗人也和你们一样不住地赞叹“江南好!”以至于人在离开江南十几年后还念念不忘美丽的江南!时时怀念美丽的江南!3、课件出示能不忆江南?应该回忆江南。说说自己更喜欢哪个句子?为什么?4、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5、指导学生朗读全词。自由练读小组读表演读男女赛读(听课件配乐朗读)五、课堂小结这首词用江上的朝阳和江边的鲜花作衬托,形象鲜明,写江花“红胜火”不仅有色彩,而且表现出一种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六作业设计1、 辨一辨,再组词。塞( ) 蓝( ) 谙( )寒( ) 篮( ) 音( )2、 填空。忆江南是( )代( )的作品,这首词中描写的景物有( ),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可以从( )这句话中看出来。 第二课时一、复习,深化理解1、指名背诵忆江南,师生评议。2、渔歌子的作者是谁?他是哪个朝代的人?(唐代 张志和)3、出示课题,简介作者,引入意境。、板书课题:渔歌子读题。你从课题目知道了什么?你还相知道什么?、简介作者。张志和:唐代著名道士、词人和诗人,自号烟波钓徒,今浙江金华人。二、初读,整体感知1、听录音朗读这首词,学生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流利;学生试读。2、学习生字“塞”,上下结构,是一个多音字。要“西塞山”中读“si”,在“塞子、瓶塞”中读“si”3、生默读词,画出词中难理解的词和句,按照学习前一首词的方法自己理解,解决不了的问题与同桌讨论交流。4、师归纳。西塞山:山的名字,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鳜鱼:又叫桂鱼,肉味鲜美。箬笠:竹篾、竹叶做的斗笠。蓑衣:用草或棕编制的雨衣。不须归:不必回去。词句大意:西塞山附近,白鹭展翅高飞,桃花夹岸的溪水中,鳜鱼长得正肥。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蓑衣,斜风细雨中垂钓人不想回家。三、细读,感悟词意1、读时感悟词意,边读边想象词的画面。2、这首词描写了哪些自然景物?(白鹭、桃花、流水、镢鱼、微风)3、引导学生想象:这一幅生动自然的春天景象,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展示这幅春的画面吗?(白鹭:闲适的象征。它能衬托出渔夫的生活环境。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不须归:乐而忘返,不想回家。)4、体会情感。你是怎么理解“不须归”的?(多方理解,如:可以理解为“不必回家”,“斜风细雨”是那么柔和,不会影响户外活动;这儿的景色使渔夫陶醉了,也许他并不在钓鱼,而是为了欣赏这绝美的雨中景致。)在理解中让学生反复朗读,读得使大家“不须归”,从而体会到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四、课堂小结1、学习了这首词,你有什么收获呢?(学生自由讨论、交流)2、教师小结。渔歌子这首词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春雨垂钓图”,表达了作者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