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必修二: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作业).docx_第1页
岳麓版必修二: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作业).docx_第2页
岳麓版必修二: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作业).docx_第3页
岳麓版必修二: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作业).docx_第4页
岳麓版必修二: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作业).docx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1.下图反映了我国汉代经济发展呈现出什么特征()a发展水平高 b地区发展不平衡c农牧平分秋色 d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答案b解析a项不能由图中信息得出;c项说法错误;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始自两晋,且不能由图中得出,d项错误。由图中经济区、农业区的分布可知b项正确。2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由少数民族内迁带来的北方人民南迁b政府重视发展农业生产c睦邻民族政策带来较长时期的和平局面d租佃关系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答案a解析根据“宋书”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南朝刘宋政权统治下江南的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南方农业有所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北方人民南迁,故a项正确;b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d两项不符合史实,均排除。3在中国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规模不一的人口迁移始终没有停止过。造成人口流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古代中国人口流动的主流趋势是()a由内地流向边疆 b由边疆流向内地 c由北方流向南方 d由南方流向北方答案c解析我国古代人口流动的主流趋势是由北方流向南方。4下表是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单位:座)。该表反映了()时间区域东汉后期唐朝前期黄河流域765669长江流域342611a.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经济b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c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d封建自然经济衰落答案c解析黄河流域属于北方,长江流域属于南方。黄河流域县城数量不断减少,而长江流域县城数量不断增加,体现出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故c项符合题意。5宋朝是一个文化开放的时代,涌现出大量的才子、才女,他们在地域分布上都呈现出“东南最盛,京师其次,蜀地第三,其他地区则相当稀疏”的特点。这表明()a宋代才女与才子艺术成就相当b宋代女子与男子社会地位相同c文化盛衰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d“重文抑武”促使社会文风兴盛答案c解析材料只说到出现大量的才子、才女,但未并比较他们的艺术成就,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比较男女社会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重文抑武”,故d项错误。6阅读“汉唐时期人口分布”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汉唐时期人口分布表(单位:千人)朝代黄河中下游江淮地区西南地区两广及福建西汉38 2567 8714 364698唐朝28 89812 1378 0812 484(1)西汉时期,人口主要集中在哪一地区?原因是什么?(2)唐朝时期人口的分布与西汉时期相比,发生了怎样的显著变化?(3)导致人口地理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人口迁移。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及唐朝中后期人口大量南迁,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简要分析人口迁移对我国经济格局的影响。答案(1)地区:黄河中下游。原因:黄河中下游开发早,经济发展较快。(2)黄河中下游人口减少,江淮地区、西南地区、两广及福建地区人口增长很快。(3)战乱频繁,政局动荡。(4)人口大量南迁,为南方经济的发展补充了劳动力,也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加快了南方经济发展的进程,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解析第(1)题的第一问,由表格中数字对比可得出结论;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题由表格中汉唐时期的数字对比可得出结论。第(3)题根据“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及唐朝中后期”这两个时间背景,可知这两个时期北方长期战乱,政局动荡。第(4)题“经济格局”这一概念的内涵主要是指经济重心的变化,由此分析影响即可。基础达标1秦汉时期,我国北方地区形成以长城为界的农耕文化区和游牧文化区,造成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是()a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b民族生活习惯的差异c自然条件的差异 d统治政策的差异答案c解析决定各大经济区差异的主要原因是自然条件的差异。2汉代经济重心的分布,最主要的特点是()a长江流域东西延伸 b沿黄河流域东西延伸c沿长城两侧东西延伸 d沿运河由北向南延伸答案b解析汉代经济重心是山东和山西,这两部分地区主要沿黄河流域东西分布。3(2018永兴高一检测)秦汉时代,南方的郡面积都比北方的大得多。例如,秦朝时北方的河东、上党、太原等五郡才相当于今山西省,而南方的长沙郡就相当于今半个湖南省。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秦汉时期()a北方地区开发的程度更高b南方地区的经济地位更重要c南方驰道等交通设施更完善d北方地区实行郡国并行制度答案a解析秦汉时期,我国北方社会经济发展程度明显高于南方,北方开发程度高,经济繁荣,人口众多,所以设立的郡就多,故选a。我国经济重心在南宋时才转到南方,故b、c错误。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但不局限于北方,故d项错误。4“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对唐朝张籍的这句诗理解最准确的是()a北方人大多害怕胡人b南方人与北方人有不同的特点c北方人为躲避战乱大量南迁d南北的语言融合比较好答案c解析诗中的“胡”泛指北方少数民族,唐以前北方人口南迁主要是因为少数民族内迁和北方战乱,故选c项。5从三国到南宋时期我国南北方经济格局的变化中可以得出的主要结论是()a安定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b民族迁移对经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c统治者的重视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d生产工具的改进对经济发展起着决定作用答案d解析从三国到南宋时期我国南北方经济格局的变化,可知当时我国的经济重心不断南移,其决定性因素在于南方的发展,而南方发展的原因在于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这说明生产工具的改进对经济发展起着决定作用。6有的朝代出现经济重心与政治中心分离的现象,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谈到某个朝代的后期时指出:“立国于西北,而植根于东南。”这个朝代可能是()a西汉 b唐代c北宋 d明代答案b解析“立国于西北,而植根于东南”说明该朝代的政治中心在西北,但经济中心在南方,唐朝的都城在长安,此时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故b项符合题意。7在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南方本地人开的酒馆也往往仿效汴京旧俗,在门前张挂炉子灯;茶馆则学北方张挂名人画像。更有趣的是,北人在吃笼饼、蒸饼的时候习惯于先去掉皮,原本是因为北地风尘比较大,但南方人也跟着学,去了皮才吃”。材料表明北人南迁()a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 b导致南北风俗习惯趋同c导致经济重心南移 d促进南北文化融合答案d解析材料介绍了北人南迁对南人风俗习惯的影响,表明北人南迁促进南北文化融合,故d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a、c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均排除。8(2017北京高一检测)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是在()a秦汉 b隋唐 c两宋 d明清答案c解析秦汉时期经济重心在关中,故a错误;隋唐时期经济重心依然在北方,故b项错误;南宋时期,经济重心正式南移,故c正确;明清时期,经济重心已完成南移,故d项错误。9宋代之前,政坛文坛的风云人物大多是北方人。入宋之后,南方的士人在政治文化生活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应该是()a南方人聪明 b政治中心南迁c宋代重文轻武 d经济重心南移答案d解析宋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经济重心南移也带来文化重心的南移,材料中现象的出现,表明了宋代经济重心南移,使文化重心南移。10以下分别是北宋“理学五子”籍贯分布图和明清时期儒学家籍贯分布图。儒学家籍贯分布发生显著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西学东渐的影响 b资本主萌芽的发展c经济重心的南移 d政治文化中心的东迁答案c解析北宋“理学五子”的籍贯主要在北方黄河流域,说明北宋时期国家的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明清时期儒学家的籍贯多在江南地区,说明当时江南地区文化繁荣,这与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关,c项正确;西学东渐与题中现象无关,排除a项;资本主义萌芽是在明代中叶出现的,排除b项;政治文化中心东迁不是题干现象的根本原因,排除d项。能力提升11(2018安徽淮北一中)三代时政治势力的地理分布态势是东西对立,一方是以夏或周族为首,一方是以东夷及其衍生的商族为首。春秋时期则演变为北方的齐、晋与南方的楚、吴争夺霸权。对这一变化解释合理的是()a长江流域得到开发 b经济重心出现南移趋势c黄河流域经济衰退 d王室衰微使分封制瓦解答案a解析我国最先开发的是中原地区,后来逐渐向南方推进,随着南方的开发,对于霸权的争夺也成为南北双方经济发展在政治上的反映,故a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开始是在两晋时期,与此题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是在南宋时期,但并不意味着黄河流域经济衰退,故c项错误;春秋时期分封制尚未瓦解,且不能体现该变化,故d项错误。12(2018合肥高一检测)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西汉、西晋时期秦岭淮河以北、以南郡数统计表全国所辖郡数秦岭淮河以北郡数秦岭淮河以南郡数西汉1037429西晋1628676a南北经济水平差距缩小 b政治中心实现了南移c西汉时的疆域比西晋小 d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所给数据,西汉、西晋时期北方和南方郡数统计可知,由西汉时期的7429到西晋时期的8676,说明南北经济水平差距缩小,故a项正确;材料与政治中心南移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与西汉和西晋时期我国疆域的大小无关,故c项错误;经济重心实现南移是在南宋时期,与材料及史实均不符,故d项错误。13唐宪宗时李吉甫撰元和国计簿,计天下方镇48道,申报户数224万有余(很多藩镇未报户口)。其中所谓“东南纳税八道”,其户数已占到全国申报户数的58.3%。这表明()a南方的经济地位日益重要b中国经济重心在唐朝完成南移c京杭大运河成为朝廷的生命线d唐朝时中原人口大量向南迁移答案a解析据材料信息“计天下方镇48道”“东南纳税八道,其户数已占到全国申报户数的58.3%”,可知a项符合题意;中国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在南宋,排除b项;c、d两项与材料不符。14下面表格是关于我国汉朝到宋朝时期长江流域人口密度比较表(人/平方千米),此表能够直接说明()地区时代上游地区中游地区下游地区西汉15.310.113.6东汉16.04.212.4唐13.999.8125.87北宋21.413.823.6南宋27.214.822.7a.长江流域人口总数总体呈上升趋势b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c唐朝时期长江流域经济出现了倒退d人口密度的增长得益于国家统一答案a解析将同一时期三个地区的数字相加发现,除东汉比西汉人口密度有所减少外,以后每一时期都比前一时期要多,这符合“总体上升”的特征,故a项符合题意。15“入宋以后不论是政治上的风云人物,还是唐宋八大家中的文坛领军人物,大都是南方的面孔了。在科举考试中,南方人的优势明显,到北宋后期不得不采取南北分卷的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分别考试,单独录取,以维持南北地区间取士人数之大体均衡。”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考试制度的不公平 b古代经济重心南移c商品经济的发展 d中央集权的加强答案b解析“到北宋后期不得不采取南北分卷的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分别考试,单独录取,以维持南北地区间取士人数之大体均衡”体现的是政府在维护考试制度的相对公平,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不论是政治上的南方人的优势明显”可知,宋代南方教育超过北方,思想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因此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故b项正确;c、d两项与材料无直接关系,均排除。16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材料一唐安史之乱后,有魏生者因避乱,将妻入岭南。天宝末,禄山作乱,中原鼎沸,衣冠(喻指官僚地主)南走真如,辗转流寓于楚州安宜县(真如、安宜均在今江苏境内)。太平广记材料二安史之乱后,东周(洛阳)之地,久陷贼中,宫室焚烧,十不存一。中州畿内(指洛阳附近),不满千户,东至郑(今郑州)、卞(今开封),达于徐方(今徐州),北自覃怀(今河南沁阳一带),经于相土(相州),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旧唐书郭子仪传材料三唐江南九州户数表(单位:户)州名苏州鄂州洪州饶州吉州衡州邵州泉州汉州开元户数68 09319 19055 40414 06234 38113 51312 33030 754477元和户数100 80838 61891 12946 11641 02518 04718 00035 571889元和郡县图志(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年)(1)分别概括材料一、二、三所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