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空调器的设计.doc

汽车空调器的设计

收藏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预览前20页/共26页)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编号:552193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270.23KB    格式:ZIP    上传时间:2015-12-05 上传人:QQ28****1120 IP属地:辽宁
6
积分
关 键 词:
毕业设计论文
资源描述:
汽车空调器的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内容简介:
青岛理工大学 毕业设计说明书 院 (系 ) : 环境与市政学院 专 业 : 热能与动力工程 学生姓名 : 邢 启 祥 学 号 : 200605367 设计题目 : 汽车空调器的设计 起迄日期 : 2009 年 3 月 1 日 - 6 月 15 日 设计地点 : 1 号实验楼 601 教室 指导教师 : 李 绪 泉 教研室主任 : 周 恩 泽 nts1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1 1.2 汽车空调器的发展历史与现况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2 1.3 课题的提出及主要研究方法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3 第二章 毕业设计任务书 2.1 本毕业设计课题的目的和要求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2.2 本毕业设计课题的技术要求与数据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2.3 本毕业设计课题成果的要求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第三章 汽车空调系统冷负荷的计算 3.1 工况条件确定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3.2 空调冷负荷计算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3.3 空调冷负荷的确定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第四章 汽车空调压缩机的选型计算 4.1 确定压缩机的的排气压力,吸气压力,排气比焓及温度 _ _ _ _ _ 4.2 计算额定空调工况制冷系统所需制冷量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4.3 将额定空调工况下制冷系统所需制冷量换算成压缩机所需制冷量 _ _ 4.4 将额定空调工况下压缩机制冷量换算成测试工况压缩机制冷量 _ _ 4.5 测试工况压缩机所需制冷剂单位质量流量 qm,t为 _ _ _ _ _ _ _ _ 4.6 确定测试工况下压缩机所需轴功率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4.7 根据压缩机的转速 n的指定值和 Qe,t, Pe,t, qm,t 的计算结果粗 选择压缩机的型号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第五章 汽车空调冷凝器的 设计 计算 5.1 冷凝器的设计 负荷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5.2 冷凝器的设计计算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nts2 第六章 汽车空调蒸发器的 设计 计算 第七章 空调系统其他零部件的设计选配 7.1 热力膨胀阀 的设计 选型计算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7.2 贮液干燥剂的设计选型 计算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参考文献 nts3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汽车空调的普及,是提高汽车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舒适性,可靠性,安全性的要求愈来愈高。国内近年来,汽车生产厂家越来越多,产量越来越大,大量中高档车需要安装空调。因此,对汽车空调的研究开发特别重要。 1.2 汽车空调器 发展 的 历史 、 现况 与发展趋向 汽车工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其发展必然会带动汽车空调产业的发展。汽车空调作为空调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它能创造车室内热微环境的舒适性,保持车室内空气温度、湿度、流速、洁净度、噪声和余压等在热舒适的标准范围内,不仅有利于保护司乘人员的身心健康,提高其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而且还对增加汽车行始安全性具有积极作用。 就世界上汽车空调技术发展的历史来看,其发展的速度也是惊人的。 1927年就诞生了较为简单的汽车空调装置,它只承担冬季向乘员供暖和为挡风玻璃除霜的任务。直到 1940年,由美国 Packard公司生产出第一台装有制冷机的轿车。 1954年才真正将第一台冷暖一体化整体式设备安装在美国 Nash牌小汽车上。 1964年,在 Cadillac轿车中出现了第一台自动控温的汽车空调。 1979年,美国和日本共同推出了用微机控制的空调系统,实现了数字显示和最佳控制,标志着汽车空调已进入生产第四代产品的阶段。汽车空调技术发展至今,其功能已 日趋完善,能对车室进行制冷,采暖,通风换气,除霜 (雾 ),空气净化等。我国空调产业发长速度虽然较快,但是目前国内车用空调系统生产基本上仍是处于引进技术与开发、研究并举的阶段 。 从目前发展情况来看 , 涡旋式压缩机将是我国未来汽车空调的主要机型。由于这种压缩机无吸、排气阀 ,因此 , 工作可靠、寿命长 , 容积效率一般比滚动活塞式提高左右 , 吸排气连续、气流脉动小 , 运转平稳、且扭矩变化均匀 , 最高转速可达左右 , 体积比往复式小 , 重量比往复式轻 , 绝热效率提高。但涡旋式压缩机在机械加工工艺方面难度较大 , 须用专门的精 密数控加工设备 , 目前国内正着手研制这种新机型。换热器性能的优劣 , 对汽车空调节能极为重要。由于汽车空调趋向小型化 , 因而也要求换热器向体积小、重量轻的高效小型化发展。为此 , 汽车空调换热器应从这几方面进行改进冷凝器将采用平流式冷凝器 ,它改变了传统的制冷剂单通方式。其换热能力比管带式冷凝器强 , 使冷凝温度和压力降低 , 同时系统的排气压力和输人功率也随之降低。蒸发器采用层流式 , 它类似于板式蒸发器 , 制冷剂在很小的传热板间流动。其换热效率比管带式提高左右 , 是将来最有前途的蒸发器型式。散热翅片将采用超级条缝片 , 超级条缝片与平片相比 , 其换热效果将会提 1-2倍左右。 1.3 课题的提出及主要研究方法 该课题的提出主要是因为个人毕业后的就业,考虑到毕业后要从事汽车方面的研究,并且自己所学专业在这方面主要是空调系统方面的知识,所以综合考虑后便定下来这个课题。 该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是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总结,依据设计规范一nts4 一对空调系统的各方面进行设计选型计算,并最终绘出各系统器件及系统原理图。 第二章 毕业设计任务书 2.1 本 毕业设计 课题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毕业设计,把所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进行综合,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并把所学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进一步 比较全面的锻 炼,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为企业设计汽车空调器提供详细的设计计算书。通过汽车空调系统的设计,学生应掌握汽车设计空调系统的整个程序,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从事产品的研究、开发打下基础。 2.2 本毕业设计课题的技术要求与数据 目前绝大部分汽车空调系统仍为蒸汽压缩式制冷。其主要由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四大部件组成,并通过管路及其他辅助附件连接 起来形成一个封闭的循环系统。其中膨胀阀和蒸发器一般组装在一起,形成一个蒸发器总成。 要求每个学生单独设计一台汽车空调器,其技术参数为: 层叠 式 蒸发器 : 空气干球温度 27 ,空气湿球温度 19.5 ,膨胀阀进口表压 1700kPa,膨胀阀进口过冷度 5 ,蒸发器出口压力 349.63kPa,蒸发器出口过热度为 5 ,蒸发器风量为 500m3/h。 平行流冷凝器:空气干球温度 35 ,制冷剂入口压力为 1700kPa,制冷剂入口的过热度为 25 ,制冷剂出口的过冷度为 5 ,迎面风速 4.5m/s,或风量为 2000m3/h。 制冷机剂采用 R314a; 车体各维护结构参数如下: 顶圈 车侧 车底 1-钢板 1=0.8mm 1-钢板 1=0.8mm,2-空气层 2=70mm 1-聚乙烯地板 1=2.5mm 2-聚氨脂 2=3mm 3-钢板 3=0.8mm,4-纸板 4=2.5mm 2-聚乙烯泡沫 2=3mm 3-聚乙烯泡沫 3=3mm 5-聚氨脂 5=3mm,6-聚乙烯泡沫 6= 3-钢板 3=0.8mm 4-浅灰色毛绒 4=2mm 2.5mm,7-浅色人造革 7=0.5mm 汽车空调系统示意图如下: nts5 1-压缩机 2-排气管 3-冷凝器 4-风扇 5、 7-高压液管 6-干燥储液器 8-膨胀阀 9-低压液管 10-蒸发器 11-鼓风机 12-感温包 13-吸气管 2.3 本毕业设计课题成果的要求 毕业设计计算说明书不少于 1 万字。采用计算机绘图 7 张,其中包括冷凝器、蒸发器设计图各 2 张 (包括剖面图 ),压缩机连接图 1张,膨胀阀、储液器等配件连接图 1张,产品部件、材料明细表 1 张。制冷原理图。 nts6 第三章 汽车空调系统冷负荷的计算 3.1 工况条件确定 : 夏季室外空气计算温度 t0=35 ,车厢内温度 ti=27 ,轿车正常行驶速度为Wc=40Km/h,压缩机正常转速 n=1800r/min。 3.2 空调冷负荷计算 3.2.1 太阳辐射及太阳照射的得热量 QT QT=k.(tm-ti).F (W) 式中 : QT 车身外表面得热量 ,W。 K 车身围护结构对室内的传热系数 , W/(m2.k)。轿车的传热系数 K 通过计算得到。并且对于车身不同部分其传热系数不同,计算的具体值见下面的计算。 t0 室外设计计算温度, , t0=35 。 ti 车厢内温度, , ti=27 。 tm 日照表面的综合温度 , 。 tm=I/(+k)+t0 式中: I 太阳辐射强度, W/m2 I=IS+IC IG 太阳直射辐射强度, W/m2, IS=1.163 853=992W/m2。 IS 太阳散射强度, W/m2, IG=1.163 140=162.82W/m2。 表面吸收系数,深色车体取 =0.9,浅色车体取 =0.4。本计算取 =0.4。 室外空气与日照表面的对流换热系数 , W/(m2.k)。 =1.163(4+12Wc1/2) W/(m2.k) 其中 : Wc 是汽车行驶速度,本计算采用 Wc=40km/h。 =1.163.(4+12 11.11/2)=51.15 W/(m2.k) F 车体的外表面积, m2。 (1)通过车顶的传热量 QT1 车顶的表面积: F 车顶 =2.35092m2 车顶传热系数 由公式 K= Ri+ Rw+Rn=1 -1计算得 : K 车顶 =1.942 W/(m2.k) I=IG+IS=992+162.82=1154.82 W/m2 tm=0.4 1154.82/(51.15+1.942)+35=43.7 QT1=1.942 (43.7-27) 2.35092 =76.24W (2)通过车侧面的传热量 QT2 车侧面的面积 : F 侧面 =3.7341m2 车侧面的传热系数: K 侧面 =2.074 W/(m2.k) I=(IS+IG)/2=(992+162.82)/2=577.41 W/m2 tm=0.4 577.41/(51.15+2.074)+35=39.34 nts7 QT2=2.074 (39.34-27) 3.7341=95.57W (3)通过车地板的传热量 QT3 车地板由于未受太阳辐射的影响,但由于地面的反射热和发动机热量的影响,使地板的温度比大气温度要高,一般取 2 3 ,本计算取 t03=35+3=38 车地板的面积: F 地板 =5.2552m2 地板的传热系数: K 地板 =2.34 W/(m2.k) QT3=KF(t03-ti)=2.34 5.2552 (38-27)=135.27W 通过车身壁面的传热量 QT为: QT=QT1+QT2+QT3=76.24+95.57+135.27=307.08W 3.2.2 玻璃窗渗入的热量 QB QB=A.K (tb-ti)+C.A.qb. (W) 式中: A 玻璃窗面积, m2。 A=4.043431m2 K 玻璃的传热系数, K=6.2w/(m2.k)。 tb 玻璃的温度,取车室外温度。 tb=35 。 ti 车厢内的温度, tI=27 。 C 玻璃窗的遮阳系数 ,C=0.6。 非单层玻璃校正系数, =1。 qb 通过单层玻璃的太阳辐射强度, qb= G.IG+ S.IS W/m2 式中: G 透过窗玻璃的太阳直射透射率, G=0.84。 S 透过窗玻璃的太阳散射透射率, S=0.08。 qb= G.IG+ S.IS=0.84 992+0.08 162.82=846.31W/m2 QB=A.K (tb-ti)+C.A.qb =4.043431 6.2 (35-27)+0.6 4.043431 846.31 1 =2253.75W 3.2.3 室外空气带入的热量 QA (1)新风量负荷 QX QX=l0.n. .(h0-hi) 式中: n 乘员人数, n=7。 l0 每人每小时所需要的新鲜空气量, l0=20m3/h。 空气的密度, =1.146Kg/m3。 h0 室外空气的焓, h0=95.3KJ/Kg。 hi 室内空气的焓, hi=55.5KJ/Kg。 QX=7 20/3600 1.146 (95.3-55.5)=1.774Kw (2)从门窗缝隙渗入的热流量比较小,故计算门窗缝渗 入的热流量归到新风量负荷中。 3.2.4 发动机室传入车室内的热量 QE QE=KE.FE.(tE-ti) 式中 : KE 传热系数, KE =2.074w/(m2.k)。 FE 发动机室散热与车室内壁面可传热的壁面积, m2。 FE=0.983856m2。 tE 发动机室的温度,一般比室外空气温度高 20 ,取 tE=55 QE= KE.FE.(tE-ti)=2.074 0.983856 (55-27)=57.13W 3.2.5 人体散发的热量 QP nts8 QP=Qs+n.n0.q (w) 式中: n 乘员人数 , n=4。 n0 群集系数,取 0.89 q 人体所散发的热量,司机人体散热量 q=175W,乘员人体散热量 q=116W QP=1 175+6 0.89 116=794.44W 3.2.6 车厢内其他热源的热流量 Qq 车厢内其他热源主要包括仪器、设备、照明等,这类设备可依据热源的额定功率、机器设备的效率、使用周期、负荷系数等因素确定。假如白天不需要开灯照明,可不计算照明灯的热流量。 驱动风机的电动机的热流量 Qm Qm=1000 (1- )Wm T2/24 式中: 电动机的效率,直联 =1。 Wm 电动机的功率。 T2-每昼夜风机工作的时间。 Qm较小 ,由于无电机功率 , 故该项没有计算。 总的冷负荷 Qg 为: Qg=QT+QB+QA+QE+QP+Qm =307.08+2253.75+1774+57.13+794.44+0 =5186.4W 3.3 空调冷负荷的确定 为了安全起见,取修正系数 K=1.05,从而实际冷负荷为: Qs=k.Qg=1.05 5186.4=5445.72W 故可取机组制冷量为 5446W。 nts9 第 四 章 汽车空调压缩机的选型计算 4.1 确定压缩机的的排气压力,吸气压力,排气比焓及温度 (1) 在这里忽略压缩机吸气管路和排气管路的压力损失, 根据 任务书中的已知条件可 知制冷剂 R134a 在 额定空调工况下压缩机的吸气压力和排气压力分别为 : Pd=1700Kpa PS= 349.63KPa。 (2) 根据 PS和 ts,查表 R134a 过热蒸气的热力性质表得:压缩机吸气口制冷剂比 焓 hs=405.97KJ/Kg,比体积 s=0.05976m3/Kg,比熵 SS=1.737KJ/(KgK)。 (3) 根据 PS和 SS,查 R134a 过热蒸气的热力性质表得:压缩机等比熵压缩终了的 制冷剂比焓 hd, s=435.58 KJ/Kg。 (4) 额定空调工况下压缩机的指示效率 i为: i=Te/Tc+b*te=(5+273.15)/(60.5+273.15)+0.002 5=0.844 (5) 额定工况下,压缩机的排气比焓为: hd=hs+(hd,s hs)/ i=405.97+(435.58 405.97)/0.844=441.05 KJ/Kg (6) 根据 Pd和 hd,查 R134a 过热蒸气的热力性质表得:额定工况下压缩机的排气温度td=71.4 。 4.2 计算额定空调工况制冷系统所需制冷量 (1) 根据以知条件,膨胀阀前制冷剂液体温度 t4,为: t4,=tc tsc=60.5 5 =55.5 。 (2) 蒸发器出口制冷剂气体温度为: t1=te+ tsh=5 +5 =10 。 (3) 按 t4,查表有:蒸发器进口制冷剂比焓 h5,=h4,=280.67 KJ/Kg,按 t1和 Pe查表有:蒸发器出口制冷剂比焓 h1=hs=405.97KJ/Kg。 (4) 在额定空调工况下,蒸发器的单位制冷量 qe,s为: qe,s=h1 h5,=405.97 280.67=125.3KJ/Kg。 (5) 稳态工况,制冷系统所需制冷器应与车厢热负荷平衡,计算是应留有一定的余量,以考虑实际情况与车厢热负荷平衡是可能存在的差距。设该余量为 10%,则制冷系统所需制冷量 Qe,s为: Qe,s=1.1Q s=1.1 5446W=5991W 4.3 将额定空调工况下制冷系统所需制冷量换算成压缩机所需制冷量 (1) 额定空调工况下制冷系统所需制冷剂的单位质量流量 qm,s 为: qm,s= Qe,s/ qe,s=5.991/125.3=0.0478Kg/s。 (2) 额定空调工况下压缩机的单位质量制冷量 qe,c为: qe,c=hs h5/=405.97 280.67=125.30KJ/Kg。 (3) 额定空调工况下压缩机的单位体积制冷量 qv,c 为: qv,c= qe,c/ s=125.30/0.05976=2096.72KJ/m3。 (4) 对于稳态过程,制冷系统中各组成部件的制冷剂质量流量应当一致,因而额定空 nts10 调工况压缩机的制冷剂质量流量应为: qm,c=qm,s=0.0478Kg/s。 该工况压缩机所需制冷量 Qe,c= qe,cq m,c=125.300.0 478=5.989Kw。 4.4 将额定空调工况下压缩机制冷量换算成测试工况压缩机制冷量 (1) 压缩机的测试工况条件:制冷剂冷凝温度 tc,t=60.5 ;制冷剂的蒸发温度 te,t=5 ; 膨胀阀前制冷剂液体过冷度 tsc,t=0 ;压缩机的吸气温度 ts,t=t1/=7 ;压缩机的转速 n=1800r/min;不考虑 压缩机吸气管路 及 排气管路的压降。 (2) 根据制冷剂的蒸发温度 te,t和冷凝温度 tc,t,查 R134a 饱和状态下的热力性质 表, 得测试工况下制冷剂的蒸发压力和冷凝压力分别为 : Pe,t=349.63KpaPc,t=1700KPa。 压缩机吸气压力 Pst=pe,t =349.63KPa.压缩机的排气压力 Pd,t=Pc,t =1700KPa。 (3) 根据 ts,t和 Ps, t,查表有压缩机测试工况下吸气比焓 hst=402.0 KJ/Kg,吸气 比体 积 st=0.05881m3/Kg, 吸气比熵 Ss,t=1.724KJ/(KgK)。 (4) 根据膨胀阀前制冷剂液体温度 t4=tc,t- tsc,t=60.5 ,查表得膨胀阀前制冷剂 液体比焓 h4=288.72KJ/Kg。 (5) 测试工况压缩机的单位质量制冷量: qe.t=hs.t-h4=402.0-288.72=113.28 KJ/Kg。 (6) 测试工况压缩机单位体积制冷量 qv,t 为: qv,t=qc, t/ st=113.28/0.05881=1926.20KJ/m3。 (7) 由于额定空调工况下和测试工况西啊的冷凝压力 (冷凝温度 )蒸发压力 (蒸发压力 ), 排气压力及吸气压力均可相同,则两种工况压缩机的输气系数也相同,即: t= c。于是所选压缩机在测试工况下所需制冷量是: Qe,t=Qe,c( t/ c)(qv,t/qv,c)=5.991 11 926.20/2096.72=5.502Kw。 4.5 测试工况压缩机所需制冷剂单位质量流量 qm,t为 qm,t=Qe,t/qe,t=5.502/113.28=0.04857Kg/s。 4.6 确定测试工况下压缩机所需轴功率 (1) 根据 Pd,t和 Ss,t,查表得压缩机等比熵压缩终了的制冷剂比hd,s=434.08 KJ/Kg, 制 冷剂温度 td,s=66.25 。 (2) 测试工况下压缩机单位等比熵压缩功 Wts,t为: Wts,t=hd,s hs,t=434.08 402.0=32.08KJ/Kg。 (3) 测试工况下压缩机的理论等比熵功率 Pts,t为: Pts,t= Wts,tqm,t=32.080.0 4857=1.5581Kw。 (4) 测试工况压缩机指示效率 i,t为: i,t=Te,t/Tc,t+bte,t=(5+273.15)/(60.5+273.15)+0.0025=0.84 4。 (5) 测试工况压缩机指示功率 Pi,t为: Pi,t= Pts,t/ i,t=1.5581/0.844=1.8461Kw。 (6) 测试工况下压缩机摩擦功率 Pm,t为: Pm,t=1.3089D2SinP m10 -5=1.3089( 25.410 -3)2 28.110-3 7 18000.5010 510 -5=0.1495Kw。 (7) 测试工况下,压缩机所需轴功率 Pe,t为: Pe,t= Pi,t +Pm,t=1.9600+0.1495=2.1095KW。 nts11 4.7 根据压缩机的转速 n的指定值和 Qe,t, Pe,t, qm,t 的计算结果粗选择压缩机的型号 当 Qe,t=5.520Kw, qm,t=0.04857Kg/s 时,压缩机气缸工作容积大约在 95.20cm3左右,试选取压缩机型号是 SN7H10。 根据压缩机的计算, 查其产品使用说明书知 理论排气量 Vth=99.8cm3/r;制冷量可达Qet=5.7711KW5.502KW;质量输气量 qmr,t=0.050866Kg/s0.04857Kg/s;压缩机的轴功率 Pe,t=1.8062.1095KW。 结果表明,在考虑压缩机吸气管路和排气管路压力损失的条件下,所选 SN7H10 型压缩机的制冷量、质量输气量均大于计算结果,压缩机轴功率小于计算结果,完全满足系统运行要求,是能与所指定的车用空调系统相匹配的 。 该压缩机具体参数如下: 排量cm3/r 缸数 缸径 mm 行程 mm 最高转速 r/min 制冷剂 润滑油 功耗 W 99.8 7 25.4 28.1 6500 R134a AAI 125cm3 42 nts12 第 五 章 汽车空调冷凝器的 设计 计算 5.1 冷凝器的设计 负荷 冷凝器热负荷 Qc Qc=mQe 其中: Qc 冷凝器散热量 Qe 系统热负荷 m 负荷 系数 ,一般家用空调器选用 m=1.2 左右,因为汽车空调上的冷凝器工 作条恶劣,通常选用 m=1.4 左右为宜。在此选用 m=1.4. Qc=1.4 5446=7624W 5.2 冷凝器的设计计算 该设计中制冷剂为 R134a 的空气冷却式冷凝器,换热量 Qc=7624W,冷凝液有 5过冷,已知压缩机在 te=5 , tc=60.5 时,排气温度 td=85.5 ,空气进风温度tal=35 。 在下列 计算中用下标 “r” 表示制冷剂侧,下标 “a” 表示空气侧,下标 “1” 表 示进口,下标 “2” 表示出口。 (1)确定制冷剂和空气流量,根据 tc=60.5 和排气温度 td=85.5 ,以及冷凝液有 5过冷,查 R134a 热力性质表,可得排气比焓 hd=458.44KJ/Kg,过冷液体比焓h4/=280.67KJ/Kg,于是制冷剂的质量流量 qm,r 为 qm,r= sKgsKghh d /102887.4/1067.28044.4587624Q 23,4C/ 取进出口空气温差 ta2-ta1=12 ,则空气的体积流量 qv, a为 smsmttC Q aaapa cav /5556.0/12100076.11378.1 7624q 33312, (2)结构初步规划 nts13 冷凝器选用平流式结构,多孔扁管截面与百叶窗翅片的结构形式及尺寸如下图所示:翅片宽度 wf=16mm,翅片高度 hF=8.1mm,翅片厚度 F=0.135mm,翅片间距 pF=1.4mm,百叶窗间距 pL=1.1mm,百叶窗长度 lL=6.5mm,百叶窗角度 L=27 ;多孔扁管分六个 内 孔,每个内孔高度为 1.2mm,宽度为 2mm,扁管外壁面高度为 2mm,宽度 wT=16mm,分三个流程,扁管数目依次为 10, 6, 4。 取 迎面风速为 va=4.5m/s。 1) 每米管长扁管内表面积 Ar为 Ar=2 (1.2+2) 10-3 6=m2/m=3.84 10-2m2/m 2) 每米管长扁管外表面积 Ab, a为 Ab,a=2 (16+2) 10-3m2/m=3.6 10-2m2/m 3) 每米管长翅片表面积 Aa,f为 Af,a=2 8.1 10-3 16 10-3 1/(1.4 0.001)m2/m=0.185m2/m 4) 每米管长总外表面积 Aa为 Aa=Ab,a+Af,a=3.6 10-2+0.185=0.221m2/m 5) 百叶窗高度 hL为 hL=0.5 PL tan L=(0.5 1.1 tan27 )mm=0.2802mm 6) 扁管内孔水力直径 Dh,r为 mmmmP cD rh 5.122.12 22.14A4, 7) 翅片通道水力直径 Dh,a为 mmmmhp hpFFFFFFFFah 1 8 3.2)1 3 5.01.8()1 3 5.04.1( )1 3 5.01.8()1 3 5.04.1(2)()( )(2D , (3)空气侧的表面传热系数 a 根据已知条件,最小截面处风速 Va,max为 smsmva /1 1 2.8/)1 3 5.01.8()1 3 5.02 8 0 2.04.1()21.8(4.15.4m a x, 按空气进出口温度的平均值 412/)4735(2/)(21 aa ttat,查取空气的密度 =1.1025kg/m3,动力粘度 =19.2 10-6Kg/(m.s),热导率 =2.78 10-2W/(m.k),nts14 普朗特常数 Pr=0.699,并计算出雷诺数 Re、传热因子 j、努塞尔数 Nu及空气侧表面传热系数 a: 5 1 2102.19 101.11 1 2.81 0 2 5.1R 6 3m a x, Laea pv 226.01.133.042.026.01.133.042.010611.11.8)1.8 5.6(2802.0512249.0)(e249.0 FFLpL hhlhRj 319.7699.05120 1 6 1 1.0PrRe 3/13/1 ajNu )/(185)m/(101.1 1078.2319.7 223 2 KmWKWPNuLa (4)制冷剂侧表面传热系数 r 根据 tc=60.5 ,查 R134a 饱和状态下的热力性质表和热物理性质图,可以求得: 液态制冷剂的密度: =1049.7kg/m3; 气态制冷剂的密度: v=88.44kg/m3; 液态制冷剂的动力粘度系数: l=137.7 10-6kg/(m s) 液态制冷剂的热导率: l=65.6 10-3W/(m k) 液态制冷剂的普朗特数: 3325.3100385.0101283.0P66r lll a 冷凝器中,由于制冷剂进口过热而出口过冷,因此计算制冷剂当量之恋流量时,取平均干度 =0.5,于是当量制冷剂质量流量 qmr,eq为 skgqq Amrvleqmr /0 4 0 1 1 2 7.0473.88725.1 0 4 95.0)5.01()1( 5.0,5.0, =0.1088Kg/s1) 第一流程的参数计算 单一内孔当量制冷剂质量流量 eqmrq ,为 nts15 18.8943325.3167670265.0PrRe0265.016767107.1375.11072.2444Re/1072.2401088.0104333.08.0333.08.0,63,2,3,lreqlrheqmrlrhrheqmrreqeqmreqmrNuDqDDqskgqq制冷剂侧表面传热系数 r为 )/(4147105.1106.6518.894 233,kmWDNurhlr 2) 第二流程的参数计算,其计算方法与第一流程一样 当量制冷剂质量流量 eqmrq ,为 skgqq eqmreqmr /1053.54241088.064 3, 68.1423325.3279440265.0PrRe0265.027944107.1375.11053.54444Re333.08.0333.08.0,63,2,lreqlrheqmrlrhrheqmrreqNuDqDDq制冷剂侧表面传热系数 r为 )/(6240105.1106.6568.142 233,kmWDNurhlr 3) 用同样的方法可获得第三流程的参数 当量制冷剂质量流量 eqmrq ,为 35.1973325.3419170265.0PrRe0265.041917107.1375.1108.6444Re/108.6161088.044333.08.0333.08.0,63,2,3,lreqlrheqmrlrhrheqmrreqeqmreqmrNuDqDDqskgqqnts16 制冷剂侧表面传热系数 r为 )/(8631105.1106.6535.197 233,kmWDNurhlr 4) 由于制冷剂侧三个流程的表面传热系数不一样,传热面积也不同,因此必须按面积百分比计算其平均值。平均表面传热系数r为 )/(5672)/(4610 4863166240104147 22r kmWkmW (5) 如果忽略管壁热阻及接触热阻,忽略制冷剂侧污垢热阻,取空气侧污垢热阻ra=0.0003m2 k/W,则传热系数 K 为 )/(8.148)/(18510003.00384.0221.0567211111K22rkmWkmWrAAaara 对数平均温差 tm为 CCttttacac 87.18475.60355.60ln12lnttt211a2am所以所需传热面积 (以外表面为基准 )A0为 220 7 1 5 2.287.188.1 4 8 7 6 2 4QcA mmtKm 所需扁管长度 L为 mmAALa6 1 4 3.020221.0 7 1 5 2.2180 取 L=0.62m. (6)校核空气流量,按迎风面积和迎面风速计算空气体积流量 qv, a为 : qv, a= a(2+8.1) 10-3 20L=4.5 10.1 10-3 20 0.62=0.56358m3/s 与第一步按热平衡关系计算出的 0.5556 m3/s 的相对误差只有 1.4%,不再重算。 (7)计算空气侧阻力损失 223.02.089.037.072.023.02.089.037.072.0101886.51.81.1)1.85.6(2802.051247.5)(Re47.5 FLFLLpl hPhlhf则空气侧阻力损失 Pa为 nts17 PaPD fwp aaFa4.110112.81025.110183.2 016.0101886.544 2332m a x,aah ,最后根据空气阻力和风量选择风机。 第 六 章 汽车空调蒸发器的 设计 计算 本设计中要求设计的蒸发器为板翅式蒸发器,通过负荷计算可知在夏季需要向车内提供 5446W的制冷量,采用 R134a制冷剂,蒸发温度 te=5 ,蒸发器出口过热度为 5 。 已知蒸发器进风温度:干球温度 27 ,湿球温度 19.5 ,风量 500m3/h. 在下列 计算中用下标 “r” 表示制冷剂侧,下标 “a” 表示空气侧,下标 “1” 表示进口,下标 “2” 表示出口。 (1) 由设计任务中的条件 te=5 ,过热度为 5 ,可知蒸发器出口制冷剂温度为 tr2=10 。 根据进出口参数查 R134a 的热力性质表,得 hr2=405.97kJ/kg hr1=280.67kJ/kg. 制冷剂循环量 : skgskghhQrremr /0 4 3 5.0/67.2 8 097.4 0 5 4 4 6.5q12 (2) 初步规划 散热板及翅片与百叶窗尺寸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散热板: 宽 wT=65mm,高 hT=3.0mm,铝板厚 T=0.5mm,边缘宽 3.4mm,内部隔板宽3.7mm,由此可计算出内部流道尺寸 hH、 wH分别为: mmmmwwmmmmhhTHTTH 5.54)7.34.3265(7.34.32 0.2)5.020.3(2 nts18 翅片:宽度 wF=65mm,高度 hF=7.9mm,厚度 F=0.1mm,间距 pF=1.8mm; 百叶窗间距 pL=1.1mm,百叶窗长度 lL=6.8mm,百叶窗角度 L=37 . 1) 每米散热板长内表面积 Ar为: )/(101 1 3)/(10)5.542(2)(2Ar 2323 mmmmwh HH 2) 每米散热板长外表面积 Ab, a为: )/(101 3 6/ m )(m106 5 )(32)w(h2A 2-32-3TTab mm, 3) 每米散热板长迎风面积 Aface为: )/(101 0 . 9/ m )(m10)9.73(hhA 2-32-3FTf a c e mm 4) 每米散热板长翅片表面积 Af, a为: )/(10555.705/ m )(m0 . 0 0 11 . 8 11065109.72A 23-23-3-af mm, 5) 每米散热器长总外表面积 Aa为: )/(10555.706)/(10555.70510136A 2-32-3-3, mmmmAA afaba 6) 肋通系数 a : 822.640109.0 10555.706Aa -3a fa c eA7) 百叶窗高度 hL为: )(1045.144)(101.15.0t a np5.0h -3-3LLL mmmm 8) 散热板内孔水力直径 Dh, r为 : )(7265.3)(25.542225.5424)2(22h4, mmmmwhwDHHHHrh 9) 翅片通道水力直径 Dh, a 为 : )(792.2)()1.09.7()1.08.1( )1.09.7()1.08.1(2)()( )(2D , mmmmhp hpFFFFFFFFah (3) 干工况下空气侧表面传热系数计算,选取迎面风速 a=3m/s,根据已知条件求最小截面处风速 a, max为 skgskghhphhpFFFLFTFFa/87.5/10)1.09.7()1.0414455.08.1(10)39.7(108.1310)(10)(10633633m a x,a按空气进出口温度的平均值 Cta 20,查取空气的密度 =1.205kg/s、动力粘度 nts19 =18.1 10-6kg/(m s)、热导率 =2.59 10-2W/(m K)、普朗特数 Pr=0.703 等热物理性质,并计算出空气侧的雷诺数 Rea、传热因子 j、努塞尔数 Nu、表面传热系数 a。 4 3 0101.18 101.187.52 0 5.1R 6 3m a x, Laea pv 226.01.133.042.026.01.133.042.0pL102 . 1 1 6 9 87 . 9)7 . 98.6(4 1 4 4 5 5.04 3 02 4 9.0)(e2 4 9.0 FFL hhlhRj8 . 0 9 27 0 3.04 3 02 1 1 6 9 80.0PrRe 3/13/1 ajNu )/(524.190)m/(101.1 1059.2092.8 223 2 KmWKWPNuLa (4) 计算析湿系数与湿工况下空气侧表面传热系数 ,由蒸发器风量 500m3/h 根据蒸发器换热量可求得出风空气的比焓 ha2=23.06kJ/kg(干空气 ),设车内空气湿度为 55%,查空气的焓湿图可查得出风温度为干球温度 ta2=11.2 ,湿球温度 7.2 ,同时已知蒸发器进风温度为干球温度 ta1=27 ,湿球温度 19.5 ,比焓 ha1=55.6kJ/kg(干空气 )。 求出析湿系数为 0286.2)5.1227(0 1 5 25 2.16.0236.55)( 21, 21 aaapaa ttc hh 于是,湿工况下空气侧表面传热系数 eq, a为 eq, a= a=2.0286 190.524=386.5W/(m2 K) (5) 初估迎风面积和总传热面积 1)计算干空气质量流量 qm, a skghhQqaaeam /167.06.0236.55 446.521, 2)计算迎风面积 Aface,o 232, 10196.463205.1167.0 mmqAaamofa c e 3)计算以外表面为基准的总传热面积 Ao Ao=aAface,o=64.882 0.046196=2.994m2 4)计算散热板长度 Tl 。一共 22 块散热板,分两个流程,每个流程 11 块散热板, 则 mmmhhAlFTofa c eT 193.022)0079.0003.0(10196.4622)(3, 取 Tl =0.20m nts20 (6) 计算制冷剂侧表面传热系数 由 te=5 ,查 R134a 饱和状态下的热力性质表及热物理性质图,可得: 液态制冷剂的密度 l=1276.95kg/m3 液态制冷剂的动力粘度 l=270.3 10-6kg/(m s) 液态制冷剂的普朗特数 0115.4P lll ar 气态制冷剂的密度 3/109.1705845.0 1 mkgv 气态制冷剂的动力粘度 v=11.18 10-6kg/(m s) 气态制冷剂的热导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汽车空调器的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renrendoc.com/p-552193.html

官方联系方式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