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技术和制度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比较.doc_第1页
论文:技术和制度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比较.doc_第2页
论文:技术和制度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比较.doc_第3页
论文:技术和制度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比较.doc_第4页
论文:技术和制度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比较.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技术和制度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比较论文:技术和制度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比较中文摘要:本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该文首先从理论上分别简要介绍了技术和制度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其次详细比较了技术和制度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即:制度变迁时期,制度的作用重于技术;制度稳定时期,技术的作用最终重于制度。并以实例进行证明。同时,在分析制度的作用重于技术时,对“李约瑟难题”的解答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最后笔者用图示的方法进一步总结了本文的观点。英文摘要:Thispaperisdevidedintothreepartsprobably.First,thispaperbrieflytellstheimportantfunctionoftechnologyandinstitutionsineconomicgrowthintheory.Second,itelaboratesonthedifferenteffectionsoftechnologyandinstitutionstoeconomicgrowthwithcases.Namely,intheperiodofinstitutionalchange,institutionseffectheavierthantechnoloyoneconomicgrowth;butintheperiodofinstitutionalstabilization,theeffectionoftechnologyoneconomicgrowthissuperiortoinstitutionsfinaly.Andwhenanalysinginstitutionsbetterthantechnology,theauthorgivesviewsonNeedhamPuzzle.Last,theauthorfurthershowsheropinionswithgraph.关源泉。但是,这些经济增长理论中的模型却无法回答资本和技术的源泉何在。直到1973年,道格拉斯诺思和罗伯特托马斯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中,拒绝承认技术创新,规模经济和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而只是把上述因素看成是经济制度提供刺激后的结果。诺思更提出:对经济增长的起决定作用的是制度性因素而非技术性因素。制度是一种约束机制,它维护一定的社会经济秩序和社会经济运行方式,降低社会经济运行成本;制度也是一种激励机制,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制度能促进和刺激经济发展,不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制度却是经济发展的桎梏。制度界定行为规范,约束经济行为主体的行为,使经济行为主体能够判断他人的行为从而减少不确定性、形成长期预期、降低交易成本、增加个人效用;好的制度能激发经济主体的潜能和创造力,反之则会抑制经济主体的积极性。三制度变迁时期,制度重于技术制度不是僵化的、静止的,随着技术的进步,制度也在发生渐进式的变化。技术的进步,会促进制度的不断改善,引起制度局部的变化。当制度朝着利于经济增长的方向调整时,也会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如前所述,此时,制度的作用不及技术进步的作用强烈。当这种变化积累到一定程度,量变引起质变,新的制度将会产生。一种收益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较低收益制度的替代,我们就称之为制度变迁或者制度创新。笔者认为,制度创新时期,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要显著于技术进步的作用。如果没有能使技术得以发挥的好的制度环境,再高端的技术也无法作用于生产。那么,也就无法促进经济增长。吴敬琏先生在谈到发展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时,也明确指出:如果我们热心发展我国的高科技产业,就首先应当热心落实各项改革措施,建立起有利于高新技术以及相关产业发展的制度。这样的制度安排才是推进技术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最强大的动力。科技史大师李约瑟博士在考察中国科技史时曾提出了一系列非常引人深思的问题。其中他问道:公元十五世纪以前,中国的科学技术远远领先于西方,为什么后来却会让欧洲人领先呢?林毅夫先生对此提出了一个假想,他认为在前现代时期,大多数技术发明源于工匠和农夫的经验,科学发现则是由少数天生敏锐的天才在观察自然时偶然获得的。到了现代,技术发展主要是在科学知识的指导下通过实验的方法而得到。中国由于人口众多,因而在前现代社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上占优势。而在现代时期,中国依旧依靠经验,欧洲则把技术发明转移到依靠实验上来。所以,后来会让欧洲人领先。而中国没有发生科技革命的原因,大概在于科举制度。他认为,中国的科举制度使知识分子从事科举考试的期望收益远高于从事科学创造的收益。因此醉心科举考试的知识分子无意从事科技创新之类的活动。这种解释从表面上来看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却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不能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我们注意到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当我们祖先己经创造出辉煌的文明时,许多欧洲国家还处于蛮荒时代。中国在科学技术上显然具有无可争议的巨大的先行优势。同时,也应该注意到,由于前现代时期物品比较匮乏,因此,当时的科技创新所带来的社会进步与后来的工业革命等所带来的社会进步是不可比拟的。再次,几千年来,儒家思想这种非正式制度对人们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儒学虽不是一种宗教,但却近于宗教,这已是哲学和宗教界所共同承认了的。不可否认,即使是在现在,儒家文化也有其值得提倡和发扬的一面。但是,儒家的某些经济思想也的确是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儒家文化儒学告诫中国人,“学也禄在其中矣,耕也馁在其中矣”。在这种观念指导和激励下,数千年来具有一流头脑的中国人都走上了读书、做官、食禄这条路。恩格斯讲过,卑鄙的贪欲是私有制社会的动力,追求个人财富是私有制社会唯一具有决定性质意义的目标。而儒家文化则认为,人的财富是上天赐予的,是不能强求的。况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儒家文化更注重的是人们的道德情操和内心的修养。“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对于那些名落孙山的不幸儒生来说,即使穷困潦倒,食不果腹,也不会投入到经济生活中去的。正像马克思韦伯所说,儒学培养出一批高级书呆子,除了哲学、文学,其它知识极少,尤其是科技、经济、法律方面的。相比较而言,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有很多像瓦特家族那样的家庭。他们受新教思想的影响,认为贫穷是可耻的。他们努力创造财富,追求利润,以现实的成就与上帝沟通,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弄钱是人生的主要之事。”而且,英国在1624年就已经颁布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法律独占法,这也是世界上第一部专利保护法。专利给予发明者约15年左右的保护期,在此期间,他的发明受到保护,其他任何人不得仿冒。英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奖励,使几乎所有的人都陷入了一种对新技术、新发明的狂热崇拜之中。由此,中国的科学技术为什么后来会让欧洲人领先,有可能是因为:首先,儒家思想这种非正式制度束缚了知识分子在科技方面的创新意识,使知识分子没有动力从事科学研究。其次,即使能工巧匠有了某种创新活动,也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保护所有者权利的机制,使所有者获得更多的私人收益,进而刺激使之获取更多的新技术。事实上,以研究技术发展史闻名的美国经济学家N罗森堡和L小伯泽尔在著作西方致富之路工业化国家的经济演变中同样也认为:西方国家之所以后来者居上,在经济上大大超过东方国家。原因是西欧在中世纪中后期就建立了一种有利于不断创新的社会机制。他们把这种机制叫做成长体制。以中国农业为例。50年代,农业实行的是人民公社制度。人民公社的出现,实现了生产资料的集中管理和集中使用,也就是集体化。但是,人民公社时期的生产力水平还很低下,这种极端的平均主义缺乏监督技术,使家庭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搭便车和外部性问题,最终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80年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打破了平均主义,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以安徽某县为例,19651980年间小麦的平均亩产徘徊在68公斤左右。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19811985年间,该县的小麦平均亩产为188.3公斤,平均每年递增8.3%,比1980年前的平均亩产增长1.8倍。由此看来,制度的变迁,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如果依然实行原来的旧制度,即使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作用于农业的生产,由于外部性和搭便车行为的存在,农民的积极性仍无法有效的调动,那么技术创新对于农业发展的作用也就无法发挥了。四制度稳定时期,技术重于制度虽然制度不是僵化静止的,但是制度具有稳定性。一旦确定了某种制度,在一定时期内,制度的局部会做某些调整,但整体是稳定的。因此,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对于制度同样起作用,即制度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将逐渐减弱,此时,技术创新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会越来越重要。同样仍以中国的农业为例。2004年国家小麦工程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