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电的发射与接收.doc

无线电的发射与接收

收藏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预览前20页/共34页)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编号:552296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764.82KB    格式:ZIP    上传时间:2015-12-05 上传人:QQ28****1120 IP属地:辽宁
6
积分
关 键 词:
毕业设计论文
资源描述:
无线电的发射与接收,毕业设计论文
内容简介:
I *學院 毕 业 设 计(论 文) 题 目 : 无线电发射与接收 系 别 : 通信工程 专 业 : 通信工程 班 级 : 通工 0203 班 学生姓名 : ntsII 目 录 摘 要 . IV 关键词 . IV ABSTACT.V KEYWORD.V 引 言 .1 1. 总体方案论证 .2 1.1 发射机 . 2 1.1.1 调制方式的选择 . 2 1.1.2 功率放大 电路的选择 . 3 1.2接收机 . 3 1.2.1 接收机电路的选择 . 3 1.2.2 解调电路的选择 . 3 1.2.3 恢复电路的选择 . 3 1.3 控制部分 . 4 1.3.1 编码电路 . 4 1.3.2 解码电路 . 4 1.3.3 驱动电路 . 4 2. 实际电路的设计与计算 .5 2.1 发射机 . 5 2.1.1 LC 振荡器的设计 . 5 2.1.2 调频电路的设计 . 8 2.1.3 射随器的设计 . 9 2.1.4 末级功放及发射电路的设计 . 10 2.2 接收机 . 12 2.2.1 放大电路的设计 . 12 2.2.2 对接收信号解调电路的设计 . 15 2.2.3 对解调信号进行恢复的电路的设计 . 16 2.2.4 线圈的设计 . 17 ntsIII 2.3 控制电路 . 19 2.3.1 编码电路 . 19 2.3.2 解码及驱动电路 . 20 3. 电路仿真与测试 . 22 3.1调频波电路的仿真 . 22 3.2数字电路的仿真 . 24 结 论 . 27 致 谢 . 28 参 考 文 献 . 29 ntsIV 摘 要 本文简要的介绍了无线电遥控发射机和接收机。文章从方案的总体论证入手,阐述了编码、调制、发射、接收、解调、译码等功能模块的设计思想、基本原理和具体电路的设计计算,同时,由于采用了数字技术,所以也使系统 具有了抗干扰的优点。设计中没有采用收发信整机形式,整机采用分离电路实现。 关键词 无线遥控 调频 编码 接收 解码 ntsV ABSTACT This text brief introduction wireless radio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 The article proceeds with overall demonstration of the scheme, have explained design philosophy, the designs of basic principle and concrete circuit of such function module as code , modulation , launching , receiving , demodulation , decipher are calculated. Meanwhile , because of adopting digital technology , make the system have advantage of anti-interference . Not adopting receiving and dispatching the complete machine form of the letter in the design, the complete machine adopts the form of discrete component. KEYWORD Wireless radio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requency modulation code Receive Decode nts 1 引 言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无线通讯技术已广泛地在通信、计算机、自动控制、自动测量、遥控 /遥测、仪器仪表、医疗设备和家用电器等领域中应用。无线电路与人们熟知的双向无线电、电视、广播设备并无不同之处。它们中的一些需要高线性调制( TV 图像),一些需要经过中继站工作(双相无线电),真正的差别在于元件的体积小得多,以及在无线电中,绝大多数情况下都能使用时分复用、扩频或其他能有效提高通信带宽利用率的方法。 无线通信技术以惊人的速度持续增长,几乎每天都有新的应用的报道。除了诸如无线电广播和电视等传统的通信应用外,射频( RF)和微波也正在被应用于无绳电话、蜂窝移动通信、局域网和个人通信系统中。无钥匙进门,射频识别,在医院或疗养院中监控病人,计算机的无线鼠标和无线键盘,以及家用电器的无线网络化,这些都是应用射频技术的其他一些领域。其中某些应用传统上采用红外技术,然而射频电路由于其卓越的性能正在取而代之。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射频技术有望继续保持当前的增长率。 设计无线遥控电子系统的根本目的是将信息从一处传到另一处。因 此无线遥控电子系统可划分为发射电路、接收电路和存在发射与接收之中的信息处理和控制过程。由于存在地球大气的损耗,因而直接传送信息不现实,把信息通过载波调制到高频是必要的。在本设计中采用 FSK 调制方式、甲乙类功率放大器和耦合天线构成发射电路、接收电路采用集成芯片混频器进行高频向低频解调及必要的信息恢复电路。 本文叙述了发射机、编码、接收机、解调等电路的原理 ,利用计算机仿真完成了电路形式的选择和性能分析。达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目的,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nts第一章 总体方案论证 2 1. 总体方案论证 根据课题要求, 用图 1-1体现系统的组成: 图 1-1 无线电遥控系统的组成 无线电传输部分,是为系统提供信号传输的通道;控制部分,为系统提供在信道上传输的、实现遥控功能的控制信号。在实际设计当中,我们将系统分为发射与接收两部分讨论。 1.1 发射机 发射机结构如图 1-2所示。 1.1.1 调制方式的选择 题目中要求我们通过按键来控制两路电灯,其中一盏有八极亮度,即有八种状态,并且要用数码管显示 其亮度级别;另外八盏只有亮与不亮两种状态。发射机载波信号采用 LC 振荡电路来产生,选用电容三点式振荡改进型的西勒电路,以变容二极管直接调频的方式产生调制信号。因为本设计对频带宽度没有主振 调制 射随器 编码 高频功放 图 1-2 接收机结构 无线电遥控系统 控制部分 无线电传输部分 编码电路 解码电路 驱动电路 调制信号 功放发射 接收放大 解调电路 恢复电路 发射机 接收机 nts第一章 总体方案论证 3 做任何限制,为了便于实现,提高抗干扰能力,载波传输采用 FSK 调制方式。 1.1.2 功率放大电路的选择 功率放大器一般可又推动级、中间级和输出级组成,具体级数应由所要求的总功率增益而定。试题要求输出功率不大于 20mW,假设天线特性阻抗为 75 ,则在匹配良好的条件下天线上电压峰峰值要小于 3.5V。一般西勒振荡器输出电压峰峰值为 1V 是可 实现的,故用一级功率放大应能满足要求。考虑到前后级影响的问题,在振荡器与功放间加入了一级射随器,起隔离和激励的作用。鉴于输出功率低,兼顾效率,功放管工作在甲乙类。 1.2 接收机 接收机结构如图 1-3所示: 1.2.1 接收机电路的选择 为保证接收机具有较高的灵敏度,选用高频低噪声晶体管 2SC763。为获得一定的电压增益,采用共射级谐振放大电路。天线接收到的高频信号,经输入调谐回路选频为 7.5MHz 的一条信号后,经过高频小信号放大器放大,放大后的信号被送入 混频电路进行混频和解调再送入恢复电路。 1.2.2 解调电路的选择 为了实现低功耗、低电压和高灵敏度的优点,选择了摩托罗拉的单片集成窄带 FM 解调芯片 MC3361B 构成解调电路,它在窄带语音和数据通信中有良好的镜频抑制能力。 MC3361B 包含一个振荡器、混频器、限幅放大器、正交鉴频器、有源滤波器、静噪电路、搜索控制和闭音开关。通过对 MC3361B 外围器件值的确定,使 MC3361B 本振在 8MHz,与高频放大器送来的 7.5MHz 的信号进行混频,产生 500KHz 的中频信号。中频信号经过 500KHz 的窄带陶瓷滤波器( FL)送回MC3361 进行鉴频。 1.2.3 恢复电路的选择 码型在传输过程中产生的畸变可以通过 LM311 电压比较器恢复成只有高低放大 混频 本振 8MHz 解调 译码 受控设备 图 1-3 接收机结构 nts第一章 总体方案论证 4 电平的数字信号。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提高了接收机的抗干扰能力,另一方面也能与后级数字电路匹配。比较器门限电压由鉴频器输出经 RC低通滤波器获得,其电压相当于信号中的支流分量电压。此方法有一定的自适应能力,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出较强的抗干扰能力。 1.3 控制部分 1.3.1 编码电路 编码电路采用八路开关按键和一个单刀双置按键 K1 来控制八盏灯。单刀双置按键 K1用来选择被控对象是七路只有亮 灭状态的小灯泡,还是具有八级亮度的电灯。采用 CD40147,对八路按键进行编码。目前只用8-3 线部分(也可用选用 8-3 优先编码器 74LS148,但为了充分利用资源,所以选用低功耗的 CD40147),利用 MC145026 和 MC145027 对控制信号进行编码和解码,这样可以产生适合于无线信道传输的码型。 MC145026 产生占空比随传 0、传 1 改变的单极性码,一组编码中包含五位地址码和四位数据码。在本设计中MC145026 的地址码 4 位是设定的,另一位由 K1 控制,用来选择控制对象是要调亮度的灯 还是其余的七盏电灯。相应的 MC145027 也有五位地址码,只有与MC145026 地址码相同的 MC145027 才会有解码输出。这样,可以用一片 MC145026控制 2 25个 MC145027。 1.3.2 解码电路 在接收端用两片 MC145027 对解调后的信号进行解码。一片 MC145027 对应一个控制对象,只有接收到的地址码与自己地址码相同的芯片才会工作,这样我们就可以只配置一套接收机就可以完成工作了。 1.3.3 驱动电路 74LS138 管脚的输出电压可以使工作电流低的发光二极管正常工作。而小电灯的亮度调节, 可以通过三个能提供不同电流的射随器相加来实现。数码管则采用 MC14511 来驱动。 nts第二章 实际电路的设计与计算 5 2. 实际电路的设计与计算 本章将详细阐述该课题实际电路的各功能模块的原理、电路的工作状态、各模块电路中所用的各种元器件的选择及其参数的确定。 2.1 发射机 发射电路是以高频电子线路的知识为依托,这其中包括了 LC 正弦 振荡 器,射随器,功放电路等模块,我们在教材中运可以找到这些模块的原型电路。 2.1.1 LC 振荡器的设计 振荡器是不需外信号激励、自身将直流电能转换为交流电能的装置。凡是可以完成此功能的装置都可以作为振荡器。无 线电发明初期所用的火花发射机、电弧发生器等,都是振荡器 。但是用电子管、晶体管等器件与 L、 C、 R 等元件组成的振荡器则完全取代了以往所有产生振荡的方法,因为它有如下优点: ( 1)它将直流电能转变为交流电能,而本身静止不动,不需作机械转动或移动。如果用高频交流发电机其旋转速度必须很高,最高频路也只能达 50KHz,但却需要很坚实的机械构造。 ( 2) LC 正弦波振荡器产生的是“等幅振荡”,而火花发射机等产生的是“阻尼振荡”。 ( 3)使用方便,灵活性很大,它的功率可自毫瓦级至几百千瓦,工作频率则可自极低频率(例如每分钟 几个周波)之微波波段 我们选择了基于电容反馈三点式振荡器改进型西勒电路,而不是电感三点式振荡器,就是为了获得满意的波形。因为电容三点式振荡的集电极和基极电流,可以通过对谐波为电阻抗的电容支路回到发射极,所以高次谐波的反馈减弱,输入的谐波分量减小,波形更加接近于正弦波。其次,该电路中的不稳定电容都是与该电路并联的,因此适当加大回路电容值,就可以减弱不稳定因素对振荡频率的影响,从而提高了频率稳定度。最后,当工作频率较高时,甚至可以只用器件的输入和输出电容作为回路电容。因而本电路适用于较高的工作频率。但是, 电容三点式振荡不能通过调整 C1和C2来改变振荡频率,否则其反馈系数也将改变。但只要在 L 两端并上一个可变 图 2-1 电容三点式振荡器等效电路 nts第二章 实际电路的设计与计算 6 电容器,并设 C1 与 C2 为固定电容,则在后面的 FSK 直接调频时,基本上不会影响反馈系数。图 2-2就是我们用到的西勒电路。 图 2-2 a LC调频振荡器的电路 由 LC正弦波振荡器与变容二极管调频电路所组成,其电路,如图 2-2所示。 其中晶体管 VT 和电容 C1、 C2、 C3组成电容三点式振荡器的改进型电路 西勒电路。 VT 的静态工作点由 R1、 R2、 R3、 R4所决定,即: ccRR Rbq UU 21 234 RRUUcq ceqccI 4RIUUU cqb e qbqeq cqIbqI 为了减小管子与回路间的耦合, C3取值较小, C1、 C2取值较大。通常 C3远小于 C1、 C3也远小于 C2,因而回路总容近似等于 C3。而且 L1、 C1、 C2、 C3组成并联谐振回路, C1、 C2对振荡频率的影响便大大减小,回路振荡频率 f0则主要由 C3、L1决定,即: 31CL210f 而管子的极间电容 Cce、 Cbe、 Ccb又全部直接并联在 C1、 C2上,它们只影响 C1、C2的值而不影响 C3。可见 C3越小,管子间电容对回路谐振频率的影响就越小,回路标准性也就越高。但 C3 不能无限小,它受到振幅起振条件的限制。因为接入C3后,接在电感 L1两端的电路 RL ( RL/Re0)折算到振荡管 C-B极的数值 LR 减小,其值为: L2CC CL RR 123 3其中:21 21 CCCC12C nts第二章 实际电路的设计与计算 7 因而放大器的增益也就是环路增益会相应的 减小。所以在实际电路设计中,要合理选择 C3的值。 而 C1 两端的电压构成振荡器的反馈电压 UBE,以满足相位平衡条件 2n 。比值 F=C2/C1决定反馈电压的大小,当 Av0 F=1 时,振荡器满足振幅平衡条件,电路的起振条件为: Av0 F 1。 如果 C3 取几十皮法, C2、 C1 可取几百皮法至几千皮法。反馈系数 F 一般取 21 81。 电路采用 +12V 的直流稳压电源,高频三级管选用 3DG100( 3DG6),主振频率f0=7.5MHz。 b确定电路形势和设置静态工作点 小功率振荡器的静态工作电流 ICQ一般为 1 4mA, ICQ偏大,振荡幅度增加,但波形失真加重。频率稳定度降低。振荡器的静态工作点取: Icq=2mA, UCEQ=6V,测得三极管的 =60。 则: 3KRRIc qU c e q-U c c43为了提高电路的稳定性, R3的值可适当增大, 取: R3=2K, R4=1K 由: Ueq=Icq Re=Icq R4=2V 若取流过 R2 的电流 Ib2: Ib2=10 Ibq=10 Icq/ =0.33mA 则: K28I1UIURcq0bqbbq22. 由式cc21 2bq URRRU 即: K2281UURRbqcc21 .R1 用 20 K 电阻和 47 K 的电位器串联,以便在实际电路中调整静态工作点。 c主振回路元件值的计算 nts第二章 实际电路的设计与计算 8 5M H z7CL2 1f310 . 若取 L1=10 H ,则 C3 45pF 试验中可适当调整 L1、 C3及电路中各电容、电阻的值,以使振荡器输出正弦波波形和幅度达到要求。 电容 C1、 C2有反馈系数 F 及电路条件 C3远小于 C1、 C3远小于 C2所决定,若取 C1=1000pF,由 F=C2/C1=0.5 0.125,若取 F=0.5,则 C2=510pF,取藕和电容CB=0.01 H 2.1.2 调频电路的设计 调频电路采用电容二极管用 2CC1C 电路。本设计中,调制信号为二元单极性码,即只有高低两个电平,故对调制线性度要求不高。因此,本设计采用电容二极管部分接入,即对变容二极管不外加反偏电压的电路。变容二极管部分接入振荡电路,这有利于提高主振频率 f0的稳定性,减少调制失真。图 2-3 为变容二极管部分接入振荡回路的等效电路。 图 2-3 变容二极管部分接入振荡回路的等效电路 由于对变容二极管没有加反偏压,如图 2-4所示: 图 2-4 nts第二章 实际电路的设计与计算 9 Cj 为变容二极管的结电容,它与外加电压的关系为: dj0jUu1CC 可求得 Cj 对主振回路的介入系数 p为:jCCCp 55 在上式中: Cj0 变容二极管零偏压时的节电容 Ud 变容二极管 PN 结内建电位差(硅管 Ud=0 .7V,锗管 Ud=0.3V) 电容变化指数,由变容观型号决定,由变容管型号决定,如变容管 2CC1C的 =0.5 U 变容二极管两端电压, tco sUUuUuQmQQ 本设计中,为使变容二极管参量的变化对振荡频率影响较小,必须使接入系数 p 1,这样才能使振荡器的频率稳定度提高。取 Cc=5pF, Cj=21pF,并在调试中作适当调整。 低频调制信号 U 的耦合之路电容 C5及电感 L2 应对 U 提供通路。 所以在电路中可以获得最大的电容变化量,并且避免了由偏压变化而引起的频率漂移,同时还简化了电路。 若基带信号引起的结电容变化为 C ,则引入主振回路的电容变化量为p2 C ,可求得由此引起的振荡频率的变化为 g22 f2CCpf 式中4j5 j5 CCCCCC 为主振回路总电容。符号表示 C 与gf的变化相反。 2.1.3 射随器的设计 设计中采用射随器,是利用它的输入阻抗高、输出阻抗低的特点,来将振荡级和功放级隔开,以减小功放对振荡级的影响。因为功放输出信号功率较大,当其工作状态发生变化时( 如谐振阻抗变化),会影响振荡器的稳定度,使振荡波形产生失真或减小振荡器的输出电压。所以设计时为了减小级间相互影响,通常在振荡级和功放级间插入缓冲隔离级 比如本次采用的射随器。射随器的输入阻抗高,可是振荡电路有一个稳定的负载,输出阻抗低,可为功放级提供一个恒压源。虽然射随器的电压放大倍数 接近为 1,但对电流仍有放大作用。本设计中采用如图 2-5 所示的射随器电路。 nts第二章 实际电路的设计与计算 10 晶体管的静态工作点应位于交流负载线的中点,取 Uceq=1/4Ucc, Icq=3 10mA。 图 2-5 射随器电路 实际电路中取: Ucc=12V, Icq=5mA, Ubec=0.7V, =60。 Ueq=Ucc-Uceq=12-3=9(V) Ubq=Ueq+Ubeq=9+0.7=9.7(V) Re=Ubeq/Icq=9/5=1.8(K ) Ibq Icq/ =5/60=83.3E-6(A) Rb=(UCC-Ubq)/Ibq=100(K ) Rb采用 30K的固定电阻和 100K的电位器串联, Re采用 4.7K的电位器,这样是为了便于在实际电路中调整静态工作。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上面各元件的值仅作为调式电路的参考值。 2.1.4 末级功放及发射 电路的设计 无论是在低频电路中还是在高频电路中,为了获得足够大的输出功率,必须采用功率放大器,二者相同之处在于都是输出功率大和效率高。但由于二者的工作频率和相对频带宽度相差很大,就决定了它们之间有着根本的差异:低频功率放大器的工作频率低,但相对频带宽度却很宽;高频功率放大器的工作频率高,但相对频带很窄,中心频率越高,则相对频宽越小。利用选频网络作为负载回路的功率放大器称为谐振功率放大器。谐振功率放大器主要工作在高频段,用作无线电发射机的功率输出级。根据放大器电流导通角的范围,可分为甲类、乙类、nts第二章 实际电路的设计与计算 11 丙类、甲乙类、 丁类及戊类等不同类型的功率放大器。甲乙类放大器适合作为中间级或输出功率较小的末级功放。本设计中,对输出功率要求不高,功率放大器可工作在甲乙类状态,作为发射机的末级功放。 甲乙类功率放大器的电路,如图 2-6 所示: 电路参数的确定及静态工作点的计算: 设计中采用高频小功率管 3DG100B,它的主要参数为: PCM=100mW, ICM=20mA, hfe 30, UCES 1V, fT 150MHz, AP 7dB, Ucc=+12V 电路要求:输出功率 P0 20mW,工作频率 f0=7.5MHz,负载 RL=75。 设功放工 作在临界状态,由于负载 RL与与功率放大器的谐振回路之间采用变压器耦合的方式,实现了阻抗匹配,则集电极上的最佳负载电阻 R0上的功率就等于负载 RL上的功率所以将集电极的输出功率视为高频功率放大器的输出功率。由于高频功率放大器的输出功率为 P0=20mW,则取放大器的静态电流 ICQ=ICM=4mA 图 2-6 02c im02c im02c imc imc im0 RU21RI21RI21IU21P V10I2PUcm0cm K2. 52PUR02cm0则:静态时晶体管的射级电位 UEQ为 VmARIU ecqeq 12 5 04 nts第二章 实际电路的设计与计算 12 基极电位 UBQ、 电流 IBQ为: VUUU b e qeqbq 7.17.01 mAII cqbq 13.030/4/ 若取基极偏置电流 I1=3IIBQ , 25.413.03/7.13/2 bqbq IUR 则 R2取标称值 4.7K KRUUURbqbqcc 5.2821取标称值 28 K 。电容 C1、 C2 的取值由线圈的参数决定,分别设为 15pF和 27pF; C3 是耦合电容,取 150pF。 2.2 接收机 如图 1-3 所示,接收机分 为放大、混频、本振、解调、译码及受控几个部分。 2.2.1 放大电路的设计 接收机输入耦合回路采用 7.5MHz 中频变压器 T2。 接收机的接收电路、高频小信号的放大电路如图 2-7 所示: ( 1)设置晶体管 VT4 的静态工作点,计算元件参数:本放大电路采用的是图 2-7 nts第二章 实际电路的设计与计算 13 普通的高频小功率管 3DG100B,它的部分参数为: rb b=50, Cb c=3pF。当 IE=1mA时, Cb e=25pF。为使晶体管处于放大状态, VT4 的静态工作点 Q取值如下: 电源电压 UCC=5V, Icq=1mA, Ueq=1.5V, Uceq=3.5V,设 =60 则: K511 51IURReqeq3e . V227051UUU b e qeqbq . K2216 60226IU6IURRcqbqbqbq2b2. K282222 225RU UURR b2bqbqcc1b1 . Rb1用 10 K 电阻和 47 K 电位器,以便调节静态工作点。 ( 2)计算谐振回路的参数 放大器在高频情况下的等效电路的 y 参数 Yie、 Yoe、 Yfe和 Yre分别为: 输入导纳:)(1ebebie Cjegbbrb CjegbY 输出导纳:ebebebbb bbcboe CjCjgrgmrCjY )(1 正向传输导纳:)(1 ebebbb mfe CjgrgY反向传输导纳:)(1 ebebbb cbre CjgrCjY 式中, gm 晶体管的跨导,与发射机电流的关系为: SmAIg em 26gb e 发射介电导,与晶体管的电流放大系数 及 IE 有关,其关系为: SmAIrg eebeb 261 nts第二章 实际电路的设计与计算 14 bbr 基极体电阻,一般为几十欧姆(高频工作频率下) cbC 集电极电容,一般为几皮法 ebC 发射结电容,一般为几十皮法至几百皮法 由 上 面 各 式 及 三 极 管 的 静 态 工 作 点 参 数 可 得 gm 、 gb e 为: mSSmAIg em 3826126 mSmAIrg eebeb 64.060261261 下面计算 4 个 Y参数: )(1 ebebbb ebieieie Cjgr eCbjgCjgY mSjjjCjgr CjgY ebebbb ebebie 185.0622.01025105.71064.0501 1025105.71064.0(1 1263 1263 所以: gie=0.622( mS), rie=1/gie=1.61( K ), Cie=0.185/7.5nF=24.7pF 又因为: ebebebbb mbbcboe CjCjgr grCjY 1 所以 mSjYoe 0 6 4.00 0 3 7 5.0 由oeoeoe CjgY 得: mSgoe 00375.0; pFCoe 5.85.706 4.0 mSjCjgr gYebebbbmfe 334.08.36)(1 所以 mSYoe 8.36 在设计线圈时为了简化设计过程,线圈回路电容 C4都取 15pF,而且线圈的初级总匝数 N2=48,集电极接入初 级的匝数 N1=32,次级线圈的匝数为 N3=4。所以接入系数 p1=N1/N2=2/3, p2=N3/N2=1/12。所以,回路总电容 C 就可以求出: C =C4+p12Coe+p22Cie=19( pF) 高频电路中的耦合电容及滤波电容一般采用体积较小的瓷片电容,现取: 耦合电容: C1=0.1 F 旁路电容: C2=0.01 F 滤波电容: C3=0.1 F 电路中该高频小信号放大器的电压放大倍数 Av0为:iv UUA 00 nts第二章 实际电路的设计与计算 15 放大器的通频带 BW 与谐振电路的电压放大倍数 Av0的关系为: CYBWA fev 20 g YppA fev 21 2.2.2 对接收信号解调电路的设计 本设计中对已调信号进行处理恢复基带信号,是通过 Motorola 专用集成电路芯片 低功耗窄带 FM/IF MC3361B 来实现的。 MC3361B 包含一个振荡器、混频器、限幅放大 器、正交鉴频器、有源滤波器、静噪电路、扫描控制和闭音开关。该电路只使用了它的振荡器、混频器、限幅放大器、正交鉴频器。通过 8MHz 晶振与输入的 7.5MHz 的高频信号混频,输出信号通过 500KHz 的窄带陶瓷滤波器( FL),则产生了 500KHz 的中频信号。 MC3361B 用在 FM 双工通信中的参数如下: ( 1)在 2V 到 8V的电源下工作 ( 2)低漏电流: 3.9mA(在 Vcc=4V 的条件下) ( 3)具有很好的灵敏度:输入限定电压 -3dB=2.6 V (在 Vcc=4V 的条件下) ( 4)只需要较少的外部零件 ( 5)工作频率最高可到 60MHz MC3361B 在电路中的运用如下图 2-8所示: 图 2-8 MC3361B 在电路中的应用 下图 2-9是 MC3361B 的示意图: nts第二章 实际电路的设计与计算 16 图 2-9 MC3361B 示意图 2.2.3 对解调信号进行恢复的电路的设计 在经过无线传输、高频放大、解调等过程后,信号会产生畸变,为了得到性能更好的数字信号,还需要利用脉冲信号的恢复电路将解调信号恢复成二进制码型。这样的信号才能被后面的译码电路准确的解码,并且提高了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比较器的门限电压由鉴频器输出经 RC 低通滤波获得,其电压相当于信号中的直流分量电压。此方法有一定的自适应功能,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出较强的抗干扰能力。用这个门限电压,使高于这个门限电压的部分恢复为高电平,低于的部分恢复为低电平。我们采用 LM311 来实现这个电压比较器的功能。以下为 LM311的示意图,如图 2-10所示。 图 2-10 LM311 示意图 nts第二章 实际电路的设计与计算 17 其电路如图 2-11 所示: 图 2-11 比较器电源采用 +5V 的直流稳压电源。因为, MC3361B 输出的信号频率为1.7KHz,所以输入比较器的信号先要经过由 R1 和 C1构成的低通滤波器,这样便滤除 了高次谐波。 RC 低通滤波器的通带为: HzRC2 12f 0 即从 0 到RC21的频带宽度 设 C1=0.022 F ,则 R1=3.3 K 而 R2、 C2应能滤出数字信号的直流分量 设 R2=10 K ,则 C2=100 F 在为了使比较器输出信号与后极电路相匹配,所以为 LM311 上的 5管脚上的输出信号提供一个直流电压,并在它们之间加入一个限流电阻 R3=1 K 。 2.2.4 线圈的设计 由于线圈的设计过程相当的复杂、繁琐、这里仅作扼要的阐述。 设计中涉及到如下两种线圈: nts第二章 实际电路的设计与计算 18 图 2-12 两种线圈的设计方法基本相同:(以 I 型为例) 设: N1 2、 3之间的线圈匝数 N2 1、 3之间的线圈匝数 N3 4、 5之间的线圈匝数 RL 4、 5之间所接的负载电阻 QL 初级回路有载品质因数,一般取值 2 10,设计中 QL取值都很高,接近10。 设计中,计算选频网络的 三级管集电极负载电阻 R0时,所涉及到的集电极输出功率 P0是三级管的极限参数 PCM 最大输出功率。 利用经验公式: HCf 10532L 204 . 将数值代入上式,可得: L 30 H 谐振阻抗与变压器线圈匝数比为: 0Lc imL013 RRU R2PNN ; LL032 QR LNN 利用上面的公式,对于不同的线圈,变压器匝数比分别为: B1线圈: N2: N3=34: 15; B2线圈: N1: N3= N2: N3=24: 4; B3线圈 : N1: N3=32: 4, N2: N3=48: 4; B4线圈: N3=90。 注:上面的数值都是实际的线圈匝数。 nts第二章 实际电路的设计与计算 19 2.3 控制电路 首先给出一个简单的 MC145026 编码与 MC145027 解码的实例,如图 2-13 所示。 图 2-13 例 2.3.1 编码电路 因为本遥控系统的重点在于无线部分,所以设计数字部分时要满足结构简单,同时实现规定的控制能力的原则。 图 2-14 MC145026 示意图 编码电路要实现的功能在第一部分“电路总体设计”中已有详细介绍,这里便不再赘述。图 2-15便是 MC145026 的示意 图。 MC145026 一次发送 9位数据,其中 5 位是地址码, 4 位信息码。为了保证信nts第二章 实际电路的设计与计算 20 息的安全可靠, MC145026 会将同样的数据发送两次。在接收到 CD40147 的三位编码输出的并行信号, MC145026 将会对其进行编码,以产生适合于无线信道传输的码型,然后串行输出。输出的串行码频率 f是由 12管脚 CTC与 13 管脚 RTC的器件来确定的。参考 Motorola 公司提供的器件手册,频率 f 和 CTC、 RTC的关系如下式: 4 0 0 K H zff o r 1 K H zHzC3R2 1fTCTC .12pFCCC la y o u tTCTC , RS=2RTC, RS 20 K , RTC 10 K , 400pF CTC 15 F所以 f=1.7KHz。 设计中采用了 Motorola 公司提供的参考值,如下表所示: 表 2-1 2.3.2 解码及驱动电路 图 2-15 MC145027 的示意图 nts第二章 实际电路的设计与计算 21 因为在编码中我们已经设定了一位地址码,那么在译码时就必须有两片MC145027 来解码,也就是只有地址位同自身地址位设定相符的解码芯片才能译出相应的信 息。 MC145027 的外围器件设定与 MC145026 相同,图 2-15为 MC145027的示意图。 由于 LED 的工作电流小,所以采用 74LS138 译码器直接输出驱动。小灯泡的亮度显示采用 74LS47 来驱动数码管,数码管采用共阳极数码管 LTS546R, 74LS47的输出电流很大,所以在它的输出管脚接上一个 430的电阻限流。 图 2-16 流过小灯泡的电流 I0 与集电极电阻有关,集电极电阻与 I0 成反比,所以MC145027 输出的高位应与集电极电阻最小的射随器相连。同理,此高位应与集电极电阻次小的射随器相连,低位 应与集电极电阻最大的射随器相连。设计中选用了相同的基极电阻 510 欧姆。集电极电阻取值如图 2-16 中标值所示。 nts第三章 电路仿真与测试 22 3. 电路仿真与测试 要完成一件电子产品,必须要完成原理图设计、 PCB 图设计、制板、制造等几个步骤。当然在制板、制造之前首先要保证原理图设计准确无误方可进行PCB 图设计,这就要求设计者对所设计电路的性能进行初步验证。 早期的电子设计中,电路性能验证主要是将设计的电路图接成面包板,然后使用电源、信号发生器、示波器、电表等电子仪器来实现,他们根据预先设定好的方案,检查在一定的初始条件和给定输入情况下电 路实际的输出信号是否与预期的输出信号吻合。这对于规模较较小的电路是可行的,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电路规模越来越大,同时对电路的设计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验证方法已经完全不可行了。因而计算机辅助电路分析已成为现代电子设计中不可缺少的工具。 EDA 软件的功能越来越强大,只要有合适而精确的电路模型,电脑便可仿真出接近真实的电路结果。 3.1 调频波电路的仿真 在无线传输中,为了克服电波的各种衰减及损耗,通常要用低频的基带信号调制频率较高的载波。就是说在调频之前先要获得载波,如图 3-1 所示: 图 3-1 正弦波周 期 T=138.0660ns,即 f0 7.5MHz。 nts第三章 电路仿真与测试 23 当变容二级管的结电容在调制信号的作用下发生变化时,振荡回路的总电容也随之变化,这样便得到了疏密变化的调频波,图 3-2( a)、图 3-2( b)分别是用 100KHz、 1mV 的方波发生器产生的仿真波形。 (a) (b) 图 3-2 nts第三章 电路仿真与测试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无线电的发射与接收
链接地址:https://www.renrendoc.com/p-552296.html

官方联系方式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