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芳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doc_第1页
芳芳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doc_第2页
芳芳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doc_第3页
芳芳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doc_第4页
芳芳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备 课 卡学科: 数学 课题: 毫米的认识 课型: 新授 No: 执行:班级 三年级 教师: 周芳莉 第 周 星期 三维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物体的长度。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教学难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课件、媒体:课件、媒体: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一、情景导入1、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1)出示例1情境图,学生认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2)4人小组合作,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的“估计”一栏中。(3)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2)交流测量的结果,引出毫米。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二、探究体验1、了解毫米与厘米的关系。(1)提问:“从直尺中,你发现毫米与其他单位间的关系吗?”。(2)学生观察并独立思考后回答问题。从而引出1厘米10毫米的关系。让学生多说发现这个关系的过程。2、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1)在直尺上观察1毫米的长度,互相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2)教师提出问题:“请大家说出生活中长或宽或厚大约是1毫米的东西。”先在组内说,再在全班交流。(3)要求学生合作完成:三、实践应用:在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四、课堂练习:练习一第1、2题五、全课总结: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2、师总结。六、布置作业。学生活动 学生认真观察。 4人小组合作,分别估计,再填表。 反馈结果。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 交流测量的结果。观察并独立思考后回答问题。观察1毫米的长度。先在组内说,再在全班交流。 巩固反馈。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收获。板书设计: 毫米的认识长度单位:毫米 1厘米=10毫米课后反思:备 课 卡学科: 数学 课题: 分米的认识 课型: 新授 No: 执行:班级 三年级 教师: 周芳莉 第 周 星期 三维目标: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认识分米,建立1 分米的长度概念 ,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学难点:建立1 分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课件、媒体: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一、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昨天已经量出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2、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二、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1、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 板出:1分米=10厘米 2、让学生找一找身边,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3、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三、认识几分米1、在尺子上认识几分米。2、出示图片让学生认识几分米四、用分米量量绳子的长度(让学生先估测,然后再测量)五、巩固练习1、练习一的第三题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1)一条裤子长9分米( )(2)一张床长5分米 ( )(3)小明高14分米 ( )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 )3、填空: 5分米=( )厘米=( )毫米 30毫米=( )分米 40毫米=( )厘米=( )分米 2米=( )厘米4、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4题教和第五题。5、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六题和第七题。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学生活动 自由发言。 两人为一组测量。观察尺子,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找一找。比划比划。 认识。先估测,然后再测量。独立解决。再全班评定。独立完成,再评定。完成练习。板书设计: 分米的认识长度单位: 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米=10分米 米 10 分米10 厘米10 毫米课后反思:备 课 卡学科: 数学 课题:毫米、分米的练习 课型: 练习课 No: 执行:班级 三年级 教师: 周芳莉 第 周 星期 三维目标:1、进一步巩固毫米、分米的测量方法,掌握毫米、分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计算。让学生经历估测和实测的过程,增强估算意识,提高自身的估测能力。 2、让学生在做数学中体验乐趣,培养自信心。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毫米、分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让学生经历估测和实测的过程,增强估算意识,提高自身的估测能力。课件、媒体: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一、回忆:我们都认识了那些长度单位?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二、先判断题中的出示的两个图形中哪个是正方形,再用尺量一量,看看你的判断是否正确。三、以毫米为单位,量出两个图形中每条边的长度,并在相应的位置上标出来。四、先试着估计一下粉笔的长、文具盒及小黑板的宽大约各是多少,然后用尺进行实际测量。五、根据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进行简单的换算和计算。1分米=( )厘米 6分米=( )厘米 1厘米=( )毫米 7厘米=( )毫米 10厘米=( )毫米 ( )分米=20厘米=( )毫米 1米+3分米=( )分米( )毫米=400厘米=( )分米 1米4分米=( )分米1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 )分米=10厘米 40厘米=( )分米15厘米+35厘米=( )厘米=( )分米42厘米+58厘米=( )厘米=( )分米=( )米六、填上合适的单位蜡笔长6() 小红身高120() 课桌高7() 粉笔长75()别针长34() 跳绳长2( ) 数学课本厚约8()七、判断小名身高134米() 一根绳长15分泌() 一块橡皮厚1米() 10分泌=1厘米()八、 在里填上大于小于或等于160毫米30厘米 2米11分米 200厘米2米2分米160毫米 5米4分米52分米 150厘米1米5厘米九、下面是小刚的日记,瞧瞧他有没有闹笑话。学生活动 回忆。先判断,再用尺量一量。量一量。先试着估计,然后用尺进行实际测量。根据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进行简单的换算和计算。填上合适的单位。判断。 独立完成。学生听。板书设计: 练 习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米10 分米10 厘米10 毫米 1厘米=10毫米课后反思:备 课 卡学科: 数学 课题: 千米的认识(一) 课型: 新授 No: 执行:班级 三年级 教师: 周芳莉 第 周 星期 三维目标:1、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学重点: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教学难点: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课件、媒体: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一、认识千米 1、出示老师制作的第一块路标,让学生理解、体会从某路口到南宁市外环线6千米的含义,2、让学生看书第七页的例三,理解到叶镇21千米、灵山23千米的意义。3、小结: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二、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师:从某路口到南宁外环线6千米,那么你是否知道从某路口到那里大约是1千米,1千米又有多长呢?从某路口到某处就是1千米,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200米,5圈就有1千米。1、让学生动手测量1千米的跑道有多少米。 1千米=1000米2、举出例子说一说在我们生活周围有1千米长的物体吗 ?三、巩固知识、动用知识: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第一题和第四题。2、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1)练习二第二题 (2)补充题(略)学生活动 学生理解、体会。看书第七页的例三,理解。自由发言。学生动手测量。举出例子。独立完成练习。板书设计: 千米的认识(一) 长度单位: 千米 1千米(公里)=1000米课后反思:备 课 卡学科: 数学 课题:千米的认识(二) 课型: 新授 No: 执行:班级 三年级 教师: 周芳莉 第 周 星期 三维目标: 1、进一步认识千米,加深理解1千米的长度概念。 2、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教学重点:体验1千米有多远。教学难点:体验1千米有多远。课件、媒体: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一、复习1、让学生说说1千米有多长,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呢? 2、填空: 1千米= ( )米 1米=( )厘米 1米= ( )分米 1分米=( )毫米二、学生实践( 把全班学生分为10个小组进行测量) 1、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走一走,数一数你走了几步,看一看100米有多远。 (1)请学生说一说你走了100米你走了几步,如果你走1000米大约走了多少步。 (2)一个小组量出100米,10个小组一共量出多少个100米?是多少千米? (3)让学生讨论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是非曲直千米。 2、带学生校外走1千米的路程,数一数你走了几步,看一看1千米有多远。学生活动 自由发言。回答。走一走,数一数.说一说。回答。讨论。校外走1千米,数一数。板书设计: 千米的认识(二) 10个100米就是1千米。课后反思:备 课 卡学科: 数学 课题: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 课型: 练习课 No: 执行:班级 三年级 教师: 周芳莉 第 周 星期 三维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长度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2、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方法。教学难点: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方法。课件、媒体: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一、复习检测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2、 1千米=()米 3米=()分米 7分米=()厘米 60毫米=()厘米 300厘米=()米 1000米=()千米 并让学生说说7分米=70厘米,60毫米=6厘米是怎么想的。二、探究新知1、出示题目:3千米=()米2、小组协作共同完成。3、汇报讨论结果。3千米=3000米,因为1千米是1000米,3千米就是3个一千米,就是3000米。4、出示题目:5000米=()千米5、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口答,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6、引导观察:两个小题中等号两边的长度单位起了什么变化?7、反馈练习:完成课本第8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三、巩固应用1、完成练习二第3题:提醒学生看清单位名称2、完成练习二第4题,先让学生认真看图,然后小组讨论,对学生提出的出行方式及所需的时间的不同答案,引导学生进行评价。3、作业:练习二第5题,这题可以有不同的路线,引导学生仔细看图,课后交流。4、第6题。四、全课总结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2、师总结。学生活动 回忆。 口答 说说想法。 小组协作共同完成。 汇报讨论结果。 独立完成,交流想法。观察。 反馈练习。 独立完成。 看图,小组讨论再评价。 独立完成。交流收获。板书设计: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 例5、3千米= 米 5000米= 千米课后反思:备 课 卡学科: 数学 课题: 吨的认识 课型: 新授 No: 执行:班级 三年级 教师: 周芳莉 第 周 星期 三维目标:1、认知重量单位吨,体会吨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能进行简单的重量单位换算。 2、根据自己的感受,正确选用适当的重量单位,增强判断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这些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正确建立吨的概念,感受1吨的重量教学难点:能进行正确的重量单位换算课件、媒体:课件、媒体: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一、 联系生活,揭示课题(一)出示实物:一枚2分硬币,问:同学们,知道它有多重吗?(二)出示实物:一大包洗衣粉这是一大包洗衣粉,猜它有多重?1千克等于多少克?板书:(三)图片出示:一辆卡车要计量这辆卡车的重量用什么作单位合适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较大的重量单位 吨。板书课题:吨的认识二、引导探索,感受新知:(一)引导探索新知:出示例6的主题图,说说这幅图的内容。“它们能同时过桥吗?”1000千克是1吨1吨等于多少千克?板书:1吨=( )千克(二)感受新知:1究竟1吨有多重,你们想不想感受一下呢?出示1袋水泥(50千克)图片,想想找1名学生掂一掂,找2名同学抬一抬有什么感受?。那么多少袋这样的水泥是1吨呢?2说一说,请你举出计量哪些物体重量可以用“吨”来表示 3说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三)合作交流,探讨新知:自学例7,再小组合作试一试:3吨=( )千克 6000千克=( )吨1相邻两个重量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物体的重量单位经过换算,数字和单位不一样了,物体的实际重量有没有变化?三、巩固练习。四、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的表现如何?学生活动 估估。 猜一猜。齐读课题。 理解图意。谈感受。说说。自由发言。自学例7,再小组合作试一试。小组议论,再全班交流。巩固练习。交流收获。板书设计: 吨的认识 质量单位:吨 例7 3吨=3000吨 1吨=1000千克 6000千克=6千克 1000千克=1吨课后反思:备 课 卡学科: 数学 课题: 吨的认识练习 课型: 练习课 No: 执行:班级 三年级 教师: 周芳莉 第 周 星期 三维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掌握吨和千克的进率,能熟练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质量单位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加深对吨的理解,运用吨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进一步建立吨的概念,感受1吨的重量。教学难点:能进行正确的重量单位换算。课件、媒体: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一、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二、练习巩固:1、练习三 第1题把合适的体重与对应的动物连起来。2、练习三 第2题根据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进行简单的换算和计算。3、练习三 第3题你在图中获得了哪些有效的信息?小组内讨论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4、练习三第4题了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吨?如果每月少用1吨水能做到吗?可以采用哪些方法节约用水?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想知道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学生活动 回顾交流。独立完成,再全班交流。 独立完成,再汇报,说说理由。小组内讨论研究,在全班交流。 交流,汇报。 交流收获。板书设计: 练习三课后反思:备 课 卡学科: 数学 课题: 生活中的数学 课型: 新授 No: 执行:班级 三年级 教师: 周芳莉 第 周 星期 三维目标:1、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牢记单位之间的进率。2、能联系生活,理解生活中处处存在这些数学知识。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的能力。教学重点:巩固所学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及其简单的换算。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的能力。课件、媒体: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一、复习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1、复习长度单位:(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长度单位。(2)举例子说一说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的长度。2、复习质量单位(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质量单位。(2)举例子说一说1克、1千克、1吨有多重?二、联系生活,了解生活中的数学 (一)自学课本第一十四页的内容1、学生看书第十四页的内容。2、各学习小组交流,你看到了什么?3、全班交流请各小组代表汇报你们组发现了什么?(二)学生汇报社会调查情况请同学们汇报这两天来你通过什么方法,发现生活里存在我们学过的长度和质量知识。如:我爸开摩托车的速度一般是每小时40千米,我家到学校的路程大约是2千米。三、随堂练习1世界上最大的动物是海中的鲸鱼,重15吨。陆地上现有最大的动物是大象,重5吨。鲸鱼的重量是大象的几倍?2一个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400米,运动员每天早晨跑5圈,运动员每天早晨跑了多少千米?四、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活动 说说认识了哪几个长度单位。 说说认识了哪几个质量单位。举例子。看书第十四页的内容。各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汇报社会调查情况。独立思考。交流收获。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数学 长度单位: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质量单位:克、千克、吨课后反思:备 课 卡学科: 数学 课题: 连续进位加法(一) 课型: 新授 No: 执行:班级 三年级 教师: 周芳莉 第 周 星期 三维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的计算法则,会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2、通过加强练习,减少错误率,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学重点:掌握用竖式计算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满十进一”的道理。课件、媒体: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一 复习准备,导出新知基础训练 求与的和。全班齐练,教师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笔算不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呢?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强调):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二 学习新课1 .导入新课 出示课题2 .教学例1(1) .学生尝试摆小棒求得98+25的结果(允许有各种方法。)先加哪一部分,单根的8根和5根怎样加?给8根小棒凑几根就是10根? (82313)(2). 列竖式计算。学生自由书写竖式,再讨论哪一种合理。 这道题的竖式怎么写?(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从哪一位加起呢?(从个位加起。)想一想:小棒应该怎样摆? 独立完成计算。(两个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在书上完成。)三. 巩固发展1、做一做 直接在书本上计算,指明学生板演,集体讲评2、练习四,第一题,连一连3、地球仪85元,书包48元,买一个地球仪和一个书包一共要多少钱?四、课堂总结: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五、作业布置学生活动 全班齐练,做完后集体订正。 小结。 尝试算题。自由书写竖式,再讨论哪一种合理。两个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在书上完成。学生板演,集体讲评。独立完成。提问。板书设计: 1、连续进位加法(一) 例1、 98+25=123(种) 9 8 + 12 1 5 1 2 3课后反思:备 课 卡学科: 数学 课题: 连续进位加(二) 课型: 新授 No: 执行:班级 三年级 教师: 周芳莉 第 周 星期 三维目标:1.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估算的方法。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2. 在掌握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3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教学重点:掌握用竖式计算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满十进一”的道理。课件、媒体: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一、复习准备,导出新知1、列竖式计算:59+77 85+68 59+89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列竖式时要注意些什么? 2、口算:600+800900+1001000+1003、估算:599+800900+101989+112 问:不用笔算,你能很快地算出大概的答案吗?你是怎么想的?二、学习新课1. 估算下面算式的得数。 爬行类 两栖类 你能估计出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吗?。 最靠近哪个整百的数字? 最靠近哪个整百的数字? 问: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大约一共有多少种? 问:如果精确计算,你认为会比多还是比少呢?为什么?(不到,不到,所以它们的和肯定不到)笔算 请同学们列竖式做精确计算,看看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学生板演,集体讲评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在计算到前一位的时候不能忘记加进位。三. 巩固发展1. 完成课本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四、课堂总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还想知道什么?五、布置作业。练习五第1、2题。学生活动 独立列式计算。口算。估算。说说想法。小组讨论交流。全班交流。独立列竖式计算,再学生板演,集体讲评。独立完成。交流收获。板书设计: 连续进位加法(二) 例2、376+284=660(种) 3 7 6 注意: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 + 21814 就要向前一位进1. 6 6 0课后反思:备 课 卡学科: 数学 课题: 练习课 课型: 新授 No: 执行:班级 三年级 教师: 周芳莉 第 周 星期 三维目标: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2.学会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整理知识的学习方法,训练学生主动探究、大胆想象、合作交流。教学重点:训练学生主动探究、大胆想象、合作交流。教学难点:学会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整理知识的学习方法,训练学生主动探究、大胆想象、合作交流。课件、媒体: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一、复习检测1、口算下面各题7+8+1 5+9+1 6+4+1 3+9+1 7+5+1 9+6+1 2、笔算下面各题649+273 786+245 392+508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做,做完后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二、课堂练习1、练习五的第3题。指导学生看图说图意,并指出已知条件和问题。(1)学生列式计算(2)集体订正2、 练习五第4题,指名学生读题,出示本题的图示,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板演。3、练习五的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板演。结合板演情况进行评议。4、练习五的第6题,把算式和相应的得数连起来,提醒学生看清数字,认真计算。5、练习五的第7题,找出这几题中的错误,指出该如何改正。说一说平时自己计算中常用的错误有哪些。6、练习五的第8题,要求把和是1000的两个数连起来。学生独立完成后讨论: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前位凑9,后位凑10)7、练习五的第9题。指名读题,理解题。说一说你的走法。通过计算,找出最近的路。让有余力的同学做选作题和思考题。三、全课小结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2、师总结。学生活动 口算。一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做,做完后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学生列式计算,集体订正。理解题意,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板演。独立完成后,再板演,评议。独立完成。全班交流。独立完成后讨论。读题,理解题,解决问题。交流收获。板书设计: 连续进位加法练习 注意:1、相同数位对齐 2、哪一位满十向前一位进“1”。 3、相加时要加上进来的“1”。课后反思:备 课 卡学科: 数学 课题: 连续退位的三位数减法 课型: 新授 No: 执行:班级 三年级 教师: 周芳莉 第 周 星期 三维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减法计算法则,学会笔算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2、学会结合具体的试题进行估算。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掌握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都要向前一位退1”。课件、媒体: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1、创设情景。2、师说:车先行了159千米,让同学们在途中吃了午饭,接着,又行了189千米,到达了大理。你们想一想,昆明到大理的路一共有多长? 二、合作学习,探求新知:1、同学们到达大理后,这时,有一位同学问导游:“我们游玩过大理,去丽江,还有多远?”导游说:“从昆明到丽江,一共517千米,我们到大理,行了348千米,你说还有多远呢?”教师板书部分线段图2、听了导游的话,你可以在图中标出哪些条件? 3、教学估算:(1)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大家能用估算的方法解决吗?(2)生汇报交流,师板书。(3)4人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两种估算的方法,你同意哪一种呢?(4)同学们说的两种方法,各有各的道理,等我们用笔算的方法得出准确答案后,再来比较这两种方法。4、教学笔算:(1)小组合作,探究517-348计算方法。(2)学生汇报交流后总结算法。5、师生总结:计算中,你认为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注意呢?6、比较一下,两种估算结果中谁与计算的结果更接近呢?三、巩固练习,合作进步1、游过丽江同学们去了生态果园,园里栽植了三种果树。(如图)(1)从图中你得到什么信息?根据这些信息能提出问题吗?(2)果园里还藏着不少数学问题呢,下面的问题你能解答吗?四、全课总结,布置作业。学生活动 自由回答。 列式。学生继续板书完整线段图。)列式。生汇报交流。小组合作,探究。学生汇报交流后总结算法。独立完成。板书设计: 连续退位的三位数减法 例1、517348=169(千米) 。 。 5 1 7 - 3 4 8 1 6 9课后反思:备 课 卡学科: 数学 课题: 被减数中间、末尾有0的退位减法 课型: 新授 No: 执行:班级 三年级 教师: 周芳莉 第 周 星期 三维目标:1、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掌握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课件、媒体: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一、复习导入 1、找朋友。415228556379538893621352691809104612181297475202、如果把218129改为208129,计算上有什么不同?3、导入板书课题。二、探究体验 1、计算208129 (1)指名板演,余生齐练。 (2)2人小组讨论:你是怎样计算的,计算时要注意什么?(3)请板演学生把计算过程叙述一遍。 (4)师生齐小结计算方法及要注意的问题。2、学生在书上自主完成第26页例2。3、学习例3。(1)出示例3:500185 (2)独立思考:怎样计算?(3)小组讨论:你是怎样计算的,各自的方法有什么不同?(4)全班汇报交流。(可以列竖式,也可以 4、师生齐小结:被减数为0,且已被借时,一定要先从前一位退1,然后看作9再减。 三、实践应用1、 小组比赛:完成25页第1题,看哪个小组做得又对又快。2、 独立完成25页第4题。3、完成2526页第3、6题在练习本上。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师总结。学生活动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板演,余生齐练。2人小组讨论。板演学生把计算过程叙述一遍。在书上自主完成。 独立思考。 小组讨论。 全班汇报交流。齐小结。 小组比赛。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 交流收获。板书设计: 被减数中间、末尾有0的退位减法 例2、208129=79 例3、500185=315 。 。 。 。 2 0 8 5 0 0 1 2 9 1 8 5 7 9 3 1 5课后反思:备 课 卡学科: 数学 课题: 连续退位减法练习 课型: 新授 No: 执行:班级 三年级 教师: 周芳莉 第 周 星期 三维目标:1、通过不同的形式对连续退位减法进行综合练习,进一步掌握计算方法。 2、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解题思路,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学重点:掌握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课件、媒体: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一、把算式和相应的得数连起来。594-129 610-456305-187 900-325705-345 643-57二、根据题中的信息,解决提出的问题。1、副食商店云来410千克鸡蛋,上午卖出152千克,下午卖出174千克,还剩多少千克?2、科技园上午有游客852人,中午有265人离去。下午又来了403位游客,这时园内有多少游客?全天园内来了多少游客?三、确被减数、减数、差三者之间的关系,按要求填表。四、找朋友。把得数相同的两个算式连起来。五、根据提供的信息,分别计算出每种情况下小明家到小红家的距离。想一想,小明和小红两家和学校的位置可能有几种情况?六、思考题:在里填上适当的数字,使算式成立。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填法?学生活动 找答案。学生说明解题思路后再列式解答。 正确理解题中两个问题的含义,弄清思路,准确解答。 填写表格 完成找朋友。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板书设计: 连续退位减法练习题 1、两家都在学校的同一侧 312-155=157 (米) 2、两家分别在学校的两侧 312+155=467(米)课后反思:备 课 卡学科: 数学 课题: 加减法的验算(一) 课型: 新授 No: 执行:班级 三年级 教师: 周芳莉 第 周 星期 三维目标: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初步学会加法的验算,并通过加法验算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掌握加法的验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加减法的互逆关系。课件、媒体: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