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学研究报告.doc_第1页
中国电影学研究报告.doc_第2页
中国电影学研究报告.doc_第3页
中国电影学研究报告.doc_第4页
中国电影学研究报告.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电影学研究报告2006年,作为中国电影新百年的开端,国产影片数量和票房继续呈增长态势。而在电影研究方面,对于中国电影历史与现状的研究,包括中国电影史研究、当代电影研究、区域电影研究等方面较为引人注目,海外对于中国电影的研究也较多被介绍到国内;电影理论研究论题多集中在电影美学、电影教育、电影产业方面; 1、中国电影史研究2006年的中国电影史研究,在通史、专业史等方面都出现不少论著。由张会军籍之伟担任编委会主任、张会军主编、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电影专业史”系列是对电影学各个专业发展史的系统研究的成果,出版计划中包含了电影编剧卷、电影导演卷、电影表演卷、电影摄影卷、电影声音卷、电影美术卷、电影理论卷、电影文化卷、电影教育卷、电影技术卷、电影制片发行放映卷、电影音乐卷、电影动画卷等十余种,“分别从理论的高度和专业的角度对各个电影专业的发展脉络、本质、特征、本体、文本、类型、风格、审美、规律、现象及研究方法,进行了系统的学术理论总结。同时,也对电影艺术的社会审美本质、艺术审美本质,从电影理论的层面进行了总结。通过对电影专业发展史中的现象研究、运动研究、流派研究、类型研究、大师研究、美学研究、问题研究及作品研究,建立和完善了科学的、系统的电影艺术研究理论体系框架”。 其中本年度出版的有张巍主编的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电影编剧卷、杨远婴主编的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电影文化卷、李念芦李铭张铭的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电影技术卷、于丽的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电影制片、发行、放映卷等,从不同角度对百年中国电影历史的发展进行了梳理。李少白主编的中国电影史(高等教育出版社)作为面向大学的电影教材,试图从艺术、工业等多维体系综合构成的角度,来叙述中国电影的历史发展。它将中国电影史分成尝试时期、探索时期、商业竞争时期、变革时期、非常时期、丰收时期、新中国电影创建时期、禁锢时期、再探索时期、市场化时期等十个发展阶段,香港电影和台湾电影则单列章节叙述。李道新的中国电影史研究专题(北京大学出版社)对百年中国电影史的一些重要论题,比如民国报纸与早期电影、民国都市的戏曲演出与电影放映、沦陷时期的上海电影、新时期战争电影、伦理电影、贺岁电影、电影旅游、类型化生存等进行了独到的阐述。范志忠的百年中国影视的历史影像(浙江大学出版社)从“西洋影戏的本土化”、“东方伦理的叙述范式”、“国家意识形态的历史建构”、“作为东方奇观的民俗电影”、“个体成长的青春记忆”、“旧上海的繁华旧梦”、“消费时代的历史话语”等方面探讨了中国电影的发展流变。吴迪编的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文化艺术出版社)则是19491979年间中国电影研究文献资料的选编,由编者在其收集的新中国电影史料长编的基础上精选编辑而成,分上中下三卷。李亦中主编的银海拾贝(北京大学出版社)收入了50位从事电影编导、表演、经营的著名影人叙写的文章,以图“抢救”湮没半个世纪以上的电影文献,可以看成是建构感性电影史的一种努力。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继2005年由李多钰主编的中国电影百年上编(19051976)之后,由孙献韬李多钰主编的中国电影百年下编(19772005)也在2006年初面世。与“上编”一样,它也是以新京报两年来几乎不间断的电影专题编辑而成,时间跨度从1978年北京电影学院恢复招生到2005年12月中国电影博物馆开馆。刘江华张晋锋编著的百年电影娱乐眼(安徽教育出版社)则以电影的大众娱乐功能为视点反映了百年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中国电影家协会编的中国电影新百年:合作与发展第十四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电影出版社)、入世以来的中国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延续了对中国电影百年历史和现实的分析与思考。相关著作还有艺术学编委会编的影像思考:电影与电影史(学林出版社)、张凤铸主编的中国电影电视剧理论概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周黎明梁良的华语片碟中碟(花城出版社)、张振华梅朵主编的名家看电影:19492005(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彭吉象主编的中国经典电影作品赏析(高等教育出版社)、钭江明主编的影三百(复旦大学出版社)、周慧的谁制造了中国电影的神话(中国青年出版社)、祁晓萍编著的香花毒草:红色年代的电影命运(当代中国出版社)等。2005年12月1013日,由国家广电总局举办的“回顾与展望纪念中国电影100周年国际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以“回顾、合作、发展、创新”为主题,回顾中国电影百年历程,探讨中国电影发展之路。当代电影2006年第1期刊发了论坛的部分发言稿,包括王太华的在“纪念中国电影100周年国际论坛”上的讲话、赵实的弘扬传统展望未来开创中国电影的新纪元在“纪念中国电影100周年国际论坛”上的讲话、郑洞天的代与无代对中国导演传统的一种描述、熊澄宇雷建军的作为传媒的电影和作为产业的电影、骆思典的全球化时代的华语电影:参照美国看中国电影的国际市场前景、倪震的中国电影伦理片的世纪传承、饶曙光的回顾与展望“纪念中国电影100周年国际论坛”综述等。除此之外,当代电影还刊发了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主办的两次研讨会的专题论文,在第2期“新旧纪元的交替中国电影百年探讨与展望”专题中收入了黄会林的百年中国电影与中国电影观众、郑洞天的关于中国电影的三个“告别”、张颐武的升级换代的“中国制造”电影、尹鸿的关于中国百年电影的认知、钟大丰的从博弈关系认识中国电影、黄式宪的中国电影产业背景中的发展思考、彭吉象的回顾和展望新的百年、路海波的面对世界大势的中国电影发展认识、胡克的对于中国电影理论的认识、贾磊磊的对于中国电影所属“艺术学科”地位的认识、胡智锋的基于需要而发展的中国电影、陈晓云的中国电影批评的两难困境、左衡的早期中国电影的现代性问题、饶曙光的关于中国电影的三个问题、周星的华艳娱乐的喜忧与人文关怀的期待、张宏森的现状思考与发展期待等论文;在第5期“深度关注现实共同关心社会真诚关爱他人推动中国电影现实主义发展大型主题研讨会”专题中收入了周星的略论近期中国电影现实表现的意义论坛开幕词、倪震的中国电影与国家形象、王志敏的优势与局限关于中国电影的现实表现功能问题、张颐武的电影与“现实”、丁亚平的体验关怀直接的时代感由19371945年电影的现实表现看中国电影现实主义传统的文化趋向、桂青山的现实主义电影与当代中国、陈晓云的当代中国电影中的“另一种现实”、许航的小切口深挖入谈几位年轻导演对现实的表现、马琳的深度关注与表达困惑浅析第13届大学生电影节参赛影片的现实主义表现等论文。当代电影2006年继续开设“重写电影史”和“经典重读”专栏。郦苏元的审美观照与现代眼光刘呐鸥的电影论(第2期)、张巍的“鸳鸯蝴蝶派”文学与早期中国电影情节剧观念的确立(第2期)、林少雄的城市的影像与影像的城市美籍华裔学者张英进教授访谈(第2期)、丘静美的类型研究与冷战电影:简论“十七年”特务侦察片(第3期)、陈墨的当代中国青年电影发展初探(第3期)、崔君衍的京戏:中国电影民族身份一个象征(第3期)、吕晓明的拯救与重生关于上世纪70年代中国复映片事件的始末(第3期)、胡克的卓别林喜剧电影对中国早期电影观念的影响(第5期)、陈建华的格里菲斯与中国早期电影(第5期)、饶曙光邵奇的新中国电影的第一个运动:清除好莱坞电影(第5期)、石川的建构“解放”的神话:红色娘子军与光荣的意识形态读解(第5期)等论文,对中国电影史上的电影事件、现象、导演进行了重新思考和分析。“经典重读”专题则对春蚕、秋海棠、小城之春(第1期)、红旗谱、一个和八个、大红灯笼高高挂(第4期)、花外流莺、柳堡的故事(第5期)等影片进行了重新解读。电影艺术在2006年也推出了研究和反思中国电影历史的专题,比如第1期中孟犁野的中国经典的历史启示、宋家玲的主旋律电影的危机与活路、庄宇新的文化力:影视产业发展的核心资源、任殷的20002006年中国故事片创作述要、翟俊杰的兼程风雨,百年电影对中国电影历史与现状的回顾与思考;第3期中洪宏的论“十七年”中苏电影关系“日丹诺夫主义”与“解冻”思潮对中国电影的影响、吴迪的“伟大”的转折点:1953年的纠偏与调整、刘广宇的新中国农村电影放映的实证分析对19491966年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中国电影的思考与解读;第4、5期的“重读中国电影的叙事传统”刊发了由电影艺术和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联合召开的“时代”大众重读中国电影的叙事传统“研讨会的部分论文,包括李迅的跨语境的叙事:历史逻辑与话语逻辑、李道新的中国早期电影叙事的优良传统、黄式宪的略说中国镜像叙事的现代性阅读影片偶得短章数则、倪震的电影叙事:类型和传播空间的扩展、饶曙光邵奇的观众类型与电影叙事对中国早期电影叙事模式和叙事传统的另类读解、陈山的忧患中的启示:重读中国电影的叙事传统、周星孙惠丽的反思中国电影叙事艺术等。从比较视野来研究电影史,比如聂伟的重绘中国电影与好莱坞的文化地形图“历史与前瞻:连接中国与好莱坞的影像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评(当代电影2006年第5期)以及电影艺术第5期“连接中国电影与好莱坞的影像之路”刊发的汪朝光的20世纪上半叶的美国电影与上海、余纪的抗战陪都电影市场的好莱坞景观、孙绍谊的权力格局中的“普适性策略”:好莱坞与作为“利益相关者”的中国电影、刘宇清的好莱坞电影与华语电影:学术话语背后的权力角逐与文化逻辑等论文为中国电影史研究提供了另类的视角。中国电影史研究方面值得关注的论文还有徐敏的电影中的交通影像:中国现代空间的视觉重塑(文艺研究2006年第3期)、曲春景的中国电影史研究中的“感官文化学派”以美国学者为主的上海早期电影研究(文艺研究2006年第10期)、虞吉的中国早期电影:主体性与好莱坞的影响(文艺研究2006年第10期)、段运冬的问题史与中国电影史的写作(文艺研究2006年第10期)、汪方华的中国伦理情节剧电影的现代性特征(电影艺术2006年第6期)等。2、当代中国电影研究在当代中国电影研究方面,全球化、华语大片现象、新生代导演等问题受到了较多关注。张颐武的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作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朗朗书房电影场”丛书之一,探讨了中国电影发展和全球化的关系,并对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等中国著名导演进行了个案分析。作为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专题化运作的一部分,第4期的专题“华语大片现象研究”中的论文,包括王海洲的类型规范与文化改写:全球化时代的(英雄)、杜庆春的一只不必学会奔跑的孔雀时间空洞和时间细节中的自我虚构、戴德刚的从传播学角度审视华语大片现象、余莉的2005华语大片现象研究、刘小磊的华语大片与受众信用策略、许乐的江湖歌剧市民喜剧由电视剧武林外传反观华语大片、张帆的EYES CANDY类型电影与华语数字大片研究、罗勤的奇观社会里的“无极”世界等论文从不同角度,宏观与微观结合、电影现象或影片个案兼具地分析了华语大片的成败得失。当代电影2006年第5期的“影视现象观察”栏目,则对第六代导演进行了特别关注。贾磊磊的时间影像的历史地平线关于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历史演进的主体报告对“第六代”的美学宣言、历史身份、历史转向、个人故事、现实转型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阐述。对张元、路学长、王小帅、王超、李欣、贾樟柯等“第六代”电影导演的访谈,以及对其影片的分析研讨,从不同侧面呈现了这一创作群体的基本风貌。值得一提的是,贾磊磊在“主持人导语”中指出:“作为当代中国电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希望能够把对第六代导演的作品分析与对于他们本人创作理念的研究相互结合,能够把他们所处的文化语境的变迁与他们艺术创作旨趣的转向相互对照,从而为中国电影的历史研究,提供一种新的理论模式。” 这种研究思路对于中国电影历史研究有着一定的拓展性意义。电影艺术2006年设立的专栏“中国电影新势力”以独特的方式持续着对青年导演创作的关注,“中国电影新势力所选择的导演更具有广泛性,不仅有内地的青年导演,也有港台地区的青年导演;不仅有故事片导演,也有纪录片导演。可以说,中国电影新势力关注的是新时代的影像创作者。他们有各自的文化熏染,有国际性的创作眼光,更具有原创的精神。中国电影新势力要让读者认识一个多元文化生态的中国电影产业。” 专栏记录了对万玛才旦、李玉、宁浩(第1期)、王兵、李一凡、鄢雨、黄文海(第2期)、陈正道、曾文珍、杨顺清、萧雅全(第3期)、彭浩翔、黄精甫、毕国智、郑保瑞、麦婉欣(第4期)、应亮、王超、王光利(第5期)等来自两岸三地的新生代导演的访谈和分析,并在第6期推出特别策划“第一届华语青年影像论坛”,谭秋文的电影工业从青年开始第一届华语青年影像论坛综述、于冬的小成本电影的市场出路、焦雄屏的产业架构与中低成本电影、陈墨的青年与电影的多种可能性、张献民的有话辄长REMAPING、黄式宪的东方的诗意及其文化多样性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的文化启示等论文从不同角度解读了中国电影新生代的发展和前景。导演研究方面,当代电影的“封面人物”栏目,以“众说”、访谈、导演研究、影片分析等内容组成,由陈凯歌、谢飞、吴贻弓、郑洞天、侯孝贤和冯小刚构成的序列,持续着对于当代电影导演的关注。张会军薛文波主编的银幕追求与中国当代电影导演对话(二)(中国电影出版社)继续以访谈的形式,展示当代电影导演的创作历程与风格追求。同类访谈著作还有刘海洋主编的影像力:一线导演、制片人对话录(文化艺术出版社)、碧珊的9:61分:中国新生代80后影像作者纪实录(中国电影出版社)、李幸刘晓茜汪继芳的被遗忘的影像:中国新纪录片的滥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从故事片到纪录片,从卓有成就的导演到初出茅庐的新秀,关注对象获得了很大的拓展。电影产业问题在2006年度继续受到热情关注。张会军俞剑红编著的中国电影产业年报20052006(中国电影出版社)和动画产业年报课题组编著、侯克明主编、孙立军俞剑红副主编的中国动画产业年报(海洋出版社)是最重要的两部电影产业论著。前者以全面、详尽、系统、专业的资料整理与学理分析,阐述了中国电影产业的整体面貌与发展态势;后者作为一部关于动画产业形成与发展的研究报告,对动画创作、播出与收视、动画教育、动画衍生产品等核心问题进行了详尽的描述。2006年有关电影产业的论文也为数不少。钟大丰的中国民族电影产业的历史和现实(文艺研究2006年第7期)以中国电影产业民族化的历史和现实为线索,从一个重要方面来考察百年中国电影的历史发展和现实境遇。电影艺术第2期的“中国电影:产业与叙事”专题中,尹鸿詹庆生的2005中国电影产业备忘对2005年中国电影的法规和政策环境、制作、发行、市场等问题作了全面阐述,并指出了制约中国电影发展的诸种因素。张英进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的政治经济格局在分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