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必修2 1.3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课件(37张).ppt_第1页
岳麓版必修2 1.3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课件(37张).ppt_第2页
岳麓版必修2 1.3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课件(37张).ppt_第3页
岳麓版必修2 1.3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课件(37张).ppt_第4页
岳麓版必修2 1.3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课件(37张).ppt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课标要求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 四大经济区域的形成及特点2 经济重心南移的概况和影响 区域经济是指由于历史 自然条件等原因 在特定区域内所生产的产品 经营模式和地方特色基本相同的经济 经济重心是指经济 技术最发达 对国家提供主要财政支持的地区 在中国古代 衡量一个地区是不是经济重心 最重要的是看该地区粮食产量和人力资源是不是在全国名列前茅 其次是看该地区手工业和商业是否发达 两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曾对汉代经济分布进行过积极研究 朗读课本 总结出我国汉代经济区域的划分情况 探究一 一 汉代的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关中河西巴蜀 河南崤山 冀鲁豫 一 汉代的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山东 汉代画像砖上的牛耕图 关中之地 于天下三分之一 而人众不过什三 然量其富 什居其六 史记 山西 传统农业区 经济实力较强 山东最发达 是全国经济重心 自然条件优越 开发早 人烟稠密 河南崤山 一 汉代的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江南越族人饭稻羹鱼的生活 河南崤山 经济实力较弱 地势复杂 气候炎热潮湿 人口稀少 生产技术落后 一 汉代的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塞外放牧 河南崤山 畜牧区和半农半牧区 经济实力有限 气候寒冷 土地贫瘠 山东 山西 江南 龙门碣石以北 农业 畜牧 一 汉代的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长江以南地区 黄河流域经济重心 思考 1 古代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 经济重心 人口稀少 技术落后 1 古代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 1 区域的多样性 多样性主要是指地域分布上的特点 2 发展的不平衡性 不平衡性主要是指发展水平上的差异 1 自然地理环境 2 生产力发展水平 2 原因 一 汉代的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请思考 江南地区是如何从落后 荒凉变成一个经济繁荣 风景如画 人人向往的美好地方的 二 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古人曾把人民流亡的原因总结为五逃 一曰天 天灾 二曰官 政府的徭役 三曰军 供给军队物资 四曰钱 高利贷 五曰愚 经营不善 请思考 历史上中原人口有几次大的迁徙 具体是什么 二 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原因 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 1 三次南迁高潮 1 第一次高潮 两晋时期 二 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八王之乱指291 306年爆发的一场西晋皇室内部争权夺位的战争 参加这场混战的是赵王司马伦 齐王司马冏 成都王司马颖 河间王司马颙 音 长沙王司马乂 东海王司马越和汝南王司马亮 楚王司马玮 一共有八个诸侯王 历史上称为 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 二 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永嘉之乱是指公元311年 即永嘉五年 匈奴攻陷洛阳 掳走晋怀帝的乱事 晋初重行分封 终致八王之乱 加以天灾连年 社会不稳 胡人遂乘时入侵 二 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2 第二次高潮 唐朝中期 原因 安史之乱 二 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1 三次南迁高潮 1 第一次高潮 两晋时期 安史之乱形势图 二 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靖康之变 1126年 金人攻破汴京 次年 将宋徽宗 宋钦宗及许多百姓俘虏押往北方 使汴京一片残破 北宋灭亡 史称靖康之变 3 第三次高潮 两宋时期 二 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1 三次南迁高潮 1 第一次高潮 两晋时期 2 第二次高潮 唐朝中期 中原 大疾疫 兼以饥馑 百姓又为寇贼所杀 流尸满河 白骨蔽野 晋书 食货志 永嘉行唐 张籍黄头鲜卑入洛阳 胡儿执戟升明堂 晋家天子作降虏 公卿奔走如牛羊 紫陌旌幡暗相触 家家鸡犬惊上屋 妇人出门随乱兵 夫死眼前不敢哭 九州诸侯自顾土 无人领兵来护主 北人避胡多在南 南人至今能晋语 二 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结合材料 思考多次中原人口外迁的共同原因 二 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1 三次南迁高潮 2 外迁共同原因 统治阶级内乱和少数民族的攻伐 1 为江南增加大量劳动力 提高经济实力 3 带来新的风俗习惯 4 促进江南民族融合 6 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5 使人口的分布更加合理 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二 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2 北人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1 三次南迁高潮 2 南迁共同原因 3 南迁影响 习题练习1 南宋都城临安 本地人开酒馆也往往仿效汴京的旧俗 在门前张挂驴子灯 开茶馆则学北方张挂名人画像 更有趣的是 北人在吃笼饼 蒸饼的时候习惯于先去掉皮 原本是因为北地风尘比较大 但南方人也跟着学 去了皮才吃 材料表明北方人南迁 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 带来新的风俗习惯 导致经济重心南移 促进了南北文化的融合a b c d 二 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d 说法正确 但材料中没体现 导致 改为 影响 1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三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 中原人口南迁 补充了大量的劳动力 也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2 政治环境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3 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1 孙吴 东晋 南朝时期的初步开发 2 经济重心南移的发展过程 无风尘之警 区域之内 晏如也 江南 地广野丰 民勤本业 一岁或稔 丰收之年 则数郡忘饥 宋书 初步形成稻麦兼种 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 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增加 农业发展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进步 出现了建康这样人口百万的大城市 三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荆江大堤今貌 始建于东晋 三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2 中唐以后的全面开发 中唐以后 长江流域的扬州和益州 成都 商业繁荣 经济地位已凌驾于长安 洛阳之上 当时有 扬一益二 的说法 唐朝后期 国家财政支出主要仰仗江淮财赋 各行业均逐渐超越北方 三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2 经济重心南移的发展过程 1 孙吴 东晋 南朝时期的初步开发 注意 超越北方不等于取代北方 全国的经济中心仍在北方 杭州北关夜市 宋朝南迁后 更致力于南方的经济建设 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完成 3 宋代以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 三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2 经济重心南移的发展过程 1 孙吴 东晋 南朝时期的初步开发 2 中唐以后的全面开发 习题 明清时期 江南地区拜财神的习俗浓厚 浙江拜范蠡为财神 安徽徽州拜管仲为财神 江西拜关公为财神 当时朝廷对此不但认可 还均给予支持 明清政府此举有利于 a 控制民间宗教信仰b 分化瓦解江南反清势力c 抑制资本主义萌芽d 促进江南社会经济发展 d 材料中认可和支持 材料无提及 材料无提及 材料一 国家根本 仰给东南 宋史 卷337 材料二 杭州北关夜市 钱塘八景之一 当时外地游西湖者 晚间返归多集于此 因而成景 宋朝时期 江南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城市的繁荣 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来源 材料一 二 三说明了什么现象 材料三 苏湖熟 天下足 南宋民间谚语 三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三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3 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1 促进了江南经济发展 使之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来源 3 促进了民族融合 三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3 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1 促进了江南经济发展 使之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来源 2 经济重心南移带动了文化重心的南移 注意 政治重心没有南移 四大经济区 远古到两晋 第一次人口南迁 两晋之际 经济重心开始发生变化 两晋之后 第二次人口迁移 安史之乱后 江南开始超过北方 中唐以后 第三次人口迁移 两宋之际 南方经济重心地位的确立 宋以后 知识线索 课后习题1 儒学之盛 古称邹鲁 今在闽越 漕运之利今称江淮 关河无闻 陆海之利今称江浙甲天下 关陇无闻 灌溉之利今称浙江太湖甲于天下 河渭无闻 对材料主旨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 关中地区已经失去作为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b 经济和文化重心整体上呈现南移的重要趋势c 文化重心的不断南移带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d 经济重心南移主要得益南方优越的地理环境 b 材料中没说明时间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宋 说法错误 说法错误 主要为北方战乱 人口南迁 课后习题2 明清时期 江南地区拜财神的习俗浓厚 浙江拜范蠡为财神 安徽徽州拜管仲为财神 江西拜关公为财神 当时朝廷对此不但认可 还均给予支持 明清政府此举有利于 a 控制民间宗教信仰b 分化瓦解江南反清势力c 抑制资本主义萌芽d 促进江南社会经济发展 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