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经贸改革开放30年的巨大成就.doc_第1页
中国外经贸改革开放30年的巨大成就.doc_第2页
中国外经贸改革开放30年的巨大成就.doc_第3页
中国外经贸改革开放30年的巨大成就.doc_第4页
中国外经贸改革开放30年的巨大成就.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外经贸改革开放年的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规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参与的形式上不断深化,逐步升级,日渐形成与其他国家互补互益、互惠共赢的开放格局。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21738.3亿美元,增长了100多倍。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从1985年的19.56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826.58亿美元,年均增长速度超过18。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起步较晚,但近几年来增长迅速,非金融类对外投资1990年仅为9亿美元,2007年达到187.2亿美元。从中国对外货物、服务贸易往来、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规模的迅速扩大、结构的不断优化中可以窥见中国对外经贸领域改革开放30年来的巨大成就,本文主要从外贸方式与结构变迁的视角,观察和论证中国外经贸领域发生的巨大变化。 对外贸易规模的增长与在全球贸易总额中比重的提升 从贸易规模方面看,中国进出口总量快速增长,在全球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不断提高,贸易排名稳步提升,成为了真正的贸易大国。中国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97.5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12180.2亿美元,29年间增长了125倍,年均增长率达18.1。进口总额从相应从108.9亿美元增长到9558.2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6.7。同时贸易顺差从11.4亿美元增长到2622亿美元。中国外贸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同期世界贸易增长的整体水平,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由1980年的0.9增长到2006年的7.2,贸易总额世界排名也由第22提升至第3位。中国对外货物贸易规模的增长速度显著地超过同期GDP的增长速度,是全球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这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开放,使国内产品大步迈入国际市场,加快了中国全面融入国际经济合作的步伐。 中国外贸出口规模的迅速扩大表现了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的提升,说明中国相关产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正在不断得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在没有出现巨额贸易逆差的情况下,进口额的不断扩大同样标志着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地位的提升。因为进口是从消费的角度展示出来的国民经济的特征,进口的扩大是一国经济不断增长和发展的表现。目前国际经济关系中,在出口与进口、提供与需求两者之间,进口一方、需求一方在国际经济事务中更能够就国际经贸规则发表意见,掌握决定性的权力。甚至可以说,谁掌握着需求的力量,谁掌握着市场的闸门,谁就掌握了在国际经济事务中的主动权,谁就能够引领国际经济的潮流。中国在进口市场的扩大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际竞争关系中话语权的提升。 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 第一,从出口中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比重构成的变迁方面看,中国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不断上升,初级产品的出口比重不断下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的出口都一直保持了连年增长的势头,但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增长速度远远快于初级产品,所以工业制成品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由1980年的49.7增长到2006年的94.5;与此同时,初级产品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不断下降,由1980年的50.3下降到2006年的5.5,这从外贸出口角度反映出中国工业化的进程。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的出口产品以生产原料、矿物燃料、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动植物油脂及蜡等资源性初级产品为主,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自1990年起,中国的外贸出口中以机械及运输设备、轻纺产品、化学品及有关产品、矿冶产品等工业制成品为主,这反映了中国在外贸产品上的比较优势由初级产品向工业制成品转移。 第二,从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内部结构看,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增长速度远远快于劳动密集型产品,所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额占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的比重连续上升,而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占份额不断下降。以机械及运输设备、化学品及有关产品代表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占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980年的21.8增长到2006年的54.7。与此同时,以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占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额比重连续下降,由1980年的44.4下降到2006年的19.1。这说明中国在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中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竞争力不断提高,资本,技术生产要素不断发育成长,由弱转强,中国逐渐摆脱对廉价劳动力比较优势的依赖。 第三,从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方面看,近年来随着中国外贸结构升级,以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为代表的成熟制成品中进出口逐渐活跃,保持了较强的增长势头。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在外贸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不断提升,并且出口额的增长速度高于进口额的增长速度。1997年及以前中国在机电产品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状态,1998年中国在机电产品领域首次实现顺差,并且顺差不断扩大,2006年,机电产品出口额实现5494.2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56.7。在高新技术领域,2003年及以前中国一直处于逆差状态,直到2004年才开始实现顺差,2006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达到2814.86亿美元,占外贸出口总额的29。以上变化充分反映出中国在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领域出口竞争力的提升,表明中国在科技实力、自主创新方面的竞争优势经历了不断提升的发展路径。 第四,从贸易竞争力指数角度看,中国在初级产品领域的贸易竞争力指数有下降趋势(这于中国的贸易战略和政策有关),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不断提升。1985年后,中国初级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基本上保持了连年下降的趋势,由1985年的0.45下降到2006年的0.56。而同期工业制成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由0.46增长到0.21。这反映出中国实施出口产品升级,结构优化战略取得较好的成效。在工业制成品内部,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虽然都保持了不断提高的势头,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一直远高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说明在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中中国的资本、技术要素的水平虽然有所提升,但仍然无法赶上劳动力要素的优势,劳动力因素仍然是中国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主要优势体现。具体看,以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从1985年的0.45提升到2006年的0.34。而同期代表资本技术机密型产品的机械及运输设备贸易竞争力指数从的0.91提升到0.12;化学品及有关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由0.53提升到0.32,可以看出这两项都低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贸易竞争里指数,并且化学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一直为负值,说明 其竞争力还很有必要得到进一步提升。 第五,从进口产品结构方面看,与出口产品结构的变化趋势相反,进口产品中初级产品的比重呈现上升,工业制成品的比重不断下降。从海关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中国进口总额、初级产品进口额,工业制成品进口总额都保持了不断上升的势头,其中初级产品的进口额增长速度快于工业制成品进口额的增长速度,这使初级产品进口在进口总额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从1985年的12.5,上升到2006年的23.6,而同期工业制成品在进口总额中的比重从87.5下降到76.4。这表明中国自主研制生产工业制成品的进口替代的能力在逐步增强,使中国工业制成品领域的竞争力提升,同时也说明中国开始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寻求利用其他国家的自然资源、工业原料、矿产燃料等,反映了中国在国际经济合作地位的提升。 贸易方式的变迁 在出口贸易中,加工贸易方式在中国出口总额中的比重经历了连年上升到稳中略有下降的发展路径,而一般贸易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则先是下降,然后稳中略有上升。进口贸易方面也呈现同样的发展路径,不同之处在于现在出口贸易中加工贸易是主导方式,而进口贸易中一般贸易是主导方式。上世纪8090年代,中国加工贸易出口方式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1994年及以前,一般贸易始终是中国出口贸易中的主要方式,1995年加工贸易出口总额达到737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49.5,首次超过一般贸易,并一直保持成为外贸出口的最主要方式。但从2000年起,加工贸易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保持稳中略有下降,从1999年的56.9下降到2006年的52.7。分析出口贸易方式发生上述变化背后的深层原因,可以发现新世纪以前加工贸易方式的飞速发展说明中国在吸引外资方面显示出的巨大优势,中国自1991年起一直名列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的第一位,而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中很大比例在中国从事加工贸易生产。而2000年以后,加工贸易增幅的逐渐回落主要是因为中国贸易战略、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以及对高能耗、高污染,资源型和低附加值加工贸易的限制等。加工贸易出口比重的降低反映了中国逐步摆脱对加工贸易的依赖,更多从事其他较高附加值的生产活动,体现出贸易方式上的升级和参与国际经济竞争能力的增强。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加工贸易中出口与进口额相比的变化。加工贸易出口与进口总额的比值基本上保持了逐步扩大的趋势。1994年加工贸易出口569.8亿美元,进口475.7亿美元,两者之比为1比1.198:1;2006年,加工贸易出口5103.55亿美元,进口3414.72亿美元,两者之比为1.588:1,中国加工贸易进口增速低于出口增速,这说明中国正在从加工贸易中获得越来越多的利益。其一,国内加工环节增值率提高;其二,国内产业的中间配套能力增强,中间投入品的直接供应比重扩大。 贸易主体结构和国际市场结构的变化 在贸易主体结构方面,随着中国外贸经营权的放开和外资的进入,中国外贸主体结构逐渐多元化,呈现出国有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中比重快速下降,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出口比重迅速上升的局面。出口方面,国有企业的出口比重从1981年的99.8,下降到2006年的19.4,而外资企业出口比重所占从1981的0.5增长到2006年的58.1,私营企业出口所占比重从1990年的0.2增长到2006年的17.6。进口方面,国有企业的进口比重从1.981年的99.2,下降到2006年的28.5。而外资企业出口比重所占从1981的0.1增长到2006的59.7,私营企业出口所占比重从1990年的1增长到2006年的9.2。外资和私营企业在出口比重中的提高,说明外资和私营企业正日益成为中国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经济主体,中国正逐步摆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