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传统文化调查报告.doc_第1页
蚌埠传统文化调查报告.doc_第2页
蚌埠传统文化调查报告.doc_第3页
蚌埠传统文化调查报告.doc_第4页
蚌埠传统文化调查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央教科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组科研成果感悟中国学生调查报告文集蚌埠传统文化调查报告丛书主编:李新义 本册主编:徐友舜执行主编:郑可根 编 委: 王从好 王 军 刘 欣 刘媛媛 刘建尧 李 建 吴 静 赵 芳 郑可根 谈 馨安徽省蚌埠第二中学简介八十年风雨兼程淮畔树丰碑,三千桃李锦绣文章神州显风流。坐落在淮河岸边,美丽珠城市中心的安徽省蚌埠第二中学,以秀美的身姿、丰硕的教育及科研成果,成为安徽省教育战线上一颗耀眼的明珠,光灿淮畔,誉满全省;学生研究性学习、科技活动,名扬全国,走向世界。蚌埠二中始建于1928年,1977年被命名为“省重点中学”,2000年被评为“省示范高中”。2001年成为六所 “省理科实验班”承办学校之一。多年来蚌埠二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取得了突出的成绩:26名学生考入大学少年班。1985年陈滢同学成为全省高考理科状元。2004年,张沂忱同学再次荣膺全省高考理科状元。1200人次获国家、省级学科竞赛奖励,其中2000年我校学生代表中国参加了在美国底特律举行的第51届国际科学和工程大奖赛,获得集体项目二等奖,此奖项为中国所有参赛项目的最高奖项。彭一凡同学成为我省因科技发明成绩突出被保送到名牌大学的第一人。学生科技作品获国际、国家、省级奖励67项。教职工中2人享受国务院津贴,2人享受省政府津贴,14人被评为省(部)级劳模或优秀教师。近年来,蚌埠二中先后获得“全国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全国创建绿色学校先进学校”、“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优秀组织单位”等荣誉称号12项,“省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44项。目前,蚌埠二中正以全省首批通过国家级示范高中评估验收为目标,全面提高学校综合办学水平,创新办学理念,打造二中品牌。前 言中央教科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自2006年7月在山东曲阜举办开题大会以来,课题组带领全国实验学校师生做了大量的工作。2006年下半年课题组组织了全国范围的实验学校在校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与能力”测试活动。学生的成功,使得教师的生命更精彩!2007年暑期,我们又组织全国一千多所实验学校中小学数万名学生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地域性的“中华传统文化”社会调查活动。实验基地、实验学校的课题负责同志精心策划,实验教师们耐心指导,广大青少年学生积极参与,或独身单行、或三五结伴、或家长相随、或教师带领,走向社会、深入农村、请教长者、访问贤达、翻阅典集、实地考察,写出了数千篇优秀的调查报告。翻阅这些认真的、符合“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特点又有些稚嫩的学生作品,我们被感动着、激励着、启迪着!一次平凡的重拾传统文化的教育科研,竟能在全国调动起如此浩荡的千军万马,这是一个不小的奇迹!学生们说:“2007年暑假我们过得很有意义。走进社会,调查传统文化,使我们获取了许多书本之外的知识。只有了解才能热爱,我们要自觉担负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家长们说:“在老师的带领下,有组织地进行社会调查,培养了学生克服困难的精神,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拓展了知识面,帮助他们了解各地的传统文化-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希望学校能更多的组织这样的活动。”老师们说:“语文与生活同在,传统文化与生活同在,让学生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学好语文,了解传统文化,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学生的心灵,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样的课堂更重要!谢谢课题组安排这样精彩的活动!”能得到学校、社会、家庭的认可,足以见得中华传统文化的凝聚力是何等巨大!它是根植在中华大地的种子,冬日的风霜严寒,阻挡不住它要发芽、开花、结果。有人说传统文化流失严重,责任在长者;重拾传统文化的希望在青少年。是的,我们进行的不仅是希望,而是行动,是大规模的行动,是影响全国的行动。我们付出的是一片绿叶,得到的却是一片森林!在教学领域,这样的社会实践很久不见了,我们认为青少年学习、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实践这个大课堂是不可缺少的,甚至是不可替代的。广大青少年走出校园,融于社会,有目的的参与社会活动,使之在参与的实践活动中,接触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感悟传统文化。感悟中国这本调查报告文集完全从学生的视角出发,真实记录了青少年走进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感悟传统文化的过程。虽然从文集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学生们的文字功底还不够扎实,对传统文化的看法还很幼稚,但这次社会实践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这是一次学生亲身参与的真实的社会活动,反映的是学生对传统文化真实的看法和观点!我们进行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研究与实验,是否从学生的视角中看到了什么?悟出了什么道理?感悟中国收录了三十多篇文章。陕西省韩城市教研室(实验基地)、内蒙古满洲里市教学研究中心(实验基地)、安徽省蚌埠市教科所(实验基地)等单位,此项工作完成得尤为出色,所辖实验学校学生全部参加了调查活动,并写出了高质量的调查报告,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课题组研究决定,安徽省蚌埠市第二中学,在李新义校长全力支持下,在副校长徐友舜和课题组长郑可根老师亲自组织下,单独编辑一本调查报告文集,作为该校的阶段性成果之一,向全国实验单位进行交流和展示。在编辑过程中,我们首先考虑了每一篇调查报告的质量,同时也尽量照顾到不同地区、不同的调查角度。由于我们对全国各地的传统文化不能全部了解,所以基本尊重作者调查报告原文的内容。尽管参与编辑的同志们作了大量的、辛苦的努力,但还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衷心希望读者们给以批评和指正。中央教科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组 2008年3月25日序 言珠城文化兮璀璨,与日月兮齐光高二(9)班 朱家鹏 指导老师:刘欣 登高阁,临淮水,以现代人的心境看古人,又见多少志士仁人,再观几多史事烟云。 他中国历史上的治水英雄,怀满腔豪情,凌伟岸之志,南下淮泗,奋力治水,以英雄的身躯力挽狂澜,满眼皆是百姓的疾苦。他叫大禹,出生蚌埠。“失败英雄”项羽,被围垓下,兵败南逃,后自刎乌江,垓下得名“霸王城”。明朱元璋发迹于今天的凤阳,终成霸业,众人景仰。历史之珠城,折射华夏熠熠光,孕育淮水一方人。一、文明的发祥地“巍巍涂山兴华夏,滔滔淮水母亲河。”淮河流域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同为中华文化的发源地。1985年吴郢乡双墩古遗址发掘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蚌器和骨器。器件上刻画的图象线条流畅、造型生动,纹面陶塑人头像为国内罕见。史记云:“夏之兴也以涂山”。涂山我国第一个朝代夏的诞生地。左传曰:“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在万国。”从涂山里走出“华夏”。“华夏”二字便成了整个中国的名称。蚌埠是中华古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二、淮上人家和帝王故里源于太白顶,蜿蜒向东流。潋滟的淮水如一位娉婷的女子来到我们珠城人的身边。她流经数省,行千里路,以水网纵横、河道阑干的美好姿态在26.9万平方公里的流域两岸温婉延伸,哺育无数华夏儿女。元末朱元璋在濠州(今凤阳)起兵后,其子朱沐英也曾在蚌埠市区东郊锥子山练兵,至今山上仍有当年点将台、饮水池等遗迹。起源于元末明初,以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风格及旺盛的生命力,被称为安徽民间艺术“三绝”之一的凤画,工艺独特、色彩丰富、寓意深远,乃上乘的民间文化艺术珍品。三、歌舞之乡花鼓灯歌舞艺术是淮河中游地区人民的杰出创造,是汉族民间歌舞的典型代表,也是最丰富、最系统、最完整的民族民间歌舞。中国第一首民歌诞生于此地,为“南音”之始。中国第一曲乐舞大夏也出于此地。五河民歌摘石榴亦传唱淮河两岸,享誉大江南北。与徽剧、黄梅戏、庐剧并列的安徽四大优秀剧种之一泗州戏则起源于淮河两岸,主要流传于农民之间。她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以优美的唱腔、动听的旋律,唱响淮河两岸。四、今日蚌埠地处淮河流域的蚌埠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水纹良好,矿产丰富。淮水东去,滋养淳朴人民,滋润秀美风景。今日的珠城人民也沿袭了很多风俗习惯,结婚生子都有一套颇具特色的程式,即便在方言和饮食上也都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文化。一切无不演绎着蚌埠人独有的生活方式。勤劳、善良、朴实而又勇于开拓的蚌埠人在这盛世中国将会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走近祖先,我感动,我沉思,我夜不能寐,这根血脉在五千年以后能再次涌动怎样的激情?我想,历史与今朝的交相辉映,定能使珠城成为淮水岸边如珍珠般闪耀的动人地域。“珠城文化兮璀璨,与日月兮齐光。”目 录安徽省蚌埠第二中学简介(2)前言 (3)序言(4)第一章 蚌埠简述(1)第二章 文明发祥地(4)第一节 淮水之光“双墩文化”浅探 (4)第二节 探究涂山禹文化(15)第三章 淮上人家和帝王故里(27)第一节 关于淮河岸边渔民生活的调查报告(27)第二节 凤阳民间文化艺术凤画的保护和发展(37)第四章 歌舞之乡(40)第一节 蚌埠花鼓灯艺术文化(41)第二节 蚌埠花鼓灯文化艺术调查活动流程及总结报告(52)第三节 关于蚌埠泗州戏文化艺术的调查报告(56)第五章 个性蚌埠(62)第一节 风景这边独好(62)第二节 蚌埠方言调查(68)第三节 蚌埠饮食的探究(76)第四节 蚌埠节日习俗的调查报告(84)第五节 蚌埠婚礼习俗的调查报告(87)第六章 我与传统文化之反思篇 (90)第一节 思索第二节 感悟跋(111)后记(112)跋调查可以停止 语文与传统的发展没有休止高二(7)班 纪元捷 指导教师 吴 静从接到这个课题到整个调查、整理分析,在这每一个环节中都是每一个同学用汗水、专注、认真来见证的。语文,无论作为一门学科还是一种艺术,她一直伴随着我们,一路前行中,我们无数次试图揭开她的面纱,希望瞥见她的一颦一笑,但事实就像梦幻般地令人寻味,她在我们左右,从不曾远离,却也永远不可能像图纸一样直白的展现在我们眼前,她是丰富的、缥缈斑斓的、韵味十足的,像面前无穷无尽的大海,里面蕴藏着四季变化的风花雪月,满满地荡漾开来。冲出的波浪把美丽的贝壳呀、小蟹呀冲到岸边,而我们好象拾贝的孩子,拾起她赐予我们的礼物,快乐而又困惑地望着无边无际的海,一直望到水天相接的地方,然后低头看着抚摸着自己脚丫的海浪,一浪一浪的冲来,心里一阵莫名的感动好想变成一条鱼,游在水里,领略海洋的一切。曾几何时,语文与我们结缘,是我们哇哇啼哭的时候,还是在呀呀学语抑或是第一次触摸到散发着墨香的书本时,她像空气,无处不在,以最直接的方式接触着我们,同时也以最直白的方式使我们呼吸,使我们生存,从盘古开天到女娲补天,从嫦娥奔月到神舟飞天,孕育着五千年华夏文明,恰如悠悠长江水,不尽滚滚流。似乎昨日的风光还历历在目,似乎从前的风骚还不曾被丝丝磨灭,似乎那一个个摇头晃脑的书童还在读着那一句句“人之初,性本善”,似乎一切的一切从不曾被些许的遗忘。昔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诫训,是否在今天的金钱主义肆意弥漫的喧嚣中湮灭;往日那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教诲是否已在“以人为中心”的洪流中失去了它的航向;懵懂时就听过的圣贤们会不会早已被流行的音素给冲淡的荡然无存。似乎就在我们一直在所谓的向前看的时候,传统的一切优秀文化,早已悄然的超越了无知的我们,在不断的默默前行中糅进了最动人心弦的旋律,在某个豁然的转弯处等待着为我们的姗姗来迟弹奏一曲优美的安慰叙曲。她从未责备过我们的怠慢,只是不断的低声自责着自己的不足,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中完善自己,在一个又一个伤痕下塑造自己,让岁月的流逝见证着那些险些尘封的历史,让时间的车轮碾碎一切不该出现的糟粕。她呢喃着,即使双翼被雾气打湿,她也不会偏离自己的纬度。语文连接着传统,传统连接着现代,现代发展着教育,教育离不开语文,离不开传统。因此要维系着她的脉搏,她的心跳。曾经有过的辉煌,有过的失意,那些高潮,那些低谷,那一个个被西方洋节冲淡的传统节日,那一曲曲被摇滚、说唱暗淡光泽的高山流水、阳春白雪,那一场风景,那一盏灯,那些青春风华,那一道道目光下的语言,倾诉的是过去,告诫的是未来,实践的是现在。这个任务是任重道远的,非一朝一夕之间就能完成的,她要靠我们大家携起手来,树立正确的观念,给予中国传统文化和语文以足够的重视,不断地领略其中的意境,然后,在弘扬和培育传统文化的东风里,去其糟粕,取之精华,不断地充实她,完善她,治疗她,让语文真正成为一切的源泉,涓涓流淌,在新时代的号角声中释放新的意义,流向远方的海洋。我们的调查到这里就要结束了,调查可以结束,但语文与传统的歌唱却永远没有休止。后 记感悟中国调查报告文集(一),作为“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的阶段性成果和内部资料,经专家组审定与大家见面了!此书在正式出版之前,课题组将编写意图和作者的初稿呈送给语文界、国学界、教育界的多位知名学者、专家、教授和特级教师,请他们给予指导。大家对课题组组织广大青少年深入社会、开展本地区传统文化调查活动,非常赞赏,他们对课题组的领导语重心长地说:“继承、光大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从娃娃抓起,这一点我们想到了,但没有做到,你们可算是在开拓中求得创新。语文教育打开传统文化的大门,课题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这意义是极其深远的。”并认为“这是一本非常好的读本,目前还没有一本介绍全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民俗文化的书,更可贵的是这本书是青少年学生用心感悟并亲自写作的,值得推荐,要让更多的人爱此书,读此书。”对学生在调查报告中描写的各地传统文化现象,他们不无感慨地说:“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地域之间、民族之间、县乡之间差别都很大,很多文化现象我们也不甚了解。可见,学无止境,学无大小啊!”专家们真诚地希望并建议课题组领导,要把感悟中国整理成地域文化小百科,深入巩固课题阶段性成果,让更多的人了解、传承祖国各地丰富多彩的优秀的传统文化。课题组经研究决定感悟中国这本书作为课题内部资料,我们将陆续出版调查报告文集(二)。感悟中国调查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