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第三单元复习教案.doc_第1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第三单元复习教案.doc_第2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第三单元复习教案.doc_第3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第三单元复习教案.doc_第4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第三单元复习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1、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时间:1949年9月(2)地点:北平(3)内容: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在首都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改北平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2、开国大典(1)时间:1949年10月1日(2)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54门礼炮齐鸣28响:“54”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54个民族,纪念五四运动,当时参加开国大典的54个单位;“28”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的28个春秋(1921年1949年)。3、新中国成立的意义(1)国内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2)国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4、西藏和平解放(1)时间:1951年(2)谈判代表:阿沛阿旺晋美(3)历史意义: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第2课 最可爱的人1、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原因:美国侵略朝鲜(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轰炸中国边境城市,侵犯了中国主权,严重威胁着中国安全;美国派太平洋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公然干涉中国内政。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请求中国出兵援助,中朝唇齿相依,唇亡齿寒。(2)时间:1950年10月1953年(3)目的: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4)司令员:彭德怀(5)部队: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可爱的人)(6)经过: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抗击美国侵略者,连续发动五次大规模战役,五战五捷,把美国侵略军赶回到“三八线”附近。(7)结果: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的胜利,中国人民志愿军凯旋而归。(8)性质:抗美援朝战争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9)意义: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2、战斗英雄(1)黄继光:上甘岭战役(2)邱少云:严守潜伏纪律,壮烈牺牲。3、最可爱的人(1)指中国人民志愿军(2)为什么: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表现出了高度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他们不畏艰险,英勇顽强,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为国家和民族赢得了荣誉。第3课 土地改革1、土地改革(1)原因:旧的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2)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3)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土地改革。(4)意义: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大大解放农村生产力。第4课 工业化的起步1、 第一个五年计划(1)原因: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好水平。但我国的工业发展水平仍然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不如印度。我国的工业水平很低,工业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2)目的: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3)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4)时间:1953年1957年(5)成就:到1957年底,各项经济指标超额完成。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建成投产;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6)意义: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2、共和国第一部宪法(1)时间:1954年9月(2)经过: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性质: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第5课 三大改造1、三大改造(1953年1956年底)(1)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形式:农业、手工业建立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采用“公私合营”的方式,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3)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4)意义: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6课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1、中共八大(1)时间:1956年(2)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3)主要内容:在正确分析国内形势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基础上,确定了国家的主要任务,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指明的方向。(4) 国内的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5)意义:这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2、失误(1)时间:1958年(2)原因:中国刚刚从革命战争转向社会主义建设,党和人民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3)表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4)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5) 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评价: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总评)它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过分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失误的原因),使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等错误大肆泛滥(失误的表现),工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发生严重困难(失误的后果)。(6)教训:搞经济建设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不能急于求成。要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3、国民经济调整的原因、八字方针、结果:(1)原因:从1958年冬,发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带来的后果日益凸显。(2)八字方针:1961年初调整、巩固、充实、提高(3)结果:到1963年时我国的国民经济调整取得重要进展:工业和农业的关系、工业内部的关系逐步协调;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有所提高;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市场供应得以改善。4、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1)大庆油田的建成结束了中国靠“洋油”的时代王进喜(2)两弹元勋邓稼先(3)县委书记焦裕禄(4)人民好战士雷锋(5)学习精神:热爱祖国、艰苦创业、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第7课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文化大革命(1)原因: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错误地认为,党中央出现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2)目的:防止资本主义复辟。(3)开始:1966年,中共中央接连发出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成立“中央文革小组”,对所谓的刘少奇、邓小平资产阶级司令部进行了错误的斗争。(4)文革期间,国家主席刘少奇遭到迫害。(5)1967年2月前后,老一辈革命家奋起抵制“文革”错误,同林彪、江青一伙进行斗争,但被诬为“二月逆流”。2、粉碎林彪和江青反革命集团(1)林彪、江青一伙,在“文化大革命”中相互勾结,形成了两个反革命集团。(2)1971年9月13日(九一三事件),林彪等人乘飞机仓皇出逃,在蒙古温都尔汗机毁人亡。(3)1976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等代表中央政治局采取措施,一举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内乱2、 党的历史上最大一起冤案文革期间,国家主席刘少奇遭到迫害,被诬蔑为“叛徒、内奸、工贼”,被中央开除出党,并遭非法监禁,迫害致死。 3、老一辈革命家的抗争:二月逆流 1967年2月,老一辈革命家在不同的会议上,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做法提出了强烈批评,被诬为“二月逆流”,受到压制和打击。 4、粉碎林彪和江青反革命集团 毛泽东、周恩来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发动的武装政变。 1971年9月13日,林彪等人乘飞机仓皇出逃,在蒙古温度尔汗机毁人亡。 1976年,周恩来、毛泽东相继逝世。 1976年的清明节爆发了“四五运动”(悼念周恩来,怒斥“四人帮”) 同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1、背景:“文化大革命”积累了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人们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当时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错误,提出“两个凡是”。 (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 意义:解放思想,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思想基础 2、 十一届三中全会: (1)时间:1978年12月 (2) 内容: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新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政策 组织上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3) 意义: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渊意义的转折。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3、 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1980年,刘少奇恢复名誉,使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1)背景: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民主和法制建设遭到了严重践踏,广大人民群众深刻地认识到了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的重要性。 (2) 成就:1982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时期一部比较完备的宪法。此后,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一系列法律。 (3) 意义:反映了我国法制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广大人民的法制观念不断提高,依法办事逐渐成为了人们的共识,我国正在向依法治国,建设法制国家的道路迈进。 第9课 改革开放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开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首先开始将田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 (2) 影响:使农业生产的得到了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 (3) 乡镇企业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2、国有企业的改革(1)开始:从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开展,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 (2) 主要内容: 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国有企业开始推行公司制、股份制、改组、联合等,国有企业的改革加快了步伐。 (3) 效果: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推动了工业的发展,P45 3、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使深圳在短短的几年内,建成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 对外开放: (1)开始建立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2)扩大开放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天津、上海、大连、秦皇岛、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增设海南经济特区,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浦东开发区已经成为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三个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厦门、漳州、泉州三角地区) (3) 对外开放的格局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4、开放原因:为了引进和吸收外资、侨资;引进新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 5、 近现代和现代化建设开放的不同:(1)本质不同前者严重地践踏了我国的主权,后者体现了平等互利的原则; 前者“开放”中国是被动的,后者“开放”中国是主动的; 前者发生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后者发生在社会主义时期;前者属于外国的侵略行为,后者则属于中国的自主行为。(2) 结果不同前者开放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者开放促进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提高了中国的综合国力。 第10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道路,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具体事例: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后,针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提出“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987中共十三大,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2、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的讲话:内容特区姓“社”不姓“资”。要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影响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3、邓小平理论领导地位的确立: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形成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1997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1、 如何理解“为什么说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提示:邓小平同志在1975年复出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针对文革错误,着手进行整顿;文革结束后,他强调实事求是,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支持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了思想准备;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在他的领导下,作出了伟大的具有转折意义的重大决策;在党的十二大上,他明确阐述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随后又旗帜鲜明地强调必须坚持四项四项基本原则;此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总结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制定了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