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第四节 硫酸 硝酸 氨第二课时 硫 酸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内容:1、认识硫酸、硝酸、氨等三种重要的基本化工产品,并掌握浓硫酸、硝酸的氧化性及氨气的性质和制法,以及自然界中氮的循环。2、了解这些重要化工产品的主要性质,了解氮的循环对生态平衡的作用,认识它们在工农业生产和国防中的重要用途。3、本节内容性质与用途紧密联系,深化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注重化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注重渗透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本节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1、硫酸的性质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书的重点。思考与交流复习初中学习过的稀硫酸的酸的通性和浓硫酸的强腐蚀性。2、针对浓硫酸强氧化性这一教学难点,以浓硫酸和铜的反应为突破口,通过实验探究,加深学生对强氧化性的理解,突出重点,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掌握硫酸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硫酸的用途,认识物质的性质和用途间的密切联系。二、教学设计思路:1、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在实验探讨浓硫酸性质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所做的实验进行评价、反思、改进、提高,创造性改进实验装置,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2、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用指导发现、实验研究的教学模式。以浓硫酸与铜的反应为突破口,创设情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叙述能力及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通过层层设疑、质疑、析疑,加深学生对强氧化性的理解,突出重点,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组织学生开展发现性学习活动。3、组织课堂师生互动,注重心理健康的培养,做到教书育人。学会善用资源,善用智慧。4、在教学中采用“复习-实验-观察-分析-推理-创新-运用”的教学流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合学生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三、教 案课 题硫酸 硝酸 氨(第二课时)浓硫酸的特性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硫酸的性质,尤其是浓硫酸的特性。2、了解硫酸的用途。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2、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浓硫酸的脱水性的探究实验,加强实验安全教育。2、通过“浓硫酸泼熊”事件,培养学生的保护动物的意识。3、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重 点掌握浓硫酸的强氧化性。培养学生质疑析疑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学会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难 点浓硫酸的强氧化性。及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教学方法实验对比法、归纳法、探究法、讨论分析法仪器、用品烧杯、试管、玻璃棒、酒精灯、铁架台、带导管的橡皮塞、蔗糖、稀硫酸、浓硫酸、碳、铜、铝、品红溶液、滤纸、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设 计 意 图复习巩固浓硫酸有哪些特殊性质?往卫生筷上沾点浓硫酸会发生什么现象?分析解疑 木屑、 棉布、纸屑都是有机物,含有c、h、o等元素,说明浓硫酸能使有机物中的氢、氧元素按水的比例脱去,变成黑色的物质,这就是“脱水”,这过程也可称为“炭化”,也是初中所说的“腐蚀性”。板书一、浓硫酸的特性1、吸水性 2、脱水性回忆、讨论、回答:浓硫酸有强烈的腐蚀性,能使木屑、纸屑、棉布变黑。还有吸水性,浓硫酸常用于干燥氢气、氧气、氯气等。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新闻报道2002年2月23号清华大学刘海洋同学“为了测试熊的嗅觉”,用浓硫酸泼熊,造成动物园中五只黑熊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有一只熊生命受到严重的威胁。各地常有硫酸伤人的事故报道。师生互动你的心声,有我们聆听:你如何看待硫酸伤熊(或伤人)事件?聆听、思考各抒已见,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形成共识:先学做人,再学做事。学会善用资源,善用智慧。教书育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身、心健康成长。复习巩固如果我们做实验时手或衣服不小心沾上浓硫酸怎么办?思考、讨论并回答:先用干布拭去残留的浓硫酸,立刻用大量的水冲洗,然后在患处涂上3%-5%的nahco3.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创设情境(演示实验一)在200ml烧杯中放入15-20g蔗糖,加入几滴水,搅拌均匀,然后再加入15ml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迅速搅拌。观察实验现象。对比实验用稀硫酸重复上述操作,能观察到相同的现象吗?观察现象并描述:蔗糖逐渐变黑,体积膨胀,变成疏松多孔的海绵状的物质;同时放出大量的热,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有学生捂住鼻子,并伴有咳嗽声)观察后回答:不行,因为稀硫酸没有吸水性和脱水性。加强浓硫酸具有脱水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观察能力。运用对比法,加强实验效果。设疑蔗糖炭化以后,为什么能形成海绵状的炭,并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这是什么气体?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学习硫酸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性强氧化性。过渡稀硫酸能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氢气,浓硫酸是否也能与金属反应呢?是否也能产生氢气?提问铜能与稀硫酸反应吗?为什么?铜能与浓硫酸反应吗?回忆、思考回忆、思考、讨论回答:可能反应。回答:不行,因为在金属活动顺序中铜排在氢的后面。估计:不能反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下面的教学埋下伏笔。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推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创设情境(演示实验二)装置如图(与课本实验相比稍有改进),浓硫酸与铜反应,注意观察反应的现象。引导分析装置的优点:可抽动的铜丝可使反应随控随停,节约原料。产生的尾气可由碱液吸收,避免污染环境。观察并描述现象:不加热时无明显现象。加热时产生的气体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溶液底部的灰黑色的固体析出。冷却后稀释反应液呈蓝色。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敢于创新及注重环保。引导讨论1、 铜与浓硫酸反应的条件是什么?2、根据反应现象你认为反应的产物是什么?写出反应方程式,并指出氧化剂、还原剂。3、浓硫酸和稀硫酸都有氧化性,是否有差异?表现在什么地方?思考、讨论回答:1、加热后反应2、产生的气体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并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硫;溶液稀释后呈蓝色说明有铜离子生成。化学方程式:cu+2h2so4(浓)=cuso4+so2+ 2h2o (分析化合价的变化)铜是还原剂,浓硫酸是氧化剂。3、浓硫酸:强氧化性,氧化性由+6的s体现,通常生成so2。稀硫酸:弱氧化性,氧化性由h+体现,与活泼金属反应通常生成h2。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作风,掌握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是学好化学的关键。使学生深入认识浓、稀硫酸的氧化性不同的实质。设疑常温下,浓硫酸能与铁、铝等金属反应吗?演示实验在盛放有少量浓硫酸和稀硫酸的试管中分别放入铝片,观察现象。设问为什么活泼的铝放入浓硫酸中无明显的现象呢?讲解因为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常温下,它可以使某些金属如铁、铝等表面发生“钝化”。并解释“钝化”现象。这就是冷的浓硫酸可以用铁或铝的容器贮存的原因。猜想:能反应。稀硫酸中有气泡产生。浓硫酸中无明显现象。疑惑、思考聆听、领悟:形成正确认识,浓硫酸和金属活动顺序氢以前的金属反应不能生成氢气。因为浓硫酸的强氧化性表现在+6价的s上。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叙述能力及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解惑,加深对浓硫酸的强氧化性的认识。 小结、板书3、强氧化性(1)加热时能与大多数金属反应(除金、铂以外),常温下,浓硫酸能使铁铝等发生钝化。过渡加热时,浓硫酸还能氧化一些非金属单质。如浓硫酸与碳反应。归纳、总结学会总结,将知识及时总结成规律,便于记忆。板书(2)浓硫酸与非金属的反应引导讨论在浓硫酸与碳的反应中,浓硫酸呈强氧化性,碳呈还原性。思考如何设计实验证明反应的生成物?(对讨论过程中学生可能发生的错误给予及时纠正;对学生提出的合理方案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 反应方程式:小结、板书c+2h2so4(浓)=co2+2so2+2h2o讨论分析:硫化合价为+6价,可能被还原成+4的s(so2),碳可能被氧气成+4价的c(co2)。回忆有关知识,互相启发、互相补充、提出可行方案。思考归纳:检验so2用品红溶液。检验co2用澄清石灰水。检验co2前应先除去so2,避免干扰co2的检验。应用碱液对尾气进行处理,避免污染环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实验的能力。培养思维的敏捷性、严密性、广阔性、创造性。回忆析疑在实验一中蔗糖炭化(即“黑面包”实验)以后,为什么能形成海绵状的炭,并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这是什么气体?思考、讨论、回答:蔗糖加入浓硫酸炭化时,在蔗糖内加了几滴水,浓硫酸吸水放出大量的热,使浓硫酸与生成的碳发生氧气还原反应,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so2,碳被氧气成了co2,因此体积会膨胀。前后呼应,加深浓硫酸强氧化性的认识。设疑浓硫酸还能与哪些非金属单质呢?思考、回忆: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发生的条件,具还原性并能与浓硫酸反应的物质有:s、h2s等等。拓展思维本节小结本节课主要是了解浓硫酸的吸水性、脱水性及强氧化性。了解硫酸的用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