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阿 房 宫 赋 XC字词梳理.tif1.正音覆压() 廊腰缦回()囷囷焉() 不霁何虹()妃嫔媵嫱()() 梳晓鬟也()渭流涨腻() 焚椒兰也()杳然() 尽态极妍()辘辘() 摽掠()鼎铛玉石() 逦迤()()锱铢() 架梁之椽()多于在庾之粟粒()()参差()()帛缕()()直栏横槛()呕哑()()步辇()答案:覆,缦,囷,霁,嫔,媵,鬟,涨,焚,杳,妍,辘,摽,铛,逦,迤,锱,椽,庾,粟,参,差,帛,缕,槛,呕,哑,辇。2.辨音涨水() 头昏脑涨()横槛() 门槛()篱落() 丢三落四() 落枕()阿姨() 阿谀奉承()答案:,;,;,;,。3.辨形()山() ()迤() 伉()()()道元()()回() 瓜()() ()延()烂()() ()骂() ()帐()()笔()妃嫔()嫱()田()() ()王阁()()飞() ()蔓()()窃() ()流() ()白粉()()缈() ()了一眼()()勇()()局() ()肥体壮()屋()() ()属() 不容置()()()木求鱼()直栏横()() 门()() ()褛()()竽充数()答案:骊,逦,俪,郦;缦,蔓,蔓,漫,谩,幔,漫;媵,塍,滕,腾,藤;剽,漂,漂,缥,瞟,骠,镖,膘;椽,掾,喙,缘;槛,槛,褴,滥。文言整理1.古今异义(1)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古义:今义:不让聚在一起,避免接触。(2)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古义:今义: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3)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古义:今义:一个地区的天气概况。(4)燕、赵之收藏古义:今义:收集保藏有价值的东西。(5)韩、魏之经营古义:今义:筹划并管理(企业等)。(6)齐、楚之精英古义:今义:比喻各行业宝贵的人才。(7)明星荧荧,开妆镜也古义:今义:指有名的演员、运动员等。(6)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古义:今义:使人怜悯。答案:(1)遮断、遮蔽(2)指宫室建筑精巧(3)雨雪晴阴(4)此处动词作名词,指收藏的金玉珍宝等物(5)此处动词作名词,指苦心经营积累的金玉珍宝(6)本义为事物的精华部分,此比喻金玉珍宝(7)明亮的星星(8)可惜2.词类活用(1)六王毕,四海一(2)骊山北构而西折(3)廊腰缦回,檐牙高啄(4)未云何龙(5)不霁何虹(6)辇来于秦(7)朝歌夜弦(8)族秦者,秦也(9)可怜焦土(10)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答案:(1)数词作动词,统一(2)名词作状语,从北,向西(3)名词作状语,像人的腰部,像鸟嘴(4)名词作动词,出现龙(5)名词作动词,出现虹(6)名词作状语,乘辇车(7)名词作动词,唱歌,弹琴(8)名词作动词,灭族(9)名词作动词,成为焦土(10)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镜3.特殊句式(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2)多于南亩之农夫(3)几世几年,摽掠其人(4)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答案:(1)判断句(2)介宾结构后置句(3)省略句(4)省略句4.一词多义使使负栋之柱使六国各爱其人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两军交战,不斩来使一六王毕,四海一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黄鹤一去不复返而或长烟一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合从缔交,相与为一爱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使秦复爱六国之人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晋陶渊明独爱菊取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今入关,财物无所取留取丹心照汗青族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怜可怜身上衣正单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焉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或师焉,或否焉(师说)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答案:使:让;假使;派遣;使者。一:统一;数词;一旦;全、都;专一;一体。爱:喜爱;爱护;吝惜;喜欢。取:夺取;提取;拿;着,助词。族:灭族;类;家族。怜:怜悯、同情;怜爱、爱惜;叹惜。焉:形容词词尾,同“然”;句末语气词;疑问代词,哪里;兼词,于之,于此。资料园地1.走近作者大器早成的才子杜牧杜牧(18031852),晚唐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高门士族,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学家。杜牧晚年任中书舍人,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樊川”。杜牧生活在内忧外患日益加深的晚唐时期,从青年起就关心国事,抱有挽救危亡、恢复唐王朝繁荣昌盛的理想。23岁时写成阿房宫赋,以秦朝的滥用民力、奢逸亡国为戒,给本朝统治者敲了警钟。杜牧生性耿介,不屑逢迎权贵,仕宦不很得意,从而对社会政治持清醒的批判态度。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称作名家。杜牧的文学创作中,诗歌的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继韩、柳、元、白之后,文坛上当推杜牧、李商隐,二人合称“小李杜”(相对李白、杜甫而言)。尤其是杜牧,多才多艺,能诗文,能书画,故前人甚至说“有唐一代,诗文兼备者,唯韩、柳、小杜三家”。2.探寻背景阿房宫赋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杜牧写这篇文章是有感而发的。当时的唐王朝已是大厦将倾,政治腐败,阶段矛盾尖锐,加上唐敬宗李湛即位后,更是荒淫无度,好游猎,务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视朝月不再三,大臣罕得进见”。这样更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加深了社会危机,杜牧正是要借阿房宫赋来讽谏唐统治者要以秦为戒,不可淫奢极欲,重蹈秦亡的覆辙。正像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所说的:“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3.赋文体名,先秦诗歌派生出的一种文体。“赋”的名称据说起于战国时赵人荀卿的赋篇,到了汉代形成一种特定的体制,讲究文采、韵节,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在写景,借景抒情。最早的赋出现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称为“短赋”,或称“不韵的小诗”。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实际上是诗与赋之间的过渡,又称为“骚赋”。到了汉代,赋的体制便正式确立,称为“辞赋”。汉赋规模宏大,以铺叙事物见长,继承了楚辞形式上的特点而更多采用了散文的手法。魏晋以后,赋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向律体,谓之“律赋”。宋代多以散文方法作赋,别创一格,称之为“文赋”。赋在形式上注重铺陈、排列、对偶、夸张,词藻华丽,讲究声韵,形式上介于韵文与散文之间,内容多为宫苑游猎,篇末作一些讽喻,被称为“劝百而讽一”。著名的赋有东汉张衡的二京赋,三国时王粲的登楼赋,西晋左思的三都赋,唐杜牧的阿房宫赋,宋苏轼的两篇赤壁赋等。“赋”虽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但今人亦每喜袭用。因为“赋”具有借景抒情、铺叙风物、托物言志的特点,人们往往借它作写景抒情的散文的标题,即把“赋”字放在所要抒写的事物名称后面以表示一种文章风格。如茶花赋秋色赋等,这里的“赋”显然只有“赞”“颂”的意味。现代散文的“赋”和古代的赋差别很大,它们在形式上很少有相同之处。4.前人评说(1)前幅极写阿房宫之瑰丽,不是羡慕其奢华,正以此见骄横敛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尤有不爱六国之人意在。所以一炬之后,回视向来瑰丽,亦复何有!以下因尽情痛悼之,为隋广、叔宝等人炯戒,尤有关治体。不若子虚上林,徒逢君之过也。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七(2)宏壮巨丽,驰骋上下,累数百言,至“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其论盛衰之理,判于此矣。末一段尤含鉴戒,读之有余味焉。宋谢枋得文章规范(3)穷其极丽,至矣尽矣,却是一篇最清出文字。文章至此,心枯血竭矣。逐字细细读之。清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十二(4)杜牧之阿房宫赋,文之奇不必言,然于事实殊戾。按史:始皇三十五年,营造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阿房宫未成。二世元年,还至咸阳,曰:“先帝为咸阳朝廷小,故营阿房为堂室。今释阿房宫弗就,是彰先帝举事过也。”复作阿房宫。二年冬,右丞相去疾、左丞相斯、将军冯劫谏止作阿房宫。二世怒,下去疾等吏,去疾、劫自杀,斯就五刑。是终秦之世,阿房宫未成也。又考史:二十六年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坂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殿屋复道,周阁相属,所得美人钟鼓以充入之。则牧之所赋“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者,指此。此实不名阿房宫,而谓“有不见者,三十六年”,非阿房事实矣。予既辨此,后读程大昌雍录、赵与时宾退录皆已辨之,大略相同。聊存之。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十二合作探究1.文章开篇就写到:“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是否显得突兀,这样写有什么妙处?探究:开篇12个字。乍看似乎仅仅是叙事,实则于叙事中寓褒贬,并为此后的许多文字埋下伏笔。起笔极言秦兴之骤,实为下文议秦亡之速埋下伏笔。“六王”为什么会“毕”?“四海”为什么能“一”?一亡一兴,关键何在?读完全篇,这些问题就会得到解答。“六王”之“毕”,其原因就在自身,那么,秦能统一四海的原因,也就不言可知了。这两句一抑一扬,而扬秦又是为更有力地抑秦蓄势。后二句“蜀山兀,阿房出”,一因一果,反映了一苦一乐,六个字概括了无限深广的内容。阿房宫的宏大,秦始皇的骄奢,人民的血汗和生命,均可由此想见。更深一层来想,“六王”既以“不爱其人”而覆亡,秦始皇又将自己的淫乐建筑在人民的苦难之上,那么,从“六王”的“毕”,不是可以预见秦的将“毕”吗?以四个三字句发端,一句一意,层层逼进;又句句押韵,音节迅急,有如骏马下坡,迅快无比。这四句话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了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笼盖全篇,暗示主旨的作用。2.作者描写阿房宫建筑的宏伟壮丽,仅用了一百多字,却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阿房宫的建筑的?为什么会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探究:这一部分作者用的是总写和细写相结合的写法。总写部分,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覆压三百余里”,言其占地之广;“隔离天日”,状其楼阁之高;“骊山”两句写其依山傍水,气势非凡。细写部分,作者工笔重彩,精描细绘。先写重楼叠阁、长廊高檐,不计其数;再以长桥如龙、复道似虹映衬宫宇之宏伟、楼阁之高大。上面所述,写出的还只是建筑之外观。接着,作者的笔触,又深入建筑内部。歌台舞殿是互文的写法,台既可舞,殿亦可歌,意谓宫内处处皆是轻歌曼舞。“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则承“暖响”“冷袖”两句,进一步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这几句,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这一节中,作者由远及近、由外及里逐一介绍了阿房宫之奇观。叙述中时有前后照应之妙笔。如写楼阁“各抱地势”就与前文“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这一广阔背景相连。叙述中时有贴切生动之比喻,例“长桥卧波,复道行空”,用笔经济,形象生动。叙述中也间有动态描写,像写“二川”。写歌舞,状声摹形,引人入胜。再加上大量对偶排比句式的运用,致使文句音节铿锵,兼有音韵之美。因此,寥寥一百几十个字,阿房宫之丰姿盛态就显现于读者眼前。这部分从内容看分别写宫殿建筑、宫内生活两个方面;从手法看,运用大胆的想象,写得出神入化,善用比喻和夸张,形象鲜明;从作用上看,这两段“体物”的部分,是后面议论部分的基础,为揭示秦始皇荒淫奢糜自取灭亡这一中心思想作铺垫,给读者充分、具体、形象的感受。这正体现了“赋”“铺事写志”的特点。铺事是写志的基础,写志是铺事的目的。而且三、四段不可以对调,理由是第三段的感慨是由上文宫殿的奢华与人民的贫困的对比中引申出来的;后一段的议论则以更深远的历史眼光,把一千年前的“史实”与一千年后的“现实”联系起来,生发开去。3.本文极力铺陈阿房宫的壮观及宫内生活的瑰丽、奢侈、豪华,后文寥寥数语写秦朝灭亡,这运用了怎样的手法?如何理解?探究:阿房宫赋写作上先扬后抑。前半部分,是写作者想象中的阿房宫,由宫室建造的由来、位置、总貌、建筑群的内部构成写到宫中歌舞形成的氛围,再转过去写宫女之多以及她们的生活状况、内心痛苦。摛文铺采,竭尽夸张之能事,总体上是“扬”。后半部分,总结历史教训,正因为如此雄伟壮丽的宫室,过着奢糜淫逸的生活,推行种种暴政,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激起农民起义,导致秦王朝的灭亡。通过对比分析,把论述引向深入,总体上是“抑”。一扬一抑,由鼎盛时的轰轰烈烈,烈火烹油,到覆灭时的烟消云散,国亡族灭,两者形成巨大的落差,构成心理张力,给人以震撼。4.如何理解本文作为赋的语言特点?探究:阿房宫赋文体属于辞赋,具有建筑美,也就是形式上的整齐之美、变化之美。杜牧善于运用排比“广文势,广文义”,如“使负栋之柱多于市人之言语”,一连六个巧比,句句蝉联,句句夸张,夸张的语句和蝉联的句式相结合,环环扣紧,表现出自然雄浑的气势。作者讲究整齐排偶,但也不孜孜以求工整对仗,有时运散文之气于骈偶之中,构成一种谐而多变的艺术境界。如“五步一楼矗不知其几千万落”。用“四字句”为主轴,但又交替使用两个“三字句”、一个八字散句,整散相间,长短错落,显示浩荡的气势。阿房宫赋作为赋体,兼具诗歌的特点,即有音乐美。这种音乐美是通过声调的高低升降的变化体现的。杜牧有意识地继承了辞赋平仄交错的规律。文苑小憩【美文欣赏】圆 明 园 赋康熙四八年,始建圆明园;乾隆立九载,掘土填东海,覆压燕京五千余亩。群山突兀,骤起奇观百又五十处,三园并出,三步一楼,五步一廊,七步一榭,十步一台。进寸步而景不同,行半里而天各异。桂殿兰宫,九土工匠心血;静轩飞阁,四方迁客颂德。上有宫廷之华贵,下有江南之婀娜,紫壁白垣,商鹿台之不及也;直栏横槛,秦阿房之不及也;清池碧柳,汉汤泉之不及也;彩霓青袖,魏铜雀之不及也。珠明玉洁,龙王盖东海之珍;龙蟠凤栖,玉帝窘南天之柱;玄镜与蟾宫齐皓,金善共羲和一辉。曰:“圆明之收获较法卢浮十倍而相当矣。”康熙盛世,岂非凤头乎?嗟乎,后至乾隆晚年,嘉庆而立,忘开国之艰难,事逸豫之无厌,春风笑语,朝歌夜弦,灯红酒绿,觥筹交错,隔座送钩,分曹射覆。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泊湖之舫,多于四海之战舰;歌舞之伎,多于戍京之甲士;玉玛铺地,多于道途之瓦砾;婢绫拭窗,多于市人之素衣;焚薪暖酿,多于南山之草木;钻冰存荔,多于北海之霜雪。使天下豪杰羡之,慕之,怨之,恶之,满人骄固,乐不归矣,此岂为猪肚耶?时维咸丰十年,庚申之秋,鸦片未绝,烽火再起。皇子王孙,妃嫔滕嫱,辞楼下殿,之避暑山庄。英法之匪,气嚣猖狂,醉王府而无人问,坐金銮而谁敢呼?次至圆明园,掠宝三月不绝。明星煌煌,弃白银也;皓月荧荧,丢黄金也;天光地射,夺明珠也;紫气红霞,盗玉龙也;暗香浮动,匿沉香也;珍宝琳琅,乱不知该所掠也。弃玉石,焚墨草,击瓦缶,掷鼎铛,来者矫健,去者蹒跚,来者执锐,去者披金,盗人不怜,天子不惜,三日一炬,可怜尽毁,残垣断壁,此绝非豹尾耳!圆明之祸,天子也,非盗也。昔康熙勤政,善始者立威雅克萨,而咸丰者,忘忧国也,驾崩紫禁之外。此清灭于虎头蛇尾也。倘清帝通古今之道,明盛衰之理,晓始终之义,则可安其民,定其邦,御其敌。自古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然载福之道皆出于善始善终。国虽大,恶始必衰,天下虽安,恶终必危,恶终必满,满则倾,而自秦汉来恶终而倾者实繁,而满人不鉴。欲恶终而治天下国家者,千古难觅一人矣,独满清与圆明乎?【大家文坊】读杜牧之阿房宫赋感言周恩来肉林酒池,殷纣娱乐之区。灵台明沼,周文同庆之所。其好既异,其果遂殊。兴盛衰亡,良有由矣!然铜雀迷楼,西湖泰岳,其好则同,而其果又殊者,何哉?岂非以公私之间判之乎?是故巍巍泰岳,古胜常存;袅袅西湖,清幽时保。山阴道上,频来瞻仰之俦,西子湖边,辄见寻芳之侣。至春深铜雀,月罩迷楼,睹景思人,寄情何处?残宫废址,感吊末由。铜驼无可凭之墟,杜鹃无可泣之血。即文人骚士偶或形诸楮墨,亦有感而言,固无为之表扬。若灵囿之于书,阅江之于史也。杜牧之赋阿房宫也亦然。夫秦之强至始皇极矣,积数百年之精英,席大一统之余威,兀蜀山,出阿房,覆压三百余里,成天下未有之奇工,乃意犹未餍。出巡四海,南抵会稽,卒丧其命。呜呼!意固盛也,气固豪也,然不旋踵耳,阿房一炬顿成焦土。月盈则亏,骄极必败,君子于是知世变矣。设使始皇不矜其功,不虐其民,布德施仁,绥夷化外,则万世之业可成。元元且衔恩感德之不暇11何至揭竿蜂起,戍卒亡秦,使偌大阿房不与灵台明沼比美,而为铜雀迷楼之续哉?是宫室之伟丽,实无伤帝王之圣德。德之不讲12,政之不修,视园囿为私产,役人民若马牛,诚可惧耳。然始皇固无论矣,世人宁不恫此?而铜雀迷楼,又胡为乎继阿房而兴?魏武隋炀,舍绥民而病民,是故牧之之大痛也!盖牧之生当晚唐,安史之祸方戢13,朝野上下渐习于优游,为园林之乐,置民生于不顾。目击时艰,挽回无术,斯赋之作,遂不容已。读其“一人之心”“万人之心”“后人哀之而不鉴之”数节,蔼然仁者之言,爱国热忱溢于言表,固非以吊古苍凉为始皇增无涯之恨也。抑吾又闻之14,清季末叶,仁宗西后以兴海军费筑颐和园,吸万民脂膏供私人逸乐,居尊养颐,极帝王之崇矣!乃民怨沸腾,人心思汉,义旗举而清室覆矣!嗟乎!牧之以魏隋不以秦为鉴,唐且继之,遂兴阿房之赋,而唐卒成魏隋之续,是唐为后人哀也。清复继之,相哀无已,因果相寻,诚不得不痛恨于殷纣始作之俑,导帝王于骄奢淫逸之途也。征之南宋15,初都临安,虽以西湖之胜,决无私据自乐之心。尝胆固未可希,而偏安警惧,延有宋百数十年之祚,岂无故哉?由是以观,盛衰之理,兴亡之兆,寥若螺纹,无待龟蓍之卜,乃在上者犹复欲效阿房故智,不三月耗数千万金,谋一姓尊荣,利令智昏,自陷往辙,吾诚莫知其可也。呜呼!往者来鉴,肉林酒池、铜雀迷楼、颐和园,在在足资16,固不仅一阿房已也。乃秦哀殷,魏隋哀秦,唐亦哀秦,清复哀秦,哀之而不鉴之,徒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相哀既无已时,相亡岂有宁日耶?悲夫!注释:选自周恩来南开校中作文(线装书局一九九七年十二月第一版)。肉林酒池:史记殷本纪载,殷纣王生活极为奢侈,“以酒为池,悬肉为林”。灵台明沼:西周时的台名和沼池名。殊:不同。良:很。铜雀:铜雀台,东汉末年曹操所建,周围殿屋一百二十间,榱栋相连,台高十丈,铸大孔雀于楼顶。迷楼:隋炀帝所建楼名,故址在今江苏扬州市西北郊,楼阁高低错落,幽房曲室,廊檐相连,隋炀帝对左右的人说:“使真仙游其中,亦当自迷也。”所以取名“迷楼”。判:分别;区分。末由:无由。铜驼:铜铸的骆驼,多放在宫门寝殿之前。晋代索靖有先见之明,知道天下将大乱,于是指着洛阳宫门前的铜驼说:“我会在废墟荆棘中见到你。”楮()墨:纸和墨。楮,楮树,皮是造纸的原料,所以代指纸。11元元:百姓。12讲:修炼。13戢():止息。14抑:然而。15征:验证;证明。16在在:处处,到处。品评这是一篇咏怀之作,作者开头即以对比形式,从历史上一些著名的宫室建筑入题,借历史上宫室建筑之兴衰总结其原因在于“岂非以公私之间判之”。从而指出秦之灭亡关键在于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和“宫室之伟丽”无关。接着作者展开笔墨,由秦之灭亡回顾历史,依次剖析魏武、隋炀的蹈秦旧辙,唐末、清季的“骄奢淫逸”,以及南宋“偏安警惧”的自强之举。告诫“在上者”不要“复欲效阿房故智”,那样只会导致“相哀既无已时,相亡岂有宁日耶?”的悲惨结局。整篇文章作者是借盛衰之事,言兴亡之理,娓娓道尽古今兴亡之真谛,反映了作者年轻时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理想抱负。评语中称其文“气势流畅、词藻纷披,是作者所长。但作论当以意胜,索得题窍,一线到底,方能醒眼。所谓黜华崇实也”,对该文作出了恰当的评价。你读了阿房宫赋能不能也援笔成文,抒发胸中之风发意气呢?课堂训练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A.暴霜露() 革灭殆尽()或未易量() 鼎铛玉石()B.胜负之数() 思厥先祖父()披荆斩棘()锱铢必较()C.为虎作伥() 弊在赂秦()燕赵之君() 缦立远视()D.日削() 月割逦迤()洎牧以谗诛() 秦爱纷奢()答案:B解析:A“暴”应读;C“燕”应读;D“削”应读,“逦”应读,“奢”应读。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C.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D.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答案:B解析:B颠覆:都是“推翻(政权)”的意思。A“其实”,古义是两个词,“其”,它的;“实”,实际。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C“智力”,古义是两个词,“智”是智慧,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智力”;“力”是力量。“智力”的今义是“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D“故事”古义是两个词,“故”,过去的;“事”,事情。“故事”可译为“旧事,前例”。“故事”的今义是“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3.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后秦击赵者再(两次),李牧连却之B.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分开)矣C.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顽固)D.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招致)祸焉答案:B解析:判:分明,清楚。4.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A.鼎铛玉石B.朝歌夜弦C.日削月割,以趋于亡D.可怜焦土答案:C解析:例句“礼”为名词用作动词,以礼相待。而C为名词作状语。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是故圣益圣,愚益愚B.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奈何取之尽锱铢C.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师不必贤于弟子D.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答案:B解析:B项的“之”分别为动词“到”和代词“它”(各种珍宝)。A项都是“更加”之意;C项“于”都表比较;D项“则”理解为“那么”“就”。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举以予人,如弃草芥戍卒叫,函谷举B.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C.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D.然后得一夕安寝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答案:D解析:D“然”:这,这样。A举:拿;被攻占。B之:代词,秦朝;的。C较:比较;较量。7.填空。(1)阿房宫赋选自 ,作者 , 代诗人、文学家,与 并称“小李杜”。(2)“赋”是介于 之间的一种文学体裁。它讲求字句的 和声调的 ,描写事物极尽 之能事,而于结尾处往往发一点 ,以寄托 之意。本文即借 的史实,讽喻当朝皇帝。(3)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 。 , ?(4)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 。答案:(1)樊川文集 杜牧 唐 李商隐(2)散文与诗歌 整齐 和谐 铺陈夸张 议论 讽喻 秦始皇荒淫奢侈自取灭亡(3)秦爱纷奢 人亦念其家 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4)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课后强化作业课内挖潜(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5题。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1.对下列各句中“也”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A./B./C./D./答案:D解析:中的“也”表判断,中的“也”为语气词。2.下列句子中的“之”,与“多于南亩之农夫”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齐、楚之精英B.秦人视之,亦不甚惜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D.杳不知其所之也答案:A解析:“多于南亩之农夫”一句中的“之”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字;A项中的“之”相当于“的”;B项的“之”作代词;C项中的“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D项中的“之”作动词。3.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归类正确的一项是()六王毕,四海一辞楼下殿,辇来于秦骊山北构而西折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族秦者,秦也A./B./C./D./答案:C解析:数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它当作借鉴),形容词的使动用法。4.选出与“烟斜雾横,焚椒兰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戍卒叫,函谷举B.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C.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D.不患人之不己知答案:C解析:例句为判断句,在备选项中只有C项为判断句。5.对本段文字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整段文字写宫女珍宝众多,表现了宫中统治者生活的荒淫奢靡。B.段首六句都是对偶的四字句,写众多宫人的来源从六国掠来。其中“王子”“皇孙”指的应是六国诸侯的儿子、孙子。C.“明星荧荧”至“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等句,用比喻和夸张等修辞方法,从各个方面描写出宫女生活的豪奢,从而反映出秦王朝统治者的荒淫奢靡。D.写宫中珍宝之多,一方面表现出秦王朝统治者穷奢极欲的生活,另一方面也揭露出他们抢夺劫掠的行径。答案:B解析:从课文内容上看“王子”“皇孙”应指六国王侯的女儿、孙女而不是指“六国诸侯的儿子、孙子”。(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68题。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6.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负:承担B.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槛:门槛C.族秦者, 秦也,非天下也族:族灭D.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暇:空闲答案:B解析:槛:栏杆。7.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不敢言而敢怒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A.不同,相同B.相同,不同C.相同,相同D.不同,不同答案:B解析:表转折;介词,比;介词,从。8.下列是对这段文字的赏析,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A.第一小节作者用排比句一方面显示赋体文“铺陈”的语言特点,另一方面揭露了秦王的荒淫奢侈。B.本文的“独夫”“戍卒”“楚人”分别指秦始皇,陈涉、吴广,项羽。C.本文主要论述的是秦国灭亡的原因,但为了观点更具有说服力,同时指出六国灭亡的原因也如出一辙,是重蹈历史的覆辙。D.文章的最后一句点明本文的写作目的和主旨,是借古讽今手法,也是“赋”这类文体的一般手法。答案:C解析:“如出一辙,是重蹈历史的覆辙”是秦国,而不是六国。课外拓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宝 绘 堂 记(宋)苏轼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然圣人未尝废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刘备之雄才也,而好结髦。嵇康之达也,而好锻炼。阮孚之放也,而好蜡屐。此岂有声色臭味也哉,而乐之终身不厌。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钟繇至以此呕血发冢,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皆以儿戏害其国,凶其身。此留意之祸也。始吾少时,尝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既而自笑曰: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自是不复好。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于是乎二物者常为吾乐,而不能为吾病。驸马都尉王君晋卿虽在戚里,而其被服礼义,学问诗书,常与寒士角。平居攘去膏粱,屏远声色,而从事于书画。作宝绘堂于私第之东,以蓄其所有,而求文以为记。恐其不幸而类吾少时之所好,故以是告之,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熙宁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记。(本文有删节)注:锻炼:打铁。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JY()A.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病:祸害B.然去而不复念也去:归去C.常与寒士角角:较量D.以蓄其所有蓄:收藏答案:B解析:去:离去,消失。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A.皆以儿戏害其国几以捕系死B.轻死生而重于画不患贫而患不安C.然为人取去君为我呼入D.譬之烟云之过眼不知东方之既白答案:C解析:A项,均为介词,表原因,由于,因为;B项,均为副词,表转折,却;C项,介词,表被动,被/介词,替,给;D项,均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B.凶其身C.吾薄富贵而厚于书D.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答案:C解析:A取悦、B危害、D保全均为动词;C为形容词用作动词,看轻,轻视。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构思极具特色。作为记文,作者不从宝绘堂的建筑、景物着眼,而先以论点开篇,直到文末才交待为宝绘堂作记之事,可谓别开生面。B.本文层次清晰,论证严密。先讲道理,再引历史人物正反论证,后又以个人经历佐证,紧扣可“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这个中心展开论述。C.本文以散句为主,兼用对偶、排比句式,整散交错,颇具气势;而比喻、用典等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言简意丰,文采斐然。D.本文用老子之言,说明五色、五音、五味、田猎等可使人得到感官上的享受,但不能沉溺其中。圣人并未废此四者,也未“发狂”,就是这个道理。答案:D解析:本文用老子之言,说明圣人并没有废除这四样东西,也是暂且用来寄托心意罢了。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译文: (2)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译文: 答案:(1)但是到了沉溺(书画)而不能舍弃(的地步),那么这祸害将难以说尽。(2)别人拥有的(书画),只担心他们不肯给我啊。附【参考译文】君子可以把心意寄托在事物中,但不可以把心意留滞于事物中。如果把心意寄托在事物中,即使事物很微小也会很快乐,即使事物特异也不会成为祸害,如果把心意留滞在事物中,即使事物很微小也会成为祸害,即使是特异的事物也不会感到快乐。老子说:“缤纷的色彩使人目盲,动听的音乐使人耳聋,丰盛的食物使人口伤,骑马打猎使人心发狂。”但是圣人并没有因此而废除这四样东西,也是暂且用来寄托心意罢了。刘备有雄才大略,却性喜织毛物。嵇康恬静寡欲却喜爱打铁。阮孚狂放不羁却喜爱制鞋子。这难道有什么音乐美色和香气吗?但他们终身喜欢而不厌弃。事物之中最可喜而且足以取悦于人而不足以移动人心的,莫过于书和画了。但是到了沉溺书画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太极文化简介胡光辉28课件
- 一、机械能(第1课时)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考点练习
- 水稻之父课件
- 幼儿说谎行为的识别与应对学习指导张祯06课件
- 中药调剂斗谱64课件
- 2025版离婚协议书详细规定离婚后财产分割流程
- 2025版离婚协议书下载及签订服务合同
- 2025版电子商务合同纠纷解决与维权策略大全
- 2025版保险产品居间销售合同范本
- 2025版车辆租赁与车辆抵押贷款合同
- 2025年“急救抢救设施、物品及用药的管理”试题(附答案)
- 2025年储能专业知识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至2030年中国肽饲料市场供需现状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化工机械法兰连接课件
- 面肌痉挛手术护理要点
- 情绪识别与营销-洞察及研究
- 室上性心动过速急救护理
- 202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招聘工作人员的(一)笔试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
- 2025年村官、村干部相关法律知识考试题(附含答案)
- 工会考试试题及答案青岛
- 《中国成人呼吸系统疾病家庭氧疗指南(2024年)》解读 2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