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人版必修1:第4单元7烛之武退秦师 学案.doc_第1页
鲁人版必修1:第4单元7烛之武退秦师 学案.doc_第2页
鲁人版必修1:第4单元7烛之武退秦师 学案.doc_第3页
鲁人版必修1:第4单元7烛之武退秦师 学案.doc_第4页
鲁人版必修1:第4单元7烛之武退秦师 学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烛之武退秦师本课话题拳拳爱国心朗读课文中的名段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数十年的等待未得重用,数十年的岁月几乎虚度。心已老,泪已枯,烈士已暮年。可是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只徐徐吐出一句“无能为也已”,随即“许之”,不怨不悔,不提任何条件,就把退秦师存郑国的重担担在了自己羸弱的肩上。什么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什么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这位让人敬佩的老人身上,我们读懂了答案。积累生活中的素材有一个人,他毅然放弃了美好的生活、高昂的薪酬、优越的物质条件,在国家与自我的抉择中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国家,在美国严峻的阻挠之下却坚守了自我的良心回到了当时艰难困苦的中国。这个人,就是钱学森新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科学家,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背诵相关名言警句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忧国忘家,捐躯济难。三国志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司马迁人不仅为自己而生,而且也为祖国活着柏拉图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氾南()佚之狐() 夜缒而出()阙秦() 秦伯说() 逢孙()失其所与() 戍之()【答案】fny zhu quyupny sh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3何厌之有?()4失其所与,不知。()【答案】1.已,同“矣”2.共,同“供”,提供,供给3.厌,同“餍”,满足4.知,同“智”,明智。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微(2)鄙(3)与(4)以(5)之【答案】(1)微:动词,没有/形容词,贫贱,地位不高,微小/副词,暗暗地/副词,稍微。(2)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做边境/名词,边境/形容词,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3)与:介词,和、跟/动词,结交,亲附/连词,和、跟。(4)以:连词,因为/介词,拿,用/连词,表目的,来/介词,把。(5)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代词,这件事/代词,指秦军/动词,到/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烛之武退秦师 ()_2且贰于楚也()_3晋军函陵,秦军氾南()_4夜缒而出()_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_6越国以鄙远()_7共其乏困()_8邻之厚,君之薄也()_9朝济而夕设版焉()_10与郑人盟()_【答案】1.“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撤兵2“贰”,数词作动词,从属二主;3.“军”名词作动词,驻军4.“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5.“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6.“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做边境;“远”,形容词作名词,远方的国家7.“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乏的东西8.“厚”“薄”,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9.“朝”“夕”,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10.“盟”,名词作动词,建立同盟。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敢以烦执事古义:今义:旧时俗称仪仗。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今义: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3行李之往来古义:今义: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4共其乏困古义:今义:疲倦,没有精神。5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答案】1.掌管事务的人,此处是对对方的尊称。2.东方道路上的主人。3.使者,出使的人。4.缺乏的东西。5.那个人。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译文:2以其无礼于晋。()译文:3是寡人之过也。()译文:4夫晋,何厌之有?()译文:【答案】1.省略句,省略介词“于”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2介词结构后置句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3判断句这是我的过错呀。4宾语前置句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常识速览鲁之君子左丘明 左丘明(约公元前502年约公元前422年),姓丘,名明(一说复姓左丘,名明),春秋末期鲁国人。其故里,为现今的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春秋时鲁国都君庄)。因其世代为左史官,所以人们尊其为左丘明。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孔子言与其同耻,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他依春秋著成的中国古代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左传,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于两年后发动了针对郑国的这次战争。整体感知本文记叙秦晋围郑,郑大夫烛之武奉命说退秦军的故事。赞扬了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伯,解除国难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了他深明大义的气度,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诸侯各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文脉梳理_【答案】邻厚君薄西封阙秦文本层析一、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1下列各项中,属于秦、晋围郑原因的一项是()晋侯、秦伯围郑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abcd【解析】是交代秦晋围郑这件事,不属于原因;是郑国被围攻的两个原因;是晋军驻扎位置。【答案】b2下列各选项中,不属于交代秦、晋之军分驻两处作用的一项是()a交代秦、晋之军分驻两处,为下文烛之武能赴秦营单独拜见秦伯埋下了伏笔。b交代秦、晋之军分驻两处,表明弱小的郑国同时受到两个大国的围攻,可见当时形势之危急。c交代秦、晋之军分驻两处,表明郑国离间秦、晋有机可乘。d交代秦、晋之军分驻两处,为烛之武说服秦伯提供了方便。【解析】b项说的是“晋侯、秦伯围郑”的作用,而非“分驻两处”的作用。【答案】b二、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3下列各句中,属于侧面表现烛之武非凡能力的一句是()a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b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c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d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解析】a项,佚之狐之言,是典型的侧面描写,符合题干要求。b项,是烛之武推辞之言。c、d两项,属于郑伯诚恳的道歉与分析形势。【答案】a4对文章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段一方面交代了烛之武的境况,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另一方面也委婉地批评郑伯不能用人。b作为国君的郑伯能接受佚之狐的规谏,可见他是一位敢于负责、勇于自责的国君。c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辞”后“受”,既流露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也有故意刁难郑伯之意。d烛之武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本段粗线条地勾勒出烛之武的形象,为下文写他奔赴国难的义勇精神做了必要的铺垫。【解析】本段中烛之武“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句流露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没有故意刁难之意。【答案】c三、阅读课文第34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5下列对第3段的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烛之武从秦国的立场上劝说秦伯退兵。b烛之武在劝说秦伯的过程中指出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c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d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并没有履行诺言。【解析】c项中“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为无中生有。【答案】c6对第4段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仁”“不知”“不武”,排比分析,表现出晋侯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b烛之武说秦伯而退晋师,一箭双雕,本段又一次从正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机智与出色的辞令。c其实,“不仁”只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才是实质。d“以乱易整,不武”,胜负之数,难以意料。晋的退兵,说到底,也是一个“利”字起作用。【解析】b项,本段是从侧面表现烛之武的才能。【答案】b话题互动话题:烛之武有勇有谋,但直到须发尽白才得到为国效力的机会。他的“被埋没”,有人认为是因为郑伯不能知人善任,有人认为是因为他自己不会“毛遂自荐”。你同意哪一种看法?学生甲:同意第一种看法。晋公子重耳曾到郑国避难,郑伯礼节甚倨,导致了今天的“秦晋围郑”;大军压境,危在旦夕,才想到重用人才,遭到拒绝后,才想到自责。可见郑伯是一个目光短浅之人。所以,烛之武到晚年才被重用,郑伯应负主要责任。我的观点:【答案】同意第二种看法。在烛之武的心里,还存留着作为“士”的标志之一的清高与孤傲。他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安天下济苍生的途径,但却得不到展现自我的机会。如果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得湮灭于历史的风雨之中了。国君不可能了解每一个人,他的默默无闻,主要是因为不会“毛遂自荐”,不会抓住机会展示自己。写法借鉴1写作特色晓之以理,明以利害的辞令艺术烛之武退秦师以其精美的语言,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向我们展示了先秦历史散文卓越的艺术成就。能言善辩的烛之武,以其杰出的辩才,说服了高高在上的秦穆公,从而改写了本国的历史而成了郑国的功臣,也成为文学史上不朽的艺术形象。那么,烛之武的外交辞令为什么能打动秦穆公,而且还达到了退其师并意外结盟的目的呢?烛之武与秦穆公应当说是一种彻头彻尾的敌对关系,利益上是根本冲突的,郑国的利益秦国是不会考虑的。烛之武很清楚地认识到,游说秦穆公只有从秦国的利益出发,站在秦国的立场上来分析郑亡对于秦晋两国不同的利害关系,才可能使秦穆公认识到郑亡确实对秦有百害而无一利,最终实现了让秦退兵的目的。2写法指导运用辞令艺术注意事项 晓之以理、明以利害,就是用道理使对方明白事情的发展给自己带来的利害关系,从而使对方清楚应如何选择取舍,是一种重要的劝谏策略技巧。人面对重要的选择时,往往有趋利避害的思想,从自己的利益角度出发,做出有利于自己的选择。晓之以理、明以利害,通过层层递进的透彻说理,使对方看清楚事情的发展给自己带来的利害得失,做出自己的正确选择。运用晓之以理、明以利害的劝说艺术技巧,要注意:(1)要尊重他人,婉言相劝。要努力营造一种利于谈话的和谐气氛,首先要尊重别人,用委婉的语言劝说,尽量不要直谏,以利于对方接受。(2)站在对方的立场上,陈述对方的利益得失。(3)不卑不亢,言语恰到好处。3迁移应用小到邻居间的纠纷,大到国家间的内政外交,劝说有时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假如你有一位同学最近经常上网吧玩网络游戏,你很想劝劝他,但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今天放学路上,他邀你一同去网吧。你想如何劝阻他?请写一段文字,不超过100字。【答案】(示例)不是在跟我开玩笑吧,同学就是因为上网吧玩游戏,浪费了太多精力,导致成绩一降再降,最后被老师和家长教育了一个下午才幡然悔悟的。你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父母眼里的好孩子,学习也一直不错,不会做这样的事吧?素材应用1课内素材危难中的英雄本色烛之武作为郑国的一位老臣,一生难被重用,真可谓不得志之极。在秦、晋两国大举攻郑之际,他却抛弃个人恩怨,不顾个人安危,缒城而出,只身赴敌营。面对强悍的秦穆公,他一开始就确定了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得到了释放和爆发。他不卑不亢,斗智斗勇,凭借自己的胆量和智慧,保全了郑国。能在国家危亡面前不避不让、甘心赴汤蹈火的动力和根源是他那火热的爱国之心和强烈的爱国意识。【应用角度】“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个人与国家”“默默积蓄与一鸣惊人”等。2精彩应用“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样一个才华长久没显出来的人,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还是出来解国家之围了。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他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有了释放和爆发的闪亮时刻。“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只是这机遇来得太迟了一点儿,而且是冒着亡国的危险。但如果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得“骈死于槽枥之间”,湮灭于历史的风雨之中了。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那些鲜活的身影却依然存留在人们的心头。像烛之武这样的识大体顾大局,临危受命的勇士,可以说就是国家的脊梁!佳作领悟我永远怀念您秋风萧瑟,万簌俱静。月光下,独自一人仰望天空,即使您如流星般,在历史的长河中,一划而过,但您瞬间所绽放的光芒足以让世人怀念!展开那部厚重的左传,我仿佛听到响亮的号角与雷鸣般的战鼓就在秦晋围郑的紧张时刻,是您凭三寸不烂之舌,不负众望,挽救了处于危难之中的郑国。您是凤毛麟角,让多少人记住了您遗留青史的名字烛之武!当秦晋围郑,兵临城下,您,一个默默无闻的“弼马温”,被佚之狐推荐给郑伯,当郑伯来请求您的帮助之时,您的一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饱含了多少的牢骚与不甘!是啊,逝者如斯,可是人的一世是短暂的,人的青春就更为短暂而易逝,人的青春是何等的宝贵啊!可是您没有因为这个小事而怨天尤人,您识大体顾大局,危难之时毅然接受了这个特殊而艰巨的使命!只身一人,夜缒而出。您,作为一个养马的小小官员,却对秦晋的历史了如指掌,对秦国国君的性格了解得如此透彻,句句打动穆公之心,令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不但佩服您那令人惊叹的综合分析能力,更是佩服您心中那股强烈的爱国情怀!可以试想,作为一个负责养马的小小官员的您,能审时度势,能对国家的大事了解得如此深透,能对国与国之间的利弊关系分析得如此令人折服,实在是了不起。我想,您这么一位老人家这些年来是如何熬过来的?是顶着炎日酷暑在冥思苦想?是忍受着那刺骨的寒风在焚膏继晷?不,我想您那么多年来付出的远远不止于这些。是比这更艰辛十倍?还是一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