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人版必修四 错误 教案.docx_第1页
鲁人版必修四 错误 教案.docx_第2页
鲁人版必修四 错误 教案.docx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错误教案知识目标:1.掌握该诗古典意象2.把握否定句、倒装句及该诗结构能力目标:赏析这首诗精炼优美的语言,体会思妇心境的变化。情感目标:开发学生对错误的不同情感体验,互助合作进行多元解读。教学重点:掌握古典意象及等待中思妇的心境描写教学难点:理解“美丽的错误”(包括字面意义及多元解读)教学过程:一、 导入:李清照在她的一剪梅中写道:“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表达了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蒋维翰在春女怨中写道:“白玉堂前一树梅,今朝忽见数花开,几家门户重重闭,春色如何进得来?”她通过写景状物含蓄地表达怨意。还有哪些描写闺怨的诗词?温庭筠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南,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柳永八声甘州“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闲愁。”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当代闺怨诗-台湾诗人郑愁予的错误。(板书:错误郑愁予)二、 作者简介作者为什么有这样一个多愁善感的名字呢?我让同学们课前查找相关资料了,请一位同学说说。(略)我来补充一下:“愁予”是他的诗名,源自于辛弃疾菩萨蛮中的名句“青山留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深山闻鹧鸪。”从作者的名字中,我们能感受到诗人的几分多情几分愁怨!三、 诵读感知下面请同学们听一段朗读录音,听的同时思考这首诗具体讲述了什么故事?(这首诗开篇点明了“我”为男性,“你”为女性,地点为江南,“你”在闺中苦苦等待归人,而“我”只是一个过客。)思考:这首诗与传统闺怨诗有什么不同?(写作视角不同,该诗以男子视角来写女子的等待。)四、 深入品读学生们自由朗读,几分钟后请一位学生朗读。一起分析这首诗为什么这么美?1、 意象是能唤起主观联想的客观事物。找一找哪些是能唤起联想的意象?(莲花开落、东风不来、柳絮不飞、跫音不响、春帷不揭、寂寞的城、窗扉紧掩、街道向晚,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写思妇痴情的等待。)2、 将容颜比作莲花的开落,点明了季节的更替变化,写出了女子等待时间之漫长,已容颜憔悴。再次品读诗的第二节,体会四个“不”字分散在句中有什么表达效果?(有跳跃的节奏感,增强诗的语言美。“不来”、“不响”分别是“不飞”、“不揭”的原因。其中“东风”“柳絮”是春天的象征,诗人以春天的烂漫反衬思妇的落寞。再比如魏夫人的一首词中写道“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3、 将女子的心比作“小小的寂寞的城”,这座城有什么特点?想象女子在城里做些什么呢?“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吗?都不是。这这座城是四面封闭的,说明女子的心是寂寞孤独的,望眼欲穿,等待归人回来。张九龄有一句诗说得很好“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还有卫风伯兮中的一句话形容得也很到位,“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大概就是这样的情形吧。4、 “窗扉紧掩”为何不说“紧掩的窗扉”?“青石的街道向晚”为何不说“向晚的青石的街道”?句式整齐不是更好吗?(倒装句,加强了语言的变化,更突出“向晚”和“紧掩”,说明女子的心是多么的封闭啊。回忆欧阳修的一首词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他们的心境是一样的。)5、 体会“向晚”暗示了什么?这街道又通向何处呢?学生讨论(“向晚”暗示了“青石的街道”在黑暗中无止境地向前延伸,而女子的心也渐渐灰暗沉重起来,女子没有等到她要等的人,那惆怅、那失落、那痛苦,随着青石的街道在暮色中无限延伸而加重。)五、 合作探究,多元解读1、 诗题为“错误”,这是一个怎样的错误?错误可以是美丽的吗?齐读第三节诗。“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错误”一方面是女子错把我当成了归人,另一方面是“我”的“走过”打搅了深院中的女子。但是这个过程是美丽的,因为女子的生活因“我”起了涟漪,有了情节,打破了原本的沉寂,因此称为美丽的错误。)“错误”与“美丽”搭配,在修辞学中叫做“矛盾语”,比如生活中常说“美丽的谎言”、“甜蜜的负担”等等,连结成一个新的和谐的秩序,让我们觉得更美。诗人的高明之处不只在于此,还在于整首诗的空间结构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最后随达达的马蹄声渐行渐远,最终回复至无边无际的江南,结构严谨,余音袅袅。2、 品读到这里,我们将这首诗基本理解为闺怨诗了,但诗歌欣赏是见仁见智的活动,诗歌的主题往往具有多义性。同学们可以联系作者生平经历去考虑,也可以撇开这一切,从象征角度思考,这首诗还表达了什么内涵?(羁旅。因为战乱年代背井离乡的场景深深地烙在诗人的心里,表达对过客对家人的思念。乡愁。将“我”理解为浪子无家可归,也是未尝不可的。因为这首诗写于1954年,郑愁予刚刚经历过战乱与漂泊,感到自己在台湾仅是一个过客,期盼早日回到故乡回到大陆。从象征的角度来说,等待也可以是等待我们内心深处最美好的愿望,许多次误以为它将变成现实,结果发现是一个美丽的错误,但还是继续等待,望眼欲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