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二 离骚 学案 (3).doc_第1页
人教版必修二 离骚 学案 (3).doc_第2页
人教版必修二 离骚 学案 (3).doc_第3页
人教版必修二 离骚 学案 (3).doc_第4页
人教版必修二 离骚 学案 (3).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课离骚学案1文本研读(一)实词1通假字(1)偭规矩而改错:_(2)何方圜之能周兮:_(3)忳郁邑余侘傺兮:_(4)进不入以离尤兮:_(5)芳菲菲其弥章:_(6)延伫乎吾将反:_2古今异义(1)怨灵修之浩荡兮古义:_今义:_(2)偭规矩而改错古义:_今义:_(3)固时俗之工巧兮古义:_今义:_(4)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古义:_今义:_(5)宁溘死以流亡兮古义:_今义:_(6)长余佩之陆离古义:_今义:_3一词多义(1)固(2)修(3)相(4)信4词类活用(1)屈心而抑志兮:_(2)伏清白以死直兮:_(3)固前圣之所厚:_(4)回朕车以复路兮:_(5)步余马于兰皋兮:_(6)驰椒丘且焉止息:_(7)高余冠之岌岌兮:_(8)长余佩之陆离:_(9)忽反顾以游目兮:_(二)虚词5(1)之(2)以(3)虽(三)文言句式6(1)謇朝谇而夕替:_(2)不吾知其亦已兮:_(3)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_(四)翻译7(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译文:_(2)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译文:_(3)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译文:_(4)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译文:_1离骚一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_2作者在第一节先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第二节却又说“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_3文中描写花草禽虫的用意是什么?_托物言志文本回顾在离骚一诗中有许多描写花草的诗句,诗人屈原用自己爱好奇伟瑰丽的香蕙芳芷比喻自己理想的崇高美好。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用“惠”“茝”“鸷鸟”“兰”“椒”“芰荷”“芙蓉”等作比,意象华美,使人不只感受到花草的色和香,更把人们的思绪引到一个奇丽的幻想境界。诗人用大量的香草美人等意象寄寓了自己的政治理想。这种利用象征性的意象托物言志的手法在古典诗词中最为常见。技法点拨托物言志就是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带有象征性的“物”上,使这个“物”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掌握这种方法的关键就是找准物象本身的自然属性与象征的人之间的相同点,再进行人格化联想、升华。写“托物言志”类的文章,“物”是材料,是作者寄情托意的载体。写“物”是为了写“志”,描“形”是为了传“神”。写作中既要捕捉住“物”的外在的“形”,更要挖掘出“物”的内在的“神”。文中的“物”,不是作者信手拈来的,也非一味刻意搜寻的结果,而是作者的情思感悟与某种外物自身特征的自然契合与沟通。“言志”与“托物”二者在文中应浑然天成,不可牵强附会。当然,所言之“志”必须思想正确、深刻,情趣健康、高雅,能给读者美好的享受和有益的启示。技法运用从下列词语中选取一个作为话题,创设一个特定情境,运用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写一个片段,表达某种哲理,字数不得少于200字。竹子、绿草、松树、梅花_【答案解析】自主梳理1(1)通“措”,措施。(2)通“圆”,圆凿。(3)通“郁悒”,忧愁苦闷。(4)通“罹”,遭受。(5)通“彰”,明显。(6)通“返”,返回。2(1)古义:荒唐,没有准则。今义:形容水势广阔而壮大。(2)古义:改变措施。今义:改正错误。(3)古义:善于取巧。今义:技艺巧妙。(4)古义:(路)阻塞不通,引申为走投无路的意思。今义:生活贫穷,经济困难。(5)古义:随流水而消逝。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6)古义:修长的样子。今义:形容色彩繁杂。3(1)本来/固执,顽固/坚固。(2)整理/身长,身高/著,撰写。(3)相互/共同,一起/观察,选择/状貌,相貌/宰相,丞相。(4)确实/真实,诚实/讲信用。4(1)使动用法,屈,使委屈。抑,使压抑。(2)死,为动用法,为而死。直,形容词用作名词,正道。(3)圣,形容词用作名词,圣贤的人。厚,形容词用作动词,推崇。(4)使动用法,使转回。(5)步,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步行。兰,名词用作动词,长着兰草。(6)驰,使动用法,使疾驰。椒,名词用作动词,长着椒树。(7)形容词用作动词,加高。(8)形容词用作动词,加长。(9)使动用法,使游。5(1)结构助词,的/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充当音节,无实义/代词,我。(2)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而/表示顺承关系的连词,而/连词,因为/介词,把/介词,用。(3)唯/即使。6(1)被动句,“夕替”的意思是,晚上被贬黜。(2)宾语前置句,“不吾知”即“不知吾”,不了解我。(3)定语后置句,“冠之岌岌”中“岌岌”作“冠”的定语,意思是高高的帽子;“佩之陆离”中“陆离”作“佩”的定语,意思是长长的佩带。7(1)这本是我心中所崇尚的美德啊,即使死过无数次也不后悔。(2)宁愿突然死去,随水流而长逝啊,我也不肯做出世俗小人这种丑态。(3)保持清白而献身正道啊,本来是古代圣贤所推重的。(4)即使被肢解我还是不会改变啊,难道我的志向是可以因受挫而改变的吗?文本探究1离骚为我们塑造了屈原这一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很多屈原的画像即使不写上“屈原”二字,人们也可以一眼认出是屈原,就是因为都依据了诗中这种具有特征性的描写。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规矩”“绳墨”),主张举贤任能。第二,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2第一节写的是诗人因正道直行,不同流合污,因而遭到小人诬陷、倾轧,君主是非不分,疏远了他。虽然遭到来自方方面面的沉重打击,但他心志弥坚,毫无变通、退缩的念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等就是对这种心志的表白。第二节里写诗人打算全身而退,高洁自守,不再在政治活动中积极进取,谋求变革。“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是就在政治活动中的进退来说的,并不意味着诗人就此放弃操守。因此前后并不矛盾。3文中描写花草的诗句有“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茝”“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这些诗句交代诗人自己被疏远废弃的原因及被废弃后的行为。显然,诗人用自己爱好奇伟瑰丽的香蕙芳芷比喻自己理想的崇高美好;在被疏远废弃后的恶劣处境中,诗人仍让自己的马缓行在长满兰草的水边高地,疾驰在长满椒树的山冈,依旧以荷花、荷叶为衣,表现了诗人无论“进”“退”,清白的操守和报国的理想始终不变,九死不悔。在描述楚国群邪蔽贤,自己壮志难酬时,以古来鹰隼和凡鸟不能同群比喻自己不能与小人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