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系统版污区分布图编制报告(pdf 58页).pdf_第1页
电力系统版污区分布图编制报告(pdf 58页).pdf_第2页
电力系统版污区分布图编制报告(pdf 58页).pdf_第3页
电力系统版污区分布图编制报告(pdf 58页).pdf_第4页
电力系统版污区分布图编制报告(pdf 58页).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电力系统版污区分布图编制报告(pdf 58页).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安徽电力系统 2011 版污区分布图编制报告 安徽省电力公司 安徽省电力科学研究院 2011 年 9 月 2 目 录 1 前言 3 2 污区分布图修订依据的文件和标准 4 3 安徽省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 5 3 1 地理地形及自然环境 5 3 2 基本气象特征 7 3 3 环境污染特征及情况分析 18 4 电网运行及防污闪工作情况 27 4 1 电网概况简要介绍 27 4 2 输变电设备的外绝缘配置整体情况 28 4 3 输变电设备的清扫检修原则及执行情况 28 4 4 2000 年以来 110kV 500kV 线路与变电站污闪事故及故障统计分析 28 5 等值盐密 灰密测量情况及数据分析 36 5 1 线路和变电站饱和盐密测试布点情况 36 5 2 等值盐密与灰密测试分析 37 6 现场污秽度等级划分及污区分布图绘制 39 6 1 现场污秽度等级划分依据及原则 39 6 2 污区图的主要变化以及原因分析 39 7 污区分布图实施细则及要求 53 7 1 总则 53 7 2 外绝缘配置原则 53 7 3 新建输变电设备外绝缘配置原则 54 7 4 运行输变电设备外绝缘执行原则 55 8 主要设备外绝缘配置校核情况 56 3 1 前言前言 2011 年 3 月 15 日 国家电网公司生技部在北京组织召开电力系统污区分布 图修订工作研讨会 布置了 2011 年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修订的相关任务 国网 公司华东分部和省公司均高度重视本次污区图修订工作 省公司生产部于 4 月 12 日召开我省 2011 年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修订工作专题会议 并详细部署电科 院和各市供电公司的任务分工 近几年 随着国家产业转移政策的推进 一批高耗能 高污染企业进入安徽 境内 在 十二五 期间我省局部地区污染状况将有加大趋势 所以电网外绝缘 污秽等级也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和运行经验的积累来进行适时合理的修订 2011 版污区图的形成将在我省 十二五 期间电网的建设和运行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污区图是长期运行经验的积累 是电网所处环境的综合反映 是输变电设备 外绝缘配置的基础 我省污区分布图的绘制可追溯到 2007 版 2005 版 2000 版 1995 版 1992 版等 1989 年全国相继普遍发生大面积污闪事故 各地开展了外绝缘污秽等级划 分和电网污区分布图的绘制工作 通过三年努力完成绘制了 1992 版的安徽电网 污区分布图 以下简称 污区图 电网运行的外部环境在不断的变化 尤其在我省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 输 变电设备受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 而且电网的运行经验也在不断的积累 所以 电网外绝缘污秽等级也需要进行合理的修订 1995 年和 2000 年对安徽电网污区 分布图进行了两次修订 后来 又修订了 2005 版和 2007 版污区分布图 特别是 2007 版污区分布图的执行大大降低了污闪跳闸率 为电网的安全运行发挥了重 要作用 本次修订是在 2007 版的基础上进行局部的修订工作 本次修订的重点是根 据我省连续五年布点绝缘子污秽度测试结果和新增污染源的排查结果以及 2007 版污区图运行经验 遵循修订原则的三要素 即运行经验 污湿特征和现场污秽 度 使污区图更加符合环境的动态变化 对污源发生变化或运行经验认为不合理 的地区进行污秽等级的调整和范围的扩大 在污区图的绘制过程中为保持与 2007 版污区图的一致性 污秽等级划分仍 以爬电比距表示 但在应用中将其换算到国网公司规定的统一爬电比距 4 本次污区图修订从 3 月份开始 连续 4 个月时间 主要开展的工作如下 1 首先各市公司对我省布点绝缘子盐密进行取样 我省 2004 年开始开展 用饱和盐密修订电网污区图 当时绝缘子污秽监测布点共 918 个 由于线路改扩 建的原因 部分监测点已不存在 本次统计还有约 659 个污秽监测点 共取得布 点绝缘子盐密样本 1261 份 基本每个点取两片绝缘子 市公司测量盐密数据 随后样品全部送到电科院 我们对部分样品的盐密进行了复测 2 我们抽取了 516 份样品进行灰密测试 30 份进行化学成分分析 3 收集和整理了 2004 2005 2006 2008 2011 年共五年的绝缘子盐密 灰密及化学成分分析数据 我们对这些基础数据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从中找出规 律 指导污区图修订工作 各公司提交本地区污区图修订和修订说明初步意见 4 收集了全省气象 环境 污源分布资料 其中污源分布和绝缘子布点 污秽监测点 的经纬度全部收集到 污源分布包括全省 300 多处重要污染源 掌握了污染源的所处经纬度 生产能力 排污能力等重要信息 在地图中可以准 确的显示信息 为污区等级的确定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 5 编写了污区分布图编制说明和污区图实施细则 最终出版了三张图 安徽电网 2011 版污区分布图 污源分布图 污秽监测点分布图 这些将有力的 帮助我们开展电网的防污闪工作 2 污区分布图修订依据的文件和标准污区分布图修订依据的文件和标准 2 1 本次修订工作主要依据是 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绘制方法 DL T 374 2011 和 电力系统污区分级与外绝缘选择标准 Q GDW152 2006 等标准 2 2 在以上两个标准的基础上 结合了安徽电网的实际情况 安徽地区不设置 A B 级 并将企标中 C D E 级细化为 C1 C2 D1 D2 E1 和 E2 级 对应 的爬电比距及统一爬电比距为下表 本次修订以此污秽等级划分为标准 表 1 污秽等级 污秽等级 名称 企标 Q GDW152 2006 分级方法 爬电比距 mm kV 统一爬电比距 mm kV 对应附盐密度 2 mg cm A a 17 27 B b 20 32 0 05 C1 c 23 36 0 06 0 075 C2 25 40 0 075 0 1 D1 d 28 44 0 1 0 2 D2 30 47 0 2 0 25 5 E1 e 32 50 0 25 0 35 E2 35 55 0 35 注 爬电比距为绝缘子爬电距离与交流系统额定线电压之比 统一爬电比距为绝缘子爬 电距离与绝缘子两端最高运行电压之比 1 1 额定线电压 3 如按灰密为等值盐密的 5 倍计 上表给出了等值附盐密度与污秽等级对应的 关系 B与C1区分界线的等值盐密为0 06 2 mg cm C1与C2区为0 075 2 mg cm C2与D1区为0 1 2 mg cm D1与D2区为0 2 2 mg cm D2与E1区为0 25 2 mg cm E1 与 E2 区为 0 35 2 mg cm 2 3 我省 2011 版污区分布图修订的原则 根据我省实际情况 本次 2011 版污区分布图修订的原则如下 2011 版污区分布图修订以 2007 版污区图为基础 根据运行经验和现场污秽 度 在以下情况下作修订 1 污闪故障发生的地区 给予修订 2 污源有较大变化的地区 且现场污秽度明显增加或运行经验证明需调整的 地区 给予修订 3 近两年盐密测试数据有高于 2007 版污区图所在污区对应的数据时 以较 大的数据进行修订 原则上只提高一个等级 4 按上述修订原则修订后 各地区再进行综合考虑 局部调整 使新版污区 分布图能反映本地区的污秽趋势 3 安徽省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安徽省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 3 1 地理地形及自然环境 安徽省地形地貌呈现多样性 山地 丘陵 平原兼备 长江和淮河自西向东 横贯全境 全省大致可分为五个自然区域 淮北平原 江淮丘陵 皖西大别山区 沿江平原 皖南山区 主要山脉有大别山 黄山 九华山 天柱山 最高峰黄山 莲花峰海拔 1860 米 长江流经安徽南部 境内全长 416 公里 淮河流经安徽北 部 在境内全长 430 公里 新安江为钱塘江正源 境内干流长 240 公里 长江水 系湖泊众多 较大的有巢湖 龙感湖 南漪湖 其中巢湖面积 800 平方公里 为 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 安徽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地带 气候上有两个基本特征 一是季风明 6 显 四季分明 二是气候温和 光 热 水资源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 旱涝等气 象灾害发生频繁 冬季以偏北风为主 气候寒冷干燥 雨雪较少 夏季盛行偏南 风 气候炎热湿润 雨水充沛 在冬夏季风的转换过渡期间 形成了春季温暖和 秋季凉爽的气候特点 四季分配是冬夏季长而春秋季短 淮北冬长于夏 江南夏 长于冬 江淮之间冬夏长短基本相当 由于安徽地处不同气候带的过渡区域 气候具有过渡性 不稳定的特点 降 水等气象要素的时空变率很大 降水量稳定性差 我省年降水量最大值与最小值 的比值 各地均达到 2 5 4 0 雨量极值之差达 700 1800 毫米 降水的不稳 定性是我省旱涝灾害形成的主要气象因素之一 据统计 在所有的自然灾害中 气象灾害占据了 70 的比例 其中旱涝灾害最为频繁 几乎每年全省各地非旱即 涝 或是既旱又涝 因此气象灾害多也是安徽气候的一个重要特征 7 图 1 安徽省地形地貌图 3 2 基本气象特征 3 2 1 平均月气温和平均月相对湿度的分布 全省各地年平均气温在 14 17 之间 属于温和气候型 一般严寒期和酷 热期较短 近十几年来 气象观测事实表明 我省暖冬现象明显 春季冷暖空气 活动频繁 气候变化时冷时暖 时晴时雨 秋季常有冷高压控制 天气比较稳定 秋高气爽 8 以 2010 年为例 2010 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 16 1 较常年偏高 0 6 为 1997 年以来连续第 14 年偏高 图 2 图 2 近 50 年我省平均气温变化 年平均气温的空间分布为 沿淮淮北 江淮之间东北部和大别山区 14 2 16 0 其他地区 16 0 17 3 图 3 左 与常年相比 全省大部地区气温偏高 其中淮北 江淮之间大部和江南东部偏高 0 5 以上 图 3 右 年内 3 月 5 7 月以及 10 月气温接近常年同期 4 月异常偏低 其他各月 显著偏高 图 4 14 5 15 0 15 5 16 0 16 5 17 0 1961 1965 1969 1973 1977 1981 1985 1989 1993 1997 2001 2005 2009 年 份 平均气温 年平均气温常年值 图 3 2010 年安徽省平均气温 左 和平均气温距平 右 砀 肖 毫 临 界 太 涡 淮 利 蒙 宿 灵 泗 怀 固 五 阜 阜 颍 凤 霍 寿 长 蚌 凤 明 淮 定 全 来 滁 天 金 六 霍 舒 岳 桐 肥 合肥 巢 庐 无 含和 芜 当 马 繁 芜 太 潜 怀 宿 望 东 枞 青 九 安 太 贵 石 铜 南 泾 宣 旌 宁 黄 绩 广 郎 祁 黟 歙 黄 休 山 县 州 泉 首 和 阳 北 辛 城 县 壁 县 远 镇 河 南 阳 上 台 邱 县 丰 埠 阳 光 南 远 椒 安 州 长 寨 安 山 城 西 城 西 肥东 湖 江 为 山县 湖 涂 鞍 昌 湖 湖 山 宁 松 江 至 阳 阳 华 庆 平 池 台 陵 陵 县 城 德 国 山 溪 德 溪 门 县 县 山 宁 山 县 市 14 0 14 5 15 0 15 5 16 0 16 5 17 0 砀 肖 毫 临 界 太 涡 淮 利 蒙 宿 灵 泗 怀 固 五 阜 阜 颍 凤 霍 寿 长 蚌 凤 明 淮 定 全 来 滁 天 金 六 霍 舒 岳 桐 肥 合肥 巢 庐 无 含和 芜 当 马 繁 芜 太 潜 怀 宿 望 东 枞 青 九 安 太 贵 石 铜 南 泾 宣 旌 宁 黄 绩 广 郎 祁 黟 歙 黄 休 山 县 州 泉 首 和 阳 北 辛 城 县 壁 县 远 镇 河 南 阳 上 台 邱 县 丰 埠 阳 光 南 远 椒 安 州 长 寨 安 山 城 西 城 西 肥东 湖 江 为 山县 湖 涂 鞍 昌 湖 湖 山 宁 松 江 至 阳 阳 华 庆 平 池 台 陵 陵 县 城 德 国 山 溪 德 溪 门 县 县 山 宁 山 县 市 1 5 1 0 0 5 0 0 0 5 1 0 1 5 9 图 4 月平均气温距平均值 冬季 2009 年 12 月 2010 年 2 月 下同 全省平均气温 4 6 较常年 同期偏高 0 8 冬季前冬冷后冬暖 先后出现三次寒潮天气过程 沿淮淮北极 端最低气温降至 8 以下 春季 3 5 月 全省平均气温 14 5 较常年同期偏低 0 6 与 1996 年并列为 1992 年以来同期最低 也是近 14 年来首次偏低 春季冷暖起伏大 旬 平均气温阶段性异常偏高和异常偏低交替 根据气候学划分四季标准 全省平均 入春日期为 4 月 16 日 较常年推迟 19 天 为 1961 年以来最晚的一年 夏季 6 8 月 全省平均气温 27 2 较常年同期偏高 0 6 按照气 候学划分标准 全省平均入夏日期为 6 月 11 日 较常年推迟 8 天 秋季 9 11 月 全省平均气温 17 4 较常年同期偏高 0 8 连续第 10 年偏高 按照气候学划分四季标准 全省平均入秋日期为 9 月 22 日 较常年 推迟 11 天 平均入冬日期为 12 月 4 日 较常年偏晚 10 天 12 月 全省平均气 温异常偏高 1 5 特别是沿淮淮北中西部异常偏高 2 0 以上 月内多冷空气 活动 先后出现三次寒潮天气过程 全省年平均湿度为 77 3 2 2 年降雨量和平均月降水量分布 安徽省正常年份全省年降水量在 700 2400 毫米之间 雨量总体比较丰沛 但季节差异较大 梅雨显著 夏雨集中 梅雨是长江中下游区域特有的气候现象 一般我省入梅期在 6 月中旬 出梅在 7 月上旬末 梅雨期近一个月 平均 25 天 梅雨期间 大到暴雨多集中持续出现 江淮及其以南地区平均梅雨量 210 350 3 2 1 0 1 2 1月 2月3月 4月5月 6月7月 8月9月 10月 11月 12月 月平均气温距平 10 毫米之间 北少南多 占其年降水量的 20 左右 夏季 6 7 8 三个月降雨量占 全年降水量的比例 沿江 江南约 40 江淮之间 40 50 淮北大多数地区在 50 以上 冬季降水全省最少 占全年降水量的 6 13 愈往北 这种冬雨少 夏雨集中的特点愈加明显 春季雨量占全年的百分比也为南多北少 而秋季则为 却北多南少 最近 50 年 安徽省年降水量呈不明显的增加趋势 但暴雨日数明 显增加 极端降水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在增加 淮河流域 2000 年以来降水量明显 增多 尤其是中上游和沿淮地区 长江流域降水量无明显变化趋势 江淮流域夏 季水汽收支有上升趋势 而年蒸发量有下降趋势 全省年降雨日数呈下降趋势 小雨日数呈大幅减少趋势 而中雨 大雨 暴雨日数呈上升趋势 特别是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长江和淮河流域均连续发生多次大洪水 1 2008 年全省降雨情况 2008 年全省平均降水量 1146 0 毫米 比常年值偏少 2 3 年降水频率为 52 8 其中淮河流域 长江流域 新安江流域年降水频率分别为 39 9 64 2 41 4 较常年值偏少 2 3 全省降水量年内时空分配不均 1 月份全省天气异常 出现了严重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 11 12 月份 合肥以北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同 期值偏少 50 80 局部为中度干旱 其中淮北平原西部和北部偏少 80 以上 发生严重干旱 表 2 2008 年流域分区年降水量 流域分区 对应原流域分区 计算面 积 平 方公里 当年降水量 毫米 亿立方 米 淮北地区 王家坝以上北岸 王蚌区 间北岸 蚌洪区间北岸 湖西区 37421 928 7 347 52 淮南地区 王蚌区间南岸 蚌洪区间 南岸 高天区 29205 1047 3 305 85 淮河流域 66626 980 7 653 37 江北地区 巢滁皖及沿江诸河 36139 1133 0 409 44 江南地区 青弋江水阳江及沿江诸河 饶河 鄱阳湖环湖区 湖西 30271 1377 4 416 96 长江流域 66410 1244 4 826 40 新安江流 域 富春江坝址以上 6440 1841 5 118 59 全 省 139476 1146 0 1598 36 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 与常年分布基本一致 呈自北向南递增趋势 山区大 于平原及丘陵区 见图 5 11 图 5 2008 年流域分区自北向南年降水量分布与常年值比较 2008 年降水量的年内分配状况 1 4 月份 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 10 35 其中淮北地区 10 35 江淮之间 15 30 长江以南地区 15 25 10 12 月份 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 3 20 其中淮北地区小于 10 淮北北部 西部部 分地区 3 5 江淮之间 5 15 江南地区 10 20 2 2009 年降雨情况 2009 年全省面平均降水量 1194 0 毫米 2008 年 10 月下旬至 2009 年 2 月上 旬 我省合肥以北降水持续偏少 淮北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 70 其中淮 北西北部偏少 80 90 亳州 阜阳部分县区最长连续无雨日达 100 120 天 淮 北地区发生不同程度干旱 图 6 2009 年流域分区年降水量 0 200 400 600 800 1000 1200 1400 1600 1800 2000 淮北地区淮南地区江北地区江南地区新安江 当年降水量 毫米 常年降水量 毫米 12 图 7 2009 年流域分区自北向南年降水量分布与常年值比较 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 与常年分布基本一致 呈自北向南递增趋势 山区大 于平原及丘陵区 3 2010 年降雨情况 2010 年安徽省平均年降水量 1288 毫米 较常年偏多 8 97 毫米 为 2004 年以来最多的一年 图 8 图 8 1961 2010 年安徽省年降水量变化 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为 沿淮淮北 629 1000 毫米 大别山区和沿江江南 中西部 1600 2165 毫米 其他地区 1000 1600 毫米 与常年相比 沿淮淮北降 水偏少 淮河以南偏多 年内各月降水分布不均 2 4 月 7 月和 9 月偏多 其 他各月接近常年或偏少 特别是 10 12 月降水持续偏少 年内各月降水分布不均 2 4 月 7 月和 9 月偏多 其他各月接近常年或偏 少 特别是 10 12 月降水持续偏少 图 9 600 800 1000 1200 1400 1600 1800 1961 1965 1969 1973 1977 1981 1985 1989 1993 1997 2001 2005 2009 年 份 降水量 mm 年降水量常年值 13 图 9 月平均降雨距平 3 2 3 平均雾日数的年分布及区域分布 我省雾日数自北向南递增 年均雾日数 5 30 天 多分布在 10 月 1 月间 长江以北冬季最多 长江以南秋季最多 而皖中和皖南地区湖泊 洼地和圩区 空气湿度大 微气候特征明显 3 2 4 近年来秋冬季积污期有效积污干日数分析 我省最长干旱日数以皖北为最 有长达 69 天的记录 皖中和皖南次之 从 月份分布看 每年的 12 月份出现频率最高 其次为 1 月 而每年的 11 月至次年 的 3 月属污 雾 季 干旱少雨且多雾 是绝缘子积污速率和积污量的高峰期 也是我省易发生污闪的季节 以下列举以下列举 2010 年安徽省沿淮淮北干旱作特征分析 年安徽省沿淮淮北干旱作特征分析 3 2 4 1 气候特征概况 1 沿淮淮北降水量为历史同期最低值 去年 10 月以来 2010 年 10 月 1 日 2011 年 1 月 16 日 下同 沿淮淮北累 计降水量为 17 3 毫米 较常年同期 124 8 毫米 偏少 86 107 6 毫米 为 历史同期最低值 图 10 从降水百分位数来看 沿淮淮北所有市县降水均排在 历史同期偏少年前五位 即降水百分位数 90 其中砀山 萧县 亳州 宿州 和淮北等 10 个市县降水创历史同期新低 100 50 0 50 100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12月 月降水距平百分率 14 图 10 沿淮淮北历年 10 月 1 日 次年 1 月 16 日降水量变化 mm 降水量空间分布为 沿淮淮北不足 33 毫米 其中淮北北部不足 10 毫米 图 7 左 与常年同期相比 沿淮淮北异常偏少 8 成以上 图 11 右 10 月以来的 108 天中 沿淮淮北平均无降水日数为 99 天 创历史同期新高 特别是萧县和淮北连续超过 60 天无降水 集中在 2010 年 10 12 月 2 气温总体偏高但起伏大 2010 年 10 月以来 沿江江北绝大部分地区气温偏高 其中沿淮淮北平均气 温为 9 4 较常年同期 8 6 偏高 0 8 图 12 从平均气温百分位数来 看 沿淮淮北有 11 个市县平均气温排在历史同期偏高年的前五位 即平均气温百 分位数 10 0 50 100 150 200 250 1961 1963 1965 1967 1969 1971 1973 1975 1977 1979 1981 1983 1985 1987 1989 1991 1993 1995 1997 1999 2001 2003 2005 2007 2009 年 份 降水量 mm 降水量常年值 图 11 2010 年 10 月 1 日 2011 年 1 月 16 日 安徽省降水量 左 mm 及降水距平百分率 右 砀 萧 毫 临 界 太 涡 淮 利 蒙 宿 灵 泗 怀 固 五 阜 阜 颍 凤 霍 寿 长 蚌 凤 明 淮 定 全 来 滁 天 金 六 霍 舒 岳 桐 肥 合肥 巢 庐 无 含和 芜 当 马 繁 芜 太 潜 怀 宿 望 东 枞 青 九 安 太 池 石 铜 南 泾 宣 旌 宁 黄 绩 广 郎 祁 黟 歙 黄 休 山 县 州 泉 首 和 阳 北 辛 城 州 璧 县 远 镇 河 南 阳 上 台 邱 县 丰 埠 阳 光 南 远 椒 安 州 长 寨 安 山 城 西 城 西 肥东 湖 江 为 山县 湖 涂 鞍 昌 湖 湖 山 宁 松 江 至 阳 阳 华 庆 平 州 台 陵 陵 县 城 德 国 山 溪 德 溪 门 县 县 山 宁 山 县 市 98 97 98 89 93 92 93 91 88 87 90 83 85 83 79 82 91 88 84 81 84 85 79 82 80 78 81 76 64 67 66 67 65 61 68 53 43 37 62 66 66 43 47 47 62 58 51 53 55 47 47 28 40 51 9 23 24 42 40 39 17 44 25 47 43 31 39 7 9 7 14 48 1 2 13 7 2 100 80 50 25 0 25 50 80 100 200 砀 萧 毫 临 界 太 涡 淮 利 蒙 宿 灵 泗 怀 固 五 阜 阜 颍 凤 霍 寿 长 蚌 凤 明 淮 定 全 来 滁 天 金 六 霍 舒 岳 桐 肥 合肥 巢 庐 无 含和 芜 当 马 繁 芜 太 潜 怀 宿 望 东 枞 青 九 安 太 池 石 铜 南 泾 宣 旌 宁 黄 绩 广 郎 祁 黟 歙 黄 休 山 县 州 泉 首 和 阳 北 辛 城 州 璧 县 远 镇 河 南 阳 上 台 邱 县 丰 埠 阳 光 南 远 椒 安 州 长 寨 安 山 城 西 城 西 肥东 湖 江 为 山县 湖 涂 鞍 昌 湖 湖 山 宁 松 江 至 阳 阳 华 庆 平 州 台 陵 陵 县 城 德 国 山 溪 德 溪 门 县 县 山 宁 山 县 市 1 4 2 9 2 1 14 4 8 9 9 4 8 5 9 1 14 8 15 5 11 19 3 18 22 9 24 6 23 13 5 16 3 21 7 25 2 25 6 20 7 29 2 24 5 26 1 31 3 26 4 33 3 60 49 5 55 4 52 5 73 4 70 67 1 88 5 105 5 95 4 60 9 56 654 94 5 97 5 96 1 63 5 72 4 89 9 80 6 75 4 110 5 104 6 137 8 111 2 95 173 6 158 1174 1 113 9 142 119 3 182 8 127 8 164 9 111 8 119 6 161 9 126 7 188 4 198 6 178 6 185 3 100 223 7 221 1 241 8 242 8 227 8 0 10 50 100 200 300 400 800 15 图 12 沿淮淮北历年 10 月 1 日 次年 1 月 16 日平均气温变化 但从今年 1 月以来 1 月 1 日 1 月 16 日 全省平均气温为 0 2 较常年 同期异常偏低 2 8 为 1961 年以来第四低值 仅高于 1977 年 1 5 1967 年 1 4 及 1969 年 0 6 也是 1978 年以来同期最低 图 13 图 13 2010 年 10 月以来各月气温距平 3 2 4 2 综合气象干旱指数 降水持续偏少 气温偏高 导致沿淮淮北旱情持续加重 1 月 16 日综合气象 干旱指数表明 沿江江北地区有不同程度的气象干旱 其中沿淮淮北大部分地区 有重到特等气象干旱 图 14 6 7 8 9 10 11 1961 1963 1965 1967 1969 1971 1973 1975 1977 1979 1981 1983 1985 1987 1989 1991 1993 1995 1997 1999 2001 2003 2005 2007 2009 年 份 平均气温 平均气温常年值 3 5 3 2 5 2 1 5 1 0 5 0 0 5 1 1 5 2 10月11月12月1月前半月 16 图 14 2011 年 1 月 16 日安徽省综合气象干旱指数图 3 2 4 3 与 2008 09 年秋冬连旱比较 2008 09 年沿淮淮北也出现了严重的秋冬连旱 为比较这两次干旱过程 从 以下几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表 3 2010 11 干旱与 2008 09 年干旱过程对比分析 由表 2 可见 今年干旱的无降水起始时间较 2008 09 年干旱提早了一个月 截至 2011 年 1 月 16 日 2010 11 年干旱的降水量偏少 平均无降水日数和平均 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均已超过去年 从干旱强度来看 今年沿淮淮北 27 个站均达 重等以上气象干旱等级 2008 09 年沿淮淮北只有 20 个站达重等以上气象干旱等 级 此外今年特旱站数已达 21 个 明显多于 2008 09 年沿淮淮北特旱站数 12 个 17 总体来说 2010 年沿淮淮北地区的干旱过程无论是强度还是范围 都已超过 了 2008 09 年的秋冬连旱 3 2 5 月平均风速分布 从近 10 年 11 月至 3 月份风速分布图来看 图 17 该时段安徽省大部分地 区平均风速大于 2 0m s 只有江淮之间西部的金寨 霍山 岳西和皖南山区等 地的平均风速不足 2 0m s 其中石台 太平较小 沿江西部 江淮之间东部和北部以及淮北地区的平均风速相对较大 普遍超 过 2 5m s 其中桐城最大 为 3 1m s 图 15 12 月上旬 沿淮淮北出现 严重干旱 个别地块麦苗旱死 图 16 12 月 7 日 淮北气象局农业 人员开展冬小麦旱情调查 18 图 17 平均风速分布图 3 3 环境污染特征及情况分析 3 3 1 污特征描述 安徽省污特征主要是工业污染源占主导 起主导作用的是燃煤和水泥重粉尘 污源等 与地区特点及工业分布状况密切相关 即 两淮能源化工基地 和 沿 江金属矿业走廊 近年 随着国家产业转移政策的推进 安徽多地承接了东部 产业转移的企业 尤其是污染较大的企业 带来了新增污染源 如新建的江南和 江北产业集中区 同时 各地城市建设 高铁 高速的建设 城区人口的增多等 都带来了新的污染源 2010年 全省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为17853 27亿标立方米 比上年增加16 90 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 53 26 万吨 比上年下降 1 08 烟尘排放总量为 25 56 万 19 吨 比上年下降 8 71 工业粉尘排放量为 26 37 万吨 比上年下降 7 38 1 淮北地区 污染最严重地区 能源城淮北 淮南煤炭工业在我国占有重要地位 淮北 淮南市煤炭储量丰 富 全省 99 2 集中于两淮地区 淮南每平方公里含煤量超过 2000 万吨 淮北 每平方公里含煤量 1000 万吨 居全国前列 华东之首 两淮煤矿为国家重点建 设项目之一 两淮电力工业很发达 截至 2006 年底电力生产总装机容量达 5390 0 MW 占省网装机总容量的 41 4 是华东地区的能源基地 电力生产燃煤消耗量大 不可避免加剧了皖北地区的环境污染 另外随矿建 厂和随厂建镇及煤炭运输里程的延长 也加剧了该地区的空气污染 2 皖江地区 属局部污染较严重地区 省城合肥和皖江地区 皖江地区指省辖马鞍山 芜湖 铜陵 安庆 池州 宣城 巢湖和滁州八市 均属经济较发达城市 除当地矿山 化工 电力生产造 成污染外 主要还有冶炼工业 在全国有重要地位的铁铜矿产集中分布在长江两岸 马鞍山市是一个以钢铁 冶炼为主而迅速发展起来的重工业城市 也是拥有全国十大钢铁企业之一的城市 特别以宁芜铁路以西至长江岸边 分布着马钢冶炼企业 向山地区的采矿业等企 业 当涂县龙山桥镇经济发展较快 特别是长江钢厂的扩大生产 造成该区域环 境污染严重 这些企业都具有相当规模 企业排放的污秽粉尘严重影响到空气的 质量 特别是局部冶炼企业 化工企业 水泥制造业等区域空气质量较为恶化 铜陵市区域内矿产资源丰富 多年来依据资源优势 经济有很大发展 受到历史 因素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重工业尤其是有色 化工 建材等原材料工业占据较大 经济比重 环境开发和综合利用水平低 矿山采选 铜冶炼 钢铁 焦碳 硫酸 水泥等化工 建材生产及铜陵电厂生产过程中排放大量污染物 且大多数重工业 企业分布在城区周围 由于铜陵地区特有的地形特点 市区三面环山 造成本市 工业污染突出 工业废气直接影响城市大气环境质量 被列为国家酸雨控制区 近几年在铜陵市西北方向 又新增了钢铁厂 钛白粉厂 金隆铜业有限公司 六 国化工以及铜陵市 县两个化工工业园 以及铜陵电厂的扩建 造成铜陵市西北 地区污染急剧增加 20 皖江地区还有大小不等的水泥制造企业 水泥粉尘是污源的罪魁祸首 造成 空气总悬浮微粒 TSP 超标 对电网电瓷外绝缘运行极为不利 另外建筑陶瓷 大理石和花岗岩建材的生产也造成局部污染 特别是各市随着区划调整 城市建 设规划逐步扩大 加之开发区的建设 一些厂矿的发展 污源也有所变化 如原 认为环境较好的池州地区随着富阳铅锌冶炼厂的生产 池铜芜沿江公路的开通 铜九铁路 沿江高速的开通和城际铁路的建设等 使该地段的大气环境受污加剧 随着池州海螺水泥孰料基地三期工程的建设 铜山乡附近的姥山村 蛟口村 乌 山村成为其采石厂 青阳县开发区的建设 牛头山新建的海螺水泥厂 东至县的 华泰化工厂等 都加剧了该地段的大气环境污染 皖江地区城市有较强的经济发展实力 市区工厂多 城镇污源多是其主要特 点 3 皖西及皖南山区 属相对轻污染区 此区域以林 茶 桑生产为主 大部分地区山林草丛覆盖 植被多 雨水充 沛 绝缘子自清洗效果好 空气较清新 工农业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相对较少 总的说来 全省工业结构性污染仍然突出 是造成电力外绝缘污染的主要原 因 3 3 2 安徽省主要污染源特征 1 工业污染源 包括气污染物 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等 在此主要介绍气污染物情况 气污染物主要行业排放情况如下 二氧化硫排放量居前几位的行业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23 54 万吨 非 金属矿物制品业 14 31 万吨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4 97 万吨 化学原料 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4 10 万吨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1 19 万吨 上述 5 个行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合计占工业源二氧化硫排放量的 89 1 烟尘排放量居前几位的行业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12 73 万吨 电力热力的 生产和供应业 5 88 万吨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2 45 万吨 黑色金属冶炼 及压延加工业 2 33 万吨 木材加工及木 竹 藤 棕 草制品业 0 90 万吨 上 述 5 个行业烟尘排放量合计占工业源烟尘排放量的 83 5 氮氧化物排放量居前几位的行业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20 48 万吨 非 21 金属矿物制品业 14 80 万吨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2 26 万吨 黑色金属 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1 67 万吨 化学纤维制造业 0 84 万吨 上述 5 个行业氮氧化 物排放量合计占工业源氮氧化物排放量的 95 8 粉尘排放量居前几位的行业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15 13 万吨 黑色金属冶炼 及压延加工业 5 34 万吨 石非金属矿采选业 5 27 万吨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 制品业 2 44 万吨 通用设备制造业 2 44 万吨 上述 5 个行业粉尘排放量合计占 工业粉尘排放量的 85 5 2 农业污染源 农业源普查对象为 96910 个 其中 种植业 1384 个 畜禽养殖业 52313 个 水产养殖业 41084 个 典型地区 指巢湖流域 农村生活源 2129 个 农业源 不包括典型地区农村生活源 下同 中主要水污染物排放 流失 量 化学需氧量 43 01 万吨 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需的含氧量 mg l 其值越高 表示水污染越严重 总氮 12 24 万吨 总磷 1 07 万吨 铜 80 72 吨 锌 197 82 吨 3 生活污染源 生活源普查对象为 63325 个 其中 住宿业 2836 个 餐饮业 36170 个 洗染服 务业361个 理发及美容保健服务业13230个 洗浴服务业5442个 摄影扩印服务 业 250 个 汽车摩托车维护与保养业 2302 个 医院 1517 个 独立燃烧设施 245 家 普查锅炉数 5648 台 城镇居民生活源 以区 县城 建制镇为单位 972 个 覆盖城镇人口 2264 99 万人 生活污水排放量 13 94 亿吨 生活源废气排放量为 727 14 亿立方米 生活源废气排放情况 二氧化硫 4 51 万吨 烟尘 10 99 万吨 氮氧化物 1 67 万吨 机动车尾气排放情况 总颗粒物 2 26 万吨 氮氧化物 20 41 万吨 一氧化碳 113 29 万吨 碳氢化合物 14 35 万吨 3 3 3 城市空气 1 2008 年 2008 年 全省城市空气质量总体优良 17 个省辖城市中有 15 个空气质量达 到国家二级标准 铜陵和合肥市空气质量为三级 全年空气质量达到优及良好的 22 天数占全年天数的百分比超过 90 的城市有 16 个 与上年相比 全省城市空气质量基本稳定 城市空气中二氧化硫平均浓度下 降了 9 1 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优及良好天数的平均百分比与上年基本持平 合 肥市空气质量达到优及良好天数的百分比由 82 2 减少到 70 5 空气质量进一 步下降 影响我省城市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 铜陵市为二氧化 硫 2 2009 年 全省城市空气质量总体良好 17 个省辖市中 达到国家空气 质量二级标准的城市 15 个 淮北 亳州 宿州 蚌埠 阜阳 淮南 滁州 六 安 马鞍山 巢湖 芜湖 宣城 池州 安庆 黄山 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三级 标准的城市 2 个 合肥 铜陵 各市二氧化氮均达到二级标准 有 16 个城市二 氧化硫达到二级标准 铜陵市为三级 有 16 个城市可吸入颗粒物达到二级标准 合肥市为三级 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的百分比超过 90 的城市 16 个 合肥市 为 87 4 可吸入颗粒物是我省城市空气的主要污染物 与上年相比 监测的主要空气污染物全省平均浓度均有所降低 二氧化硫 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平均浓度分别下降了 6 7 10 7 和 6 1 全省城市空 气质量总体有所改善 空气质量达标 二级 城市仍为 15 个 不达标 三级 城市仍为 2 个 合肥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由 0 134 毫克 立方米下降到 0 111 毫 克 立方米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的百分比由 70 5 上升到 87 4 空气质量有所好 转 铜陵市二氧化硫仍为三级 年均浓度由 0 077 毫克 立方米下降为 0 068 毫 克 立方米 空气质量有所改善 3 2010 年 全省 16 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合肥市达到国家 三级标准 全省平均空气质量优良率为 96 2 16 个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在 90 以上 合肥市为 84 9 与 十五 末相比 全省二氧化硫年均浓度下降 10 0 二氧化氮年均浓度下降 16 1 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下降 3 6 表 3 2010 年安徽省城市空气质量级别统计 城市城市 一级一级 天数天数 比例比例 二级二级 天数天数 比例比例 三级三级 天数天数 比例比例 劣三劣三 级天级天 数数 比例比例 优良优良 天数天数 比例比例 合肥 53 14 5 257 70 4 43 11 8 12 3 3 310 84 9 淮北 14 3 8 338 92 6 5 1 4 8 2 2 352 96 4 亳州 16 4 4 340 93 2 9 2 5 0 0 0 356 97 5 宿州 22 6 0 332 91 0 9 2 5 2 0 5 354 97 0 蚌埠 34 9 3 326 89 3 5 1 4 0 0 0 360 98 6 23 城市城市 一级一级 天数天数 比例比例 二级二级 天数天数 比例比例 三级三级 天数天数 比例比例 劣三劣三 级天级天 数数 比例比例 优良优良 天数天数 比例比例 阜阳 53 14 5 294 80 5 16 4 4 2 0 5 347 95 1 淮南 25 6 8 320 87 7 19 5 2 1 0 3 345 94 5 滁州 32 8 8 318 87 1 14 3 8 1 0 3 350 95 9 六安 72 19 7 290 79 5 3 0 8 0 0 0 362 99 2 马鞍山 21 5 8 318 87 1 23 6 3 2 0 5 339 92 9 巢湖 46 12 6 307 84 1 11 3 0 1 0 3 353 96 7 芜湖 124 34 0 234 64 1 6 1 6 1 0 3 358 98 1 宣城 73 20 0 284 77 8 7 1 9 1 0 3 357 97 8 铜陵 6 1 6 347 95 1 10 2 7 2 0 5 353 96 7 池州 271 74 2 94 25 8 0 0 0 0 0 0 365 100 0 安庆 38 10 4 304 83 3 21 5 8 2 0 5 342 93 7 黄山 257 70 4 108 29 6 0 0 0 0 0 0 365 100 0 全省 平均 68 18 6 283 77 5 12 3 2 2 0 6 351 96 2 3 3 4 酸雨 1 2008 年 全省城市酸雨污染状况整体属轻度污染 合肥 蚌埠 淮南 滁州 马鞍山 芜湖 宣城 铜陵 池州 安庆 黄山 11 个城市出现了酸雨 占 17 个省辖市的 64 7 全省酸雨频率 21 8 其中 合肥 淮南 芜湖 马鞍 山酸雨频率较低 池州 黄山 蚌埠 3 市酸雨频率分别高达 89 7 68 1 46 7 全省降水年均 pH 值 5 19 各市降水年均 pH 值在 4 44 7 51 之间 其中 蚌埠 淮南 滁州 宣城 铜陵 黄山 池州 安庆 8 市降水年均 pH 值低于 5 6 池 州 铜陵 蚌埠 黄山市降水年均 pH 值分别为 4 44 4 62 4 91 4 96 酸雨 污染较重 酸雨控制区酸雨频率 24 9 降水年均 pH 值 5 10 铜陵 芜湖 马鞍山 宣城 黄山 5 市均出现酸雨 巢湖市未出现酸雨 与上年相比 省辖城市酸雨污染状况整体仍属轻度污染 出现酸雨的城市由 上年的 10 个增加为 11 个 新增滁州市 全省酸雨频率 降水年均 pH 值与上年 基本持平 蚌埠 池州 安庆 黄山 4 市酸雨污染有所减轻 宣城市酸雨污染有 所加重 24 图 18 2008 年各城市降水年均 pH 值比较 2 2009 年 全省省辖市城区酸雨状况平均属轻酸雨区 合肥 蚌埠 马 鞍山 铜陵 安庆 黄山 滁州 亳州 池州 宣城和芜湖等 11 个市城区出现 了酸雨 占全省 17 个省辖市的 64 7 全省酸雨频率 24 4 其中 合肥 亳州 和马鞍山市城区酸雨频率较低 池州市城区酸雨频率高达 98 6 全省降水年均 pH 值 5 05 各市降水年均 pH 值在 4 33 7 52 之间 有 7 个市城区降水年均 pH 值低于 5 6 池州市城区为重酸雨区 铜陵 黄山和蚌埠市城区为中酸雨区 宣 城 安庆和滁州市城区为轻酸雨区 全省酸雨主要分布区域位于长江沿江和皖南 地区 江南 6 个市 池州 铜陵 宣城 黄山 芜湖 马鞍山 城区均出现了酸 雨 其中 池州和黄山市城区的酸雨频率分别高达 98 6 和 67 5 为全省酸雨 频率最高的两个城市 铜陵和宣城市城区为江南酸雨频率次高区 分别为 50 2 和 38 7 淮河沿岸的蚌埠市城区为安徽长江以北区域酸雨污染较重城市 酸雨 频率为 43 9 马鞍山 合肥 亳州和芜湖 4 个市城区酸雨频率较低 均低于 10 安徽北部 西部大别山区和巢湖市城区为无酸雨区域 与上年相比 全省省辖市城区酸雨状况平均仍属轻酸雨区 出现酸雨的城市 城区仍为 11 个 全省酸雨频率上升 2 6 个百分点 降水年均 pH 值由 5 19 下降 到 5 05 合肥和淮南两市城区酸雨污染有所改善 亳州 安庆 池州 铜陵和 滁州市城区酸雨频率有所上升 降水 pH 值有所下降 酸雨污染加重 0 0 1 0 2 0 3 0 4 0 5 0 6 0 7 0 8 0 池州 铜陵 蚌埠 黄山 宣城 滁州 淮南 安庆 合肥 马鞍山 芜湖 六安 宿州 巢湖 阜阳 亳州 淮北 年均PH值 pH 值 5 6 低于 5 6 为酸雨 25 图 12 2009 年各城市降水年均 pH 值比较 图 19 2009 年各城市降水年均 pH 值比较 3 2010 年 芜湖 安庆 马鞍山 蚌埠 滁州 宣城 铜陵 黄山和池州等 9 个市出现 酸雨 酸雨主要分布在长江沿江和皖南地区 池州和黄山市的酸雨频率分别达到 87 9 和 72 3 为全省酸雨频率最高的两个城市 池州 铜陵和黄山市降水年均 pH 值低于 5 6 黄山市为中酸雨区 铜陵和 池州市为重酸雨区 与 十五 末相比 全省平均酸雨频率由 26 3 下降为 21 5 降水年均 pH 值由 5 00 上升为 5 13 全省酸雨污染状况有所减轻 酸控区 6 个城市中 铜陵 市酸雨污染状况有所加重 其余 5 个城市酸雨污染状况无明显变化 图 20 2010 年各城市降水年均 pH 值比较 3 3 5 废气及主要污染物排放废气及主要污染物排放 1 2008 年 年均pH值 0 00 1 00 2 00 3 00 4 00 5 00 6 00 7 00 8 00 合 肥 市 芜 湖 市 蚌 埠 市 淮 南 市 马 鞍 山 市 淮 北 市 铜 陵 市 安 庆 市 黄 山 市 滁 州 市 阜 阳 市 宿 州 市 巢 湖 市 六 安 市 亳 州 市 池 州 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