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二:专题21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练)学业.doc_第1页
人教版必修二:专题21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练)学业.doc_第2页
人教版必修二:专题21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练)学业.doc_第3页
人教版必修二:专题21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练)学业.doc_第4页
人教版必修二:专题21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练)学业.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选择题120世纪30年代,苏联工人和农民大都未受过正规教育,生活水平也相对低下,但是工业建设和国防科技却取得了辉煌成就。20世纪70年代,大多数平民都成为了教育良好、成熟老练、生活达到中等水平的城市居民,但经济建设却趋于停滞,技术更新的速度也慢了下来。这一变化说明苏联a. 未能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b. 与美国争霸严重消耗了自身国力c. 集权体制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d. 改变了高积累低分配的经济方针【答案】c2赫鲁晓夫执掌苏联时,在1957年,把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把中央部辖企业下放给经济行政区和地方管理;在1961年,又把全国分为17个大经济区,设立国民经济工作协调和计划委员会直接领导;在1963年,把105个经济行政区合并为47个,设立苏联部长会议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统一领导。由此可见,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a. 体制改革步子过大操之过急b. 缺乏明确思路导致前后矛盾c. 计划管理体制得到一定削弱d. 政府部门机构重叠职责不清【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1957年赫鲁晓夫改革实行权力的下放,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利,其后1961年和1963年的改革又强调权力的集中统一,体现了其前后矛盾的一面,b正确;赫鲁晓夫改革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不存在步子过大,a错误;c不能完整反映材料信息;d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31954-1959年,苏联农业产值以平均每年70%的速度在增长。1958年同1953年相比,谷物产量增长了76%。这说明赫鲁晓夫改革a. 重点在农业方面b. 符合苏联的国情c.实现了根本突破d. 取得了一定成效【答案】d41965年苏联经济委员会决定:工厂企业的产量计划由企业自行制订,企业完成计划时,可以从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的奖励基金,利润越高,提取的奖励基金也越多。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 提高企业工人经济待遇b. 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c. 强化国家对企业的管理d. 彻底转变国家经济体制【答案】b【解析】“从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的奖励基金,利润越高,提取的奖励基金也越多”说明是注重企业奖励,显然是以此刺激企业提高经济效益,b正确;该措施主要目的不是提高工人的待遇,a错误;材料是下放企业管理权,c错误;此时仍是计划经济体制,不是彻底改变,d错误。5阅读下列示意图,从图片可以推断出苏联a. 地方政府经济管理权有所扩大b. 因社会矛盾滋生积聚而陷入困境c. 国民经济发展呈现出下降趋势d. 原有的经济管理体制模式被打破【答案】a点睛:本题属于图片类选择题,解题的技巧是,首先认真观察图片的所有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排除即可。6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关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能体现赫鲁晓夫“蛮干”的选项是a. 在苏共“二十大”上对斯大林的批判b. 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c. 强行开展大面积种植玉米运动d.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答案】c【解析】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对斯大林的批判,并不能说明其“蛮干”的特点,故a错误;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有一定的合理性,故b错误;赫鲁晓夫不顾实际,强行开展大面积种植玉米运动,体现了“蛮干”,故c正确;改革工业管理体制,也有有一定的合理性,故d错误。故选c。7下表为19601985年苏联经济增长率变化情况(据1985年苏联国民经济年鉴)造成如表所示苏联经济增长率逐渐下降的原因不包括a. 赫鲁晓夫改革未取得成效b. 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阻碍了经济发展c. 勃列日涅夫片面发展重工业及与美国军备竞赛d. 对外推行扩张政策,影响了经济发展【答案】a【解析】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材料数据反映了1961到197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上升,这说明赫鲁晓夫改革有一定成效,故a错误,符合题意;由于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阻碍了经济发展,故苏联经济增长率下降,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20世纪70年代勃列日涅夫片面发展重工业及与美国军备竞赛,导致苏联经济增长率下降,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当时美苏争霸,苏联对外推行扩张政策,影响了经济发展,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分析观察材料数据变化,注意时间范围的变化,再结合所学知识从1961到197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上升与赫鲁晓夫改革的关系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8戈尔巴乔夫改革对赫鲁晓夫改革的继承主要体现在a. 优先发展重工业b. 给企业放权c. 以市场经济为主d. 调整所有制结构【答案】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与特点,再紧扣题干关键词“戈尔巴乔夫改革对赫鲁晓夫改革的继承”,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9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勃列日涅夫与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和最高苏维埃主席波德戈尔内三人,形成了被称为“三驾马车”的集体领导架构。苏共中央还通过决议,规定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职务“永远分离,不得兼任”。这表明苏联a. 有意摆脱高度集权的模式 b. 改革实现法治化发展c. 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 d. 共产党威信有所下降【答案】a【解析】“集体领导、不得兼任”等字眼意在表明当时的苏联是在有意地摆脱高度集权的斯大林模式,所以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苏联的改革并未实现法治化发展,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是后来的戈尔巴乔夫时期,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不是材料的主旨,材料也未明确表述这一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二、非选择题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赫鲁晓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各地都来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结果很多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成玉米歉收,其他粮食作物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材料二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生产效率和经营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较大的提高。材料三1985年,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认为苏联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提出了“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并开始进行经济改革。19861988年,苏联经济不但没有加速发展,相反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仅为2.8%,低于19801985年的3.2%,戈尔巴乔夫认为,现行政治体制是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1)从三则材料看出,苏联三位领导人当时改革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2)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哪些?【答案】(1)赫鲁晓夫:农业;勃列日涅夫:重工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