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二: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案.doc_第1页
人教版必修二: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案.doc_第2页
人教版必修二: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案.doc_第3页
人教版必修二: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案.doc_第4页
人教版必修二: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鸦片战争前:物质文化生活与社会习俗多沿袭传统。2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1)衣“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设计了中山装。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服、粗布大衫、旗袍、学生装和裙子等五花八门。(2)食: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3)住:西方建筑样式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4)社会风俗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大城市的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农村仍沿袭传统的风俗习惯。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20世纪5070年代(1)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总体水平较低。(2)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2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1)衣:颜色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2)食:到1987年,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政府还倡导“菜篮子工程”,饮食多样化。(3)住:城市人均居住面积逐年增加,农民纷纷兴建新房;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4)社会风尚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休闲方式的多样化,提高了生活质量水平。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也在逐步形成。认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1特点:(1)从地域上看,由通商口岸、沿海城市推向内地,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2)从过程上看,由西方传入,有较强的殖民色彩,且中西合璧、新旧并存。(3)从程度上看,沿海地区和大城市的变化大,内地和广大农村的变化小,城乡社会生活变化不均衡。(4)从动力上看,社会运动的开展、部分上层人物的倡导、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生产与生活方式向中国的渗透都是重要的推动因素。2影响:(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工业化进程。(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中国文化的精髓,又顺应时代变革。3分析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几个角度:(1)从中国历史的角度:从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看,近代以来的160多年,时间非常短暂,但却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生活变化最剧烈的时期。(2)从近代化的角度: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中国近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与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工业化、城市化等共同构成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也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同时它们之间又相互影响,相互推动。(3)从中国近现代史的角度:近代社会生活的每一次大的变化,都是与特定的历史大背景相关联的,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三次历史性巨变。(4)从世界历史的角度:中国社会生活在外来力量的影响下,尤其是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代社会生活由以往的闭关自守,变为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一统天下,变为近代化的趋进;由与世界脱离,到今天逐渐与世界同步,成为引导世界生活变迁的重要力量。(2018届江苏省南通市高三期末调研)下图是1911年2月5日法国小日报刊登的石印面,再现了当时一些中国人当众剪掉长辫的场景。该画反映出a剪辫易服已成为当时社会的共识 b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已被推翻c民国政府剪辫易服法令得到贯彻 d中国社会习俗呈现新旧杂糅特征【参考答案】d影响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1鸦片战争后: (1)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不断扩大对中国侵略的同时,客观上也带来了近代西方文明,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2)政府政策的影响:在各种因素的刺激下,清政府、民国政府不断推行各种改革,使中国的社会生活进一步发生变化。(3)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民主平等思想的不断传播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都冲击着旧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生活的演变。(4)近代工商业发展的推动: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城市近代化的基础设施逐步建立,人们的生活习俗也随之发生变化。2新中国成立以来:(1)在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基础上延续。(2)政治局势的变化。新中国的成立和政治体制的改革使人们获得了自由和平等地位。(3)经济的发展是推动社会生活巨变的根本原因,直接推动了物质生活的变化。(4)国家政策的影响,如“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婚姻法、统购统销政策等。(5)科技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使物质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使人们的生活用品更加丰富,而且直接促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20162017学年安徽宣城高一下学期月考)下面两幅图分别展示了20世纪70、90年代我国流行服饰的变化情况,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外来文化的影响b服装业的迅猛发展c人们的思想解放 d人们穿着品味的变化【参考答案】c【易错指津】 “西学东渐”是中国近代服饰变化的主要原因。这一观点是错误的。中国近代服饰变化的原因:鸦片战争以后,随着通商口岸和租界的开设,西方资本主义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思想观念传入中国。之后,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进步运动的推动。一些先进的中国人解放思想,积极主动吸收外国的一些先进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图解历史】社会生活的变迁1观察孙中山与宋庆龄的穿着,从中可以推断出民国时期着装的特征是a呆板保守,讲究等级 b新旧并存,中西合璧c追新慕异,抛弃传统 d强调斗争,突出革命21876年,有上海人向格致汇编杂志社反映:“本处出卖之牛乳常有加水谋利之弊,因牛乳华人原用以为补养之物,现余所食者得其补力甚少。”此人询问:“西国有法能査出牛乳中所加水数否?”杂志社答复:西方一是“用浮表”,二是“试其乳所分出之乳油”。这折射出a政府注重对公共卫生监管b国人道德素质有所滑坡c近代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d中国媒体注重科学研究31877年,万国公报刊发文章历数裹足的种种危害;1880年郑观应批判裹足“极其流弊,难罄形容”。该现象直接反映出a女性裹足已引起舆论普遍关注b废止缠足具有反清的政治色彩c有识之士的倡议体现风气开化d传统女性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4太平天国政权对服饰、礼仪、宗教、婚丧、称谓等方面做出过新的规定。到清朝“预备立宪”时期,清政府废除了满汉通婚的禁令。辛亥革命后,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着力于禁卖人口、禁止赌博、改革历法、改变称呼、限期剪辫、劝禁缠足、改革礼仪等。这最能反映近代社会习俗变迁a趋向上的政治导向性b催化上的商业趋利性c变革上的社会均衡性d特征上的鲜明附庸性51912 年1月2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的第二天,孙中山向全国颁发了改历改元通电:“中华民国改用阳历。”参议院接着补充规定:新旧二历并存,新历下附星期,旧历下附节气,吉凶神宿一律删除。该变化表明a近代中国社会的开放性和科学性增强b宪法的制定和实施推动了社会风俗的变迁c西方文明战胜了中国传统d南京临时政府反对封建迷信62009年6月1日,在“限塑令”走过整一年之际。国家统计局银川调查队的调查结果显示,778%的市民认为“限塑令”实施后对减轻白色污染有帮助,822%的市民认为“限塑令”应继续实施。而如今,很多人认为“限塑令”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呼吁进一步修改这一法令。这说明a国民生活水平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b国家大力扶植商品零售业c注重环保成为新的社会时尚d塑料购物袋不方便人们的生活1近代以来,维新派将呼吁社会风俗改良作为其政治宣传的内容之一;清末新政废除了满人特权,允许满汉通婚,以同等礼仪和刑罚对待满人汉人;中华民国成立后,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剪辫子,见面礼节等习俗发生变化。这说明a政府发挥社会变革的主导作用b政治变革与社会变革联袂而行c突发性是社会变革的主要特征d政治变革是社会变革的原动力21886年8月7日,纽约时报发表文章,对上海租界作了如下描述:租界拥有享有独立行政权力的工部局和由纳税人选举产生的议会,市政管理运转良好。这里有很好的下水道,有清洁的供水系统和完善的照明系统,个人财产也受到了良好的保护,人们没有失窃和失火之苦,居民们可以在路况极好的街道上舒适地行走。对租界分析错误的是a客观上促进了上海城市建设的现代化b租界的存在对中国主权造成了严重危害c为保障国人生活的安全舒适树立了榜样d作者对租界市政管理的赞美体现其立场3下图“滑稽魂”漫画,为民国初年画家周慕桥所绘。画中人物手拿一杆旱烟枪在楼梯口对着电灯泡,仿佛在说:“取个火吧。”漫画的内容反映出a民国初年电灯已经在中国普遍使用b当时的民众生活深受西方科技影响c清末民初的广大民众生活贫困落后d民众接触西方文明时出现认知反差1(2017年北京卷)猜谜语是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下表所列谜语出现于晚清,其内容谜面谜底生涯在镜中照相处海军浜成汤国旗商标为他人作寄书邮达尔文唐顺宗传位太子立宪a折射出民众接触的西方文化元素趋于多样b表明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仅停留在器物层面c反映了中国古典文化受到广大民众的冷落d可佐证全盘西化观念盛行于大众日常生活2(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广告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3(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4(2016年江苏卷)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剪发齐眉成为妇女的普遍选择 b男女平等思想逐渐深入人心c新潮女性的行为冲击传统习俗 d处罚措施体现民国法治精神5(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9502008年我国部分节假日一览表上表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基础1【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和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由图片可知,孙中山与宋庆龄的穿着既有长袍,也有西装和旗袍,这说明了当时民国时期着装的特征是新旧并存,中西合璧。所以答案选b。其他选项都不符合。2【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材料未体现政府对公共卫生的监管,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反映出是国人往牛奶里掺水,所以无法得出国人道德素质有所滑坡的结论,故b项错误;据材料可知,当时上海人喝牛奶现象较为普遍,而中国传统中只是把喝牛奶作为补养之物,这说明社会生活习俗发生变化,故c项正确;从材料中无法推断中国媒体注重科学研究,故d项错误。3【答案】c4【答案】a【解析】从“太平天国政权”“清政府”“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三者对社会习俗的规定看,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变迁呈现出趋向上的政治导向性,故a项正确。“商业趋利性”题干无体现,排除b项;近代社会习俗嬗变主要发生于城市和上层社会,在广大民众中尚未取得明显的改观,排除c项;近代社会习俗是在西方文化的熏陶下发生嬗变的,具有附庸西方文化的鲜明特征,但题干不能全面体现,排除d项。5【答案】a【解析】“中华民国改用阳历”说明近代中国主动与世界接轨,具有开放性;“新旧二历并存,新历下附星期,旧历下附节气,吉凶神宿一律删除”说明兼顾中国的实际情况,并把迷信部分去除,具有科学性,a项正确。材料所涉内容是孙中山向全国颁发的改历改元通电,而非宪法,b项错误;由“新旧二历并存”,可知传统的历法还存在,c项错误;“吉凶神宿一律删除”体现了科学的精神,但d项没有体现新旧二历并存这一内容。6【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当前中国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发展。材料反映了对于“限塑令”执行一周年,2009年6月国家统计局在银川调查显示,778%的市民肯定了“限塑令”对减轻白色污染的作用,822%的市民认为应继续实施,到如今很多人认为“限塑令”要真正起到作用,应进一步修改此法令,可见注重环保已成为新的社会风尚,故选c。a、b、d项均不符合材料的主旨及题意要求,故排除。能力1【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题干中一共包含了三层意思,而“维新派将呼吁社会风俗改良作为其政治宣传的内容之一”不符合“政府发挥社会变革的主导作用”,故a项错误;题干中的维新派行动、清末新政和中华民国建立都属于政治运动,这一过程中题干都提到了其伴随的社会生活的变化,故b项正确;题干没有提到“突发性”这一特征,故c项错误;“政治变革是社会变革的原动力”的说法错误,故d项错误。2【答案】c3【答案】d【解析】漫画中的人物不知道电灯无法点火,说明当时不可能普遍使用电灯,故a项错误;漫画讽刺了当时民众的无知,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生活贫困落后”,故c项错误;用电灯点烟枪说明了“认知反差”,故d项正确。真题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材料中“照相处”“海军”“商标”“达尔文”“立宪”等反映的是西方的科技、军事、商业、政治等文化元素。分析材料可知,晚清的中国民众接触的西方文化元素多种多样,a项正确。材料信息“立宪”说明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已经涉及政治层面,排除b项;材料中的某些谜面涉及了中国的古典文化,c项错误;d项错在“全盘西化”。【名师点睛】对近代社会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因素包括:经济体制的变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政治制度的变革;科学革命对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的影响。以鸦片战争为转折点,中国被迫放弃了“闭关自守”的政策,开始受到西方物质文明和思想文化的影响。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先后通过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使国人进一步了解西方的物质文化和思想文化,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中国的社会生活也从多个层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一些大城市变化更为明显。2【答案】b【解析】广告成功,说明抓住了当时社会大众的心理,号召“思想日新”“谋卫生”,追求国家进步,反映出当时追求新思想已成为社会时尚。故答案为b项。1913年新文化运动尚未开始,从时间上可排除a项;c项结论不符合史实,“成为国民共识”说法绝对,排除;材料所述只是个案,不能说明广告已经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排除d项。【名师点睛】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包括:外来文化的影响和中西文化的交融,如鸦片战争后西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的传入;近代以来社会政治变革和民主思潮的推动,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社会经济的发展,如自然经济的瓦解、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等;政府政策的影响,如民国政府的剪辫易服和迫令放足等。本题考查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在广告宣传中的体现,广告的成功,说明抓住了当时社会大众的心理,“精神日旺,思想日新”也反映出1913年即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之后追求新思想、追求进步的社会潮流。3【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30年代上海的婚礼仪式,不能得出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故a项错误;“喜字纱灯”、“蓝袍黑褂”是中国婚俗,“演奏钢琴曲”、“头披白纱,手持鲜花”是西方婚礼仪式,说明当时的婚礼仪式具有中西习俗融合的特征,故b项正确;材料只是讲述婚礼的形式和规模,不能说明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集体婚礼虽由政府组织举办,但不能说明是由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故d项错误。【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获取材料相关信息的能力,考查的重点定位于近代中国社会婚俗变化的点上,其实质上也考查了服饰变化的特点,旗袍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再加上材料中婚礼的场面中的喜字是中国的,钢琴是西洋的,所以布置也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