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1 9.2 维新运动的兴起 作业.doc_第1页
人教版选修1 9.2 维新运动的兴起 作业.doc_第2页
人教版选修1 9.2 维新运动的兴起 作业.doc_第3页
人教版选修1 9.2 维新运动的兴起 作业.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七) 维新运动的兴起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19世纪60年代后,早期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等()主张进行“商战”,发展民族工商业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提倡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提出了维新变法的施政纲领abc d解析:选a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再现早期维新派思想主张的基本能力。可用排除法。应诏统筹全局折是维新变法的施政纲领,排除,选择a项。2有人说康有为是“跪着造反”的典型,主要指康有为()a主张维新变法b宣传变法的目的是挽救清朝统治危机c以“托古改制”方式宣传变法d依靠清朝官员支持组织强学会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跪着”是不敢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以儒家思想为武器,打着孔子的旗号为号召。“造反”是指宣传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思想,因而c项符合题意。3康有为说:“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体现了康有为维新思想特点是()a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b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软弱性和妥协性c把维新变法同救亡图存结合起来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解析:选a题干意思是:布衣百姓如果改制的话,影响太大了,如果假借先圣王的名义改制的话,就可以避免这种不必要的麻烦了。这反映出康有为改制的突出特点是将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结合起来。4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得以发展成为一场政治运动的关键是()a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结合起来b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c维新派拥有广泛的阶级基础d维新变法得到了光绪帝的支持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本题可以从“公车上书”的性质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判断出答案为a。5梁启超的“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培养实用人才 b创办新式学堂c变革科举制度 d实行政治民主化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依据材料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所有问题诸如变法、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等,要想成功,基本落脚点就在于“变官制”,即改变当时的上层建筑政治体制,实际上提出了反对专制统治主张政治民主化的要求。6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吾国之思想界”。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了()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 b民主共和,主权在民c托古改制,变革维新 d开设议院,变法图存解析:选d梁启超主张“伸民权”“设议院”,通过文章唤起国人变法维新和救亡图存的意识,d项正确;“民主科学,自由平等”是新文化运动的主旨,a项错误;“民主共和,主权在民”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b项错误;“托古改制,变革维新”是康有为思想的特点,c项错误。二、非选择题(第7题12分,第8题14分,共26分)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梁启超等联合举人百余人,连署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书达于都察院,都察院不代奏,达于总理衙门,总理衙门不代奏。当时会试举人集毂下者将及万人,皆与八股性命相依,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梁启超全集材料二史称“公车上书”的这件事,大多是根据康自己的公车上书记一文为本的。考证当时皇上以及都察院全天的工作流水账,证明5月2日那天肯定没有出现过一千三百名公车到都察院游行示威并且被拒的事情。当时先是大批现职官员从4月14日就开始接连上奏,4月30日起,都察院每天都有大批举人上书,到5月8日才结束,上书总量31件,签名者1 555人,其中梁启超领衔广东举人80人上书,只是诸多上书中的一件。摘编自姜鸣天公不语对枯棋(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对待变法的两种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分)(2)归纳材料二“上书”(上奏)的特点。概括这一事件的历史地位。(6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联合举人百余人,连署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等信息进行归纳判断其态度;其原因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第(2)问,根据材料二中“大批现职官员”“每天都有大批举人上书”“从4月14日开始到5月8日才结束”“梁启超领衔广东举人80人上书”等方面概括归纳其特点;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分析其地位。答案:(1)态度一:支持变法。他们认识到变法是挽救民族危机的重要手段。态度二:反对变法。废除八股取士危害到他们的个人前途和利益。(2)特点:上书人员有官员和举人;上书时间长,次数多;有组织,但没有统一的领导人。地位: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或维新运动开始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8维新变法需要理论依托,康有为为了说服光绪帝,费了很多心思,促成了清末一场重要的变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康有为给光绪的上书中说:“诚以守旧者不欲变法,实为便其私图,而往往陈义甚高,动引孔孟程朱,以箝人口。臣故博征往籍,发明孔子变法大义,使守旧者无所借口,庶于变法自强,能正其本,区区之意,窃在于是。”康有为恭谢天恩,并陈编篡群书,以助变法,请及时发愤,速筹全局,以免胁制而图保存折材料二夫今日欲自强唯有译书而已。臣于变法之事,尝辑考各国变法之故,曲折之宜,择其可施行于中国者,斟酌而损益之,令其可施行章程条理皆以备具,若皇上决议变法,可备采择,但待推行耳。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材料三过去学术界一般认为康有为宣传变法思想,发动维新运动的主要思想和理论手法是托古改制。笔者依据故宫新发现的资料,断定康有为另有一个重要的思想武器,即仿洋改制。王晓秋康有为的仿洋改制与戊戌维新(1)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发明孔子变法大义”的目的。(2分)(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维新变法的原因与思路。(4分)(3)综合材料一、二,指出材料三中“托古改制”和“仿洋改制”的具体含义。评价康有为为了推动维新变法,在思想宣传中采取的主要策略。(8分)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省略号内容概括其目的所在。第(2)问,从“欲自强”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从“择其可施行于中国者推行耳”概括其思路。第(3)问,结合所学阐释“托古改制”“仿洋改制”的含义;评价其策略时要结合当时中国的时代背景和变法的实施等方面回答。答案:(1)目的:让守旧势力没有借口,让变法有依据,有利于变法的实施。(2)原因:为了救亡图存,不得不变法。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