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7-2018学年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知其不可而为之 学案课标要求1背诵18.5章和18.7章中的“子路曰”至该章结束部分。2.理解“弑”、“之”、“津”、“为”、“是”、“食”、“见”、“丈人”在文中的意义。3.理解并默写下列文言词句: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知其不可而为之。4明确课文中体现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的内容。发展要求1.初步了解古代隐士的处世方式和孔子对他们的态度。2.深刻领会孔子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情怀。说明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是儒家思想积极的一面,教师在讲述中可以列举相关历史人物,体会其浩然正气与不灭的民族精神,从而深刻理解儒学的积极意义。假若孔子仍然活着,假若孔子现在也当官,他会怎么做?他不会“望贪兴叹”,他会反对贪官污吏,反对腐败误国!他是反腐败的急先锋。2 500年前,中国的社会从共和走向了专制,从统一走向了分裂。这时,孔子敏锐地看到大道隐废,社会道德即将崩溃,就鲜明地打出了“仁智勇”的大旗,提倡礼乐教国。意图给大大小小的国家官员都戴上道德的枷锁,教导君王仁义爱民,防止官员贪赃枉法。孔子的理想王国,就是“仁”而不“贪”,就是“克己复礼”。一个人明知自己所从事的事情不可能取得成功,但他却一丝不苟地坚持做下去,为自己的信念和理想而献身,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孔子何尝不知道推行教化任重而道远,但却周游列国,精神不改。晚年退居讲学,仍然以礼乐文化为核心内容,为推行“仁道”而贡献力量。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突现了儒家积极入世的特征。 1楚狂接舆春秋时楚国的隐士。接舆是他的名字,平时“躬耕以食”,佯狂不仕,所以也被人们称为楚狂接舆。论语微子记载他以凤兮歌讽刺孔子,谓“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并拒绝和孔子交谈。接舆因对当时社会不满,剪去头发,表示坚决不与统治者合作。2齐简公姜姓,吕氏,名壬,齐悼公之子。齐简公即位后,分别任用田恒(陈恒)和阚止(监止)为左、右相。阚止得宠于简公,田恒嫉之。大夫鞅见状,遂建议齐简公择用一人,借此除掉田恒。齐简公四年五月,田恒先发制人发动政变,杀死了阚止,又派兵把逃亡的齐简公和夫人杀死。事后田恒立简公弟骜为君,即齐平公,自任太宰。此事引起孔子极大的愤怒,唯名与器不可假人,他如临大典,沐浴、更衣、整冠,入宫朝见哀公,请哀公发兵伐齐。但没有得到鲁哀公与季康子的支持。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礼崩乐坏,道德失范,周王室的权威日渐衰落,诸侯之间称雄争霸,互相攻伐。面对“天下无道”的形势,一些人开始失望而悲观,悲观而厌世,最后带着几分无奈走向了田园山林,成了崇尚清静无为的“隐者”。而以孔子为代表的一类人,怀着悲天悯人的仁爱之心,提出恢复“礼治”的政治主张。为了实现自己的主张,他周游列国,著书立说,开馆授徒,陷于困厄而不屈,遭遇讥刺而不坠。尽管孔子的思想主张有着落后保守的一面,在当时的社会形势下也根本不可能实现,但是他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自强不息、孜孜以求的精神,却激励了千百年来无数的仁人志士。诵读下面的内容,完成12题。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14.21)突破词句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1)陈成子弑简公弑:_(2)孔子沐浴而朝 而:_(3)以吾从大夫之后 以:_(4)告夫三子 夫:_(5)之三子告,不可 之:_答案:(1)动词,指古代子杀父、臣杀君(2)连词,表顺承关系,之后,而后(3)介词,因为(4)指示代词,那,那些(5)动词,到,往要义探究2对陈成子弑君一事,孔子在报告时为什么要“沐浴而朝”?报告无效后为什么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这表现了什么?点拨:“沐浴而朝”表明孔子对这件事情的高度重视。“不敢不告”表明孔子对周礼的虔诚属守,尽管孔子早已料到即使上报也必无果而返,但身为大夫,有责任告于哀公。反复申说“不敢不告”流露出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以及“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诵读下面的内容,完成34题。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18.5)突破词句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译文:_(2)今之从政者殆而!译文:_(3)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译文:_答案:(1)以往的已不可制止,未来的还来得及挽回。(2)当今的从政者岌岌可危!(3)接舆急行避开,孔子没法跟他谈。要义探究4如何理解接舆对孔子所说的话?点拨:接舆是一个隐者,也担忧祖国的命运和未来,认识到世道无法挽回,采用了消极避世的态度。他赞成孔子的主张,替孔子惋惜,劝说孔子放弃无谓的努力。但是孔子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诵读下面的内容,完成59题。“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18.6)突破词句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使子路问津焉津:_(2)而谁以易之 易:_(3)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辟:_(4)耰而不辍 辍:_答案:(1)渡口(2)改变,改革(3)通“避”,逃避(4)停止6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长沮、桀溺耦而耕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b是鲁孔丘与 丘不与易也c而谁以易之 子路行以告d是鲁孔丘之徒与 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解析:选da项,连词,表修饰关系,人称代词,你;b项,通“欤”,吗,介词,跟,同;c项,介词,跟,同,介词,把;d项,均为结构助词,的。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并探究其句式特点。(1)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译文:_(2)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译文:_答案:(1)像滚滚滔滔四处泛滥的洪水,天下到处都是这样地动乱不安,能跟谁一起来改革这种状况呢?(判断句,宾语前置句)(2)鸟兽不可跟它们同群,我不跟世上人群相处又跟谁呢?(宾语前置句,省略句)要义探究8下面对这段文字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长沮、桀溺躬耕避世,他们同佯狂避世的接舆一样,都是不满社会现实、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得道隐士。b桀溺对孔子的做法不以为然,认为孔子是徒劳无功,不自量力;而长沮比较赞赏孔子的做法。c长沮、桀溺这类消极避世而自命清高的隐士在孔子看来是与鸟兽为伍的人,孔子认为自己不能追随他们逃避现实。d这段文字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的入世思想,体现出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解析:选bb项,“长沮比较赞赏孔子的做法”错误。其实,长沮、桀溺两人都不赞赏孔子的做法。9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一句话中,可以看出孔子怎样的态度?点拨:孔子有一种社会责任感,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他才与自己的弟子不辞辛苦四处呼吁,为社会改革而努力,这是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诵读“子路从而后已知之矣。(18.7)”文段,完成1015题。突破词句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子路从而后从:_ (2)以杖荷 以:_ 荷:_(3)植其杖而芸 植:_ 而:_(4)止子路宿 止:_(5)欲洁其身洁:_答案:(1)跟随(2)介词,用扛,担(3)立连词,表修饰(4)留(5)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高洁11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并释义。(1)植其杖而芸通“_”,_(2)使子路反见之 通“_”,_答案:(1)耘除草(2)返返回1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并探究其句式特点。(1)明日,子路行,以告。译文:_(2)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译文:_(3)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译文:_答案:(1)第二天,子路上路,(赶上了孔子一行,)把自己的经历告诉了孔子。(省略句,“以告”应为“以之告之”)(2)君臣之间的大义又怎么能废弃呢?(固定句式,如何)(3)君子做官,是为了实践大义。(判断句式,“也,也”表判断)要义探究13为什么说“欲洁其身”的做法是“乱大伦”?点拨:因为“欲洁其身”的人消极避世,缺乏对国家社会的责任心,眼看着国家混乱而旁观不顾,因而破坏了君臣间的伦理关系。14文中的“丈人”是个怎样的人?他对孔子持什么态度?孔子对他又持什么态度?点拨:隐居不仕的高人。对孔子等不参加劳动却热衷于政治而去周游列国表示不满和讽刺,含蓄地规劝孔子停止自己无谓的奔走。孔子对丈人那种逃避现实“洁其身,而乱大伦”的处世态度,予以否定。15子路所说的“道”指什么?子路认为“道之不行”的原因是什么?点拨:“道”指儒家的政治主张,如施行仁义,恢复周礼等。“道之不行”的原因是诸侯混战,而有才能的人只想保持自己的高洁,不愿意出仕。诵读下面的内容,完成1619题。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14.38)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14.39)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9.9)突破词句1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奚自奚:_(2)鄙哉,硁硁乎 鄙:_(3)深则厉,浅则揭厉:_ 揭:_(4)果哉 果:_(5)吾已矣夫 已:_答案:(1)疑问代词,哪里(2)偏狭(3)穿着衣裳;提起衣裳(4)坚决(5)停止,完毕1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并探究其句式特点。(1)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译文:_(2)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译文:_(3)末之难矣。译文:_答案:(1)此人就是那个知道行不通却还要去做的人吗?(无标志判断句)(2)没有人了解自己,就洁身自好算了。(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应前置,现代汉语语序为“莫知己”)(3)没有办法诘难他了。(否定式的判断句,标志:“末”)要义探究18怎样认识晨门对孔子的评价?点拨:晨门所说的话,也表达了当时的人们对孔子的认识和评价。“知其不可而为之”一语相当准确地表现了孔子当时悲剧性的处境,及其在困境中执着不屈的顽强精神,流露出当时人们对孔子的理解和同情,乃至一定程度上的赞叹、钦佩之情。19孔子“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的感叹,是否流露出消极的悲观情绪?请谈谈你的看法。点拨:没有。这句话说明孔子意识到自己此生无缘见到天下太平的理想社会了,但他的心情不是悲观和消极,而是因时光流逝,却无法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的焦灼和不安。虽然如此,但孔子深知自己的责任,仍执著地把圣人之道传递下去,著书立说以待明君赏识。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往者不可谏谏:匡正,挽回b使子路问津焉 津:渡口c趋而辟之 趋:快步走d植其杖而芸 植:种植解析:选dd项“植”应是“立”的意思。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陈恒弑其君,请讨之(讨伐)止子路宿 (制止)b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快步走)长幼之节,不可废也 (节操)c而谁以易之 (交换)往者不可谏 (匡正,挽回)d鄙哉,硁硁乎 (偏狭)果哉!末之难矣 (辩驳)解析:选da项,止:留。b项,节:礼节。c项,易:变革,改变。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公曰:告夫三子夫执舆者为谁b以吾从大夫之后 子路行以告c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d何德之衰 之三子告解析:选aa项,均为指示代词,那;b项,介词,因为/介词,把;c项,疑问语气词,吗/介词,跟,同;d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动词,到。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b欲洁其身c孔子下,欲与之言d不仕无义解析:选ba、c、d三项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a项,唱歌;c项,下车;d项,做官。b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纯洁。5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日月逝矣,岁不我与。b今之从政者殆而!c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d末之难矣。解析:选ba、c、d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b项为一般陈述句。6名句默写。(1)_,来者犹可追。(2)_,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3)天下有道,_。(4)_,五谷不分,孰为夫子?答案:(1)往者不可谏(2)鸟兽不可与同群(3)丘不与易也(4)四体不勤二、论语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18.7)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子路从而后后:_(2)植其杖而芸 芸:_(3)杀鸡为黍而食之 食:_(4)明日,子路行 明日:_(5)不仕无义 义:_答案:(1)落在后面(2)通“耘”,除草(3)使吃(4)第二天(5)宜,指应该遵守的礼法和道德规范等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译文:_(2)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译文:_答案:(1)老人留子路住宿,杀鸡做饭给他吃,还让自己的两个儿子见了子路。(2)想保持自己的纯洁,却搅乱了君臣之义这一重要的伦理关系。君子做官,是为了实践大义。9“长幼之节”在文中指什么?“君臣之义”指什么?答:_答案:“长幼之节”指老人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出来拜见子路;“君臣之义”指有才能的人应出仕辅佐君王。10怎么看待荷丈人热情款待子路的行为?答:_答案:荷丈人是隐居不仕之人,因不赞同孔子的做法而语含讽刺。当看到子路面对自己的批评而表现出恭敬的样子,丈人改变了态度,热情款待子路。他想现身说法,改变子路周游入世的观点,最终而影响孔子。(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2题。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徳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18.5)11既然要劝阻孔子,为什么接舆却又不屑与孔子交谈呢?答:_答案:因为在接舆看来,要劝阻孔子是不可能的,他要说的也都说过了,所以没有必要直接交谈;如果和孔子交谈,说不定反要被孔子劝谏,让自己积极参政呢。12从“孔子下,欲与之言”可以窥见孔子怎样的内心?答:_答案:一方面是孔子卫道的坚定与自信,另一方面也可以体会到其不被世人理解的无奈与悲凉。三、文言文阅读(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于休烈,河南人也。至性贞悫,机鉴敏悟。自幼好学,善属文。举进士,授秘书省正字。转比部员外郎,郎中。杨国忠辅政,排不附己者,出为中部郡太守。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休烈迁太常少卿,知礼仪事,兼修国史。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尝谓休烈曰:“君举必书,良史也。朕有过失,卿书之否?”对曰:“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无史籍检寻。休烈奏曰:“国史实录,圣朝大典,修撰多时,今并无本。伏望下御史台推勘史馆所由,令府县招访。有人别收得国史实录,如送官司,重加购赏。”前修史官工部侍郎韦述陷贼,入东京,至是以其家藏国史一百一十三卷送于官。休烈寻转工部侍郎、修国史,献五代帝王论,帝甚嘉之。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代宗即位,甄别名品,宰臣元载称之,乃拜右散骑常侍,依前兼修国史,累封东海郡公,加金紫光禄大夫。在朝凡三十余年,历掌清要,家无儋石之蓄。恭俭温仁,未尝以喜愠形于颜色。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笃好坟籍,手不释卷,以至于终。大历七年卒,年八十一。是岁春,休烈妻韦氏卒。上特诏赠韦氏国夫人,葬日给卤簿鼓吹。及闻休烈卒,追悼久之,褒赠尚书左仆射,赙绢百匹、布五十端。遣谒者内常侍吴承倩就私第宣慰。儒者之荣,少有其比。(节选自旧唐书于休烈传)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幼好学,善属文属文:撰写文章b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 践祚:帝王即位c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 励精:专心致志d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 荡覆:动荡倾覆解析:选ca项,“善属文”中的“属”是“连缀”的意思,“文”即“文字”,“属文”即“撰写文章”。正确。b项,“践祚”也写作“践阼”,即“帝王即位”。正确。c项,“励精”中“励”同“厉”,为“振奋”之义,“励精”为“振奋精神”之义。解释为“专心致志”错误。d项,“荡覆”,结合原文提供的背景,意为“动荡倾覆”。正确。1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b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c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d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解析:选b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等断句。如句中的“宰相”“国子祭酒”等专有名词,“以”“之”等虚词,都是断句的重要参考。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休烈忠诚机敏,谨遵职业操守。他自幼好学,入仕后受到杨国忠排挤,离京到地方任职;安禄山叛乱后,他直言不讳地回答了肃宗关于史官职责的问题。b休烈审察形势,做好本职事务。当时历经战乱,典章史籍散佚,他提出购求当朝大典以备查检使用,最终得到前修史官韦述家藏国史一百余卷。c休烈淡泊名利,终生好学不倦。他虽遭贬职,却恬然处之,毫不在意,在朝三十余年,历任要职,并无多少积蓄;喜好典籍,终日捧读,直至去世。 d休烈夫妇去世,尽享身后哀荣。他夫人去世,皇上特诏追赠她国夫人;他本人去世,皇上追念许久,追赠他尚书左仆射,并派专人到他家表示慰问。解析:选aa项“直言不讳”一词与原文不符。于休烈借赞圣主明君委婉地回答了肃宗。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译文:_(2)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译文:_解析:(1)译出大意,注意重点词语“罪己”“规过”的翻译。(2)译出大意,注意重点词语“亲贤”“推毂”“曾”的翻译。答案:(1)大禹、商汤归罪自己,他们能够蓬勃兴起。有道德的君王,不忘改正过错,我深表庆贺。(2)而亲近贤才,屈身交接士人,荐举后辈,虽然位尊年高,一点倦怠的神色都没有。参考译文:于休烈是河南人。于休烈性情坚贞忠厚,机敏聪明。自幼好学,善于撰写文章。考中进士,被授予秘书省正字。调动官职改任比部员外郎,郎中。杨国忠辅佐朝政,排挤不依附自己的人,于休烈被外调出京师任中部郡太守。正值安禄山叛乱,肃宗登上皇位,于休烈升任太常少卿,掌管礼仪事务,兼修撰国史。肃宗从凤翔返回京城,振奋精神听从善言,曾经对于休烈说:“君主的任何举动一定要记录下来,这才是好的史官。我有过失,您写了吗?”于休烈回答说:“大禹、商汤归罪自己,他们能够蓬勃兴起。有道德的君王,不忘改正过错,我深表庆贺。”当时中原地区动荡倾覆,典章几乎散尽,没有史籍可以检索查寻。于休烈上奏折说:“国史实录,是圣朝大典,修撰了很长时间了,现在没有并行的版本。希望皇上下旨令御史台推究勘察史馆的渊源,命令府县招引查访。有人另外收得国史实录,如果送到官府,重金奖赏购买。”原先的修史官工部侍郎韦述身陷叛军之中,进入东京,到此把他家里收藏的国史一百一十三卷送到官府。于休烈不久调任工部侍郎、修撰国史,进献五代帝王论,皇帝非常赞许他。宰相李揆为人骄傲且嫉妒贤能,因为于休烈修撰国史与自己齐列,嫉妒他,上奏折让于休烈任国子祭酒,权且留在史馆修撰(史书)以此来压制他。于休烈恬然处之,丝毫不介意。代宗即位后,考察官员的名位品次,宰臣元载称赞于休烈,于是拜授右散骑常侍,依据先前兼修国史,多次晋封为东海郡公,另加金紫光禄大夫。在朝为官共三十多年,历任清贵显职,家中没有多少积蓄。恭谨、简朴、温良、仁德,从没有将喜怒之情表现在脸上。而亲近贤才,屈身交接士人,荐举后辈,虽然位尊年高,一点倦怠的神色都没有。喜好古代典籍,手不释卷,直到去世。大历七年去世,享年八十一岁。这一年春天,于休烈的妻子韦氏去世。皇上特地下诏追赠韦氏国夫人的称号,下葬之日赐给卤簿鼓吹。等到听说于休烈生命终结,皇帝追悼了很长时间,褒奖追赠为尚书左仆射,赏赐绢百匹、布五十端。皇帝派遣谒者内常侍吴承倩到于休烈住处表示慰问。为官之人,所得的荣耀很难与他相比。四、语言表达17把文段后的句子填入文中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只填序号)中国名人的泰山情结肇始于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对后世文人名士产生了巨大影响和示范作用,_。曹植宣称“我本泰山人”,“俯观五岳间,人生如寄居”,_。李白狂吟“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_。杜甫高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_。苏轼、苏辙兄弟以未登泰山为憾:“恨君不上东封顶,夜看金轮出九幽。”自称“诗人爱山爱彻骨”的元好问,登泰山时,“山灵见光怪,似喜诗人来”,_。把泰山看作精神寄托与生命归宿与泰山有着高度的心灵契合给人以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鼓舞创造了奇丽壮美的神奇意境,体现了纵横天地的放逸精神沿袭成为积淀深厚的文化心理,蔓延成为流传久远的文化风气,演变成为传统文化中的一大景观参考答案:18(大纲卷)根据下面图表提供的信息,将2008年至2012年五年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的特点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押题练习试卷附参考答案详解【研优卷】
- 2025广东共青团江门市委员会选调参照管理单位工作人员1人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网络安全在云计算平台中的安全架构与防护策略报告
- 2025年教育产业投资并购动态:整合策略研究报告全景解读
- 合并前列腺炎的前列腺增生组织中IL-17、IL-8表达的深度解析与临床意义探究
- 民营经济面试题库及答案
- 煤厂会计面试题及答案
- 律协考核面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考试题库附答案详解(预热题)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过关检测及完整答案详解【易错题】
- (课件)肝性脑病
- 基坑土石方开挖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考试试题及答案
- 社会统计学-全套课件
- 打印版唐能通
- 物流公司道路运输许可证申请资料范文
- 分公司总经理管理手册
- 六年级上册英语试题Unit1 I go to school at 8:00. 阶段训练一-人教精通版-(无答案 )
- 择菜洗菜和切菜
- (完整版)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 [中天]香港置地北郡商业施工策划(共172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