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人版必修四《阿房宫赋》学案6.doc_第1页
-鲁人版必修四《阿房宫赋》学案6.doc_第2页
-鲁人版必修四《阿房宫赋》学案6.doc_第3页
-鲁人版必修四《阿房宫赋》学案6.doc_第4页
-鲁人版必修四《阿房宫赋》学案6.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阿房宫赋学案学习目标:1、疏通文本,把握作者观点态度2、鉴赏文本,提升古典文学修养学习内容:一、疏通文本:1、何谓“信”“达”“雅”?它是由我国清末新兴启蒙思想家严复提出的,他在天演论中的“译例言”讲到:“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信”指意义不背原文,即是译文要准确,不歪曲,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达”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通顺明白;“雅”则指译文时选用的词语要得体,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简明优雅。2、逐段疏通文本。文言虚词“焉”字的用法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译:多个人行走,在其中必定有一个可以做我的老师。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译:堆土成为高山,风雨自然会从这里兴起。2.相当于“于何”。可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译:并且将土石放在哪里呢?二.代词 1相当于“之”。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译:尚且跟从老师学习,向老师请教。2.哪里,怎么。割鸡焉用牛刀(论语)译:杀鸡怎么要用杀牛的刀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译:哪里有仁爱的人处在君主的地位,对陷害百姓的事却能做得出来呢?三.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译:等到燕子丹用派遣荆卿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患。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译:一根羽毛不能举起,是因为不肯用力量。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译: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译:不通晓句读,迷惑而不去解答,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译:不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生气,徘徊在斗宿和牛宿之间。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的”。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译:盘旋屈曲的样子,就像蜂房水涡,矗立着不知有几千万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译:在杂乱的石壁中间选择一两处敲打它,发出硿硿的响声。二、鉴赏文本:1、何为“赋”?“赋”是以“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为手段,以“颂美”和“讽喻”为目的的一种有韵文体。它多用铺陈叙事的手法,赋必须押韵,这是赋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一个主要特征。2、写作特色:语言精练丰富。开篇四句、排比、比喻、夸张描写奇伟壮丽。建筑宏伟、生活奢靡议论深刻锋利。穷奢极欲、勿蹈覆辙3、杜牧为何写此赋?杜牧是个有着很强历史使命感的作家,人们耳熟能详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等诗句,就体现了他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思。他写作阿房宫赋的时候不过二十三岁,当时,唐敬宗李湛十六岁继位,登基后就大兴土木,营造宫室,沉溺声色,游宴无度,不理朝政,杜牧有感于此,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唐敬宗年号)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可见他写阿房宫赋确实是希望以此达到讽时刺世的目的,借秦国灭亡的教训,规谏唐敬宗李湛引以为戒:统治者荒淫、残暴,只能导致民怨沸腾,国破家亡。知识达标一基础检测(25分)1下列加点词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蜀山兀(wu) 辘辘(lulu)远听 鼎铛(dang)玉石b囷囷(qunqun)焉 尽态极妍(yan) 架梁之椽(yuan)c阿(e)房宫 剽(piao)掠其人 金块珠砾(li)d尽锱铢(zhizhu) 妃嫔媵嫱(yingqiang) 逦(liyi)迤2下列加点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六王毕,四海一 b人爱纷奢,人亦念其家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c奈何取之尽锱、铢 d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3下列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盘盘焉,囷囷焉 b骊山北构而西折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谁得而族灭也c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d多于九土之城郭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4下列加点词语含义与现在相同的一组是(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用之如泥沙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多于市人之言语 a b c d 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唐代著名诗人,为别于杜甫,后人称他为“小杜”,又将他与李商隐并列,称为“小李杜”。b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体裁,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而于结尾部分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c赋大体上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等几个发展阶段。在晚唐时的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文赋”,句式参差,押韵比较随便,重视清新流畅。杜牧的阿房宫赋是骈赋。d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顺序应该是诗经楚辞乐府赋辞唐诗宋词元曲。二阅读欣赏(4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10题(25分,每小题5分)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6下列两句中的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a句的两个“之”相同,句的两个“而”不同。b句的两个“之”不同,句的两个“而”也不同。c句的两个“之”相同,句的两个“而”也相同。d句的两个“之”不同,句的两个“而”相同。7文中划线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锱铢:极言贵重的东西 南亩:泛指农田 九土:即九州,指全国 呕哑:难听的音乐 独夫:孤单的人 戍卒:指陈胜、吴广等起义者 楚人:指刘邦 焦土:指阿房宫被烧毁 a b c d8根据文意,“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句中四处“后人”( )a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是指当时的人(如杜牧);是指秦人。 b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是指后人之后人,更后的人。 c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相同,都是指当时的人。 d相同,都是指当时的人;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9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第一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d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10翻译下面的句子(1)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2)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1-15题(20分,每小题4分)余玠王介大更敝政,遴选守宰,筑招贤之馆于府之左,供张一如帅所居,下令曰:“集众思广忠益,诸葛孔明所以用蜀也。欲有谋以告我者,近则径诣公府,远则自言于郡,所在以礼遣之,高爵重赏,朝廷不吝以报功,豪杰之士趋期立事,今其时矣。”士之至者,王介不厌礼接,咸得其欢心,言有可用,随其才而任之,苟不可用,亦厚遗谢之。播州冉氏兄弟王进 、璞,有文武才,隐居蛮中,前后阃帅辟召,坚不肯起。闻王介贤,相谓曰:“是可与语矣。”遂诣府上,王介素闻冉氏兄弟,刺入即出见之,与分庭抗礼,宾馆之奉。冉安之若素有,居数月,无所言。王介 将谢之,乃为设宴,王介 亲主之。酒酣,坐客方纷纷竞言所长,王进 兄弟饮食而已。王介 以微言挑之,卒默然。王介 曰:“是观我待士之礼何如耳。”明日,更别馆以处之,且日使人窥其所为。兄弟终日不言惟对踞以垩画地为山川城池之形起则漫去如是又旬日请见王介 屏人曰某兄弟辱明公礼遇思有少裨益非敢同众人也为今日西蜀之计其在徙合州城乎王介不 觉跃起,执其手曰:“此王介 志也,但未得其所耳。”曰:“蜀口形胜之地莫若钓鱼山,请徙诸此,若任得其人,积粟以守之,贤于十万师远矣,巴蜀不足守也。” 王介大喜曰:“王介 固疑先生非浅士,先生之谋,王介 不敢掠以归己。”遂不谋于众,密以某谋闻于朝,请不次官之。昭以王进 为承事郎,璞为承务郎。徙城之事,悉以任之卒筑青居、大获、钓鱼、云顶凡十余城,皆因山为垒,棋布星分,为诸郡治所,屯兵聚粮为必守计。又移金戎于大获,以护蜀口;移沔戎于青居;兴戎先驻合州旧城,移守钓鱼,共备内水。移利戎于云顶,以备外水。于是如臂使指,气势联络。又属嘉定(知府)开屯田于成都,蜀以富实。 注王介 ,即余王介 ,南宋淳礻右 时曾任四川安抚制置使。漫,抹掉。金,金州;后文“沔”、“兴”、“利”即沔州、兴州、利州。内水,蜀人以涪江为内水,以岷江为外水。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供张一如帅所居。供张:指陈设之物b所在以礼遣之。遣:送c请不次官之。不次:不差的d又移金戎于大获。戎:军队、军事力量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部分与现代汉语通常使用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朝廷不吝以报功。b王进 兄弟饮食而已。c王介 以微言挑之,卒默然。d于是如臂使指,气势联络。13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王介 大更敝政 更集众思广忠益,b诸葛孔明所以用蜀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苟不可用,亦厚遗谢之。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d贤于十万师远矣。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14对下列语句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豪杰之士趋期立事,今其时矣。(豪杰之士随时世而动建立功业,现在正是时机。)b刺入即出见之。(余王介 见到名贴请冉氏兄弟进底邸并马上出来会见他们。)c此王介 志也,但未得其所耳。(这正是我的意志,只是没有得到合适的人选。)d皆因山为垒,棋布星分。(都依山势修筑堡寨,如棋子、星星一样错落分布。)1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朝廷的支持下,余王介 镇守蜀中广开言路、重用人才,除弊兴良,收到显著成效。b在余王介 贤德感召下,冉氏兄弟毅然出山,慎思之后,提出在西蜀合理布防的策略。c“是观我待士之礼何如耳。”这是余王介 的内心独白,他的耐心是出于对人才的尊重。d冉氏兄弟认为巴蜀之地不值得戍防,余王介 甚以为然,于是将军队移至钓鱼山一带。三写作训练16写一段话,介绍某小区的建筑布局,200字左右。参考答案1、c。2、c。a项“一”:统一;数词。b项“爱”:喜欢;吝啬,吝惜。c项“取”:动词,拿。d项“族”:名词,家族;动词,灭族。3、d。a项“焉”:形容词词尾;代词,代宫女。b项“而”:前一个“而”连接两个动作行为;后一个“而”表修饰。c项“夫”:前一个“夫”名词,的人;后一个发语词。d项的“于”都为“比”。4、c。5、c。阿房宫赋是文赋。6、b。两个“之”前一个为代词,一为结构助词;两个“而”都是连词,前一个表转折,后一个承接。7、b略。8、b略。9、c同情不正确。10、略。11、c不次,不必拘泥于等级。12、a报功,酬报有功的人。13、d两个“于”字均为介词,表比较。a项,两个“更”字分别解作“改革”、“更换”。b项,两个“谢”字分别解作“感谢”、“告诉”。c项,前句“所以”表原因,后句“所以”即“用来的”。14、c“但未得其所耳”,意思是“只是没有想到合适的地方。15、d“冉氏史弟认为巴蜀之地不值得戍防”,是对“巴蜀不足守也”的误解,“不足守”是不难防守的意思。16、略。参考译文余玠大力改革弊政,遴选郡守县宰,在自己的帅府旁修筑招贤馆,陈设完全同主帅的住所一样,下令:“集众思广忠益,是诸葛孔明用来治理蜀地的办法。有策谋想告诉我的人,在近处就径直来公府,在远处可自行到所在的郡府(去谈),官府要以礼相送。朝廷(也会)不吝惜以高爵重赏酬报的。豪杰之士随时世而动要求建立功业,现在正是时机。”士人来到后,余玠不厌其烦以礼接待。(来者)都得到余玠的真诚欢迎,所献策谋可采纳的,(余玠)按献策人的才能予以任用,如果不能采用,也赠厚礼对其表示感谢。播州冉琎、冉璞兄弟俩,有文才武略,隐居在少数民族区域,前后经几任外任的将帅征召,坚决不肯就职。他们听说余玠贤明,相互商量:“这样,可以与他谈谈。”于是前往帅府。余玠素闻冉氏兄弟(之名),看到名片请冉氏兄弟进府邸并立即会见他们,施以平等的礼节,(给予)在宾馆(休憩)的待遇。冉氏兄弟以平常的心态接受;过了数月,也没有谈什么(建议)。余玠准备向他们问候请教,于是为他们设宴。余玠亲自主持宴会。酒喝到畅快的时候,在座的来客纷纷争着讲自己策谋的高明,而冉氏兄弟只是饮酒用餐而已。余玠以含蓄的话语引导他们,最终(他们)还是默默无言。余玠(心里)说:“他们不过是在看我将怎样礼待有识之士罢了。”第二天,让(二人)换住另一处宾馆,并派人天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