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选修《论语》选读 为政以德 学案.docx_第1页
语文选修《论语》选读 为政以德 学案.docx_第2页
语文选修《论语》选读 为政以德 学案.docx_第3页
语文选修《论语》选读 为政以德 学案.docx_第4页
语文选修《论语》选读 为政以德 学案.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为政以德 学案学习目标1背诵2.1、2.3、l3.6章和l6.1章“丘也闻有国有家者”至“而在萧墙之内也”部分。2重点掌握“必”、“用”、“社稷”、“相”、“国”、“家”、“年”、“劝”在文中的意思,井理解“共”、“道”、“齐”等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3理解下列词语与现代意义的区别:民免而无耻;节用爱人;祸起萧墙;分崩离析;鸣鼓攻之;既来之,则安之。4理解本章节的内容:孔子的德政主张。正确地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较深地领会孔子所提出的“均无贫”的含义。二、基础知识整理1、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来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选贤与能练习五中道之以政矜寡孤独废疾者练习五中无乃尔是过与2、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齐之以刑不独亲其亲练习五中曰:“富之。”不独子其子练习五中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于斯三者何先远人不服而不能来3、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异义民免而无耻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既来之,则安之4、写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类型,并作口头翻译为政以德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道之以政而谋动干戈于邦内齐之以刑临之以庄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君子哉若人!使民以时尚德哉若人!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既庶矣,又何加焉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于斯三者何先无乃尔是过与固而近于费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季氏富于周公是社稷之臣也君孰与不足何以伐为5、成语解释众星拱北: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拱,环线在周围保卫着,拱古作共。北,北辰,北极星。陈力就列:开柙出虎:既来之,则安之:分崩离析:大动干戈:祸起萧墙:鸣鼓而攻之:风行草偃:风吹过的时候,草就倒伏。旧时比喻用仁德感化,人们自然心悦诚服。风行,风吹过。偃,倒伏。化若偃草:形容教育或感化的力量很大,如风过草倒一般。偃草,草被风吹倒。三、阅读题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a、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b、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c、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d、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e、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根据上述材料,分点概括孔子的“百姓观”。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a、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b、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c、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d、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e、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孔子对为政者自身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结合上述材料作一番分析。3、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核按钮综合练习第4题)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12.7)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2.19)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12.11)同是“问政”,孔子的回答却不相同。1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2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说说你的理解。四、探究题1 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他坚持认为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但他的主张却被当时的人们视为迂腐。你怎么理解孔子的这种坚持?请简述之。2孔子为什么反对季氏攻打颛臾?3、古代儒家主张以德治国,现代社会更强调依法治国。治国应以“德”为重还是以“法”为重?请结合论语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参考答案二、基础知识整理1、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来句子 通假字 本字 句子 通假字 本字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共 拱 选贤与能练习五中 与 举道之以政 道 导 矜寡孤独废疾者练习五中 矜 鳏无乃尔是过与 与 欤2、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句子 活用类型 句子 活用类型齐之以刑 形作使动 不独亲其亲练习五中 名作意动曰:“富之。” 形作使动 不独子其子练习五中 名作意动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形作使动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形作名则修文德以来之 动词作使动 既来之,则安之 形作使动于斯三者何先 名作动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 动作使动3、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异义句子 句中义 今义 句子 句中义 今义民免而无耻 没有羞耻心 不要脸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以(之)为 认为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动武 有事情 既来之,则安之 使他们来归顺后,就要让他们安下心来既然来了,就安下心来4、写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类型,并作口头翻译句子 类型 句子 类型为政以德 状后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状后道之以政 状后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状后齐之以刑 状后 临之以庄 状后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状后 君子哉若人! 主谓倒置使民以时 状后 尚德哉若人! 主谓倒置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状后 既庶矣,又何加焉 疑宾前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状后 于斯三者何先 疑宾前无乃尔是过与 宾语前置 固而近于费 状后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省略句 季氏富于周公 状后是社稷之臣也 判断句 君孰与不足 疑宾前5、成语解释众星拱北: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拱,环线在周围保卫着,拱古作共。北,北辰,北极星。陈力就列:指贡献出自己的才能去担负职务。陈力,献出才力。就列,归入行列。开柙出虎:原指看管的人没有尽责,使笼子开了,老虎出来了。后比喻放纵坏人。既来之,则安之:把远人招来之后,又要使他们安定下来。“来”、“安”都是使动用法。“之”指代上文的“远人”。 现在指:既然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之”虚化,起补充音节作用。分崩离析:指当时鲁国不统一,已被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分割。孔子哀叹国家的没落。分崩,破裂。离析,散开。 后用以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不可收拾。大动干戈:发动战争。干戈,泛指武器,比喻战争。现在多比喻兴师动众或大张声势地做事。祸起萧墙:指祸患起于内部。后用以指内部出乱子。也指家庭成员中自起矛盾造成祸患。鸣鼓而攻之:比喻大张旗鼓地加以声讨。 攻,声讨。风行草偃:风吹过的时候,草就倒伏。旧时比喻用仁德感化,人们自然心悦诚服。风行,风吹过。偃,倒伏。化若偃草:形容教育或感化的力量很大,如风过草倒一般。偃草,草被风吹倒。三、阅读题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a、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b、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c、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d、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e、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根据上述材料,分点概括孔子的“百姓观”。(1)以德、礼导民;(2)富而后教;(3)节用爱人,使民以时;(4)反对横征暴敛;(5)“足民” “富民”。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a、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b、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c、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d、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e、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孔子对为政者自身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结合上述材料作一番分析。孔子认为,“政者,正也”。作为国家的管理者,首先自身要正,只有当一个人的内心修养达到了君子的要求,他才可能为国家做事,也才能够做成事。所以后代的儒家主张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自身的修炼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孔子明确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如果统治者有感召力,就如北极星一样,“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如果这样,就没必要“杀无道,以就有道”。小人必然会被感化,“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这样,孔子自然反对武力征服,主张“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统治者自身的榜样是对老百姓最好的教育,“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3、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12.7)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2.19)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12.11)同是“问政”,孔子的回答却不相同。1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2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说说你的理解。(1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回答其中任何两个既可。)2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四、探究题1 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他坚持认为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但他的主张却被当时的人们视为迂腐。你怎么理解孔子的这种坚持?请简述之。(在历史进步与道德堕落的二律背反中,孔子毅然选择了以道德作为评价社会的价值准则。从现象上来看,孔子是文化保守主义者,但他的真正目的是追求建立道德至上的理想社会。在孔子学说保守的现象后面,包含着对人类永恒精神的追求。)2孔子为什么反对季氏攻打颛臾?(孔子的理由有三:一是颛臾是先王封国,不可伐;二是颛臾在邦域之中,不必伐;三是颛臾乃社稷之臣,不当伐。第一点是从历史上讲的,第二点是从地理上讲的,第三点是从政治地位上讲的。孔子的时代,天下已呈礼乐崩坏之象。当时周天子号称拥有天下,实际上只控制着自己的都城。而诸侯国君也步其后尘,大夫们一个个扩张自己的势力,国家呈尾大不掉之势,国君变成了傀儡。如鲁国在鲁襄公十一年由三桓“三分公室”:鲁大夫季孙、孟孙、叔孙三家贵族将鲁国一分为三,各占其一。后来,随着季氏家势的强大,又四分公室,季氏独得其二,季氏又做鲁国的卿相,拥有鲁国的实权。颛臾,是鲁国的附庸,它是当年周天子封给鲁国的属国。名义上是一个国家,在当时鲁国公室被瓜分的情况下,颛臾倒是鲁君的势力范围。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季氏发兵讨伐颛臾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是一种试探性的武力示威,其真正目的是要削弱鲁君的实力,最终篡夺鲁国政权。孔子以其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敏锐的政治眼光识破了季氏的阴谋,同时也有力地批驳了冉有的观点。孔子的理想社会是西周初年,孔子的政治偶像是周公旦,其毕生使命是“克己复礼”,恢复周公所制定的“礼”。孔子认为:“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季氏作为一个大夫,却以下犯上,居然攻打周天子所封的颛臾,这是对孔子政治信念的挑战,所以孔子要坚决反对。)3、古代儒家主张以德治国,现代社会更强调依法治国。治国应以“德”为重还是以“法”为重?请结合论语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依法治国”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方略。不断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而生产的发展是以稳定的社会环境为前提的。实行“依法治国”正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的一项重要举措。德治是实行法治的根本保证。道德的实施不是凭借国家的强制力,而主要依靠社会舆论和传统力量以及人们的自觉来维护;法律则通过国家的强制力来强迫人们遵守。无论从立法还是司法实践中,都离不开道德的保证,再完备的法律都是靠人来执行的,特别是对执法者来说,如果道德水平低下,就会把法律作为谋私或滋生腐败的工具和土壤。(1)从两者实质看,并不互相排斥,而是互相兼容、联系的。“法治”属于政治建设,是规范人们行为准则的强制性的“外律”、“他律”,其主要功能是“惩恶”,对道德建设有引导作用,也是道德建设的保证,对人们的道德观念养成有培养和引导作用。“德治”属于思想建设,是规范人们行为准则、自觉遵守社会秩序的“内律”、“自律”,其主要功能是“扬善”,它是立法的基础,是保证和调节各行各业人们生活、工作的重要因素,它可以解决许多法律无法解决的问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