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茨海默症概述.doc_第1页
阿茨海默症概述.doc_第2页
阿茨海默症概述.doc_第3页
阿茨海默症概述.doc_第4页
阿茨海默症概述.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阿尔茨海默病本词条由好大夫在线 特约专家 提供专业内容并参与编辑 杨琼(主治医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张晖(副主任医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樊东升(主任医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求助编辑百科名片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又叫老年性痴呆,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病,起病隐袭,病程呈慢性进行性,是老年期痴呆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主要表现为渐进性记忆障碍、认知功能障碍、人格改变及语言障碍等神经精神症状,严重影响社交、职业与生活功能。A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阐明,特征性病理改变为淀粉样蛋白沉积形成的细胞外老年斑和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形成的神经细胞内神经原纤维缠结,以及神经元丢失伴胶质细胞增生等。 西医学名:阿尔茨海默病 英文名称:Alzheimer disease,AD 其他名称:老年性痴呆 所属科室:内科 - 神经内科 主要病因:可能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 多发群体:老年人 传染性:无传染性 是否进入医保:是 目录疾病简介 流行病学 疾病分型 发病原因 1. 遗传因素 2. 环境因素发病机制 1. 淀粉样蛋白级联学说 2. 中枢胆碱能损伤 3. 兴奋性氨基酸毒性学说 4. Tau蛋白学说 5. 其他病理生理 临床表现 1. 认知功能下降 2. 精神症状和行为障碍 3. 日常生活能力的逐渐下降辅助检查 1. 神经心理学测验 2. 血液学检查 3. 神经影像学检查 4. 脑电图(EEG) 5. 脑脊液检测 6. 基因检测诊断及诊断标准 1. 诊断 2. 鉴别诊断疾病治疗 1. 药物治疗 2. 心理社会治疗疾病预后 疾病预防 1. 一级预防 2. 二级预防疾病护理展开疾病简介 流行病学 疾病分型 发病原因 1. 遗传因素 2. 环境因素发病机制 1. 淀粉样蛋白级联学说 2. 中枢胆碱能损伤 3. 兴奋性氨基酸毒性学说 4. Tau蛋白学说 5. 其他病理生理 临床表现 1. 认知功能下降 2. 精神症状和行为障碍 3. 日常生活能力的逐渐下降辅助检查 1. 神经心理学测验 2. 血液学检查 3. 神经影像学检查 4. 脑电图(EEG) 5. 脑脊液检测 6. 基因检测诊断及诊断标准 1. 诊断 2. 鉴别诊断疾病治疗 1. 药物治疗 2. 心理社会治疗疾病预后 疾病预防 1. 一级预防 2. 二级预防疾病护理展开编辑本段疾病简介应注意本病与“老年期痴呆”概念的区别。老年期痴呆是指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以认知功能缺损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老年疾病,是一种临床综合征,而不是特指一种疾病或神经病理过程。老年期痴呆按不同病因可以分为:(1)变性病所致痴呆(如:阿尔茨海默病、路易体痴呆、帕金森病痴呆、额颞叶痴呆等);(2)血管性疾病所致痴呆(如:血管性痴呆);(3)代谢障碍性痴呆;(4)感染相关性疾病所致痴呆(如神经梅毒、艾滋病、朊蛋白病等);(5)物质中毒所致痴呆等。编辑本段流行病学本病最早由德国医生Alois Alzheimer于1906年描述,是痴呆最常见的病因,其患病率随年龄增高而增高,在65岁以上人群中约为5%, 85岁以上人群中约20%。本病常散发,女性多于男性,女性患者的病程常较男性患者长。随着人口的老龄化,AD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危害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给病人造成深重的痛苦,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引起各国政府和医学界的普遍关注。编辑本段疾病分型1、本病根据起病年龄和临床表现可分为:(1)老年前期型:起病65岁,病情进展缓慢,以记忆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3)非典型或混合型:临床表现不能归结于上述两型者;(4)其他或待分类的阿尔茨海默病。2、根据家族史可分为:(1)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sporadical Alzheimer disease,SAD):较常见。(2)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familial Alzheimer disease,FAD):约占AD患者的1%。编辑本段发病原因阿尔茨海默病病因尚未阐明,研究认为,其发病可能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遗传因素痴呆阳性家族史是AD公认的危险因素,提示遗传因素在AD的病因中起重要作用。流行病学研究显示,AD患者的一级亲属有极大的患病危险性,是一般人的4.3倍,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及多基因遗传,具有遗传异质性。目前已发现至少4种基因突变与AD有关,即:淀粉样蛋白前体(APP)基因,早老素1基因(PS-1),早老素2基因(PS-2)和载脂蛋白(apoE)基因,分别位于21、14、1、19号染色体。前三者已被确认为家族性AD的致病基因,apoE基因与散发性AD相关。环境因素文化程度低、吸烟、脑外伤、重金属接触史等可增加患病风险。据报道AD发病前35年内脑外伤史占15-20%;饮水铝含量与痴呆死亡率显著正相关,且AD患者脑组织中铝水平较高,并发现铝可导致脑组织神经原纤维缠结(NFTs)和老年斑(SP)形成。而长期用雌激素、非甾体抗炎药可能有保护作用。编辑本段发病机制淀粉样蛋白级联学说该学说认为AD患者可能是由于淀粉样蛋白前体基因和早老素基因等的突变,导致A异常分泌和产生过多,在脑组织内沉积,对周围的突触和神经元具有毒性作用,可破坏突触膜,最终引起神经细胞死亡。A沉积导致AD的其他病理变化,是AD发病的核心环节。减少A的形成,抑制A的沉积,是预防和治疗AD的根本途径。中枢胆碱能损伤胆碱能神经递质是脑组织中的重要化学物质,发生阿尔茨海默病时脑内的胆碱能神经元减少,导致乙酰胆碱(ACh)合成、储存和释放减少,进而引起以记忆和识别功能障碍为主要症状的一系列临床表现。在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中,此学说是目前较为公认的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这也是目前阿尔茨海默病治疗获得有限疗效的重要基础。兴奋性氨基酸毒性学说兴奋性氨基酸,尤其是谷氨酸(Glu)的兴奋性神经毒性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谷氨酸及谷氨酸受体参与了神经元的兴奋性突触传递,调节多种形式的学习和记忆过程等。谷氨酸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兴奋性神经递质,具有重要生理功能,如大量释放可以造成组织损伤。现有研究提示,AD脑内谷氨酸功能亢进,造成神经元损伤,从而产生认知功能缺陷。Tau蛋白学说微管系统是神经细胞的骨架成分,参与多种细胞功能。微管是由微管蛋白和微管相关蛋白组成,Tau蛋白是一种含量最高的微管相关蛋白。在AD患者脑内,Tau蛋白异常过度磷酸化,并聚集成双螺旋丝形式,与微管蛋白的结合力降低,失去了促进微管形成和维持微管稳定的作用。异常磷酸化Tau蛋白的病理性沉积,导致了神经原纤维缠结(NFTs)的形成,而NFT可作为大脑早老化的标志。AD患者较正常老年人脑内NFT数目更多、分布更广。NFTs随AD的发展而增多,并与临床痴呆的程度相关。其他也有报道认为其他因素如炎症和免疫功能异常、自由基和氧化应激作用、胰岛素相关糖代谢异常、钙稳态失调、脂质代谢异常等与AD的发生有关,但这些病理生理机制尚待进一步阐明。编辑本段病理生理病理解剖可见大脑半球皮质弥漫性萎缩,重量较正常大脑轻20%以上,或7分。(2)额颞叶痴呆:较少见,起病隐袭,比AD进展快。表现为情感失控、冲动行为或退缩,不适当的待人接物和礼仪举止,不停地把能拿到的可吃或不可吃的东西放入口中试探,食欲亢进,模仿行为等,记忆力减退较轻。CT或脑部MRI显示额叶结构萎缩。PET或SPECT扫描显示额颞叶大脑活性降低。Pick病是额颞叶痴呆的一种类型,病理可见新皮质或海马神经元胞质内出现银染包涵体Pick小体。(3)路易体痴呆:表现为帕金森病症状、视幻觉、波动性认知功能障碍,伴注意力、警觉异常,运动症状通常出现于精神障碍后一年以上,患者易跌倒,对精神病药物敏感。(4)帕金森病痴呆:帕金森病患者的痴呆发病率可高达30%,常见于帕金森病后期,表现为近事记忆稍好,执行功能差,但不具有特异性,神经影像学无鉴别价值。(5)正常颅压脑积水:多发生于脑部疾病如蛛网膜下腔出血、头颅外伤和脑感染后,或为特发性。出现痴呆、步态障碍和排尿障碍等典型三联症。痴呆表现以皮质下型为主,轻度认知功能减退,自发性活动减少,后期情感反应迟钝、记忆障碍、虚构和定向力障碍等,可出现焦虑、攻击行为和妄想。早期尿失禁、尿频,后期排尿不完全,尿后滴尿现象。CT可见脑室扩大,腰穿脑脊液压力正常。(6)AD尚需与酒精性痴呆、颅内肿瘤、慢性药物中毒、肝功能衰竭、恶性贫血、甲状腺功能减低或亢进、Huntington舞蹈病、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神经梅毒、朊蛋白病、艾滋病等引起的痴呆综合征鉴别。3编辑本段疾病治疗由于A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没有特效方法逆转和阻止病情进展。但早期进行对症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改善认知功能、改善精神症状、心理社会治疗和良好的护理,对延缓患者生活质量减退十分重要。药物治疗国内外批准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的药物主要有胆碱酯酶抑制剂和谷氨酸受体拮抗剂两类: (1)胆碱酯酶抑制剂:通过抑制胆碱酯酶而抑制乙酰胆碱降解并提高活性,改善神经递质的传递功能。胆碱酯酶抑制剂是目前唯一得到验证的能够改善AD患者症状的药物。常用药物及用法:多奈哌齐(donepezil):起始剂量2.5-5mg/d,每天一次,睡前口服;4-8周增至10mg/d,此为最大推荐剂量。服药后出现严重失眠的患者可改为晨服。重酒石酸卡巴拉汀(rivastigmine):起始剂量1.5mg,每天2次。如果能耐受,可逐渐加量;最大剂量6mg,每天2次。如果漏服或多服,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当出现不良反应时,可考虑减量至前一能耐受的剂量。加兰他敏(galantamine):口服,一日2次,建议与早餐及晚餐同服。起始剂量: 推荐剂量为一次4mg,一日2次。治疗过程中保证足够液体摄入。医师在对患者临床疗效及耐受性进行综合评价后,可以将剂量逐渐提高到临床最高推荐剂量,一次12mg,一日2次。胆碱酯酶抑制剂一般耐受良好,但常见胃肠道不良反应如恶心、腹泻和呕吐,有时可能会导致部分患者停药。(2)谷氨酸受体拮抗剂:盐酸美金刚(memantine)是N-甲基-天冬氨酸(NMDA)受体激动剂,目前也已批准用于AD。其药物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可能与其非竞争性地激动NMDA受体,从而保护胆碱能神经元免受兴奋性氨基酸毒性破坏有关。可用于中晚期AD患者,研究显示对中重度患者整体转归、日常生活能力和行为有明显作用,其中妄想、激越或攻击性和易激惹是改善最明显的症状。该药的不良反应较少,包括幻觉、意识模糊、头晕、头痛等。发生率低的不良反应有焦虑、肌张力增加、呕吐、膀胱炎、性欲增加。为了减少副作用的发生,应注意逐渐加量达到维持剂量:自每日5mg(半片,晨服)起,每周递增5mg剂量,每日最大剂量20mg。美金刚与胆碱酯酶抑制剂联合用药可能比单独应用胆碱酯酶抑制剂更有效,但还需进一步研究证实。(3)其他药物很多其他药物,如吡拉西坦、尼麦角林、司来吉兰、长春西汀、维生素E和己酮可可碱等也治疗AD的报道,但疗效尚未得到证实。草药制剂包括银杏叶提取物和石杉碱甲,银杏叶提取物用于治疗AD的报道相互矛盾。目前倾向于无效。石杉碱甲是中草药中分离得到的石杉碱类生物碱,是一种天然的胆碱酯酶抑制剂,在我国已经在临床使用,但其疗效有待进一步证实。(4)对行为和精神症状(BPSD)的治疗对出现BPSD的患者,首先应仔细查找诱因和(或) 加重因素,包括环境因素、生理问题(感染、便秘)、药物、抑郁和(或)精神病。如有可能应首先尝试使用安全的非药物管理(教育、锻炼、芳香治疗、感觉刺激、个性化音乐)等,症状可能会在短时间内自然消失。抗精神病药物:可以减少精神行为症状,尤其是利培酮对激越攻击性精神症状已证实有效。但抗精神病药物都有较严重的不良反应,包括增加脑卒中危险、增加病死率、运动障碍及认知障碍,用药需谨慎,只有对中到重度症状的患者才能进行低剂量、短期用药,并应仔细评价风险收益关系,并与看护者、如有可能与患者讨论后才能用药。情感稳定剂:卡马西平可能对缓解攻击性行为有帮助,但多数丙戊酸试验结果显示没有疗效。抗抑郁药:对AD患者有抑郁、焦虑表现者建议应用抗抑郁药,如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类药物治疗,改善抑郁相关的神经精神症状,传统三环类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丙咪嗪)有抗胆碱能不良反应,应该避免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苯二氮卓类药较抗精神病药有更多的不良反应,只偶尔用于有些患者的激惹或焦虑较突出时,应该避免长期使用,不良反应包括过度镇静、增加跌倒、呼吸抑制、认知功能恶化、谵妄及增加情绪低落的风险,还可能出现苯二氮卓类药物依赖。4-5心理社会治疗是对药物治疗的补充。应鼓励早期患者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和日常生活活动,尽量维持其生活自理能力,以延缓衰退速度,但应注意对有精神、认知功能、视空间功能障碍、行动困难的患者提供必要的照顾,以防意外。患者如外出活动无人陪同时需要随身携带身份证明或联系方式,以防走失。鼓励家庭和社会对患者多予照顾和帮助,进行康复治疗和训练。编辑本段疾病预后研究发现,影响痴呆预后可能的危险因素为:文化程度低,高龄,就职情况,躯体疾病,躯体活动能力差,有卒中史及自我健康评价差。而轻度痴呆,日常生活活动的独立性,日常生活独立操作的能力,没有抑郁,是痴呆预后好的因素。患者被发现AD后平均存活时间为7-10年,多死于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压疮等并发症,而不是疾病本身。编辑本段疾病预防一级预防指预防认知功能正常的个体未来出现痴呆。AD的危险因素中,有些因素是无法改变的(如年龄、性别和基因型),有些是可以改变的,包括血管性危险因素(高血压、吸烟、糖尿病、心房颤动和肥胖)和头部外伤,而保护因素包括使用降压药、非甾体类抗炎药、他汀类药物、激素替代治疗、高等教育、节食、锻炼及参与社会益智活动。因为AD的病因尚未阐明,主要应减少危险因素的影响,对易感人群进行监测。二级预防指预防已经表现出一些认知损伤的非痴呆个体发展为AD。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延缓老年痴呆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具体措施包括指导特定人群的家庭成员及相关人员掌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