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考点总结2范文.doc_第1页
刑法考点总结2范文.doc_第2页
刑法考点总结2范文.doc_第3页
刑法考点总结2范文.doc_第4页
刑法考点总结2范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刑法考点总结2范文 刑法考点总结 267、继续犯的特征 (1)必须是一个犯罪行为。 所谓一个犯罪行为,是指主观上继续犯支配行为的犯意只有一个,并且这种犯意贯穿实行行为的开始到终了,客观上继续犯自始至终只有一个实行行为,并不因实行行为持续时间的长短而改变,即使行为地发生变化,仍然是一个实行行为。 (2)必须是持续地作用于同一对象。 继续犯持续作用的对象只能是同一对象。 (3)必须是犯罪行为与不法状态同时存在。 这是构成继续犯的重要条件,也是继续犯区别与其他的显著特征。 这一要件包括以下含义首先,继续犯的犯罪行为必须具有持续性。 其次,犯罪行为所引起的不法状态必须具有持续性。 最后,犯罪行为与不法状态必须同时处于持续过程之中,而不仅仅是犯罪行为或不法状态的持续。 (4)必须从着手实行到行为终了继续一段时间。 具有时间上的持续性,是继续犯的又一要件。 68、想象竞合犯也称想象的数罪,观念的竞合,通说认为,是指一个行为触犯数个罪名的犯罪形态。 69、想象竞合犯的要件 (1)行为人只实施了一个行为。 所谓一个行为,指在社会的意义上被认为是一个行为。 这里说的行为不只是狭义的行为,也指包括结果在内的广义的行为。 (2)一个行为触犯了数个罪名。 想象竞合犯只能是一个行为触犯数个罪名,如果是数个行为触犯数个罪名,则是实际的数罪,如果是作为犯罪手段的行为或结果的行为分别触犯不同的罪名,则构成牵连犯,均非想象竞合犯。 所谓一个行为触犯数个罪名,就是一个行为在形式上或在外观上同时符合刑法规定的数个犯罪构成。 至于这里的罪名是否包括同种罪名,在理论上有两种学说一种学说认为只能触犯不同罪名,另一种学说认为既可以是触犯不同罪名(异种类的想象竞合犯),也可以是触犯相同罪名(同种类的想象竞合犯)。 70、结果加重犯也称加重结果犯,是指实施基本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发生基本犯罪构成要件以外的重结果,因而刑法规定加重刑罚的犯罪形态。 71、结果加重犯的要件 (1)实行了基本犯罪的构成要件。 基本犯罪是结果加重犯存在的前提。 (2)产生了基本犯罪构成以外的重结果。 重结果与基本犯罪行为之间必须具有因果关系。 (3)刑法规定了比基本犯罪较重的刑罚。 72、刑事责任刑事责任是刑事法律规定的,因实施犯罪行为而产生的,由司法机关强制犯罪者承受的刑事惩罚或单纯否定性法律评价的负担。 73、刑事责任的特征 (1)刑事责任是刑事法律规定的一种负担。 刑事责任是一种消极责任,本身具有某种负担之意。 其最终表现为犯罪人承受对自己不利的某种负担,例如人身自由在一定时期内的剥夺等。 (2)刑事责任因实施犯罪行为而产生。 所谓犯罪行为,是指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或单位,出于故意或者过失实施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并经刑法规定为犯罪的行为。 (3)刑事责任以刑事惩罚或单纯否定性法律评价为内容。 所谓刑事处罚,主要指刑法规定的刑罚处罚,此外也包括刑法规定的非刑罚处理方式的惩罚。 受刑事处罚自然包括对犯罪行为和犯罪人的否定性法律评价。 所谓单纯否定性法律评价,是指免于刑事惩罚,即仅仅对犯罪人宣告有罪,既不给予刑罚惩罚,也不给予非刑罚处理方式的惩罚。 (4)刑事责任只能由犯罪人来承担。 我国刑法施行罪责自负、反对株连的原则,所谓犯罪人,既指犯罪的自然人,也包括犯罪单位。 (5)刑事责任由代表国家的司法机关强制犯罪人承担。 这就是刑事责任的强制性。 74、刑事责任解决方式 (1)定罪判刑方式。 即法院对犯罪人认定其有罪作出定罪判决的同时宣告适用相应刑罚。 这是解决刑事责任最常见、最基本的方式。 只有人民法院在其有罪判决中才有权适用这种方式来解决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2)定罪免刑方式。 即法院对犯罪人认定有罪做出定罪判决而免除刑罚。 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做出定罪判决虽免除刑罚,但给予非刑罚处理方法的处罚;二是做出定罪判决但免除刑罚处罚而不给予任何处分。 免除处罚,决不意味着行为人的刑事责任不存在,而是在确定行为人的行为构成犯罪、应负刑事责任的前提下,以免除刑罚处罚的方式解决行为人的刑事责任问题。 这种方式是解决刑事责任的辅助的次要的方式。 (3)消灭处理方式。 这是指本来行为人的行为已构成犯罪,应负刑事责任和应受刑罚处罚,但是由于存在法律规定的实际阻却追究行为人刑事责任的事实,因而使刑事责任归于消灭。 这时国家不再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行为人也不再负刑事责任。 如经特赦予以释放的犯罪人,已超过追诉时效期限的犯罪人以及已死亡的犯罪人,其刑事责任都基于一定的事实而消灭,国家司法机关不能再予以刑事追究。 是一种刑事责任的补充解决方式。 (4)转移处理方式。 即行为人的刑事责任不由我国司法机关解决,而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刑事责任的转移处理方式只能对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适用。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这种解决方法是根据国际惯例和国家间的平等原则而采用的,是一种极为特殊的解决方式。 75、刑罚刑罚是刑法规定的由国家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人适用的限制或剥夺其某种权益的强制性制裁方式。 我国刑法明确规定了刑罚的种类,将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 主刑有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五种;附加刑有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和对犯罪的外国人驱逐出境四种。 限制或剥夺犯罪人的某种权益,使其遭受一定的损失和痛苦,是刑法的本质属性。 刑罚是国家对犯罪人执行的最严厉的强制方法。 76、刑罚的功能刑法的功能可从三个方面加以概括 (1)对犯罪人的功能剥夺功能亦称限制再犯功能,指通过适用刑罚来限制或剥夺犯罪分子的某种权益,使其丧失再次犯罪的能力和条件的积极作用。 惩罚功能刑罚是惩罚犯罪人的手段,它以剥夺犯罪分子的某种权益为内容,同时也体现着国家对犯罪行为的否定评价和严厉谴责。 惩罚功能是抑制犯罪意念,实现刑罚特殊预防目的的坚实基础。 教育改造功能所谓刑罚的教育改造功能是指在刑罚执行过程中,注重对服刑人进行感化教育,使其洗心革面,痛改前非,决心成为遵纪守法、自食其力的公民。 从而使其改造成为普通人而复归社会。 (2)对被害人的作用刑罚对被害人的功能,实际上是指刑罚对被害人及其亲友的安抚功能,同时这种对被害人及其亲友的这种安抚作用,对犯罪影响所及的其他公民,也具有除暴安良、平息民愤、恢复被犯罪行为破坏的社会心理平衡的作用。 (3)对社会的功能威慑功能刑罚不仅能使受刑罚的犯罪分子感到痛苦,而且能够震慑、威吓意图实施犯罪的人,使他们不敢以身试法。 教育鼓励功能我国对犯罪分子适用刑罚,具有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教育公民自觉遵纪守法,积极维护法制,鼓励公民坚决同犯罪进行斗争的作用。 77、特殊预防的概念是指通过对犯罪分子适用刑罚,惩罚改造犯罪分子,预防他们重新犯罪。 78、一般预防的概念是指通过对犯罪分子适用刑罚,威慑、儆戒潜在的犯罪者,防止他们走上犯罪道路。 79、主刑是对犯罪适用的主要刑罚方式,主刑的特点是只能独立适用,不能附加适用;对一个罪只能适用一种主刑,不能使用两种以上的主刑。 主刑具体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五种。 80、管制是对犯罪分子不予关押,但限制一定的自由,交由公安机关执行并由群众监督改造的一种刑罚方法。 是主刑中最轻的一种刑罚,也是我国独创的刑罚方法。 81、管制的特点 (1)对犯罪分子不予关押。 (2)限制犯罪分子一定的自由。 其限制的主要内容是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行使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按照执行机关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遵守执行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执行机关批准。 对于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在劳动中应当同工同酬。 (3)对犯罪分子自由的限制有一定期限。 期限为三个月以上二年以下,数罪并罚不超过三年。 管制的刑期,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判决执行以前先行羁押的,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二日。 (4)由公安机关执行和群众监督改造。 82、拘役短期是剥夺犯罪人人身自由,就近实行强制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 拘役是一种短期自由刑,是主刑中介于管制与有期徒刑之间的一种轻刑。 83、拘役的特点 (1)剥夺犯罪分子自由。 即将犯罪分子关押在特定的改造场所进行改造,使其丧失人身自由。 (2)剥夺自由的期限较短。 拘役的刑期最短不少于个月,最长不超过个月,数罪并罚拘役不超过1年。 拘役的刑期从判决之日起计算。 判决以前先行羁押的,羁押日折抵刑期日。 (3)拘役由公安机关就近执行。 所谓就近执行,是指由犯罪分子所在地的县、市或市辖区的公安机关设置的拘役所执行。 (4)享有一定的待遇。 探亲每月可以回家12天;参加劳动的,可以酌量发给报酬。 84、有期徒刑是剥夺犯罪分子一定期限的人身自由,强迫其劳动并接受劳动和改造的刑罚方法。 85、有期徒刑的特点 (1)剥夺犯罪分子的自由。 即将犯罪分子关押在一定的改造场所进行改造,使其丧失人身自由。 (2)具有一定的期限。 有期徒刑的期限为6个月以上15年以下。 数罪并罚时有期徒刑的最高期限可达20年。 判决执行以前先行羁押的,羁押1日折抵刑期1日。 (3)在监狱或者其他执行场所执行。 “其他执行场所”,是指少年犯管教所、拘役所等。 (4)强迫参加劳动,接受教育和改造。 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凡是有劳动能力的,都应当参加劳动,接受教育和改造。 这种劳动是强制性的,体现了我国对罪犯实行劳动和教育改造的政策。 86、无期徒刑无期徒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终身自由,并强制其参加劳动,接受教育和改造的刑罚方法。 87、无期徒刑的特点 (1)剥夺犯罪分子的自由。 即将犯罪分子关押在一定的改造场所进行改造,使其丧失人身自由。 (2)剥夺自由是没有期限的,即剥夺犯罪分子的终身自由。 (3)强迫参加劳动,接受教育和改造。 (4)羁押时间不能折抵刑期。 (5)必须附加剥夺政治权利。 88、死刑死刑是剥夺犯罪人生命的刑罚,包括立即执行和缓期二年执行两种情况。 89、适用死刑的限制性规定 (1)适用条件的限制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者。 (2)适用对象的限制对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得适用死刑。 “审判时”扩大解释到包括羁押期间;“怀孕的妇女”扩大解释到包括流产。 在羁押期间已是孕妇的被告人,无论其怀孕是否属于违反国家计划生育政策,也不论其是否自然流产或者经人工流产以及流产后移送起诉或审判期间的长短,都不适用死刑。 (3)适用程序的限制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以外,都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死刑缓期执行的,可以由高级人民法院判决或者核准。 (4)适用制度的限制即死刑的缓期执行制度,简称死缓。 死缓不是独立的刑种,而是死刑的适用制度。 死缓适用于应当判处死刑,但又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犯罪人。 死缓的处理结局一是执行死刑,二年缓期执行期间故意犯罪,查证属实,并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二是减为无期徒刑,二年期内没有故意犯罪,即使有一般的违法行为甚至是过失犯罪行为而非故意犯罪;三是减为有期徒刑,二年期间不但没有故意犯罪反而有重大立功的。 90、附加刑又称从刑,是补充主刑适用的刑罚方法。 附加刑的特点是既可以附加主刑适用,也可以独立适用。 在附加适用的时候,可以同时适用两个以上的附加刑。 具体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和没收财产三种。 91、罚金是人民法院判处犯罪分子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额金钱的刑罚方法。 92、罚金的适用方式选处罚金,单处罚金,并处罚金,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93、罚金的数额比例制,倍数制,比例兼倍数,特定数额制,抽象罚金制。 94、罚金的缴纳 (1)一次或者分期缴纳。 判决指定的期限应当在判决书中予以确定;判决指定的期限应为从判决发生法律效力第二日起最长不超过三个月。 期满不缴纳的,强制缴纳。 (2)强制缴纳。 即在判决指定的期限届满后,犯罪分子有缴纳能力而不缴纳者,法院可采取措施,强制其缴纳。 (3)随时缴纳对于不能全部缴纳罚金的,人民法院在任何时候发现被执行人有可以执行的财产,应当随时追缴。 (4)减少或免除缴纳如果由于遭遇不能抗拒的灾祸缴纳确实有困难的,可以酌情减少或者免除。 95、剥夺政治权利是指剥夺犯罪分子参加国家管理和政治活动权利的刑罚方式。 剥夺政治权利由公安机关执行。 96、剥夺政治权利刑的内容剥夺政治权利指剥夺下列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担任国家机关职务的权利;担任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领导职务的权利。 97、必须剥夺政治权利的对象有两类犯罪分子一是主刑为死刑和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二是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 对于故意杀人,强奸,放火,爆炸,投毒,抢劫等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犯罪分子,可以附加剥夺政治权利.对于故意伤害,盗窃等其他严惩破坏社会秩序的犯罪,犯罪分子主观恶性较深,犯罪情节恶劣,罪行严重的,也可以依法附加剥夺政治权利。 97、剥夺政权权利的期限,依法有四种情形单独适用或者主刑为拘役、有期徒刑时,其刑期是1年以上5年以下;主刑为管制时,其刑期与管制之刑期一致,即为3个月以上2年以下,当管制是在数罪并罚的情况下,最长刑期可达3年;主刑为无期徒刑或死刑时,期刑期为终身;当作为主刑的无期徒刑或死刑(死刑缓期执行)被依法减为有期徒刑时,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刑期改为3年以上10年以下。 98、附加剥夺政治权利刑期在不同情形下的起算方式附加于死刑、无期徒刑时,从判决执行之日起剥夺;附加于有期徒刑(包括原判为死缓或无期徒刑依法被改为有期徒刑的)、拘役时,其刑期从有期徒刑或拘役被执行完毕之日起算(注意在有期徒刑、拘役执行期间,政治权利依然被剥夺,但不计算在剥夺政治权利刑期限之内),如果主刑在执行期间被假释的,剥夺政治权利刑期应从假释之日起算;附加于管制刑的,与管制刑同时执行,同时计算刑期,也就是说,此时的剥夺政治权利刑期应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判处缓刑的同时附加剥夺政治权利应该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剥夺政治权利的刑期。 99、没收财产是将犯罪分子个人所有财产的一部分或全部强制无偿的收归国有的刑罚方式。 100、没收财产的对象没收财产是没收犯罪分子个人所有财产的一部或者全部。 没收全部财产的,应当对犯罪分子个人及其扶养的家属保留必需的生活费用。 在判处没收财产的时候,不得没收属于犯罪分子家属所有或者应有的财产。 凡是被犯罪所玷污了的财产,都应该依法被收缴,而不得作为没收财产的对象。 没收财产刑,也必须由人民法院来执行。 101、没收财产与偿还犯罪分子的债务问题。 没收财产以前犯罪分子所负的正当债务,需要以没收的财产偿还的,经债权人请求,应当偿还。 没收财产以前犯罪分子所负的正当债务,是指犯罪分子在判决生效前所负他人的合法债务。 . 102、没收财产的适用方式 (1)与罚金选择并处。 即没收财产与罚金作为选择性的两种附加刑供附加主刑适用,审判人员可以选择任意一个,两者必选其一。 (2)并处。 即没收财产必须附加主刑适用,审判人员没有取舍之余地。 (3)可以并处。 即没收财产可以附加主刑适用也可以不附加主刑适用。 103、驱逐出境是强迫犯罪的外国人离开中国国(边)境的刑罚方式。 104、量刑的原则 (1)量刑必须以案件事实为依据。 “犯罪的事实”是量刑适当的首要依据。 所谓犯罪的事实特指存在于某种犯罪事实过程中的表明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的一切主客观事实情况的总和。 “犯罪的性质”是量刑适当的基本根据。 犯罪的性质是指行为构成何种具体犯罪。 所谓具体犯罪,是只有特定犯罪构成所表达的犯罪最小单位,简称罪行。 “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是处罚轻重的重要依据。 所谓量刑情节是指定罪情节以外的表明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和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程度的主客观事实情况,既包括部分罪中情节,又包括罪前行为和罪后行为。 所谓社会危害程度对于行为而言包括客观危害大小和主观恶性深浅,对于具体案件而言,不仅包括罪行的轻重,而且还包括行为人人身危害性的大小。 (2)量刑必须以刑法规定为基础必须严格依照刑法总则关于刑罚体系的规定,正确使用各种刑罚方法。 必须严格遵照刑法总则和分则关于法定量刑情节的规定,正确决定宣告刑。 必须严格遵照刑法总则规定的各种量刑制度,正确适用刑罚。 105、法定刑、量刑情节与宣告刑的关系 (1)法定刑是衡量犯罪人刑事责任程度的标尺。 所谓法定刑,是指立法者为特定罪行所配置的、表现为绝对确定的刑种或者相对确定的刑种与刑期幅度相结合的刑罚档次(法定刑模式)。 犯罪构成是罪行的法律表达方式,它决定法定刑的轻重配置,反过来法定刑又是罪行轻重的法律表达方式,它制约着对犯罪分子适用刑罚的基本范围。 为了构造科学公正的量刑标尺,我们可以首先将每一个罪的法定刑空间平均划分为个刻度,将其中每个刑种按轻重顺序表示为若干刻度,并且将死刑、无期徒刑、拘役和管制四种刑罚虚拟为有期徒刑的月数,待得出量刑结论后再把它们还原为本来性质的刑罚或刑罚量。 具体做法可以如下将法定刑中各刑种(含可以单处的附加刑),按数量平均分配所占的量刑空间;根据刑法第四十四条精神,将拘役个月虚拟为徒刑个月;根据刑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精神,将管制个月虚拟为徒刑个月;根据刑法第五十条、第七十八条第二款、第八十一条第一款和第八十七条第四项规定精神,将无期徒刑虚拟为年至年之间,即无期徒刑量刑空间为个月;将死刑虚拟为年至年之间,即死刑量刑空间为个月;附加刑不能虚拟为徒刑。 根据徒刑和虚拟徒刑的月数,重新分配各主刑应占的空间宽度。 据此,量刑标尺中每个刻度所体现的不同性质刑罚量,便能精确无误地计算出来。 其计算公式为徒刑(含虚拟徒刑,下同)的总月数法定刑空间个刻度每个刻度所表示的不同性质刑罚量,可称为法定刑“刻度月”。 如果案件具有减轻处罚情节的话,应当向下扩展量刑空间,扩展空间的刻度减轻处罚范围虚拟徒刑总月数法定刑刻度月。 法定刑空间刻度减轻处罚空间刻度广义量刑空间总刻度。 (2)量刑情节与量刑空间的关系。 ?单个量刑情节与量刑空间之间的数量关系。 犯罪人只有一个从重情节,则根据积分量,从中间向上读,读数所指即为最佳适度;如果犯罪人只有一个从轻情节,则根据积分量,从中间向下读,读数所指即为最佳适度;如果犯罪人只有一个减轻处罚情节,则根据积分量,从中间向下读,读数所指即为最佳适度;如果犯罪人只有一个免除处罚情节,应当无条件免除处罚。 ?数情节同向竞合与量刑空间之间的关系。 如果犯罪人有多个从重情节,则根据积分量之和,从中间向上读,读数所指即为最佳适度;如果犯罪人具有多处从轻情节,则根据积分量之和,从中间向下读,读数所指即为最佳适度;如果犯罪人具有多个减轻处罚情节,则根据积分量之和,从中间向下读,读数所指即为最佳适度;如果犯罪人既有免除处罚情节又有从轻或减轻处罚情节,免除处罚是必然的。 ?数情节逆向竞合与量刑空间之间的关系。 (3)量刑最佳适度与宣告刑的关系。 量刑最佳适度是将量刑情节的轻重积分与量刑空间形式挂钩,按不同性质情节的1个积分对应不同量刑空间的1个刻度,根据量刑情节积分多寡,对犯罪分子判处刑罚(刑期)所指的量刑空间刻度。 但是,量刑最佳适度并非宣告刑;只有量刑最佳适度加上该刑种的起刑期,才是对犯罪分子宣告执行的刑罚。 量刑最佳适度与宣告刑的关系表现为如下11种不同的情形当量刑“最佳适度线”处于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所占空间刻度范围内时,宣告刑只能是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当量刑“最佳适度线”处于有期徒刑所占空间的某个刻度,而有期徒刑为法定最轻刑或者量刑空间为单一有期徒刑时,其宣告刑量刑最佳适度的读数法定刑刻度月起刑期(法定最低刑或者减轻处罚底线刑期)。 当量刑“最佳适度线”处于有期徒刑所占空间的某个刻度,而量刑空间还包括拘役、管制或者单处附加刑时,其宣告刑(量刑最佳适度的读数拘役、管制、单处附加刑等较轻刑种所占空间刻度)刻度月起刑期有期徒刑5个月。 当量刑“最佳适度线”处于拘役所占空间的某个刻度,而拘役为法定最轻刑时,其宣告刑量刑最佳适度的读数刻度月拘役起刑期1个月。 当量刑“最佳适度线”处于拘役所占空间的某个刻度,而量刑空间还包括管制或者单处附加刑时,其宣告刑(量刑最佳适度的读数管制等较轻刑种所占空间刻度)刻度月拘役起刑期1个月。 当量刑“最佳适度线”处于管制所占空间的某个刻度,而管制为法定最轻刑时,其宣告刑量刑最佳适度的读数刻度月2管制起刑期2个月;当量刑“最佳适度线”处于管制所占空间的某个刻度,而量刑空间还包括单处附加刑时,其宣告刑(量刑最佳适度的读数单处附加刑所占空间刻度)刻度月2管制起刑期2个月。 当量刑“最佳适度线”处于罚金所占空间中间线上侧时,其宣告刑为“处以相对较重的罚金”,反之则“处以相对较轻的罚金”。 当量刑“最佳适度线”处于剥夺政治权利所占空间某个刻度时,其宣告刑量刑最佳适度线的读数剥夺政治权利刑期48个月剥夺政治权利所占空间刻度剥夺政治权利起刑期1年。 在案件具有免除处罚情节的前提下,11当犯罪人既无从重当量刑“最佳适度线”突破法定最低刑时,量刑结论则是免除处罚。 处罚情节又无从宽处罚情节时,应当在法定刑“中间线”处适用刑罚。 106、累犯是指被判处一定刑罚的犯罪人,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法定期限内又犯一定之罪的犯罪人。 107、普通累犯是指因故意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并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5年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故意犯罪的犯罪分子。 107、普通累犯的构成条件 (1)前罪与后罪都必须是故意犯罪。 (2)前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后罪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 (3)后罪发生的时间,必须在前罪所判处的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的5年之内。 108、特别累犯是指犯危害国家安全罪受过刑罚处罚,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后,在任何时候再犯危害国家安全罪的犯罪分子。 109、特别累犯的构成条件 (1)前罪与后罪都必须是特定之罪即危害国家安全罪。 这是构成特殊累犯的实质条件。 (2)前罪被判处的刑罚和后罪应当判处的刑罚的种类及其轻重不受限制。 即使前后两罪或者其中之一被判处或者应当判处拘役、管制或者单处附加刑,也不影响特殊累犯的成立。 (3)前罪的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任何时间再犯危害国家安全罪或毒品犯罪的,都构成相应的特殊累犯。 换句话说,构成特殊累犯不受前后两罪相距时间长短的限制。 110、累犯的刑事责任我国刑法典第65条则规定,对于累犯“应当从重处罚”。 据此,对累犯裁量刑罚时,应注意如下方面其一,对累犯必须从重处罚。 其二,对于累犯应当比照初犯、偶犯或其他犯罪人从重处罚。 其三,对于累犯从重处罚时,必须根据其所实施的犯罪行为的性质、情节和社会危害程度,确定具体应判处的刑罚。 其四,对于累犯不适用缓刑和假释。 这是刑法第74条、第81条作出的明确规定。 111、自首是指犯罪分子在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为,或者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行为。 112、自首的种类及其成立条件自首可以分为两种,即一般自首和特别自首。 一般自首,是指犯罪分子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行为。 特别自首,又称准自首、余罪自首或余首,是指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行为。 (一)一般自首具有如下构成条件 (1)自动投案。 所谓自动投案,一般是指犯罪未被发觉,或者虽被发觉但尚未被司法机关查获或被群众扭送,犯罪人主动将自己置于司法机关的合法控制下,接受司法机关的审查与裁判的行为。 (2)实供述自己的罪行。 首先,投案人供述的必须是犯罪事实。 在司法实践中,鉴于犯罪人因作案时间、地点、环境的特殊或因生理、心理上的原因,往往难以当即做出全面供述或准确供述,故只要求其能供述主要犯罪事实即可。 如果犯罪人只供述自己的次要的犯罪事实而回避主要犯罪事实,则不能视为自首。 其次,投案人所供述的必须是自己的犯罪事实,即由自己实施,并由自己承担刑事责任的罪行。 当然,这里既可以是投案人个人单独实施,也可以是与他人共同实施,既可以是一罪,也可以是数罪。 再次,投案人所供述的犯罪必须如实。 所谓如实,是指犯罪嫌疑人所首事实与所为事实相一致。 最后,投案人供述犯罪事实必须主动。 所谓主动,是指犯罪人出于自愿,积极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实。 其主动性体现其主观恶性的减弱。 (二)特别自首则具有如下构成条件 (1)适用于特定对象。 即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 (2)如实供述自己的其他罪行。 即如实供述的罪行是犯罪人被采取强制措施或者服刑所依据的犯罪事实以外的其他罪行。 (3)所供述的必须是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罪行。 这是由余罪自首的案犯已经因某罪归案待审或正在服刑的特殊情况所决定的。 113、自首犯的刑事责任 (1)我国刑法典第67条第1款后段规定“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可见,自首只是可以型情节。 对于某些情节特别恶劣,罪行特别严重的犯罪,也可以不予从宽。 (2)根据刑法第68条第2款之规定,犯罪后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114、立功是指犯罪分子揭发他人犯罪行为,查证属实,或者提供重要线索,从而得以侦破其他案件等情况的行为。 115、立功的种类及其表现形式立功有一般立功与重大立功之分。 一般立功的主要形式有检举、揭发他人犯罪行为且查证属实的;提供重要线索,使司法机关得以侦破其他案件的;协助司法机关抓捕其他犯罪嫌疑人的;在押期间制止他人犯罪活动等等。 重大立功的主要形式有检举、揭发他人重大犯罪行为,且查证属实的;提供重要线索,使司法机关得以侦破其他重大案件的;阻止他人重大犯罪活动的;协助司法机关抓捕其他重大犯罪嫌疑人的;其他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突出表现或重大贡献等。 116、立功犯的刑事责任。 根据刑法典第68条之规定,对于立功者应分别依以下不同情况从宽处罚 (1)一般立功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2)重大立功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3)自首又有重大立功的,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117、数罪并罚数罪并罚,是指人民法院对一人犯数罪分别定罪量刑,并根据法定原则与方法,决定应当执行的刑罚。 118、我国刑法中数罪并罚制度的特征和数罪并罚使用的条件 (1)必须犯有数罪。 这是适用数罪并罚的前提。 (2)数罪必须发生在法定期间以内。 即一人所犯数罪必须发生在判决宣告以前,或者发生在判决宣告以后,刑罚执行完毕以前。 (3)对数罪分别定罪量刑后,根据法定原则与方法,决定执行的刑罚。 119、我国刑法中数罪并罚原则的适用。 我国刑法典第69条的规定,亦确立了以限制加重原则为主,以吸收原则和并科原则为补充的折衷原则。 根据我国刑法典第69条规定,折衷原则中所包含的吸收原则、限制加重原则和并科原则的具体适用范围及基本适用规则如下 (1)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中有数个死刑或最重刑为死刑的,采用吸收原则,仅应决定执行一个死刑,而不得决定执行二个以上的死刑或其他主刑。 (2)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中有数个无期徒刑或最重刑为无期徒刑的,采用吸收原则,只应决定执行一个无期徒刑,而不得决定执行两个以上的无期徒刑,或者将两个以上的无期徒刑合并升格执行死刑,或者决定执行其他主刑。 (3)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为有期自由刑即有期徒刑、拘役、管制的,采取限制加重原则合并处罚。 根据我国刑法典第69条规定,具体的限制加重规则为以下三种其一,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均为有期徒刑的,应当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但是最高不能超过20年。 其二,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均为拘役的,应当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但是最高不能超过1年。 其三,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均为管制的,应当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但是最高不能超过3年。 (4)数罪中有判处附加刑的,采用并科原则,附加刑仍须执行。 120、缓刑我国刑法所规定的缓刑,属于刑罚暂缓执行,及对原有刑罚附条件不执行的一种刑罚制度。 我国刑法除规定了一般缓刑制度外,还规定了特殊缓刑即战时缓刑制度。 121、一般缓刑的适用条件 (1)犯罪分子被判处拘役或者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刑罚。 (2)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认为适用缓刑不致再危害社会。 这是适用缓刑的根本条件。 (3)犯罪分子不是累犯。 累犯屡教不改、主观恶性较深,有再犯之虞,适用缓刑难以防止其再犯新罪。 所以,即使累犯被判处拘役或3年以下有期徒刑,也不能适用缓刑。 122、缓刑的考察期缓刑考验期限,是指对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进行考察的一定期间。 法院在宣告缓刑的同时,应当确定适当的考验期限。 (1)缓刑考验期限的长短应以原判刑罚的长短为前提。 可以等于或适当长于原判刑期,但以不超过原判刑期一倍为宜,也不能短于原判刑期。 我国刑法典第73条规定“拘役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二个月。 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五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一年。 (2)在确定具体的缓刑考验期限时,应注意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根据犯罪情节和犯罪分子个人的具体情况,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决定适当的考验期限。 根据刑法典第73条第3款的规定,缓刑的考验期限,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 所谓“判决确定之日”,即判决发生法律效力之日。 判决以前先行羁押的日期,不能折抵缓刑考验期。 123、考验期内的考察缓刑考验期限内的考察,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1)被宣告缓刑者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根据我国刑法典第75条的规定,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应当遵守下列规定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按照考察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遵守考察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考察机关批准。 (2)缓刑的考察机关我国刑法典第76条规定“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由公安机关考察,所在单位或者基层组织予以配合”。 (3)缓刑考察的内容根据我国刑法典第76条的规定,缓刑考察的内容,就是考察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是否具有刑法典第77条规定的情形,即是否再犯新罪或者发现漏罪,以及是否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公安部门有关缓刑的监督管理规定,且情节严重的行为。 若没有发生刑法典第77条规定的情形,缓刑考验期满,原判的刑罚就不再执行,并公开予以宣告。 124、缓刑的法律后果根据刑法典第76条、第77条的规定,一般缓刑的法律后果有以下三种 (1)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没有刑法典第77条规定的情形,缓刑考验期满,原判的刑罚就不再执行,并公开予以宣告。 (2)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犯新罪或者发现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撤销缓刑,对新犯的罪或者新发现的罪作出判决,把前罪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依照刑法典第69条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 新犯之罪和漏判之罪,不受犯罪性质、种类、轻重以及应当判处的刑种、刑期的限制。 (3)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公安部门有关缓刑的监督管理规定,情节严重的,应当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 此外,根据刑法典第72条第2款的规定,缓刑的效力不及于附加刑,即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 因而,无论缓刑是否撤销,所判处的附加刑均须执行。 125、战时缓刑适用条件根据我国刑法典第449条的规定,适用战时缓刑应当遵守以下条件 (1)适用的时间必须是在战时。 (2)适用的对象只能是被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依立法精神应含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军人。 (3)适用战时缓刑的基本根据,是在战争条件下宣告缓刑没有现实危险。 126、刑罚执行刑罚执行,是指法律规定的刑罚执行机关,依法将发生法律效力的刑事裁判所确定的刑罚内容付诸实施的刑事司法活动。 127、刑罚执行的特征 (1)刑罚执行是一种司法活动。 (2)刑罚执行的前提是人民法院生效的刑事裁判 (3)刑罚执行的主体是有行刑权的司法机关。 目前我国有权执行刑罚的机关是公安机关、人民法院和监狱。 128、刑罚执行的原则 (1)教育性原则。 在刑罚执行中,惩罚体现了对犯罪分子的报应,而改造则体现了一定的功利,报应因素与功利因素是统一的,因此,惩罚与教育是结合在一起,密不可分的。 (2)人道主义原则。 是指尊重犯人人格,禁止使用残酷的处罚手段,关心犯人的实际困难,注重犯人的政治思想和文化、技能教育,促使其成为自食其力的新人。 我国刑法将殴打、体罚等虐待被监管人的行为规定为独立的犯罪。 (3)区别对待原则。 是指应根据犯罪人的具体情况,给予个别处遇措施,即根据犯罪人的年龄、性别、性格特点、文化程度、生理状况、犯罪性质及特点、罪行严重程度及人身危险性大小等,给予不同的处遇,采取不同的教育改造方式。 (4)社会化原则。 是指刑罚执行过程中要依靠社会力量对受刑人进行帮教,使之易于复归社会。 129、减刑是指对于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人,在刑罚执行期间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或者有立功表现,适当减轻原判刑罚的制度。 减刑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把原判较重的刑种减轻为较轻的刑种;二是把原判较长的刑期减轻为较短的刑期。 130、减刑的适用条件(一)减刑的适用对象减刑的对象是管制、拘役、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即自由刑。 (二)减刑的根本性条件(实质条件)受刑人在刑罚执行期间必须具有法定的事由或者法律事实才能减刑。 其实质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确有侮改表现”是指同时具备以下四个方面情形认罪服法;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积极参加政治、文化、技术学习;积极参加劳动,完成生产任务。 对罪犯在刑罚执行期间提出申诉的,要依法保护其申诉权利。 对罪犯申诉应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应当一概认为是不认罪服法。 (2)“立功表现”是指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检举、揭发监内外犯罪活动,或者提供重要的破案线索,经查证属实的;阻止他人犯罪活动的;在生产、科研中进行技术革新,成绩突出的;在抢险救灾或者排除重大事故中表现积极的;有其他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突出事迹的。 (3)重大立功表现包括阻止他人重大犯罪活动的;检举监狱内外重大犯罪活动,经查证属实的;有发明创造或者重大技术革新的;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舍己救人的;在抗御自然灾害或者排除重大事故中,有突出表现的;对国家和社会有其他重大贡献的。 (三)减刑适用的限度减刑是有限度的,如果是有期的,如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无论多少次减刑,实际执行的刑期都不得少于原判刑期的二分之一;无期徒刑经过数次减刑,实际执行的刑期不得少于10年。 (1)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的,有期徒刑的起算从“减刑之日”起。 (2)无期徒刑经过数次减刑的,实际执行不得少于10年。 “实际执行”从无期徒刑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 对有期徒刑罪犯在刑罚执行期间,符合减刑条件的减刑幅度为如果确有悔改表现的,或者有立功表现的,一般一次减刑不超过一年有期徒刑;如果确有悔改表现并有立功表现,或者有重大立功表现的,一般一次减刑不超过两年有期徒刑。 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罪犯,如果悔改表现突出的,或者有立功表现的,一次减刑不得超过两年有期徒刑;如果悔改表现突出并有立功表现,或者有重大立功表现的,一次减刑不得超过三年有期徒刑。 期徒刑罪犯的减刑起始时间和间隔时间为被判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罪犯,一般在执行一年半以上方可减刑;两次减刑之间一般应当间隔一年以上。 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罪犯,一次减二年至三年有期徒刑之后,再减刑时,其间隔时间一般不得少于二年。 被判处不满五年有期徒刑的罪犯,可以比照上述规定,适当缩短起始和间隔时间。 确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不受上述减刑起始和间隔时间的限制。 在有期徒刑罪犯减刑时,对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刑期可以酌减。 酌减后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最短不得少于一年。 对判处拘役或者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一般不适用减刑。 如果在缓刑考验期间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参照刑法第七十八条的规定,予以减刑,同时相应的缩减其缓刑考验期限。 减刑后实际执行的刑期不能少于原判刑期的二分之一,相应缩减的缓刑考验期限不能低于减刑后实际执行的刑期。 判处拘役的缓刑考验期限不能少于两个月,判处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不能少于一年。 无期徒刑罪犯在执行期间,如果确有悔改表现的,或者有立功表现的,服刑二年以后,可以减刑。 减刑幅度为对确有悔改表现的,或者有立功表现的,一般可以减为十八年以上二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对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减为十三年以上十八年以下有期徒刑。 无期徒刑罪犯在刑罚执行期间又犯罪,被判处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