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九册第五单元备课.doc_第1页
小学语文九册第五单元备课.doc_第2页
小学语文九册第五单元备课.doc_第3页
小学语文九册第五单元备课.doc_第4页
小学语文九册第五单元备课.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 元 备 课(所有学科通用)五年级 语文 学科 时间 2009年12月1日 单元名称第五单元 中华文化 教材分析这是一组反映中华文化的课文,它通过对历史五位中华名人的事迹的叙述,生动形象地介绍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孔子讲述了战国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生平概况和几个小故事,表现了孔子的一些思想主张和形象风貌。心正笔正的柳公权讲述了晚唐时期的大书法家柳公权的故事,即简要介绍了他的书法成就,又重点记叙了他向黄帝直言劝谏的事情,体现出他刚正不阿的精神品质。黄帝讲述的是远古时期的传奇人物黄帝是怎样被奉为中华民族始祖的故事。梅兰芳讲述的是现代著名的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在抗日战争时期拒绝为日本人演出的故事,展现了他强烈的爱国思想和崇高的民族气节。唐玄奘西行取经则讲述了唐代高僧玄奘西行到佛教的起源地天竺去学习、取经的故事,表现了他严谨治学、矢志不渝的精神。 语文百花园五中,编排有“标点和句子”“扩展与交流”“阅读平台”。“语文大课堂”安排了以“寻找的足迹”为主题,引导学生表达对名人的崇敬、赞颂之情。“习作”要求学生写一篇想象作文,描绘20年后同学相会的情景,以进一步提高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教学目标1、 认识34个生字,会写42个生字。2、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到中华文化的历史长廊中去认识那一个个对我们中华民族有卓越贡献的人物。3、 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和关键词句,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人物特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宁阳县东疏镇花园完小教案专用纸 第 1 页 单 元 备 课(所有学科通用)教学重、难点及关键点重难点:读懂课文内容,初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在中华文化史上产生的影响。关键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加强阅读指导。教学思路本单元的教学,要充分运用教材,设计有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用心多读文本,积极主动地带着问题阅读文本。要让学生采用恰当的方式反复地读课文,或静心默读,或倾情朗读,在读中进行感悟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教学方法抓住重点句段阅读法、讨论法、教学准备教师:搜集相关材料,制作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名人的相关材料。 实践活动根据课文内容搜集有关文字资料和图画照片,以小组为单位,办一期介绍黄帝或黄帝陵的小报。举办中华名人故事会。课时分配21、孔子 2课时22、“心正笔正”的柳公权 2课时23、黄帝 1课时24、梅兰芳 2课时25、唐玄奘西行取经 1课时 语文百花园五 7课时 共 15课时宁阳县东疏镇花园完小教案专用纸 第 2 页 语文课时备课(3-6年级阅读教学)学科语文课型精读课文课题21、孔子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信和他的一些思想主张。2、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指导学生默读课文。3、帮助学生认识“仲、儒、蔡、祭祀”;会写“仲、育、儒、仁、核、怨、粮、祭祀;”理解“教育、儒家、核心、抱怨、祭祀、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已及人”等词语。课文重点 3-8自然段感情朗读训练点 5-7自然段读说结合训练点 教学重 难点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默读课文,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教学难点: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孔子的一些思想主张以及他在中华文化史上重要地位。教学准备预习要求:1、初读课文,标出本课的生字新词,读会写会。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介绍了孔子生平的哪些情况?讲述了他的哪几个故事?3、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你的理解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眼睛看到的就是事实,但眼睛不一定可信;我们依靠自己的内心,以为内心的判断一定正确,但内心不一定可靠。你们一定要记住,了解一个人实在不容易啊!教师准备:制作课件。学生准备:收集有关孔子的简介、故事、思想主张等方面的资料教学时间 2课时教研组长签字宁阳县东疏镇花园完小教案专用纸 第 页语文课时备课(3-6年级阅读教学)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近来央视百家讲坛,于丹教授在为我们解读论语,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于丹教授说,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其实论语在古代社会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是一部传世的经典,二千多年来它一直影着中国人的思想。你们知道论语的作者是谁吗?(孔子)2、课前,同学们都从不同途径了解孔子,请大家初步交流一下。(学生可从孔子的生平、著作、言论、小故事等方面去谈)二、成果展示:1、学生交流易读错的字音,和易错的笔画读音:如仲(zhng)儒(r)祀(s)笔画:如怨(夕)祭(夕)祀(巳)2、需了解的词意儒家:崇奉孔子学说的重要学派。学说内容重视伦理道德教育,它的经典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最高教条,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主体,也为后代保存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仁:古代儒家的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相互亲爱。隐晦:不明显,不容易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3、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结构)(一)、(1、2)孔子的生平。(二)、(3-8)讲述孔子的几个故事。三、精读感悟,读说结合:1、默读1、2自然段,思考:为什么称孔子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指导学生一边默读思考,一边画下关键的词句)要点:(1)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早期儒家学说,教导人们怎么为人处世。因此,人们称他为圣人。(2)流传于世的一部论语,其中许多思想,可让人终生奉行,而且沿用至今。点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联系这句话的意思,举举生活中的实例,想想,孔子是在教导我们做什么样的人?师总结:人要学会关爱别人,这就是儒家理论中最核心,最精髓的东西“忠、恕”,宽容。 第二课时一、整体入手,回顾全文1、指名读课文,思考:文中讲述了关于孔子的哪几个故事?(可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1)、与子贡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不喝盗泉水(3)、与弟子谈君子与小人及“识人不易”(4)、晚年读周易二、细读课文,品读感悟1、默读第2-5个故事,抓住重点的语句去品味,通过孔子的言行,你悟出了什么?2、小组间交流(2-4人左右)3、集体交流,教师点拨第二个故事1)为什么孔子口渴的厉害,却不喝一口“盗泉”里的水?盗,即盗窃,由此可看出孔子对偷盗行为的厌恶,认为“盗”不是君子之举,人要靠自己的劳动去获取,“盗”是可耻的,因此对“盗泉里的水反感,不喝盗泉里的水。第三个故事1)你怎么理解君子在穷困的时候能安守节操,小人穷困了就会为所欲为,可结合生活实际谈。(君子由于有修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小人心中无德,穷困时自然不择手段,获取利益)引导学生感悟: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宁。穷困不要紧,重要的是有节操,有乐观的生活态度。2)孔子为什么说了解一个实在不容易啊?眼见不一定为实,内心的想法太主观,要从多种角度,不同方面,全面地去了解一个人孔子知道错怪颜回,才有此感叹,从他的感叹中,你觉这是一位怎样的圣人?肯于反思,肯于自省,才能不断拥有智慧引论语: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想像着孔子当时的心情,读读他对弟子们说的话,再指名读,带着理解。第四个小故事抓住故事中的重点词,试用一些成语或词语,来形容孔子的学习精神?笃信好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活到老,学到老三、整体回顾,总结全文这篇课文以几个小故事的形式,让我们品味感悟二千多年前孔子这位圣人的思想,能否结合你学习生活中,谈几点感受。总结:简单的真理穿越千古,深入人心,让我们得以秉持民族的根性,也让我们的心灵被唤醒,我们今天了解的只是冰山一角,孔子的思想博大深厚,让我们试着沉下来潜心读读关于孔子的书,试着读读论语。四、扩展:1、推荐阅读同步阅读中的孔子的故事、庄子传奇,2、如有兴趣,可阅读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并写读后感。 五、限时作业:(一)、听写词语:教育 儒家 核心 抱怨 厉害 祭祀 翻来覆去(二)、比一比,再组词:育( ) 历( ) 儒( ) 粮( ) 核( )盲( ) 历( ) 需( ) 良( ) 该( )(三)、补充词语:为人( ) ( )己( )人 为( )( )为韦编( )( ) 己所( )( ) ( )( )于人(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孔子名丘,字( ),( )时期鲁国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 )、( )、( )学派的创始人。他去世后,他的弟子把他平时的言行记录下来,编纂成了 一书。2、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是( )。宁阳县东疏镇花园完小教案专用纸 第 页板书设计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21、孔子不喝盗泉水安守节操君子与小人识人不易晚年读周易学而不厌教学反思宁阳县东疏镇花园完小教案专用纸 第 页语文课时备课(3-6年级阅读教学)学科语文课型精读课文课题22、“心正笔正”的柳公权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认识柳公权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影响和他正直敢言的良臣形象。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帮助学生会认“卿、钦、宗、诀、溺、俭、肖、职”;会写“唐、凑、宗、诀、弦、溺、殿、袍、罢、俭、富、贤、肖、惹、职”理解“紧凑、秘诀、弦外之音、沉溺、俭朴、富有、贤良、惹恼、职位、铁骨铮铮、喜不自胜、名正言顺、流芳百世等词语。课文重点 2-8自然段感情朗读训练点 第9自然段读说结合训练点 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这句话的?教学重 难点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认识柳公权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影响和他正直敢言的良臣形象。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教学准备预习要求:1、轻声读课文,标出本课生字词,把生字读会,写会,把句子读通。2、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理解词语:铁骨铮铮、弦外之音、颜筋柳骨、流芳百世、谏议、诤臣、垂青3、再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柳公权的哪几件事?课文哪些自然段讲柳公权的字写得好?哪写自然段讲柳公权做人和他的字一样好?4、“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教师准备:制作课件。学生准备:制作生字卡片,搜集关于柳公权的资料。教学时间2课时教研组长签字宁阳县东疏镇花园完小教案专用纸 第 页语文课时备课(3-6年级阅读教学)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结合资料,揭示课题1)师:柳公权是晚唐大书法家,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搜集的资料,为大家介绍一下柳公权。2)生介绍柳公权(师随机出示柳公权肖像和书法作品图)3)引导学生根据题目提问(为什么用“心正笔正”来形容柳公权?“心正”和“笔正”有什么关系)二、成果展示:1)教师抽读生词强调弦(xng)溺(n)肖(xio)凑(cu)等字的读音。2)由学生交流自己认为易写错的字如“唐”(中间一竖出头);凑(最后一笔是点)“袍”(衣补旁);贤(右上是“又”字)“殿”(右半部分是殳)3)出示成语和词语的意思,由学生说出词语,检查预习效果。比喻坚贞、刚硬,像铁一样硬的骨头。形容坚强不屈的意志和敢于同恶势力作斗争的凛然正气。(铮铮铁骨)能解决问题的不公开的巧妙办法。(秘诀)比喻没有明确说出,而是间接透露出来的意思。(弦外之音)高兴到了极点。(喜不自胜)表示对人重视。(垂青)4)、思考:课文讲了关于柳公权的哪两件事?a、写柳公权借谈论书法秘诀,劝告穆宗“心正”治国,律已清政。b、柳公权借谈论皇上穿衣,劝诫文宗正确用人,赏罚分明。三、精读感悟,读说结合。1、指名读1自然段,了解柳公权在书法方面的成就。1)唐朝著名书法家。2)对后世影响及大。3)与颜真卿并称为“颜筋柳骨”。2、用课题中的一个词形容他的字“笔正”3、柳公权的字骨力挺秀,洒脱有法,那他的人呢?请你从中找到一句话来概括。(柳公权不仅字写得好,做人也和他的字一样。铁骨铮铮,深得世人钦佩)用课题中的一个词形容他的人“心正”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整体回顾。1、默读课文,思考,柳公权深得世人的钦佩是因为什么?写得好,(笔正)做人做得好铁骨铮铮(心正)2、文中写了柳公权两次直言与劝告,而这两次直言与劝告分别是怎样的,你能用文中的语言来概括吗?(第一次劝告是真诚而大胆的;第二次是机智而大胆的)二、精读感悟,读说结合。过渡:一次当穆宗问柳公权书法的秘诀时,他豪不犹豫地说:“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1、默读3、4自然段,思考柳公权只是在谈书法吗?(不是,借书法希望穆守律己清政,告诉穆宗写字和治理国家一样,都必须“心正”。2、为什么柳公权的劝告如此真诚而大胆,他不怕触怒皇上吗?忠言往往逆耳,但利于行,正因为他铁骨铮铮,为人正直,他才敢于直言劝告,说明他对于国家是无限忠诚的,并不考虑自己的得失,这正是“心正”的表现。3、带着理解分角色读,穆宗和柳公仅的对话。指导朗读柳公权豪不犹豫地回答:“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读出柳公权的铮铮铁骨,不向当权者奴颜卑膝4、默读第二件事,可做简单的画批,一边默读,一边思考:从哪语句能感受到柳公权的“心正笔正”?1)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相机出示重点句进行点拨。柳公权答首:“陛下,您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应当选用贤良,罢黜不肖之臣;还应接受劝谏,赏罚分明,这才能使天下真正和乐光明。至于穿一件洗过几回的衣服,只不过细枝未节罢了。”为什么说这是一次机智大胆的直言?1)别的大臣都赞颂不已时,柳公权却敢于从劝谏的角度持不同的意见,有胆识。2)机智,表现在他先提出做为君主应当怎么做,然后又平和地提出对于这件衣服的看法。为什么他的这番话反而得到文宗的格外垂青?(柳公权的正直,敢言,不逢迎附和,不趋炎附势,让皇帝都觉得他的品格的可贵,皇帝身边需要这样的人,不断指了不足。)3)分角色读5-8自然段三、整体回归,总结全文1、教师总结:铮铮铁骨,笔正心正的柳公权如一面镜子照出了君主的得与失,表达了他对于国家的忠诚与爱。投影出示他的一幅书法作品,他流芳百世的只是他的字吗?(正直的良臣形象;铁骨铮铮,高尚的人品)2、带着我们的敬佩齐读最后一段。3、屏幕引唐太宗的一段话: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兴亡,以人为镜可明得失。引导学生感悟,一个国家君主要容百川之胸怀,纳谏如流,更要有像柳公权这样正直,敢于说真话说实话的忠臣,国家才会兴旺、发展,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4、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这句话的?四、限时作业:1、听写词语:紧凑 秘诀 沉溺 宫殿 简朴 龙袍 限量 热闹 职位2、补充词语;( )( )自得 喜不( )( )明正( )( ) ( )( )百世3、 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富有( ) 俭朴( ) 毫不犹豫( )4、 给下列句子填上合适的关联词:1)柳公权( )没有惹恼文宗,( )得到文宗的格外垂青。2)( )柳公权被任命为谏议大夫,( )他向黄帝进言就名正言顺了。宁阳县东疏镇花园完小教案专用纸 第 页板书设计 书法“笔正” 铁骨铮铮22、心正笔正的柳公权做人“心正” 正直敢言教学反思宁阳县东疏镇花园完小教案专用纸 第 页语文课时备课(3-6年级阅读教学)学科语文课型略读课文课题23、黄帝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作为中华民族始祖黄帝的丰功伟绩。2、引导学生认识“础、虐、毅、擒、妄、伐、缅”7个字。积累“奠基、暴虐、惨烈、讨伐、丰功伟绩”等词语。课文重点 第3、4自然段感情朗读训练点 第3、4自然段读说结合训练点 为什么说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教学重 难点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作为中华民族始祖黄帝的丰功伟绩。教学准备预习要求:1、初读课文,标出本课的生字,读准。2、抄写下列词语:轩辕黄帝 人文初祖 繁衍生息 异常聪慧 敦厚能干 聪明坚毅3、再读课文,看看每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4、想一想课文是围绕什么意思写的?文中哪些语句点明了这样的意思?这些语句包含着怎样的情感?教师准备:课前引导学生查找关于黄帝的生平资料以及相关神话小故事,作为拓展性学习的阅读资料。学生准备:查找关于黄帝的生平资料以及相关神话小故事教学时间1课时教研组长签字宁阳县东疏镇花园完小教案专用纸 第 页 语文课时备课(3-6年级阅读教学)教学过程:。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1、在远古时代,有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大战,为了天下安定,黄帝携炎帝与蚩尤大战于涿鹿,这场大战杀得天昏地暗,异常惨烈,最终黄帝胜利,成为天下的共主。作为中华儿女,作为炎黄子孙,让我们走进课文,去了解这位中华民族的始祖。2、成果展示:(1)出示一组词语,请同学认读A组,基础、暴虐、毅然、妄动、擒获讨伐、缅怀B组,异常聪慧,敦厚能干、聪明坚毅、人文始祖、丰功伟绩(2)小组之间交流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试用小标题概括每个自然段的重要内容。1)中华文明创始奠基2)姓氏称号3)大战蚩尤被称黄帝4)壮大力量文化摇篮5)人文始祖公祭缅怀2、交流讨论,理清脉络。1)这篇课文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黄帝的?一、1)历史地位 二、2)姓氏称号三、3、4)传奇经历 四、5)陵墓庙宇(引导学生理清脉络的同时,要注意每部分的内在联系)。三、精读感悟、读说结合1、为什么说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学习提示:1)什么叫始祖?2)你从课文的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可先画下来,再细细感悟。要点:1)黄帝时代一系列的灿烂制作、发明、为古代中国悠久文明和传统文化奠定了基础。2)统一各部落,被拥戴为天子。3)壮大力量繁衍生息,黄河流域成为中华文明的摇监。4)尧、舜、夏、商、周三代帝王,均为他的后裔。5)带领中华民族从蛮荒时代进入文明时代。6)几千年来,被后人公认为“人文始祖”。2、为什么几千年来,中华儿女都公认黄帝为“人文”始祖,你怎么理解这个“人文”?(提示:可联系全文内容,也可结合资料)要点:(最重要的是他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贡献,使黄河流域成为中华文明的摇篮,带领人民告别蛮荒。)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1)师总结: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不会忘记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那个时代的灿烂发明和悠久文化,历经几千年,依然散发着迷人的光芒,折射着今天的中华儿女,让我们秉承祖先的聪慧与坚毅,为中华之腾飞而努力。2)出示黄帝陵图片,全班齐读最后一段。 3)作业:根据课文内容搜集有关文字资料和图画照片,以小组为单位,办一期介绍黄帝或黄帝陵的小报。 五、限时作业:1、 按要求写词语:1) 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聪明( ) 激烈( ) 刚毅( ) 拥护( )2) 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衰落( ) 聪慧( ) 醇厚( ) 坚毅( )2、 按要求填空:1)“毅”按部首查字法先查( )部,再查( )画,组词( )。2)“虐”按音序查字法先查大写字母( ),再查音节( ),组词( )。宁阳县东疏镇花园完小教案专用纸 第 页板书设计 23、黄帝人文始祖历史地位姓氏称号传奇经历陵墓庙宇教学反思宁阳县东疏镇花园完小教案专用纸 第 页语文课时备课(3-6年级阅读教学)学科语文课型精读课文课题24、梅兰芳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玄奘西行取经的艰苦过程和传奇经历,体会玄奘严谨治学,百折不挠的精神。2、引导学生认识生字“奘、缉、僧;”积累“缉拿、束手无策、百折不挠、传奇、家喻户晓。课文重点 7-12自然段感情朗读训练点 文中体现梅兰芳高尚人格和精神品德的句子读说结合训练点请同学们课后结合学习链接和资料办一份以梅兰芳为主题的手抄报。教学重 难点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梅兰芳其人以及他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自豪感。2、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和思想感情。教学准备预习要求:1、读课文,标出本课生字新词,会读会写;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2、再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梅兰芳哪几件事?并试着分别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出来。3、“茫茫青史,为了爱国而摔破饭碗的优伶,有几人欤?”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谈谈你的想法。教师准备:学生准备:搜集有关梅兰芳的故事、画传、照片、邮票等资料。教学时间2课时教研组长签字宁阳县东疏镇花园完小教案专用纸 第 页语文课时备课(3-6年级阅读教学)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戏曲吗?说一说你听过谁的戏曲?指生说。2、请同学们看屏幕(出示梅兰芳照片),你认识他吗?生:认识。引出课题题并板书。课后的“学习链接”对他有个简单的介绍,请读一读。(学生自读后,教师继续说)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讲述了他生平中一段令人感动的事迹。二、成果展示:1、检查生字词。(1)小组内共同学习。(2)指名读、开火车读。2、小组间说说课文写了梅兰芳哪几件事?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1、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一边默读,一边思考:(1)课文写了梅兰芳哪几件事(注明每件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梅兰芳的表现)(2)文中哪件事写得比较详细,具体描绘了哪些内容?(3)梅兰芳的表现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2、在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的基础上,组织讨论交流,可先分小组,然后在全班汇报。四、布置作业:1、写生字新词。2、继续熟读课文。第二课时一、激情引趣,引导探究。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4课梅兰芳,感受他的爱国情怀,领略他令人感动的一幕幕往事。(板书课题)二、整体回顾,设境质疑。1、回顾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梅兰芳五次拒演的具体内容。教师板书。)2、交代任务:研读课文514自然节,感受梅兰芳在避港拒演、蓄须拒演、自伤身体这几件事中所体现出来的爱国情怀。三、精读感悟,读说结合。1、自读自悟,理解内容。教师出示“自学要求”。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勾画圈点、批注,加深自己的感悟。2、汇报交流:(1)学生研读之后就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汇报。学生在汇报梅兰芳避港拒演中的表现时,首先让学生说出从哪件事可以感受到梅兰芳的爱国情怀,在结合具体的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然后带着体会去读。理解具体表现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唾手可得”“不屑一顾”,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课文。(2)抓住重点句子理解:“他宁愿每顿只有一碗饭、一点点罐头食品或者一小块咸鱼,宁愿时刻提心吊胆地面对头上呼啸而过的炸弹,也不愿失去作为一个真正的中国人所应当具备的民族气节。”教师提问:这句话你读出了什么?学生谈出自己的体会。(3)句式练习,加深,理解:教师引导学生想象:梅兰芳还会遇到哪些困难?随着问题的提出教师出示句式练习。他宁愿_,宁愿_,也不愿失去作为一个正直中国人应具备的民族气节。(4)指名回答,齐读“也不愿失去作为一个正直中国人应具备的民族气节。”学生顺势体会到“尽管他视艺术为生命,但在民族存亡关头,他毫不犹豫地将艺术让位于民族气节。”(5)学生汇报自己读出的感受。学生将自己的感受朗读出来。3、学习梅兰芳在蓄须拒演中爱国情怀的体现。(1)图文结合,深入理解。教师出示蓄须前后的图片,进行对比理解。学生汇报:“一旦他蓄须,便是宣告不再登台了。”教师提问:为什么蓄须之后梅兰芳就不能登台了?学生回答。(2)读句理解,深刻感悟。教师引导学生读出有关的句子,理解体会。学生汇报出对句子的理解,教师抓住时机交代反衬的写法,并强调这种写法在今后习作中的运用。(3)再读文本,体会人物。学生自然体会出一个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丢掉祖国的尊严,民族气节比生命更重要。教师引导学生读文10、11自然节深入理解。教师引读课文11自然节,达到师生共鸣。4、学习梅兰芳在自伤身体中爱国情怀的表现。(1)细读课文,理解内容。学生默读13自然节找到重点词语“斩钉截铁”、“良苦用心”进行理解。教师抓住“良苦用心”提出:他的良苦用心指的是什么?学生汇报自己的理解。(2)再读课文,加深理解。教师指导朗读(读出人物的斩钉截铁,读出人物的良苦用心)学生练习朗读,教师指名朗读。5、学习最后一个自然节。教师激情导语:是啊,凭着满腔的爱国情怀,凭着高尚的民族大义,梅兰芳承受着无尽的痛苦终于击碎了侵略者的痴心梦想,使国人不能不为之慨叹!(1)学生齐读课文,谈自己的理解。(2)教师讲解,学生体会。四、情感升华,激情总结。茫茫青史写春秋,为了民族大义,为了中华的尊严,一代大师挺直了脊梁,他高尚的情操照耀着万代千秋。老师即兴做了一首小诗,就让我们以这首小诗来结束全课。(齐读:一代大师梅兰芳,蓄须明志表衷肠。拒演举债八年整,梅兰芬芳四海扬。)六、超越文本,拓展延伸。请同学们课后结合学习链接和资料办一份以梅兰芳为主题的手抄报。七、限时作业:1、听写词语:爆发 沦陷 拒绝 邀请 普通 骚扰 粉饰 幽默 堤坝 威胁 老奸巨猾 一劳永逸3、 组词语;暴( ) 沦( ) 邀( ) 据( )爆( ) 抡 ( ) 激( ) 距( )4、 结合上下文理解下面的句子,然后填空。1)“茫茫青史,为了爱国而摔破饭碗的优伶,有几人欤?”这句话的意思是: 2)“尽管他视艺术为生命,但在民族存亡关头,他毫不犹豫地将艺术让位于民族气节。”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梅兰芳 3)“就这样年复一年,虽然不能登台演出,生活日渐窘迫,但梅兰芳始终坚持着,等待着抗战胜利。”这句话告诉我们:梅兰芳 宁阳县东疏镇花园完小教案专用纸 第 页板书设计 24、梅兰芳教学反思宁阳县东疏镇花园完小教案专用纸 第 页语文课时备课(3-6年级阅读教学)学科语文课型略读课文课题25、唐玄奘西行取经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玄奘西行取经的艰苦过程和传奇经历,体会玄奘严谨治学,百折不挠的精神。2、引导学生认识生字“奘、缉、僧;”积累“缉拿、束手无策、百折不挠、传奇、家喻户晓。课文重点 9、10自然段感情朗读训练点 2-10自然段读说结合训练点 阅读了课文,交流了资料,你有什么感受?你觉得玄奘只是一个普通的僧人吗?教学重 难点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玄奘西行取经的艰苦过程和传奇经历教学难点:通过学习课文,体会玄奘严谨治学,百折不挠的精神。教学准备预习要求:1、读课文,标出生字新词,读会。2、比一比,再组词。奘( ) 僧( ) 缉( )装( ) 增( ) 辑( )3、默读课文,思考玄奘西行的原因是什么?西行的时间、路线是怎样的?他的西行产生哪些影响?4、细读课文,在玄奘西行取经的过程中,他遇到了哪些困难?他又是怎样对待的?5、在玄奘西行取经的过程中,给你印象最深的场景或细节是什么?对此你有怎样的感受?教师准备:制作课件。学生准备:搜集玄奘法师生平资料、图片教学时间1课时教研组长签字宁阳县东疏镇花园完小教案专用纸 第 页语文课时备课(3-6年级阅读教学)教学过程:。一、讲述背景,导入新课1、出示课题,唐玄奘西行取经,指导“奘“的读音,以及书写。(“奘”读zng,而不读zhng;,“壮”与“奘”的区别)2、导入:在民间流传着许多的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明朝小说家吴承恩以唐三藏西行取经为原型创作了家喻户晓的西游记这是中国文学史上首屈一指,展示作者空前绝后想象力的作品。其实历史上的玄奘西行求法的真实事迹和小说中的描述相差极大。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了解这位中国历史上伟大的高僧、学者、翻译家、旅行家的事迹。二、成果展示: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出示一组词语指名读玄奘(zhng)缉拿(j)高僧(sng)天竺(zh)堡垒(li)朝拜(cho)2、测查学生词语理解束手无策:束、捆绑;策、计策,就像双手被捆住一样无法解脱,形容遇到问题毫无解决办法。百折不挠:折、挫折;挠、弯曲;比喻屈服,无论受到多少挫折都不退缩不屈服。家喻户晓:喻、明白;晓、知道;家家明白,户户知道。形容人人皆知。3、默读课文,了解各个自然段的内容,理清课文脉络。1)理清脉络一、(1)取经原因二、(2-10)取经经过三、(11-13)取经影响2)了解重点段层次默读(2-10)自然段,思考玄奘西行取经,途经哪些地方?(可先在文中画一画)(长安凉州玉门关高昌西域天竺)三、精读课文,读说结合。1、指名读课文的第一部分,大家共同思考:玄奘西行取经的原因是什么?从中你能悟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僧人?(学识渊博,治学严谨)2、读了课文第一部分,你有什么问题?可能会有两方面的问题:1)他学识已很渊博了,为何还要不远万里去天竺学习?2)从长安到天竺,山高路远,是一种什么力量使他毅然前往,并克服重重困难?导:也许学习完这篇课文,自然能解开你心中的疑问。3、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感悟人物品质。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取经过程中,玄奘遇到哪些困难,他是怎么对待的,从中你感到他拥有一种怎样的品质?1)混出玉门关2)单人匹马走沙漠重点句:玄奘想折回第四堡去取水,走了十几里,忽然想起临走的时候,他曾立下誓言,不达目的决不后退一步。“从不达目的决不后退一步”,可感受他有着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感受沙漠环境的恶劣,体会玄奘冒着生命危险,舍身求法。总结:玄奘克服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困难,越过雪山冰河,冲过暴风雪,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天竺求学,一切源于他心中坚定的信仰,与一生的追求对佛法的弘扬。过渡:玄奘西行求法十几年,从印度带回大量的佛经,这些真经是佛家教义的种子,只有翻译成中文它们才能在中国生根发芽,否则印度留学所创造的辉煌将变得毫无意义。4、结合课外资料,了解玄奘的历史贡献。1)学习小组合作读最后一部分,结合资料思考,回国后玄奘潜心做了哪些事情?(翻译佛经,编写大唐西域记)2)师生合作交流资料屏幕出示:玄奘带回来的佛经数量大,覆盖面广,质量特别高,如果我们把唐朝汉译佛经比喻成为汉译佛经中的皇冠,那玄奘翻译的佛经就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玄奘西行求法历经千辛万苦,只为求取直经,而取到直经才只不过走了求法之路的一半,另一半就是翻译佛经,他魂系真经,迫不及待,也只有这样,才能弘扬佛法功德圆满。阅读了课文,交流了资料,你有什么感受?你觉得玄奘只是一个普通的僧人吗?角度:1、从学者的角度,他敢于对前人的译作提出批判,严谨治学,敢于探求真理。2、作为一个高僧,他历经艰险,百折不挠,远赴无竺,学习真经,弘扬佛法,发展佛教,功德无量,是中国佛教史上继往开来的人物。3、作为一个翻译家,教育家,他翻译方面的贡献,前无古人,后无来者。4、他又是一个文化交流的使者,玄奘西行,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四、总结全文,提炼升华1、浏览全文,用简洁的语言说说玄奘西行给你印象最深的场景或细节。2、出示季羡林先生引鲁迅的一段话作为总结: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拿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季羡林:舍身求法的人,首先就有玄奘在内,这一点是无可怀疑的,这样精神的玄奘的确算得上是“中国的脊梁”。 五、限时作业:1、 抄写词语,并选择自己喜欢的造句。起源 摸索 茫茫 旋风 摆脱 恳求赞赏 游历 束手无策 百折不挠 2、 选词填空:凶暴 凶恶第五堡的守兵十分( ),玄奘只好绕过第五堡。 热情 热烈听说玄奘是从王祥那里来的,第四堡的校尉( )地2接待了他。 赞美 赞赏唐朝皇帝对玄奘的壮举十分( )。3、 连线:红楼梦 罗贯中水浒传 曹雪芹西游记 施耐庵三国演义 吴承恩宁阳县东疏镇花园完小教案专用纸 第 页板书设计 百折不挠25、唐玄奘西行取经 舍身求法中国的脊梁 教学反思宁阳县东疏镇花园完小教案专用纸 第 页语文课时备课(3-6年级阅读教学)学科语文课型课题语文百花园五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学习体会顿号的用法。2、学生能找出句子中的毛病,并用修改符号修改。3、激发学生认真查阅资料,整理资料的兴趣,并和同学分享。4、阅读新三字经(节选),增强语言积累。教学重 难点1、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引领学生认识了解中华民族历史上各个领域的名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情感。2、培养学生通过不同途径搜集、汇总、整理资料的能力。教学准备预习要求:1、读一读温故知新栏目中给出的例句,看看什么样的情况下要使用顿号。2、从学过的课文或读物中找出一句带有顿好的句子,抄写下来。3、读133页的三个句子,想想句中什么地方有毛病,试着用修改符号进行修改。4、把新三字经节选的内容读熟,想一想其中提到了那些人物?5、你觉得你和你的同学长大后都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呢?二十年后,大家聚在一起,都会怎样介绍自己呢?想清楚重点写哪几个人,哪些场面,哪些感受,列出写作提纲。教师准备:帮助学生搜集资料。学生准备:学生通过不同途径,搜集自己最想了解的名人的资料。教学时间7课时教研组长签字宁阳县东疏镇花园完小教案专用纸 第 页 语文课时备课(3-6年级阅读教学)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标点和句子1、引导学生读句子,悟顿号的用法。读下面句子,体会顿号的用法。还有一次,孔子在陈、蔡两国之间的路上断了粮,跟随的弟子都饿得爬不起来了。他宁愿每顿只有一碗饭、一点点罐头食品或一小块咸鱼,宁愿时刻提心吊胆地面对头顶上呼啸而过的炸弹,也不愿失去作为一个正直的中国人所应当具备的民族气节。黄帝时代一系列灿烂的制作和发明,诸如衣冠、宫室、舟车、蚕桑、文字、音乐、历法、指南车,等等,为古代中国的悠久文明和传统文化奠定了基础。2、小组交流:什么情况下用顿号?可举具体的例子来说。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用顿号。练习:1原子弹氢弹的爆炸,人造卫星的发射回收,标志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达到了新的水平。2每逢三五日,她都要去赶集,在农贸市场上总能看到她采购时讨价还价的身影。3语文课本第三册四五单元是小说,同学们学习得很有兴趣。答案:1“原子弹氢弹”间加顿号,“发射回收”间加顿号2“三五”间加顿号。3“四五”间加顿号。二、修改病句。1、请学生思考:为什么要修改病句?(修改病句的目的是为了使句子表达准确,语句明白无误。修改病句时,必须保留原意,不可改走样了。)2、修改病句有哪些方法?(修改病句的常规方法是增加、删减和调换词语。)3、师生共同探讨修改病句的步骤。(1)读懂原句,弄清本意。首先要仔细读病句,弄明白它要表达的主要意思。(2)查找病因,确定病症。围绕句子的主要意思找出病句的原因所在,弄懂属于哪种类型的病句。(3)对症下药,修改病句。弄清病因后,要针对句子存在的问题,想好删去什么、添上什么、更换什么,然后动手改病句。(4)仔细检查,完成练习。读修改后的句子,看是否正确,是否保留了句子的原意。4、我们会经常遇见那些病症呢?(出示投影讲解)(1)成分残缺:这种句子缺少必要的成分、意思不完整。如:“放声歌唱。”同学们知道一个句子一般可以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说的是“谁”或“什么”,后一部分说的是“是什么”、“做什么”或“怎么样”,这两个部分是句子的基本成分,缺一不可。(2)意思重复:这种句子是前边说了一个意思,后边又重复说一遍,意思重复了。如:“我把不正确的错别字改正过来了。”这里“不正确”和“错别字”意思一样,连着用就显得重复多余。(3)用词不当:这种句子是由于对词义理解不清、用错了近义词等,造成词不达意,违反了句子的结构规律。如:“同学们热心欢迎新老师。”“热心”一词的意思是:有热情、有兴趣、肯尽力,用在“欢迎”前面显然不合适。(4)词序颠倒:词序是词语在句子中排列的顺序,这种顺序反映了词语在词句结构中所处的地位。每一个词语在语言结构中都有它特定的位置,离开了自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