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六年级第(三)单元教案.doc_第1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第(三)单元教案.doc_第2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第(三)单元教案.doc_第3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第(三)单元教案.doc_第4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第(三)单元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语文 六 年级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 第( 1 )课时 总第( 1)课时原备人房村镇西良甫小学: 王立县复备人课题10、两小儿辩日课型新授第( 1 )课时上课时间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感受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4、帮助学生学会“盂、孰、汝”3个会认字和“盂、孰”2个会写字。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教学难点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教学准备1、本课PPT2、课前查阅搜集孔子的生平资料。教学过程(主备人预案设计)个人复备一、揭示课题,读题存疑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小儿辩日是一篇古文。(板书课题:两小儿辩日)齐读题,理解:“辩”争辩、辩论,“日”太阳。学生质疑:两个小孩儿在争辩,他们在争辩太阳的什么呢?【先让学生齐读课题,然后通过对“辩”和“日”字的理解,引导学生理解课题,提出问题“两小儿在争论太阳的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教师范读课文。(语速较慢,停顿恰当,读出古文的韵味,便于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意思)指导文言文的朗读方法:一要把朗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三要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2、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提出朗读有困难的地方,老师帮助解决难读的语句。3、读课文,对照课后注释、查字典,自己尝试弄懂课文中句子的意思。4、学生复述故事,老师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席点拨。5、反复诵读,共同感受古文的“韵律美”,以期达到熟读的效果,为深入理解课文铺平道路。【古文的学习,先要读通、读顺、读熟,再求理解、翻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由于有注释的帮助,本篇古文学生基本上能够自己读懂,当学生对个别句子的理解不到位时,教师再进行适当的点拨。此环节的教学,教师应当相信学生,积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机会和条件。】三、品读课文,理解感悟1、小组合作,弄清“辩斗”的观点及理由。2、检查学习效果并品读课文。(1)在学生分别汇报两小儿观点和理由的同时,完成板书。“辩斗”的观点: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午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辩斗”的理由: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2)由于两小儿观点不同,看太阳的角度不同,看到的现象也不同,两小儿根据自己的观察,把自己的理由说得有理有据,我们分组来读一读两小儿各自的观点及理由。(3)指导学生反复品读。【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全班交流,弄清两小儿各自的观点和理由,在反复的品读中感受两小儿说话有理有据。】3、开展“辩斗”。(1)理解“辩斗”的意思。(争辩、辩论、辩驳)(2)学生反复诵读两小儿“辩斗”的内容。(两小儿各自的观点及理由)(3)小组合作展开“辩斗”。激烈的“辩斗”马上就要开始了。为了赢得这场比赛,请你与小组的辩友合作,好好练习。(4)请两学生上台当两小儿进行“辩斗”,老师友情出演孔子,师生一起上演一出两小儿辩日。4、理性看待“孔子不能决”。(1)两小儿的观点,孔子赞成谁?反对谁?学生读课文中的句子。(2)介绍孔子,引导学生谈论对“孔子不能决”的看法。(3)针对“孔子不能决”各抒己见,感受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辩斗”这一环节巧妙地再现故事的情境,使平面的、静止的文本变得可感、可触;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不仅有效地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激活思维,发展语言,同时也加深学生对文本理解和感悟。】四、评价人物,抒写感受1、读了两小儿辩日这篇课文,你喜欢这两小儿吗?为什么?你想对孔子说些什么?2、结合实际写一写自己的感想。【评价的目的在于能够提高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整体把握能力,同时能够提高学生对作品思想内涵的感悟能力。因此,让学生谈谈两小儿和孔子,写一写自己感受,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意识和表达欲望。当学生理解孔子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之后,就可以联系自己生活实际,学以致用,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五、尝试背诵,力争达到“熟读成诵”。六、布置作业,课后延伸。1、抄写生字。2、查阅有关资料,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3、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课后练习: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见两小儿辩斗( ) 而日中时远也( )孔子不能决也( ) 及其日中如探汤( )2、按要求写句子:两小儿辩日中两小儿各自的观点是:两小儿辩斗各自的理由是: 3、翻译句子: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B、孰为汝多知乎?3、两小儿辩斗表现了两小儿 的精神。4、“孔子不能决也”说明了 当堂练习 题设计完成本课配套练习板书设计两小儿辩日 早晨 中午 近 大 车盖 盘盂 小 远 远 凉 沧沧凉凉 探汤 热 近教学反思小学语文 六 年级集体备课 第(三)单元 第(2 )课时 总第( 2)课时原备人房村镇西良甫小学: 王立县复备人课题11、飞天梦圆课型新授第(1 )课时上课时间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了解炎黄子孙的飞天梦是怎样变成现实的,从而理解我国航天人的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2、会认“嫦、娥、绚、穹、锲”5个生字,读读记记“绚烂、壮举、凌云壮志、积劳成疾、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等词语。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了解炎黄子孙的飞天梦是怎样一步步实现的。教学难点教学难点:理解把梦想变成现实这一过程所体现的中国航天人的精神。教学准备1、查找、搜集有关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资料。2、预习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教学过程(主备人预案设计)个人复备一、导入新课,走进千年飞天梦从远古时期“女娲补天”“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做了几千年。这是一个瑰丽绚烂的梦,这是一个充满激情和想象力的梦。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飞天梦圆,去感受这个千年的梦是怎样圆的。(板书课题:飞天梦圆)学生读课题,质疑,理解课题。(这个梦就是“飞离地球,遨游太空”,“圆”是圆满,周全的意思;“圆梦”,是指实现梦想或理想。课题的意思是“飞天的梦想变成现实了”。)【先由神话故事激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再根据课题质疑,学生的自主学习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和动力。】二、初读课文,梳理课文内容1、自由读课文,读准“嫦、娥、绚、穹、锲”等字音,把课文读正确、通顺。2、默读课文,理清顺序: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先写炎黄子孙为了实现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梦想,进行了不断的尝试。再写新中国成立以后,炎黄子孙的飞天梦,一步步地实现了。最后写炎黄子孙还要实现更高、更远、更绚烂的梦,登上月球,探索火星,遨游更深更远的宇宙。【本环节力求通过学生自主读书,达到读通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为深层的感悟打下基础。】三、研读“飞天梦圆”的过程,感悟航天精神1、默读课文,想一想:炎黄子孙瑰丽绚烂的飞天梦是怎样一步一步实现的?2、第一步 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导言:做任何事情都得一步步地来,中国实现飞天梦也是如此。中国圆千年之梦迈出了怎样的一步呢?(1)出示“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图片,请学生说出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名字。(2)读第六自然段,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教师小结: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卫星上播放的东方红成为了中华民族叩响太空之门的声音。(3)“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在我国航天史上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呢?宣告中国进入航天时代,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标志着中国已经迈出了圆千年之梦的坚实一步。【人造地球卫星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因此,让学生先观看“东方红一号”的图片,再引导学生读课文,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了解“东方红一号”,感受到“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的重大意义。】3、第二步载人航天飞行成功。(1)1992年9月21日,党中央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这是中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最高的跨世纪重点工程。广大科技人员、工人和解放军官兵们为了千年飞天梦圆,他们怎样努力着,拼搏着?学生自读课文第七自然段,结合课文内容谈感受。(2)欣赏杨利伟在神舟五号飞船成功返回时向国人招手的图片,学生谈感受。(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第十三自然段,读出“神五”升空时的壮观,读出对航天英雄的深情与热爱以及对飞天梦圆的无比激动与自豪的感情。(4)神舟五号飞船的成功发射在中国乃至在世界载人航天史有什么重要的意义?“神舟五号”飞船的成功发射,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这是中国航天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它标志着中华民族探索太空的千年梦想终于实现。(5)有感情地朗读句子,感悟航天人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它同时充分表明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梦想,几代人的执着追求,以及数十年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奋斗,终于在今天变成了美好的现实。4、介绍“神六、神七、嫦娥一号”,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计划。【这个环节的设计,紧扣“神州五号”飞天梦圆来展开,学生通过读书、思考,走进课文,去感受文本中描绘的“神五”升空和返回的壮观场面,了解“神五”飞天梦圆的伟大意义。由于教材编排在前,而我国的航天事业又有了新的发展,在教学中要对“神六、神七、嫦娥一号”的发射成功作介绍,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我国航天事业的新成就。】四、规划明天,实现更绚烂的梦1、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航天人还有哪些更绚丽的梦需要实现?2、中国的航天事业还有更绚烂的梦,谁来圆梦?五、拓展延伸,感受我国航天新成就结合资料,谈一谈你还知道我国航天事业上取得的哪些新成就?六、布置作业1、抄写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2、口述炎黄子孙圆飞天梦的经过。3、办一期有关我国航天事业成就的小报或墙报。课后练习: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绚烂( ) 郑重( ) 蜿蜒( )神圣( ) 执着( ) 萦绕( )2、词语填空。( )( )如生 ( )云( )志 积( )成( )( )( )欲聋 ( )而( )舍 坚( )不( )3、写三句使你感动的句子。当堂练习 题设计完成本课科配套练习板书设计11飞天梦圆“东方红一号” 迈出坚实一步杨利伟 神舟五号飞船 圆了飞天梦教学反思小学语文 六 年级集体备课 第(三)单元 第(3)课时 总第( 3)课时原备人房村镇西良甫小学: 王立县复备人课题12、种瓜得豆课型新授第(1 )课时上课时间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介绍的科学知识。2、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了解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地介绍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的。并体会课文语言的特点。3、学会“泌、玫、瑰”3个会认字和“搬、玫、瑰、柿、供”5个会写字,掌握“搬家、玫瑰、西红柿、供不应求”等词语。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了解课文介绍的有关现代转基因技术科学知识。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学习说明文的表达方法及课文的语言特点。教学准备收集现代转基因技术的知识和科研成果。教学过程(主备人预案设计)个人复备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可是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可以做到“种瓜得豆,种豆得瓜。”这靠的是什么技术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种瓜得豆,去了解这种现代高科技知识。(板书课题:种瓜得豆)齐读课题。【由“种瓜得豆”引出一种现代高科技知识,这样导课,简洁、明了。学生很自然地想去读书、了解这是一种怎样的高科技知识。】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种瓜怎么会得豆呢?这里有什么奥妙?2、检查生字词语,以及课文读通情况。3、默读课文,思考问题。(1)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一个什么科学知识?(2)课文围绕着这一知识都介绍了哪些内容?(3)课文是怎样一步步介绍的,读懂后,列一个阅读提纲。4、交流汇报,朗读相应的段落。(1)课文介绍了一种现代高科技转基因技术的原理及应用。(2)课文围绕转基因技术主要写了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转基因技术能做到“种瓜得豆”。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介绍了什么是转基因技术。第三部分(第510自然段)介绍了转基因技术的应用。(3)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列出提纲: 基因的作用什么是转基因技术 转基因的技术现代转基因技术能做到“种瓜得豆” 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在医学上的应用【学习说明文要抓住课文的要点,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这样有助于训练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和条理性。】三、质疑问难,释疑存疑1、质疑: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句子或不明白的问题?先在小组内交流,解决不了的提出来。2、学生提出问题,师生根据情况,解决问题,需要在学习课文过程中解决的,可暂时存疑,下节课解决。【“学贵有疑,疑则进也。”让学生在读中提出问题,师生互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整合,通过存疑,引发学生的学习期待。】四、布置作业1、朗读课文。2、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板书设计12、种瓜得豆 基因的作用 什么是转基因技术 转基因的技术现代转基因技术能做到“种瓜得豆” 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在医学上的应用教学反思小学语文 六 年级集体备课 第(三)单元 第(4)课时 总第( 4)课时原备人房村镇西良甫小学: 王立县复备人课题12、种瓜得豆课型新授第(2 )课时上课时间教学目标1、继续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介绍的科学知识。2、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了解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地介绍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的。体会课文语言的特点。3、了解有关基因工程方面的知识或科研成果,介绍给同学们听。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了解炎黄子孙的飞天梦是怎样一步步实现的。教学难点教学难点:火车怎样在詹天佑设计的“人字形”线路上行驶?教学准备课前搜集有关詹天佑的资料教学过程(主备人预案设计)个人复备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听写词语:发号施令、水土不服、供不应求、和平共处。2、转基因技术是由谁来“发号施令”?什么情况下供不应求?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种瓜得豆,一起去了解转基因技术及应用。二、研读“转基因技术”,领悟表达方法1、认真读课文24自然段,思考:基因有什么作用?什么是转基因技术?2、学生小组交流。3、指名读第3自然段,了解基因的作用。(1)观察课本插图计算机描绘的基因结构图。教师简介:基因是生物遗传的基本单位,存在于细胞的染色体上,作线状排列。(2)提问:基因有什么作用?学生画出课文中的句子。(3)朗读文中的句子,引导学生紧扣关键词语了解基因的作用。基因是动植物体内“发号施令”的“大管家”。4、默读第4自然段,画出什么是转基因技术的句子。(1)学生汇报:(科学家摸清一些生物体内基因的本领,让一种生物里的“大管家”搬到另一种生物里去发挥它应有的本领,就会创造出某种前所未有的新生物。)(2)转基因技术也有失败的时候,它在什么情况下会失败呢?(转基因技术也有因“水土不服”或不被接受而失败的。)5、领悟表达方法。课文是用什么方法来介绍这些科学知识的?这样介绍有什么好处?(课文运用打比方的方法来介绍,比喻形象恰当,把较为深奥的科学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给读者,容易被人接受。)6、朗读体会课文的语言表达的特点。【叶圣陶先生说:“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脸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带一点风趣。”本课运用了形象生动的比喻和通俗易懂的语言来介绍转基因技术,易于被人接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画出有关词句,品读咀嚼,体会课文语言的准确性、形象性,感受说明文的表达方法。】三、“新闻发布会”,介绍转基因技术的应用1、自上世纪九十年代第一个转基因食品保鲜西红柿上市以来,许多科学家研制出许多转基因技术的新产品,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及医学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今天,我们来召开一个关于转基因技术的应用的“新闻发布会”。2、要开好这个“新闻发布会”要做哪些准备?“新闻发言人”要认真读课文,能说出转基因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还要想想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要让别人听得清楚、明白。“记者”要自己读懂课文,了解转基因技术的应用,还要针对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向“新闻发言人”提问。3、学生研读课文,在小组内交流。4、召开“新闻发布会”。每组推选一名“新闻发言人”上台汇报,其他学生当“记者”向发言人提问。5、师生共同点评“新闻发言人”和“记者”的表现。【说明文的教学一样可以富有情趣性,在教学中引进“新闻发布会”这一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小组同学合作交流,兴味盎然。不仅在读书、交流中了解了转基因技术的应用,还能促进课文语言的内化。】四、想象练笔,拓展延伸。1、如果你到转基因商店里购物,你希望买到什么样的产品?设想一下,用你的笔把它描绘出来。2、把你在课外了解到的有关基因工程方面的知识或科研成果,介绍给同学们听。【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感悟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此时,让学生拿起笔设想自己想象中的转基因产品,学生可以把在课文的表达方法迁移运用到自己的小练笔之中,实现读写结合。】五、布置作业1、朗读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2、阅读相关文章。当堂练习 题设计课后练习:1、组词:必( ) 鬼( ) 般( )泌( ) 瑰( ) 搬( )攻( ) 柿( ) 供( )玫( ) 饰( ) 拱( )2、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不应( )( )( )施令 前所( )( )( )土不( )( )( )可支 和平( )(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人们发现,在生物的每一个细胞里都有许多( )。这些基因是每种植物或动物的( ),有的管( ),有的管( )当然,植物结瓜还是结豆,也是由( )。2、科学家已经摸清了一些生物体内的( )。他们把一种生物里的( )。这样,只要“搬到新家“的( )“住得惯”,发挥自己的本领,就会创造出某种( )。这种让基因( )的技术,就叫( )。板书设计12、种瓜得豆 种瓜得豆基因 动植物 “发号施令” “ 大管家” (搬) (创造)转基因技术 一种生物的“大管家” 另一种生物 新生物教学反思小学语文 六 年级集体备课 第(三)单元 第(5)课时 总第( 5)课时原备人房村镇西良甫小学: 王立县复备人课题13、海水为什么是蓝的课型新授第(1 )课时上课时间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2、了解“好奇心”对于科学探究的重要意义,树立学生勤学好问的求学观念。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拉曼不断追求,勇于探索的精神。3、帮助学生学会“惰、忌、讳、液”4个会认字和“惰、疚、液”3个会写字,掌握“惰性气体、愧疚、液体、闭目塞听、阳光融融、暖风徐徐、源源不断”等词语。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拉曼是如何发现光散射效应的。思考“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关系,让好奇心成为学生求知的不竭动力。教学难点教学难点:理解拉曼的发现给人的警示,体会课文中给人启迪和教益的句子。教学准备1、查找印度科学家拉曼的资料。2、预习课文,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教学过程(主备人预案设计)个人复备一、提问引入,揭示课题1、海水是蓝色的,这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然而大家有没有想过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板书课题: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2、印度著名的物理学家拉曼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探明了“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的原因,由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简介拉曼的资料。【从海水是蓝色的这一常识性的问题导出课题,引出印度物理学家拉曼,并介绍拉曼的资料,为课文的学习做好铺垫。】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交流哪些字词的读音需要提醒大家注意。如,讳(hu) 疚(ji)等。3、指名轮流朗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说说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课文先写在地中海的轮船上拉曼向一个小男孩解释海水之所以呈蓝色,是因为它反射了天空的颜色。再写拉曼对自己向小男孩的解释产生了怀疑,后来研究出海水对阳光进行散射而出现蓝色,从而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最后写男孩的故事提醒人们:新的发现就在你的“已知”内的“未知”之中。【在学生充分自由读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思维的条理性。】三、默读课文,感受男孩的“好奇心”1、指名朗读18自然段,思考:从男孩与母亲的谈话中你知道了什么?(1)抓住男孩的问题,感受他总能从已经知道的知识里产生新的问题,想了解到自己不知道的东西。(2)这对母子的对话引起拉曼的兴趣,他给孩子做出解释:海水所以呈蓝色,是因为它反射了天空的颜色。2、分角色朗读课文的第一部分,说说男孩留给自己的印象。3、男孩源源不断的“为什么”引起了拉曼的思考,唤醒他的“好奇心”,使他对自己向孩子的解释产生了怀疑,并着手进行科学探索,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被人们称为“拉曼效应”。这一发现被英国皇家学会称为“20年代实验物理学中最卓越的发现之一”。请你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对“好奇心“的看法。我们每个人都应保持一颗好奇心,让好奇心成为我们求知的不竭动力。【由男孩的问题切入,引导学生感受男孩的“好奇心”,这为学生步步深入学习全文奠定基础。】四、布置作业1、教师范写“惰、疚”字,提醒学生注意字形,学生抄写生字新词。2、朗读课文,感受男孩和拉曼的好奇心。当堂练习 题设计1、组词。己( ) 讳( ) 夜( ) 疚( ) 塞( )忌( ) 伟( ) 液( ) 痛( ) 赛( )2、照样子写词语。不知不觉 、 、 、 。源源不断 、 、 、 。暖风徐徐 、 、 、 。3、写出一句给你启迪或教益的句子。 。板书设计13 海水为什么是蓝的男孩的问号 诺贝尔物理学奖“已知”中追求“未知”好奇心教学反思小学语文 六 年级集体备课 第(三)单元 第(6)课时 总第(6)课时原备人房村镇西良甫小学: 王立县复备人课题13、海水为什么是蓝的课型新授第(2 )课时上课时间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2、了解“好奇心”对于科学探究的重要意义,树立学生勤学好问的求学观念。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拉曼不断追求,勇于探索的精神。3、帮助学生学会“惰、忌、讳、液”4个会认字和“惰、疚、液”3个会写字,掌握“惰性气体、愧疚、液体、闭目塞听、阳光融融、暖风徐徐、源源不断”等词语。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拉曼是如何发现光散射效应的。思考“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关系,让好奇心成为学生求知的不竭动力。教学难点教学难点:理解拉曼的发现给人的警示,体会课文中给人启迪和教益的句子。教学准备1、查找印度科学家拉曼的资料。2、预习课文,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教学过程(主备人预案设计)个人复备一、复习导入1、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2、拉曼受那个充满好奇心的男孩的触动,唤醒了科学的好奇心,经过科学的探索,终于探明了“海水为什么是蓝的”原因,由此拉曼登上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领奖台。二、研读课文,感悟好奇心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1、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说“地中海轮船上的那个男孩儿的问号,把拉曼领上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奖台”?2、小组讨论。交流汇报:预设:(1)探究“男孩的问号”,了解拉曼的心路。导言:男孩的问号与拉曼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有什么关系?指读课文911自然段,理解句子:那个充满好奇心的稚童,那双求知的大眼睛,那些源源不断涌现出来的“为什么”,使拉曼深感愧疚。作为一名科学家,他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男孩儿那种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他的心不禁一震。学生读句,师:拉曼回答了男孩的问题为什么会“愧疚”?“他的心不禁一震”说明了什么?学生联系上下文谈感受。拉曼愧疚是因为“海水的蓝色是反射了天空的颜色”这一解释是英国大科学家瑞利提出的,而且几乎所有的人也包括拉曼都认可这一解释。拉曼为自己没有像男孩儿那样提出“为什么”而感到愧疚。男孩儿那些源源不断的问号使拉曼敏感地发现了自己的问题丧失了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因此“他的心不禁一震”。这“一震”使他警醒,他意识到作为一个科学家具有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是多么重要。C、小结:正是由于他从男孩的问号中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才使他在科学研究中有新的作为,从而获得诺贝尔奖这一殊荣。【好奇心使拉曼登上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奖台,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思考、感悟好奇心对拉曼的作用。对课文中的难理解的句子,让学生质疑,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拉曼的心路以及他取得成功的原因。】(2)研读“拉曼效应”,体会拉曼的科学研究精神。A、读12自然段,说说拉曼研究“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的经过和结果。首先,拉曼否定了瑞利的解释,认为他的解释证据不足。接着,他经过深入研究证明出水分子对光线的散射使海水呈蓝色的原理。海水看上去呈蓝色的原因是海水对阳光进行了散射。后来,拉曼又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分别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被人们称为“拉曼效应”。B、拉曼发现了“拉曼效应”,为人类科学发展作出了贡献,因此登上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奖台,成为印度也是亚洲历史上第一个获得此项殊荣的科学家。你认为拉曼能取得这样的研究成果,最关键的是什么?结合课文最后一段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关键是:拉曼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和不断追求、积极进取的自觉性和探索精神。朗读课文最后一段。4、结合课文内容,回答:如果在科学研究中失去好奇心会怎么样?失去好奇心是科学发现与发明的最大忌讳,会带来闭目塞听、止步不前的可怕后果。教师简介约里奥居里和李比希两位科学家因失去好奇心而错失良机的事例,让学生进行对比,领悟好奇心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在学生研读拉曼研究的经过和结果时,通过默读、思考,让学生感悟拉曼的成功除了好奇心外,还有他不断追求,勇于探索的精神。之后,举例说明科学家失去好奇心带来的后果,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好奇心的作用,加深对文本内容的领悟。】三、总结课文,拓展延伸1、读一读课文中对自己有所启迪和教益的句子,再结合生活实例,谈谈好奇心对学习的重要性。2、介绍科学家拉曼的相关资料。四、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新词。2、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给人以启迪或教益的句子当堂练习 题设计1、组词。己( ) 讳( ) 夜( ) 疚( ) 塞( )忌( ) 伟( ) 液( ) 痛( ) 赛( )2、照样子写词语。不知不觉 、 、 、 。源源不断 、 、 、 。暖风徐徐 、 、 、 。3、写出一句给你启迪或教益的句子。 。板书设计13 海水为什么是蓝的男孩的问号 诺贝尔物理学奖“已知”中追求“未知”好奇心教学反思小学语文 六 年级集体备课 第(三)单元 第(7)课时 总第( 7)课时原备人房村镇西良甫小学: 王立县复备人课题14、童年的发现课型新授第(1 )课时上课时间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作者童年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以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引导学生学会“妨、碍”2个会认字,读读记记“妨碍、情不自禁、随心所欲、天赋、痴迷、一本正经”等词语。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让学生知道“我”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教学难点教学难点:理解“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领悟作者童年时强烈的求知欲和丰富大胆的想象力。教学准备教学准备:通过查阅课外书、上网等途径收集有关科学家发明发现的资料。教学过程(主备人预案设计)个人复备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1、板书:“童年”,谈话:童年是美好的,童年是天真烂漫的,童年是多姿多彩的。每个人的童年都充满着无数个“为什么”,充满着神奇的幻想与想象,在我们的童年中曾有过多少的发现啊!2、板书:“的发现”,齐读课题:童年的发现。学生质疑课题:作者童年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童年是人生之旅最十分重要的、十分珍贵的驿站。激情的导语能唤醒学生心灵的共鸣,让学生怀着真挚的心走近课题,质疑课题。】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1、自由读课文,思考同学提出的问题。2、按照课文的不同内容给文章分成三个部分。第一段(1、2自然段)主要讲了“我”在九岁时发现了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然而这一发现却给“我”带来了惩罚。第二段(313自然段)重点写“我”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由于“我”在睡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就去问老师,老师给我们解释了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的原因,“我”对这个问题大胆猜想,思考发现了人类进化的规律。第三段(1419自然段)四年后,在生物课上当老师讲到人的起源时,“我”想到了自己的发现便笑出了声。老师认为“我”的笑不怀好意,便把“我”轰出了教室。【“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本单元的一个训练重点。因此,在初读课文时,要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三、再读课文,理解“发现”1、默读课文,思考:“我”童年的发现是什么?是怎样发现的?2、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如下:(1)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段,理解有关的句段。(2)把发现的过程用几句话概括出来。3、反复朗读课文的第十三自然段,在这段话中画出集中描写“我”童年的发现的句子。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的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十个月。仔细地读读着几句话,并用自己的话转述。4、再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有一句话说的是相同的意思,但是表达更简洁。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5、归纳我的发现过程:(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2)我们一起找老师请教,老师给我们解答。(3)老师的解答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4)我对“十月怀胎”进行思考,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有了伟大的“发现”。【紧扣“发现”,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句子、相关的语段,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朗读体会我的发现及发现的过程。】四、研读课文,感悟“发现”1、认真读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你认为他是个怎样的孩子?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依据,画出相关的句子。2、讨论:“我”童年时为什么会有这个发现?敢于提问;不断研究;大胆想象。3、课堂交流他是个怎样的孩子时,可根据学生的理解,预设如下:(1)“我”是一个喜爱幻想的孩子。“每天夜里做梦我都会飞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轻声朗读这段话,闭上眼睛想象这段话描写的情景。然后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人是由细胞构成的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十个月。”朗读这段话,哪些地方是“我”的幻想?当“我”发现或者是幻想了这样一个规律时,“我”是怎样的心情?(格外高兴、得意)(2)“我”是一个喜欢提问的孩子。“那天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我们的老师,让他来解答这个奇妙的问题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找一找“我”问了几个问题?把问题画出来。想象当时的情景,分角色朗读这段话。“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你觉得“我”会翻来覆去的看些什么?会想到一些什么?(3)“我”是一个有幽默感的孩子。“幸亏他没有容我解释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或发现,有时还会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你觉得这段话哪些地方很幽默,为什么让你读着想笑?举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举例:哥白尼热情地宣传新天文学说,被教会视为异端,教会将他押到了罗马的宗教法庭,在监禁的七年中他受到了残酷的毒刑,最后被押至罗马百花广场的火刑柱下被活活烧死。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就曾因为在天体运动上的发现受到审判并被投入监狱。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教师先放手让学生充分自读自悟,因为有前面阅读的铺垫,学生能够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依据,画出相关的句子。教师以学定教,组织交流,适时引导,扣住关键的词句,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作者童年时强烈的求知欲和丰富大胆的想象力。】五、联系生活,向往“发现”从“我”的童年发现中,你有什么启发或体会?你在学习、生活中有没有自己的发现?说出来和大家交流。六、布置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2、写一写自己的“发现”。当堂练习 题设计1、近反义词。近义词: 迷恋( ) 妨碍( ) 惊讶( )反义词: 轻盈( ) 澄澈( ) 轻盈( )2、词语填空。( )不自( ) 默( )( )声 ( )尽脑( )( )来( )去 随( )所( ) 不( )好( )3、留心观察,记下自己的新发现,写一篇观察日记。板书设计14、童年的发现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梦中飞行请教老师大胆猜想敢于提问 不断研究 大胆想象教学反思小学语文 六 年级集体备课 第(三)单元 第(8-11)课时 总第(8-11)课时原备人房村镇西良甫小学: 王立县复备人课题语文百花园三课型新授第(8-11)课时上课时间教学目标1、了解因果关系的复句中一些关联词语的用法,学会运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写句子,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2、回顾本组课文学习,交流学习本组课文的收获和启示。3、阅读短文,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明白生活中到处都有发明创造的契机,只要你善于观察,抓住契机就可以有所发明有所创造。4、积累科学家名言,学习他们的科学精神。5、通过“小产品大推介”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6、以“我的一次科学尝试”为主题写一篇作文。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学会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的运用;掌握本组课文的读书方法;积累科学家名言。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把自己制作的小产品向别人进行推介;写自己的一次科学尝试,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教学准备教学准备:自己动手制作小产品;查找有关资料;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主备人预案设计)个人复备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指南针、句子与关联词、拓展与交流一、谈话导入,学会查找、运用资料的方法1、同学们,在本单元的学习中,你是怎么查找、运用资料的?你是运用什么渠道来搜集资料?2、阅读“指南针”中的“学会查找、运用资料”的内容。引导学生认真读读泡泡里的话。我们可以利用图书馆、网络、实地调查等获取信息的渠道搜集资料。方法:(1)可以带着问题去查找,再浏览找到的资料,选择需要的内容;(2)可以把查找到的资料运用到课堂学习中去;(3)可以把查找到的资料分类整理,作为自己的资料库。3、结合实际举例谈谈自己是怎么查找和运用资料的。【通过阅读“指南针”,学会查找、运用资料的方法,培养学生搜集、处理资料的能力。】二、范例引路,学会因果关系复句中关联词的使用1、读例句,体会带点词语在句子中的用法。(1)因为公德,他将手表送还给我。这句话的前一分句表示“因”,后一分句表示“果”,但后一分句省略了“所以”这个词。(2)这一壮举,让海内外所有的炎黄子孙激动不已,因为他们知道,中国已经踏出了圆千年之梦的坚实一步。这句话是因果关系倒置的复句,前一分句表示“果”,后一分句表示“因”,通常只在后一分句前用“因为”连接就可以了。(3)不过,也许让瓜结出豆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因此,恐怕也不会有科学家做这件事。这句话也是前一分句表示“因”,后一分句表示“果”,两分句之间只用“因此”连接,其作用相当于“因为所以”。小结:这三个句子都是因果关系的复句,运用了不同的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如,“因为”“因为”“因此”。用好这些词语,能使我们的表达更准确、更严密。2、运用。(1)用“因为”写一个因果关系倒置的句子。 ,因为 。(2)写一个只用“因此”来表示前因后果的句子。 ,因此 。【通过范例引路,学生对因果关系的复句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了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的用法,再让学生根据要求来写句子,能够学以致用。】三、提供平台,交流学习收获。1、本组课文的主题是“科学与发现”,课文中的一个个有趣的故事,引领我们走进奇妙的科学园地,启发我们在生活中培养科学精神,从小学会探索,学会发现。大家想过作者是怎样表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