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用剧毒气体干法解毒装置的研制.doc_第1页
半导体用剧毒气体干法解毒装置的研制.doc_第2页
半导体用剧毒气体干法解毒装置的研制.doc_第3页
半导体用剧毒气体干法解毒装置的研制.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半导体生产用剧毒气体解毒解毒技术的研究孙福楠 吴江红 冯庆祥 (光明化工研究设计院 大连市481信箱 116031 ) 摘要:在半导体制造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有毒性气体,如SiH4、B2H6 、Si2H6、GeH4、PH3、CH3Br、H2S、H2Se、AsH3等。这些气体易燃、易爆、有毒对人身及环境有相当的危害,为了确保产IC等新型半导体材料产业顺利发展,开展气体解毒研究意义重大。传统上采用酸、碱、氧化剂的湿法工艺,存在许多弊病,近年来,剧毒气体干法解毒技术发展迅猛,本文介绍了该技术的原理,希望国产解毒装置能适应IC发展要求。键词:半导体、剧毒有害气体、SiH4、B2H6 、 GeH4、PH3、AsH3、干法解毒1、 前言 SiH4、B2H6、GeH4、PH3、AsH3等超纯电子气体被称为IC产业不可缺少的“源”。半导体生产过程的每一步都里离不开各种气体,这些气体几乎都存在一定的危害性,有些气体即便有丝毫的泄露都可能酿成严重的事故。同时在气瓶残存气体的处理过程,也涉及到大量的剧毒有害气体,从某种意义上讲,要发展微电子、光电子、甚至特种气体的生产,必须优先解决剧毒气体的无害化处理问题,否则,上述产业就不能健康有序发展。发达国家在此方面作出了很多工作,尤其日本科学家在剧毒气体解毒方面取得了许多专利,制造的干法解毒设备销往世界各地。我国LED生产厂所用的解毒装置几乎全为进口产品。随着IC产业迅猛发展,我国对干法解毒设备需求也将不断增多,因此,开展干法解毒技术研究,形成成型装置意义重大。2、 各种解毒方法及原理2.1、湿法解毒技术 所谓的湿法解毒技术就是利用剧毒气体容易同酸、碱、氧化剂水溶液发生化学反应的原理,而实现解毒目的,湿发解毒的优点是:所用原料容易获得,并且价格低廉,吸收用的设备较为简单,该方法在处理大量气体时优点突出,2006年我们在日本参观时看到该类装置在处理硅烷。SiH4+NaOH Na2SiO3+H2O NaOH 浓度为:4% AsH3+KMnO4 K2HAsO3+MnO2+H2O KMnO4(1%)及NaOCL(0.05%)混合溶液PH3+CuSO4+H2O Cu2SO4+H3PO4+H2SO4B2H6+NaOCL NaCL+H3BO3FeCL3+AsH3+H2O =H3AsO3+ FeCL2+HCL再生方法:FeCL2+O2+HCL= FeCL3+H2O除上述反应外也有采用碘及碘化钾酸溶液的方法处理有毒气体:在100ml蒸馏水中溶解430g碘化钾,不断搅拌加入143g碘。15分钟后再加200ml水不断搅拌,直至碘全部溶解,最后再加1000ml蒸馏水。PH3 、AsH3通过上述碘及碘化钾酸溶液时,经过反应生成酸,氧化过程随PH值的大小分两级进行: PH3+I2+H2O H3PO2+HI (1) PH3+I2+H2O H3PO3+HI (2)在较强的酸性介质中,反应按(2)进行的很快,决定着整个化学反应变化,随着反应的不断的生成酸,使开始中性的体系酸度不断增高,而在相同的吸收液中, AsH3按下列反应进行,生成砷酸: AsH3+I2+H2O H3AsO4+HI2、2、燃烧解毒技术燃烧法是利用这些气体的强烈燃烧的特点,通过燃烧将气体氧化成无毒氧化物,而实现解毒的目的,在燃烧时防止气体爆炸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在有火炬放空的工厂,该技术非常有效。SiH4+O SiO2+H2OPH3+O2 P2O5+H2OB2H6+O2 B2O3+H2O2、3、化学吸附法 该方法实际是化学吸收法的改良,针对吸收法存在的不足,吸附法是采用惰性单体如硅藻土添加碱性或氧化性添加剂如NaOH、KMnO4、FeCL3及变色指示剂来解毒,其化学反应原理同2.1。但净化深度比2.1高,对于气体处理量小,含量低的有毒气体较为适用,通常用于实验室尾气处理。国外某公司曾在我国展销过此类产品。 有毒气体添加剂及吸附量毒性气体允许浓度10-6(V/V)吸附量反应成分变色AsH30.051.6B茶色PH30.30.9B茶色GeH4021.6B乳白色H2S2020A.B黄色SiH45.030A.B乳白色B2H60.110A.C乳白色H2Se0.0554A.B乳白色备注:吸附容量:升/千克;气体流速0.7cm/s;A - NaOH;B- KMnO4;C- H2O2、4、干法解毒原理 干法解毒其原理是基于氢化物的不稳定性而实现解毒目的,在这些氢化物中SiH4的热稳定性较B2H6 、GeH4、PH3、AsH3要强,在一定的催化剂作用下这些气体的热分解速度加快,从而实现解毒,由于工艺路线较短,并且不产生其它残留,非常适合仪器化,技术的关键是耐高温催化剂,在设备的设计时充分考虑气体的热交换,增加气体在催化床的接触时间,减少气体流动阻力,从而保证解毒的效果,不影响上游环节正常运转。 SiH4 Si+H2PH3 P+H2B2H6 B+H2 GeH4 Ge+H2名称分解温度(度)SiH4PH3B2H6GeH4AsH3H2SeSi2H6H2Sb600375500280300160室温室温25、解毒催化剂不采用催化剂上述热分解反应也可进行,但由于毒性气体浓度较低,反应速度很慢,低的反应转化率导致分解不完全,因而满足不了排放要求。能起加速反应的催化剂种类较多,但由于高温等条件的限制无法采用,如某些玻璃等。本试验采用的催化剂为常见大孔无机物,它是由多种活性金属氧化物经高温烧结而成,其特点是:催化性强;、市场上极易获得;气体流动阻力小;耐高温。经过北京、厦门某大学、中科院某研究所三年多连续使用,证明解毒效果良好。催化剂没发现令人担心的裂化现象,由于没发生粉化,所以阻力相对较小。为了使反应进行的更加彻底有效,在催化反应器的某个部位通入一定量的空气效果更佳,其原理是利用氢化物在高温条件下极易同氧作用,而达到燃烧解毒的目的。之所以要在某一定位置,主要是为防止高浓度氢化物同空气发生爆炸,但加空气的做法,虽然有利于解毒,但绝大数用户几乎难以接受,主要是担心载带气体(氢)在高温条件下,同空气发生爆炸。这种催化解毒同空气氧化结合的组合方法,国外未见报道,但在我们实验室试验过,效果确实不错。之所以不能得到推广,估计是考虑到安全方面的缘故,因此该方法使用受到限制。催化剂由于长期在高温条件下使用,同时产生大量粉状产物将活性中心裹住,影响其正常使用,长此下去将导致解毒效果下降,为了解决该问题,我们同时采用一种有效的方法,通过一种复合试剂,可有效解决该问题。为了保持装置的解毒效果,建议每五年更换一次催化剂,同时应对整个仪表控制、催化反应器、加热器等进行全面检查,以防气体泄漏酿成事故,实验表明解毒温度只要大于500度即可达到目的,即使是较难分解的SiH4也可分解完全。但为了更加有效,建议采用700度为控制参数,温度过高有利于转化,但太高对反应器,催化剂将产生不良的后果。2、6、解毒装置工艺流程简介含有有毒成分的气体混合物,进入解毒反应器的预热层,同不锈钢填料进行热交换,然后进入催化反应器,反应器内氢化物在催化剂的催化下,发生热解反应,催化器设有6只加热器,总功率为1.5KW,采用380V电压供电。装置在40分钟左右能达到700度左右,解毒工作结束后,停止加热,用氮气吹洗反应器,目的是将床层里的接反应产物吹走,以防积累而堵塞系统,热解产物为细腻的絮状物,或粉状物。为防止产物损坏阀门,建议不用填料阀。装置中加热器长期在700多度的环境下工作,是极易损坏的部件,采用常规的加热器无法使用的。在装置的出口配有气体报警仪表,当气体超标会声光报警。由于反应器工作的温度较高,保温是十分重要的,保温不好不仅浪费能源,同时由于散热导致仪表原件的老化而影响仪表的正常使用。我们的设备采用了多种不同新型的复合保温材料,经测试其外表温度不超过30度,满足了用户的合同要求。3、 存在的问题干法解毒在深度、使用方面比湿法有很多的优越性,是LED、IC生产必须的使用单元设备,其特点是操作简单、无废气废液产生,但对气体量比较大的处理,该技术就不是理想的工艺。同时由于裂解在高温进行,因此,催化剂的粉化、解毒后的产物积累,导致的系统堵塞,是必须解决的问题,尤其是乙硅烷,由于其分子含有的较多的硅,出口极易堵塞,这就要求在操作时一定要优化操作条件,理想的工艺是:在干法解毒装置前再增设一个辅助初级解毒装置,这样可以使进入干法解毒装置的气体绝大部分在前级被处理掉,同时也使上游MOCVD、MOVPE工艺尾气内的固体颗粒物被溶解或洗涤。为了提高前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