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东全访谈记录(终).docx_第1页
何东全访谈记录(终).docx_第2页
何东全访谈记录(终).docx_第3页
何东全访谈记录(终).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编者按】美国芝加哥的魅力,没能打动他毅然回国的心。十年来的拼搏与奋斗,他为中国带来了国内第一个燃油耗标准,第一个机动车污染控制标准以及快速公交规划设计的理念。对于学弟学妹,他寄予着殷切的希望,也提供着珍贵的指点。争先领路的环保促进者 清华大学1989级 何东全 访谈纪实环境学院 朱佳迪 高韵扬【何东全简介】何东全,1989年入学, 1994年毕业以年级第一的成绩升入直博,郝吉明老师的第一个直博生。本科毕业的论文是九五攻关,关于锅炉脱硫的一些技术的研究。博士期间与郝老师主要做机动车方面,城市交通和机动车的污染控制, 1999年1月博士毕业应美国能源部招人,到芝加哥的实验室做了两年的博士后,研究方向是机动车污染控制,交通能源的消耗问题以及节能环保和先进的汽车技术。2001年回国,重点研究城市的设计与规划。个人发展清华环境学院要做中国的“国家队”何东全学长,1989年入学, 1994年毕业以年级第一的成绩升入直博,郝吉明老师的第一个直博生。1999年1月博士毕业,2月答辩,原本要留校,但巧合的是,美国能源部当时招人,去了一个在芝加哥的实验室,在那边做了两年的博士后,研究的方向是机动车的污染控制,但同时也研究交通能源的消耗问题以及节能环保和先进的汽车技术。学长表示,2001年回国时,对于是留是走也犹豫过,但是他是比较坚定的要回国的,有很强烈的愿望要回来。现在已在美国能源基金会工作了十年。当提到自己的工作,何学长自豪地说,第一个是第一个机动车污染控制标准是环境学院系做的,他那时也是主要的参与者。中国的第一个燃油耗标准也是他在基金会提出的。当时中国没有这方面的概念,从没有到慢慢向公众介绍,到建立了这样的概念,这是他比较自豪的事情。快速公交规划设计的理念也是由美国能源基金会带到祖国的。他的下一个挑战是想要去改变中国规划建设的体系。学长将他的工作部门对我们做了详细的解释:美国能源基金会是一个国际机构,主要工作是组织项目,当确定一个目标之后环保部和相关的政府机构、企业一起来形成一套思路,再去组织每个方面。能源基金会在中国有八九个项目,关注不同的领域,有可再生能源的领域,有工业的节能和环保,还有城市的项目,主要是在其中起到领导和统筹规划的作用。何学长说,正如井文涌老师、郝吉明老师等提出的那样,清华环境学院要做中国的“国家队”。“国家队”有两个含义,第一就是要在国家政策上有发言权,有自己的声音。第二就是在技术上要有自己的技术。技术还分为硬技术和软技术。软技术就是一些模型的分析、软件的开发。中国现在缺的不是这些技术,而是怎么把这些技术串起来、联系起来去应用。清华确实在这些方面很不错。何东全学长也指出,虽然环境学院经费很多,但是就和整个国家一样,走得太快,思考很少。国家出的几次大事故应该引起年轻一代的思考。学术领域在国家的环境领域要有话语权谈及环境学院的未来发展,学长表示几位前辈的话非常对,就是在国家的环境领域要有话语权。现在清华的平台非常好,但要在这个平台上继续往下走确实需要好好规划。他认为首先要对国际动态有一个很深刻的分析和认识,比如哥本哈根谈判这件事,中国首席谈判背后的支持力量,都是清华的,当然这不是环境主导,但是国人应该对这个问题有更深的认识,因为这涉及到后来的十二五规划,跟它相关的政策啊等。虽然它是以一些文科为主的,但陈老师,王灿老师是介入了的。从国家政策的衍生和发展来说,还有我们核心的很硬的那种不光是人员的力量,还有技术,就是国际上最领先的,你的一些模型大家都能去应用。模型是所有东西都要用到的,模型有不同的层面,规划也要用,政策也要用,甚至最简单的设计一个发动机,也需要模拟的一些电脑手段。东全学长表示,环境学院的强项就是综合性。当问到我们环境学院未来可能的突破时,东全学长表示,十二五期间,“C的事业”是一个更大的市场,未必是环保部能控制的的,是整个国家的政策都围绕碳和节能减排。具体结合十二五,环保这边主要是减量控制,其核心中脱氮脱硝,包括一些模型,以及其中的一些技术,其中有软有硬。硬的是一些具体的技术,国家相关的政策。例如锅炉的排放、水的回收和利用,特别是十二五期间,要求处理得更快,水的利用方式更灵活,里面又有很多新的技术、规划法规和模型,。其实就是当国家有了一个方向,接着就会看到跟着建立的一个政策体系和法规体系、技术的分析体系和应对体系等,包括固体废物、废弃物等处理体系的建立,在十二五都会有一个大的发展。环境学院的这几个大的主要的方向在十二五都是要发展的,从技术的核心来说脱氮脱硝技术,包括汞的技术,都会是主要方面。当谈及环境方面的问题时,学长坦率的表示问题肯定存在,需要我们来解决,要没问题也不需要环境学院了。就像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他举了个例子,他们当时做北京市汽车污染控制。当时北京市汽车总公司是清华汽车系的,和郝吉明老师相对拍桌子,说“你就是把中国汽车工业毁掉了”。这就是角度不一样,但他还是很佩服这个人的,北京汽车的很多发展此人是功不可没的。但这种矛盾冲突是一种健康的冲突,大家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但都是为国家好,只要不断的再往上走就好了。所以不用担心没有事做,任何人都会面临很多挑战,不论是理念上的挑战、技术上的挑战还是应用的挑战,但这就是工作的环境,没有必要把它当成阻碍,“我们选择这个学科的使命就是要突破它”。倾情指导你的答案就是你觉得对的事情 采访过程中,同学们流露出了大学第一年的迷茫与困惑。何东全学长以沉稳成熟的语调给予同学们谆谆教诲。他表示一时的困惑很正常,人生走到这个阶段一定会面临的一个选择。回忆起自己当初的状态,他说,如果用一句话来说这个问题,看这个过程对你成长的帮助有多少。他坦承地说,如果他不是第一名,他不能直博,也出不了国。但是这个过程也缺了很多东西,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发现有些东西是缺失的。东全学长说,实际上你的答案就是你觉得对的事情,去做就好。比如我们觉得社会工作很重要,那就要明确地知道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且我们处在一个人人都很牛的一个环境里面,不可能全做好,社工上花时间肯定做不了年级第一名。不过也别困惑,考到班上二三十名的时候,别觉得这个东西是是很大的压力,明确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如果就是开拓社会经验,那就牺牲这一块。如果一件事你可以做到去承担这件事的结果,那这就不是一个特别大的事情。可能每个人都会有这种迷惑,比如遭遇不及格,没有必要太担心,真正到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的学习能力和聪明才智是足够的拿起这件事的。清华真正出问题的人,其实是心灵和经济出问题,而不是能力出问题,没有完全没有能力的人。没有人可能同时做好所有的事情,自己要学会承认这一点,任何人都不是完人,但是仍然要努力,要给自己一个很好的定位,要知道自己能做多大的事,能做到什么程度。清华的孩子没有必要去觉得不如任何人,只是精力的分配不一样,时间使用不一样。到大学来你们就要经历这么一个过程,要放弃一些东西,有舍有得,但不要指望所有人都如此,肯定有些人专注于学习,也可能有特别聪明的两方面都做得好的。最怕的是被这个环境拖着走,却又不知道最后的结果是什么样。以清华孩子的聪明才智,如果能够做到有很强的思想,自己知道自己做什么,而且不为外界的环境所缚,对整个人生成长非常重要。大三大四会有一段迷茫的时候。现在的学习压力也大。自己对自己的要求高,周围环境也促使我们不断学习。我特别希望把这点转达给大一大二的同学们,大家不要惊慌,你们一定是最优秀。只要你们能够一步步完成学业,你们出去一定是社会的精英。不用为暂时的学习上的落后而感到有压力。清华的孩子压力是很大的,大家只要一步步做过,身心健康出去就很好。学长给予我们很高的肯定:“你们已经站在一个非常非常高的平台上了,当然大家可能对着这个上清华都非常自豪,我相信对每个作为一个清华从本科开始的一个人,大家的自豪感时是一定都有。这个平台已经非常非常高了,你下一步不管你走哪条路的宽度要比其他差一点的学校多。”学长分享他的招人经历:一收简历就几百张,根本没办法去看也没办法去了解,现在二三流的学校根本没有机会,这也就是现在的社会状态。十份简历有八份清华的,基本上就是这样一个状况。站在这个平台上首先机会已经很多了,比其他的人要多得多。下一步就是你的目标是什么,你要做什么,你做的环境能发挥你什么。还有就是确定你的方向,越早确定你的方向就越有利,那你就只带你做的事情值不值得,每件事情都有它的意义,但是对你跟你的目标是有差异的。比如说你将来要出国,是在美国工作还是回国,这又是一个选择,处理的方式都有差异。读研越早参与到项目和师资里面去,那空间就越大。现在系里面有这么多项目,实验室,主动找老师去聊,看看有什么能帮忙,当然这个反过来可能负担更重,但是参与到项目和在外围看又是不一样的,知道老师都在做什么事情,什么是方向,这个也在帮助做一些筛选。殷切希望我巴不得对学校有一些贡献当聊到对学弟学妹的的希望时,学长爽快的表示愿意为同学们提供尽可能的帮助。“清华的孩子做社会活动,你找我,我巴不得对学校有一些贡献,我会很痛快地去帮着做。我们整个校友的网络是非常厉害的,清华做得好,在外面拿项目,我觉得与这个网络是有直接关系的。”提到对我们的建议,学长强烈建议要多多与人交流。他特别提到了国际学校“他三天两头就有这种小型的workshop seminar,它占它的课差不多三分之一还要多,就是这个不断去跟人沟通,不断去跟人碰撞。所以我就觉得,第一要进入项目,第二如果你进入项目以后,你跟的这个老师比较有视野的话,那这个项目就是值得去做的,要跟着去听,刚开始可能听不懂,甚至可能觉得有点浪费时间,但是我觉得这个过程对人的成长的促进是非常非常大的。那么再往下,到大三大四了,就开始真正想出国的问题了,还是那样,要主动地跟国际学校接触。”何学长回忆起他当年的历程,他当时正跟着世界银行的一个项目,那个项目有几个国际专家。那时候他什么都没申请,只是帮忙写了几篇文章,然后美国能源部就点名来要人了。他笑着感慨,其实当时他没有想出国,就想留在学校老老实实当老师,或者在研究所。“但你看这个过程,就是你有交流。就比如说你认识五个大教授,在美国研究生这个体系中,教授是有决定权的,他要你,那你过去就太简单了。像你们这个能力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我前前后后送出去的人也有个二三十人了,你后来想起来其实出国很容易,但是要强调的是你必须要有目标。”他再次强调,我们这个年纪,不管是出国还是读研,一定要想清楚这几年要干什么,要对自己的人生有个设计。现在可能还决定不了,但是要不断地想,不断地去沟通去交流。人是没有完人的,不要苛求什么都要好,不要想着身在清华,什么都要追求完美,世界不是完美的,我们也不是完美的,只要想清楚这点就好。学长非常热情的说,以后他也非常欢迎学弟学妹,有一些国际活动时,学弟学妹想要参加帮忙那更好。“我这很愿意你们来这儿实实习干干活儿什么的。我希望能提供给你们一个平台,让你们能跟国际上那些人去交流。”谈到对母校的感情,学长更让采访同学感到温暖:“我对清华的感情是非常深的,我在清华十年,到了单位后,每年和环境系、清华的合作也是一直在开展的。所以从我个人来说,我很愿意为清华做更多的事。但那些立个牌、栽棵树都是小事了。如果从校友来说,他的网络、资源和学校的沟通应该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从我个人来说,我还在研究的这个圈子里,也一直在做这个事,从校友的角度来说,我们愿意做这个事,当然清华搞的也不错。那怎么样把学校和校友结合得更紧密,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同学访谈感悟】高韵扬:“我巴不得为学校做点儿贡献”,一句话令我非常感动。正是因为有着一批又一批如此心系母校,无私奉献的校友,因为他们对学校的回报对后继者的殷切帮助,才有清华杰出成就的百年传承。身为清华人,我们更应思考,我们能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