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阅读延伸题总结.doc_第1页
[精品]阅读延伸题总结.doc_第2页
[精品]阅读延伸题总结.doc_第3页
[精品]阅读延伸题总结.doc_第4页
[精品]阅读延伸题总结.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阅读延伸题总结 阅读延伸题总结(标准答案、命题类型、命题用语、应对方案、答题技巧) 一、文言文(一)内引外联型 1、西城一模T10第卷文言文中,明崇祯帝认为黄道周“性偏执”,不是能够挽救时局的人。 清乾隆帝却认为黄道周“立朝守正”,是“一代完人”。 根据原文,联系现实谈谈你对黄道周的认识。 不少于200字。 (10分)示例(9分)我同意乾隆的看法,认为黄道周是个能“立朝守正”的“一代完人”。 /作文针砭时弊,非有才者不能为;不与奸佞之人同流合污,非有志者不能为;忠言进谏,屡挫不改,非忠诚爱国者不能为;抵抗强权,维护百姓,非心怀仁爱者不能为。 这些都是“立朝守正”的必备品质!虽因坚持己见偶显迂阔,但其秉持儒家礼法,规范皇上行为的理念和拳拳为国之心却不容否定。 /现实生活中如若有这样的官员,我们可能也会因其秉持己见、不合流俗而给出“性偏执”的评价,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正是有了沈浩那样的与世俗行为抗争的远见卓识与勇气,才有了对一个国家制度改革走向正轨的推动力量。 /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黄道周是“一代完人”。 2、朝阳一模T10.阅读延伸题第卷文言文中,唐邕两次直言进谏都得到了皇帝采纳,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结合现实,请谈谈你的认识。 (不少于200字)(10分)示例(10分)唐邕两次直言进谏均得到了皇帝的采纳,皇帝听取他的意见,才能做到赏罚分明,治国有方。 /我认为,执政者应广开言路,善于采纳意见,才能更好地处理国家事务。 /齐王听取了邹忌的进谏,广开言路,才能使“燕赵韩魏皆朝于齐”。 魏征直言进谏,皇帝采纳,以规范自己的行为。 楚王听信佞臣,不善于纳谏,放逐屈原,自己也落得个首身异处的下场,这也是不纳谏的后果。 在今日的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听证等制度使执政者更好地从人民当中获得意见,因为有此制度,才能使得代表们积极发言,从各个角度提出尖锐的意见和良好的建议,我们的国力也因此逐渐强盛。 /因此,执政者需善于采纳意见,才能更好地治国。 归纳小结 1、命题方式依据文中人物形象或者事件命题,谈自己的“看法”、“认识”或“评价”命题类型内引外联型(根据原文+联系现实)应对策略 1、根据问题,向内挖掘。 2、有理有据,深入分析,概括全面,不能偏颇。 3、辨清要求,联系比较,正反事例均可。 4、精炼语言,尽量文言化,以压缩字数,增加内涵! 二、诗歌鉴赏(二)完全向内挖掘型 1、北京抽样测试水调歌头平山堂用东坡韵第13题从这首词的结尾两句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这首词的内容。 对这一形象进行评价。 (200字左右)10分。 示例(10分)全词最后一句勾勒出一位末路英雄的形象/家国破亡,前途未卜,寒风凛冽,只有他一人伫立在那里,坚毅地骑在马上任凭西风呼啸,孤独而悲壮。 在祖国秀丽的大好河山却被金人所占领的时候,词人壮志未酬,遗恨万千,同时饱含对家人和故土的思念,在俯仰之间叹息,不甘成为“磨灭英雄”。 /我认为,他这一形象刚直不屈,饱满有力,是一个十分典型的爱国者形象,可以与“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辛弃疾相媲美。 胸中激愤难平,却又屡屡被现实所打击,“孤啸”尽显英雄之落寞。 2、东城一模一剪梅(南宋)刘克庄T12.这首词刻画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请选择其中的一个,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200字左右)(10分)示例(9分)我选择王迈。 /友人远行,且于夜里离去,王迈不顾“天寒路滑马蹄疆”一直送到风亭。 饯行畅饮、谈诗论文,王迈的真性情一览无余。 王迈是热情的,要不然不会选择在如此艰难的夜晚紧赶慢赶只为送朋友最后一程;王迈是不拘小节,不展小情的,离别之夜没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反之竟然如故友重逢一般大啖酒食。 悲伤或许也有,但他却把它化作酒喝下,化作诗高唱,竟让人感觉不到一丁点儿伤感,说明他只想带给友人更美好的回忆。 而后,他又展露出更为豪放、疏狂的一面,与友人一起谈到兴起,无所顾忌,更不理会旁人讥评嘲笑。 /好一位东床快婿王羲之的形象!王迈之个性世间少见!叶梦得 3、海淀一模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作T13.有词评家说豪放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叶梦得的这首词颇具豪放之风,请你任选一个角度(如景物描写、人物形象刻画、情感抒发等),对这首词字左右)(10分)的豪放风格加以赏析。 (200示例(10分)此词情感之抒发颇具豪放之风。 /作者起笔三句,写登楼远眺,所感却非离别相思之愁。 作者想起了谢安。 “想乌衣年少”等七句,作者充满激情地描绘了当年谢安的英勇,在对前人的赞赏之余,亦让人感到作者内心涌动的深情。 下阙作者笔锋一转,由古及今,感慨世事沧桑。 一句“无处问豪英”,苍凉之处让人进一步接近作者心中之深情。 尾句“东山老,可堪岁晚,独听桓筝”将谜底揭晓,作者仿佛调侃谢安,实则在调侃自己一身报国热血,却终究不为人接纳。 /此等哀愁,作者表现得含蓄深沉,令人读而心惊,非为杨柳岸,梦得自有东坡遗风。 示例(9分)本词的豪放风格十分典型,似是每一处景物描写都溢涌出一种豪放气概。 /起句写词人登高远眺之景,视野雄浑开阔;继而遥想当年的淝水一战之景。 “沸浪骇奔鲸”寥寥几笔就将战景描绘得宏大有力。 下阙视角变换,写八公山下之景,既有断崖草木的刚直峥嵘,又有天空中的云涛吞吐,作者的豪放之气在博大之景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综观全词写景格调,同东坡赤壁怀古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们也仿佛于此震撼人心的雄伟之景中,窥探了词人的铮铮铁骨。 其于绘景中挥洒的万丈豪情,令人为之动容。 归纳小结2命题方式“结合本首诗词的内容”进行“阐释”、“分析”、“赏析”或“评价”命题类型完全向内挖掘型应对策略 1、审清角度。 无外乎从“形象”“情感”“手法”“语言”角度入手。 2、赏析具体。 落实到句子甚至是字、词,联系设问角度,深入分析。 3、如果是赏析全篇,要分层照顾全篇,注意概括、过渡。 4、语言要精练、优美,向诗词意境靠拢,修饰词汇丰富。 5、开头结尾观点要明确,按照要求扣题。 6、可以向外联系,但是打开思路、一两句话即可。 (三)引外证内型 4、宣武一模新城道中(二首选一)苏轼T13对于这首诗第二联即第 三、四句的评价,存在不同看法。 元代方回瀛奎律髓卷十四云“ 三、四(句)颇拙耳”;清人纪昀也认为这两句中的“絮帽”“铜钲”的比喻太俗气这种看法吗?请以你所熟悉的古诗词作品为例,写一段赏析文字谈谈自己初日挂铜钲”中比喻这一修辞运用的评价。 要求观点鲜明,分析深入,表达得体,200字左右。 (10分)参考作品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白居易琵对“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究非雅字”。 你同意琶行;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示例(9分)我不同意纪昀等人对此两句诗的评价。 /苏轼这两句诗尽管看起来取譬浅近,但是却把晴天云朵的洁白柔净和初升太阳的新鲜明亮写得形象生动、富有神采而且别具一格。 作者进得山来,桃花笑柳条舞,一路喜气盈盈的感觉,全被这通俗易懂的比喻烘托了出来,与农庄风格、山行之乐相得益彰。 苏轼不是不会运用比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便是他笔下不乏雅词的鲜明例证,而此处却不避通俗,显然是在追求一种与外物和谐同化的意境,这与陶渊明以“狗吠”“鸡鸣”入诗的白描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构思不惟不俗,反而俗中生雅,境界独到! 5、崇文一模读山海经陶渊明T12.对“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有两种理解。 一种认为居于僻巷,常使故人回车人,故人却常来。 你更认同而去,和世人很少哪种理解?结合本诗,并联系你往来;另一种认为车大辙深,此穷巷不来贵学过的陶渊明作品,阐述理由。 (200字左右,10分)示例(9分)我同意第一种解释。 /就本诗来看,陶潜所描绘的均是田园生活的乐趣,从繁茂的夏草绕园而生,到时归诗书的泛览流观,诗人俯仰啸歌,自得乐趣,岂需他人眷顾?故诗人大概也愿意少与世来往,醉于风和景明的田园风光,乐琴书以忘忧,感自然之造化,思宇宙之宏大。 再者,陶诗有云“请息交与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这充分说明他交往甚少并厌于交往,沉浸在情话琴书之了中。 即使是身处闹市,他亦“心远地自偏”,“悠然见南山”,况于穷巷乎?/故第一种解释更合适。 归纳小结3命题方式联系相关作品,类似手法,分析、评价本诗的内容理解、手法或者效果、风格。 命题类型引外证内型(向内挖掘50%+向外引证50%。 )应对策略 1、读懂诗歌是基础。 2、对所探究的问题认识有自己的判断和理解,或者在提示之下明确观点。 3、文本内部分析要典型、明确、精当 4、所联系的内容要从能正面或者反面对观点进行论证。 5、注意过渡衔接问题 6、要用鉴赏语言,评价要有高度 7、扣回题目上来! 三、小阅读、(四)迁移应用型 1、东城七校联考T 15、文中说“艺术创作中,心有多大,则世界亦有多大,我悲物亦悲,我喜物皆喜,天地万物无不着我之色彩”,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加以阐释示例(10分)。 200字左右我联想到了对于同一事物,由于诗人的感情不同,往往会创作出感情完全相反的作品。 /比如同样面对荷花,李商隐会吟出“留得残荷听雨声”的凄苦悲凉;周邦彦则会从“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想到自己魂牵梦绕的家乡;还有人会发出“唯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的赞美。 同样都是普普通通的荷花,却因着上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而展现不同的风貌。 李商隐带着悲凄的感情,所以他看到的是被雨打落得残荷;周邦彦思念家乡,荷花也就变成了他思念的寄托。 /所以,万物在作者眼中的不同皆因本人的内心情感不同。 2、东城期末 16、齐白石先生曾经绘一幅幅画,并提诗“蛙声十里出山泉”(见右图)。 请你根据上文作者对诗画关系的评述,评价这幅画。 (200字左右,10分)在齐白石先生的画中,一条清泉从山间淙淙流出,间或有蝌蚪随流而下,水花飞溅,充满生机。 这与所题诗句“蛙声十里出山泉”相映。 画中实写山泉与蝌蚪,虽无蛙,却由小小蝌蚪可知这蛙必隐没于石隙之间,而蛙声也就被人领悟,在心中响起。 清泉而下,一路奔腾,蝌蚪所游之处,不无蛙鸣,绵延十里。 齐老赋予了画作山泉与蝌蚪,诗体“蛙声”与“十里”,引发了观画人的情感与遐想,以致话虽无声却心有蛙鸣,画虽不长却人之所想十里。 /诗画沟通结合,相得益彰。 于点滴间流露出齐老高远的艺术修养与境界。 归纳小结4命题方式根据文章的观点,结合自己的体验,对外界的例子加以阐释、评价命题类型迁移应用型应对策略 1、完全参透文章的观点。 非常重要,因为这是你分析问题的工具。 2、活学活用,用到自己所找到的实例分析中。 3、严格按照原文的表达,抓住关键词、逻辑关系,不能走样! 4、选例要典型,体现出自己的积累。 5、语言表述要严密。 6、保持清晰的分析思路和层次。 四、大阅读(五)内引外联型 1、海淀一模水之经典T19作者说九寨沟的水可以把虬枝沉木等洗涤得清纯洁净,如同脱胎换骨一般。 其实,生活中类似这水还有很多,他们滋养了我们的生命,净化了我们的心灵。 请你展开联想,谈谈你的认识字左右)(10分)的人、事、物。 (200示例(9分)好的文学作品就如九赛沟的水那般净化了我们的心灵。 /读一本好书便如同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书中蕴含的是作者的思想结晶与情感的辛酸,是社会百态,是世间炎凉。 徜徉于书中,便仿佛与现实的物质世界隔离,没有金钱,没有欲望,有的只是精神的纯粹。 因此在借助书这一平台与作者交流的过程中,我们汲取了生命的甘泉,净化了自我的心灵。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有了从物质世界到精神世界的渠道,九赛沟不可能常去,但好的书籍随手可得。 这样我们就能构建一个坚固的精神世界来抵御物欲的侵袭。 示例(10分)梁衡笔下的冬日香山就是生活中可以洗涤灵魂的一种事物,冬日的香山,没有尘器和人群,惟有一份沉静和稳重安详,脱离了草木妆点的香山的浩然正气总能引发我去到香山时内心的震动,它的静谧让我沉静下来思考,它的浩荡广阔使我摆脱城市市俗的喧闹静听那穿往的山风的音响,它的不加修饰令我感觉到清新,纯洁的自然的呼吸。 人总能从自然中领悟一份无争,一份自尊,一份傲然的气势,这山既为人们提供了心灵的荫蔽,又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从容,静谧的生存状态。 2、西城一模墓碑后面的字鲍尔吉原野T19文中说“为词语流泪,说明他的血液曾经融化过汉字当中芳香高贵的成分。 联系自身的读写实践,谈谈你对汉字示例(9分)“芳香高贵的成分”的体察与感悟。 不少于200字。 (10分)汉字中芳香高贵的部分代表着中国名族文化。 读陶渊明的诗我嗅到了清新淡雅的田园之香。 质朴是他的文字中芳香高贵的成分;读苏轼、李白的诗我感到了他们那狂放豪迈的激昂之情。 阔达是他们文字中芳香高贵的成分;读鲁迅的文章我顿感锋芒冲破阴云,义愤填膺。 犀利是他文字的芳香高贵的成分。 他们的共同点便是写作时倾注了百分之百的情感于文字之上,反复推敲,终成名篇。 而相比那些随意歪曲、作假的文字,它们成分的对比便映射着作者血液、精神、灵魂的天壤之别。 3、朝阳一模危险的生命T19.文中金叶树的形象给了你怎样的启示和感悟,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不少于200字)(10分)示例(8分)树干笔直,伞状叶盖,满身披着金甲的树在文中是力与美、坚强与磨难抗争的表征;是顽强的生命于困苦的险境之中不屈向上的形象;是生命之华美于灾难之丑恶的最强烈的对比;也是象征了喀尔喀牧人的最美好的心愿,最深切的期盼。 作者用“美则生,失美则死”来为金叶树的生命作结,在我们读来,金叶树的形象好像和中国人的形象结合在了一起在连续发生的雪灾、地震、旱灾面前,中国人也体现了金叶树顽强、积极、面向美好未来的坚忍。 再恶劣的处境也打不垮一种奋争的精神,反而更衬托出来人的壮美!作者对金叶树的形象的赞叹启迪我们要让自己、自己的民族能如金叶树一般,活着,且美,且不惧艰险。 4、宣武一模鹭鸶的国境T19文章结尾写道“白色的鹭鸶,在暮霭深处款款呼唤着”这里的“呼唤”,从本文来看可能指哪。 要求观点明确,有些内容?请任选其一,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必要的阐发与分析,表达得体,200字左右。 (10分)对文中的“呼唤”作出领悟和阐释示例(9分)在我看来,文中的呼唤指的是一种对于人们内心中朴质、宁静的呼唤,作者久离养育自己,让自己的人格成为芬芳泥土的延续的农庄,而过久沉溺于繁华都市的浮躁中,内心渐渐失去了一份朴质纯净。 而对于我们当代都市人来说,同样是对我们内心深处宁谧淡泊的一次呼唤。 久居闹市中的我们眼中或许充斥着利与欲的诱惑,我们忽视着源于内心深处人类最本质的纯净,于是,当来到“鹭鸶的国境”时,那鹭鸶才会眼中充满着一份对人心底质朴的呼唤,这呼唤告诉我们,是时候远离那利欲纷扰,来苗栗田间洗涤一下我们的心灵了。 归纳小结5命题方式从文本出发,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阅读经历,谈“启发”、“感悟”、“体验”。 命题类型内引外联型(文本理解概括+事例证明70%左右)应对策略 1、审清文本的出发点(形象特点?内涵、哲理?)。 2、合理联想,生活、现实、历史中取材都可以。 3、立意高远、新颖、深刻。 4、有选例要求的选例要合乎材料,要有文化底蕴。 5、无选例要求的也一定要避免空谈,最好有例子。 6、表达尽量优美,有感情。 (六)联系现实型 5、崇文一模在这里,看到不同的鲁迅T19.第九段提到“在今天听来,鲁迅这番话仍有不寻常的意义”,联系现实,谈谈你对“不寻常的意义”的看法。 (200字左右,10分)示例(9分)鲁迅认为,美术的真谛在于发扬真美,以娱人情。 /此话颇为有理。 美术,本身就是创造美的过程,人们正是在美的创造过程中陶冶性情,获得价值的。 而如果急于见利致用,把美术当成了一种获取利益的工具,便不是在创造美而只是在追逐诱惑了,更与陶冶性情的宗旨背道而驰。 /想现在很多从小学艺术的孩子,其家长都抱着望子成龙的心态,巨大的压力不仅使孩子根本无法感受艺术之美,而且会给孩子很多世俗功名的暗示。 从艺之人不能喜爱艺术,那么艺术就和拉车之人的洋车毫无两样,都是劳累身心的器物罢了,艺术不会有成就,人心也不会幸福。 示例(10分)鲁迅“发美术之真谛,起国人之美感”这一对美术教育的主张,在“见利致用”的现今,就如警钟一般发人深思。 /当今社会中,美术和音乐这类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方式却成为人们为自己的履历增高添彩的手段,而在这种心态下塑造出的“高超技艺者”鲜少有真正打动人心的力量。 /正是人们的急功近利和扭曲的价值观把本来纯净的教育变成一种功利性极强的折磨。 美术和音乐的教育本身只是为了正确引导人们天性中迸发出的爱与激情,鲁迅对美术教育的主张也指明了这一点。 而这种对艺术的纯粹追求也正是当今社会缺少的。 6、北京考试院抽样测试重峦叠嶂间的田园第19题T19.作者说“文化上的高峰有时候可能被云雾遮盖数百年之久,而这种云雾主要是朦胧在人们心间。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联系本文之外的例子谈一谈。 (200字左右。 10分)示例(10分)一个天才被埋没,一种高品位的文化不被认同,这种现象令人深思,我认为其原因主要是当时人们的认识和理解不能达到一定的认知高度,抑或是流行的价值观限制了人们的判断。 (解说句意,表明思考)/梵高的“向日葵”被日本电信以上亿美元收购,而这位才华横溢的荷兰画家生前仅以低贱的价格卖出过几幅画,最终在饥寒贫困中发狂死去。 (举例)/梵高的悲剧恰恰反映出人们拒绝认同不被主流看好的文化,而伟大的作品往往会超越一个时代。 人们人云亦云和追求轰动效应的心态导致他们不愿静下心来体会那些看似平淡、边缘的艺术、文化。 (分析说理)/唯有真正安静下来用心观察体味那些被忽略的美,才可能成为先觉者,才可能去理解认同那些伟大的作品。 (表述完整,有条理) 7、海淀期末菊痴T19.不参加花卉协会,不给其他菊花爱好者一根一枝,以免谬种流传老菊头的这种做法,有人认为是一种对事物纯正品质的坚守,可以理解;也有人认为这种行为反映出一种狭隘的保守意识,所以不应提倡请联系现实,谈谈你对生活中类似示例(9-10分)行为的看法。 (200字左右)(10分)老菊头坚决不让谬种流传,正是对事物纯正品质的坚守,可以理解。 劳斯莱斯始终坚守精雕细作的工艺,至今仍保持名车桂冠;而三元等厂家没能如广告般严把品质关,最终砸了自己的品牌。 对品质的坚守,也是对信念、人格的操守。 然而,坚守品质并不意味着闭门造车,老菊头正是因为对绿荷过分狭隘的保护才导致她芳魂去矣的悲剧。 过于保护正宗,就会失去与新事物发展联系的机会,无法与新时代相适应。 我们要坚守品质却不能固步自封,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坚守中革故鼎新。 归纳小结6命题方式某句话、本文引发了怎样的思考?“联系现实”谈一谈认识。 命题类型联系现实型(联系现实为目的,占60%80%)应对策略、理解文章主旨。 、紧扣提问答题,类似事例要找准,不能偏差。 、对现实生活有一定敏感度(活用),反面取例更容易。 、选点要小,事例要具体,完全符合题目要求。 、注意层次关系。 (七)模仿构思或者手法,自我创作型 8、东城七校联考流浪的河流T19.本文的作者从一条细细的河流领悟到“流浪是一种生命成长,奔向成熟的过程”。 在生活中,有些看似平凡普通的事务,却常常蕴含生活的道理,人生的智慧。 请你根据自己的生活阅历人一事等等平凡物象给你的感悟。 (200字左右)(10分)示例(9分),谈谈一花一木,一蝉要经过漫长的十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孵化、成熟,但它们可以飞行,可以有树上鸣叫的时间却只有七天,然后便将迎来生命的终结。 在这七天里,它们在夏季的烈日下不倦地歌唱,像是在展示它们灿烂的生命,用最张扬的方式迎接灭亡。 蝉的生命历程提示我,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度,也不必刻意追求一生的辉煌和荣耀,就算人生的大部分是苍白又疲惫的,就算经历了漫长的等待,但只要有一次实现梦想、绽放光芒、尽情享受生命的机会,纵使它很短暂,对于这趟生命之旅也足够了。 示例(8分)我曾经以为笔就是笔而已,结果却是笔教会了我怎样面对生活。 我的笔总是不好用,钢笔常不出水,圆珠笔一用就漏油,不管是同学们推荐的何种好笔,到我手里都要咋了招牌!知道有一天,我忽然发现错的原来是我是我握笔的姿势就不对,总是压得笔“抬不起头来”,还把自己的手腕弄得生疼。 于是我换了一个姿势,一下子就适应了。 生活也像是在书写,如何面对、如何选择好比我们的握笔姿势。 用乐观的心去面对坎坷,生活愉快;而用压抑的心去面对困难,好日子也会变的苦闷。 从此我信奉“切莫垂头丧气”的箴言,用正确的心态生活,想每天都能如平凡的好比一样顺滑流畅! 9、西城期末城市的气味T19.文中说,“一个城市的气息,其实是一个城市的精气神”。 请你从“气”味的角度气息,表现出其所具有的精气神。 要求不少于200字。 (10分)示例(9分),描述你所住城市的我所居住的城市气息是多元化的。 秋天是银杏的香气,成熟的芬芳,那叶金黄如小小一把扇子,秀丽温润。 冬天的北京是温暖的烤白薯味儿,路边昏暗灯光下,小贩清脆叫卖,热气腾腾中弥布家的温馨。 清晨的北京是一缕香茶,四合院里伴着头顶的鸽哨,就着槐树落蕊似有还无的绵绵缭绕,香气沁人心脾。 傍晚的北京是一片静谧,你可以闻到植物的气息,泥土的潮湿,小草小花站着露水透出清甜味道,静静地不多言语,你可以呼吸远处西山的青翠,安享近处什刹海的碧波荡漾。 这就是北京的气息,时而温婉,时而热烈,时而刚毅,时而沉静。 我爱着城市的气息,正如我爱它的精气神。 10、东城一模乐书T19.文章第二段中作者说,“陶渊明说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金圣叹读到西厢记不瞅人待怎生一句,感动得三日卧床不食不语。 这都是读书的至高境界。 请你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谈谈你对“读书的至高境界”的体会。 (200字左右)(10分)示例(9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