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平塘县摆茹中学:莫友娇教学目标:1、 揣摩诗歌的语言,进行朗读训练。2、 品味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3、了解本诗的体裁及关于杜甫的相关文学常识。4、重点词句的背诵及理解。教学重点:重点词句的含义以及作品的思想感情。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从我们呀呀学语起,我们就开始背诵各种脍炙人口的诗歌,其中尤以李白杜甫的诗最广为流传。今天让我们走进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去品味他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去感受他忧国忧民的人格魅力。二、作者简介(大屏幕显示,让学生回忆填空)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因其做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其人格高尚,忧国忧民,诗艺精湛,又称“诗圣” 。著有杜工部集,著名的诗篇有三吏、三别等。(补充: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三、写作背景1.题解:“茅屋”指诗人杜甫所居住的一间茅草房;“为”,被;即杜甫所居住的茅草房被秋风吹破了。“歌” 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通称“歌行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2.写作背景:作者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也身居一官半职,为什么却居住在这不堪风击的茅草房里呢?大家看课文注释,这首诗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写的?安史之乱(展示大屏幕):公元759年暮冬,杜甫因躲避安史之乱流亡到成都,靠亲戚朋友帮助维持生活次年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好不容易在城西七里的浣花溪边找到一块荒地,盖起了一间茅屋,总算有了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3.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我们学过的杜诗中是怎样来描写安史之乱给人们带来的灾难的?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战争残酷,死伤惨重,民不聊生,衣食无着,就连老妇人也被逼上战场。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由于战乱,山河破碎,人烟稀少。垂老别“子孙阵亡尽焉用独完身?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这是一个在战乱中子孙死光的老汉,愤而参军与老妻告别的场面。无家别里写到“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这是连年战争重被征召当兵的哭诉,这是人亡村衰,空寂萧条,毫无生气的社会缩影,是朝廷无能,百姓遭殃的见证。四、朗读课文1.学生初读课文,教师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大屏幕展示生字词)怒号 布衾 三重茅 庇 挂罥 突兀 塘坳2.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学生朗读注意事项(提示学生:节奏可按二/二/三式)3.学生再读课文,读准课文。五、合作译读,读懂诗歌大意1、学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2、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3、请在诗中分别找出写景记事部分和直抒胸臆部分,并分别用四字词语概括四段的内容。明确:秋风破屋 群童盗茅 破屋漏雨 祈求广厦 六、研析诗歌内容(一)、研析第一节 秋风破屋 思考:1.诗歌第一节交代了什么内容?作者是如何来写秋风的明确:季节,天气。“怒号”一词将风拟人化了,写出了风之大,风之猛烈及无情2.诗歌第一节在写作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3.后面的动词还有哪些?其用法有什么好处?明确:“飞”“洒”“挂”“飘转”“沉”等动词。刻画了茅草飞扬的动感场面。4.此时此刻,作者会是什么样的心情?明确:痛苦焦急(二)、研析第二节 :群童盗茅 思考:1.狂风袭来,诗人最担心的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问题?明确:茅草被卷走,说明他已经极度穷困。2.怎么理解“欺”字明确:可以理解为孩子的顽皮,也可以说是作者对自己“老无力”,连小孩子都对付不了的怨愤,无奈。3.“自叹息”,作者叹息什么明确:一叹自己命苦,茅屋被风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的穷苦人; 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4.“呼不得”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明确:“呼不得”,喝止不住的意思,体现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心情5、群童抱点茅草,杜甫称他们为“盗贼”,你认为他是不是太小气了?结合诗歌理解:又呈吴郎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即诗中吴郎),他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去。不料这姓吴的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禁止打枣。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明确:杜甫并不是小气、没有同情心的人。他称“群童”为“盗贼”是大词小用,来表明自己已经穷困潦倒到一定地步了,是一种焦急愤慨的心情的反映。反映了四海困穷的现状(三)、研析第三节 破屋漏雨 思考1.这一节诗歌中哪一句与上文体现他极度贫困相照应明确“布衾多年冷似铁”,“床头屋漏无干处”2.茅屋被风吹破之后,最怕什么明确:下雨 “屋漏偏逢连夜雨”3.文中的哪两个句子表现了作者的这种痛苦难眠的心情?明确: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四)、研析第四节 愿得大厦1.漫漫长夜,作者无法入眠,他在想什么?明确: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受冻死亦足 2.他要那么多房间干嘛?由此可见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明确:“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忧国忧民 诗人推己及人,希冀“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七、拓展延伸:你能说出其它有关爱国的诗句吗?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 游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八、课堂练习:(一)、按原文填空1、表明作者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句子是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2、作者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他发出了( )的呼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二) 、杜甫名句填空 1、会当凌绝顶, ( )。2、烽火连三月, ( )。3 、窗含西岭千秋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