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一日生活常规的培养.doc_第1页
浅谈幼儿一日生活常规的培养.doc_第2页
浅谈幼儿一日生活常规的培养.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幼儿一日生活常规的培养加强幼儿的常规训练不仅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规律,还可以增强幼儿的安全感,培养幼儿的自律能力。纲要中也指出:“教师应该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安全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建立良好的常规,减少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培养幼儿的自律。”因此,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一日生活常规尤为重要。我们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入手,总结出了幼儿一日活动的常规培养的内容;同时探索、归纳了幼儿常规培养的基本方法和途径;以及在培养幼儿一日常规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的问题。总之作为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方法,多种途径,持之以恒地帮助幼儿建立一日生活常规,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地发展。 一、我们追求的常规管理一提到“常规管理”,可能我们就会联想到 “严格遵守纪律”“如何管好孩子”等问题挂上钩。但是我就觉得:对小朋友进行常规培养不仅是为了眼前的正常活动,更主要的目的是要使孩子们逐步形成从他律走向自律,成为一个自觉的守纪的人,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幼儿产生行为的迁移,对今后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常规教育是一个塑造人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进行常规教育的过程中把孩子的发展放在第一位。我们要培养的是能够自律,具有开放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人。相反,在专制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孩子,只能是循规蹈矩、顺从型的人。幼儿的发展才是常规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注重幼儿生活常规的培养方法“寓教育于一日生活中”,这句话相信我们一点都不陌生,常规管理就是这样,而且在一日活动的许多环节都需要我们的教师去发现和把握常规教育的契机,我们也力求通过和孩子的每次亲密接触中把握这些契机,努力做到不失时机地引导和教育。因此,有这样几点体会和大家一起分享:1、常规应该是灵活可调的,常规的制定不是为了束缚孩子们,而是为了更有利于孩子们健康成长。如:班上的一个孩子没在位置上喝水,另一个小朋友就跑来告状说:“老师,他没回位置喝水!”我走过去问那个孩子,他说:“在这喝很方便,一下子就喝完了,为什么非要到座位喝呢?”听到这样的回答,我霎时想到:是呀,为什么一定要回位置喝呢?第二天,在孩子们喝水前,我这件事情跟大家讲了,请小朋友一起来讨论,一些小朋友说:“是呀,没什么不好的,我在家也这样的。“有的孩子连忙反对说:“不行,要在那喝的。”我说:“这样吧,既然大家争执不下,那就试试。现在请女孩子去喝水,然后就站在那儿喝。”孩子们来了兴致,有的小朋友接完水就在那喝,几个小朋友回到了座位上,一个小朋友堵在了热水壶那喝,别的孩子在那无法接到水就大喊:“老师,我们没法喝水。”我一直在旁边静静的观察他们,只听见一个孩子说:“看来站着喝水不行,太乱了。”有个孩子就跑过来说:“老师这样没法喝啊,人多一碰就洒了。”等小朋友喝完水后,我问:“你们觉得今天喝水怎么样啊?”孩子们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不行,太乱了。”“那你们觉得怎么做才合适呢?”经过讨论,最后小朋友们达成了共识:要是喝水的人多的时候,最好是回到座位上去喝;要是喝水的人不多,可以站在暖水壶附近喝,只要不影响他人就好。或许很多时候我们只是一味的提出要求让幼儿照着去做,而很少去考虑合理性。其实,到了中大班的孩子,他们对事物有一定的分辨能力,有自己的思想了。可以让他们针对问题进行一场“讨论会”通过共同讨论,与孩子一起共同制定出真正服务于他们的活动常规,而这也更利于孩子们理解和感受规则的作用,更有利于孩子们的自觉遵守,2、当幼儿真正理解了某些行为造成的直接和间接后果,才会将规则“内化”为自觉的要求。如:孩子洗完手常会有不拧紧水龙头的现象,曾经我只是斥责幼儿,简单提醒幼儿“不要浪费水”,有时自己关掉算了。可是我意识到并不能这么草率的对待,于是那天,我找来了几只空杯让幼儿放在漏水的龙头下,并对全班幼儿说:“等我们做完游戏再来看看情况会怎样。”游戏过后,当孩子们跑回来时都发现杯子里的水都满了。我乘势说:“才一会儿工夫,杯子里的水就满了,时间一长,白白流掉的水就不止几杯了,多可惜呀!”紧接着就在“水”的问题继续做文章,利用我们身边的水资源等一些观察探索活动,让幼儿清楚地知道现在有许多地方急缺水源,流失的这些水可以派上重要的用场,甚至可以救活一个生命。此后,班上的孩子在洗手后都会注意拧紧龙头,同时他们还会相互提醒和督促。要使孩子自觉遵守常规,就必须遵循这样的一个认识过程:知道理解内化,而其中的教育方法是否得当,则显得尤为重要。3、让环境成为隐性的老师,更好地为孩子的常规形成服务。A、给物品一个家,孩子的规则在无形中形成我们创设常规环境,有效地利用标记,成为隐性的教育。我们可以给书包柜贴上标记,每人一格,孩子们可以对号摆放,就不会出现争抢某个位置的情况,找书包时又很方便。标记可以根据不同的年龄特点来设置。如:小小班的孩子以内认知能力的限制,所以应选择一些他们容易读懂的或熟悉的符号做标记。到了小班可以用孩子们喜欢的图案贴纸,让孩子自主选择更能让孩子产生自我的意识。中大班,就可以换成数字,自己的中英文名字,或者自制标记了。在环境的创设中,要根据各个班级的年龄不同,利用不同的标志创设,帮助孩子们更容易养成规则意识。B、地上的线可以给孩子暗示,如此的常规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矛盾。如果让孩子自己取水,没有规则时,幼儿很拥挤,经常会把水泼洒在身上。于是我们就在地面上贴小脚印,请孩子们踩着脚印或者长长的直线去取水。它们的作用除了帮助孩子解决拥挤的问题外,还让孩子学会等待。但并不是说一画一贴就万事大吉的,离不开讲解、示范、游戏等,中不断重复、强化,标记才能真正体验它的作用效果。C、用朗朗上口的儿歌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常规。比如:在洗手的时候,我边教幼儿一边洗一边念儿歌:“小朋友,来洗手,洗手先要挽袖口,洗手心,洗手背,洗手缝,洗手腕,看谁洗得最干净。”这样幼儿在不知不觉之中根据儿歌引导的步骤完成了洗手的任务。总而言之,教师可根据幼儿的情况和各环节的要求,随机编一些儿歌,来帮助幼儿掌握常规环节。当然,他们有时也会遗忘,这就需要老师不断的提醒,持之以恒,避免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4、常规是为了方便幼儿,而不是为了方便老师,应该设法使班上的每一个孩子都成为常规的执行者、捍卫者。如到了中大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设立“值日生”职务,让值日生作为小小检查员,每天安排一组幼儿担任班级的“检查员”,让他们检查和评价全班小朋友的生活常规表现,对幼儿的良好行为的养成作用很大。可以请能力强的孩子来担任,也可以全班幼儿轮流担任,首先要分工明确,比如有的小组长负责来检查孩子们饭后洗手、漱口的情况;有的小组长负责验收午休后孩子们叠被子的情况。我认为:常规是孩子的学习实践过程,应该“寓教育于生活实践中。成为常规教育的检查者和评价者能够有力地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常规对幼儿的行为是有一定限制的,但限制并不是把幼儿管死,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应该用人文主义的精神和生态发展的眼光来重新审视和反思常规教育。事实上,每个国家,每所幼儿园,甚至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特色,没有那种方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